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虎贲郎

作者:中更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79章 兵家圣子

书名:虎贲郎 作者:中更 字数:0 更新时间:04-19 21:12

天子行辕,随驾公卿、百官也是饱餐。

但油荤不重,也就少数人出现了不良反应。

是以两份奏表送上后,杨琦在一处小院内与赵基谈话。

小屋是冬季时修缮的,这不是杨琦一个人的,他与堂弟杨彪、司徒赵温、司空张喜几个人一起居住。

人多一点,冬季也好受一些。

甚至小院内的菜圃,也被这几个人打点的有模有样,明显浇水勤快,没受春旱影响。

赵基左右打量,杨琦见怪不怪,引赵基在木墩落座后,才说:“昨夜惊扰圣驾,又有匈奴、宗贼作乱,天子已然劳累,明日自会召见中郎。”

赵基闻言扭头看一眼矮墙外:“明公,卑职担忧去卑生疑。”

“此人知进退,此刻自不敢行狂乱之事,且让他在墙外候着。”

杨琦终究是侍奉过灵帝的旧臣,这点底气还是有的,随即就说:“先不论公事,老夫有些私事不解。”

“请问。”

“敕使赵蕤回朝,讲述中郎请求,凡关系虎贲诸多所请,无须中郎担忧,朝廷自不会辜负功勋烈士。”

杨琦观察赵基神情,询问:“是赠官中郎家翁一事。今朝廷百废待兴,正值用人之际。令尊亦是衣冠出身,能栽培中郎成器,想来也非凡人。以老夫之见,理应征辟公府,历任台阁,为朝廷栋梁。可若因中郎功勋而授官,不利仕途长远。中郎一腔孝心也是好的,可老夫亦有一番见解,不知可愿听从老夫安排?”

他的堂弟杨彪是太尉,太尉公府自然能征辟掾属,这就是公府出身,观政熟悉后要么外放县令长,优异者补入台阁,如兰台、御史台、尚书台。

公府出身与孝廉出身类似,远在勋贵郎官出身之上。

老赵去当尚书?

想到老赵穿黑色吏服戴进贤冠,与一众饱学之士文绉绉朝夕相处,这多少有些奇异。

赵基感觉这有点为难老赵,就说:“不瞒明公,家翁性情刚烈,早年杀人逃亡潜匿河东,专心治理家业,鲜少过问治世经学,恐难受朝廷之重。”

“这叫什么话?”

杨琦瞪眼:“国家板荡,缺的就是如令尊这样刚烈直臣!此事待元明公回朝,老夫与元明公商讨,中郎这赠官之事,不妨落在令堂身上。令堂为国家养育中郎这样的功勋英雄,以老夫之见,非封君不可表勋!”

赵基想了想觉得也对,就拱手:“卑职学识短浅,读书甚少,阅历不足,就听明公安排。”

“嗯。”

杨琦抚须,就问:“中郎家学如何?”

“家翁落难闻喜,多蒙裴氏照拂,才得以安家。卑职自记事时就家中贫苦,裴氏家学深厚,其族老讲学不拒外姓,卑职大兄入学启蒙时,卑职有幸偶尔能旁听一些。闲暇时间,还要与二兄、家姊协助父母,操持生计。”

赵基陷入回忆,原身也没听讲多少,上学要交学费的,家里只能供大哥完整蒙学、听讲,得以录名裴氏门墙。

自己与二哥,能帮忙干活时就终日割草、采药。

为了养家,老赵壮年时自负勇健,没少半夜出去捞外快。

好在一双腿跑的快,没被抓住,也没留下什么目击证人。

大概老赵恶名不浅乡野闻迹,多少能猜到一些,岁数又大了,乡人才误以为自己在稷山做贼。

后来白波搅乱河东,老赵靠制弩手艺才渐渐殷实起来。

民间不禁弓弩,抵御盗贼时,弩才是最好的防身利器。

杨琦听着,不由更满意,只有这样吃过苦的衣冠子弟才会更珍惜朝廷的恩情。

又不解,询问:“那中郎兵法何处学的?可是家传?”

若是家传,那赵基父亲本领更强,更该走坦荡仕途。

“家翁不曾讲解高深兵法,白波扰乱乡邑后,家翁才教习卑职剑术,县里也派遣老兵在各乡操训民间勇壮,卑职年少而体壮,农闲时也学射术、矛戟。前年大旱,卑职居稷山,狩猎走兽补贴家用,射术得以精进。”

“期间逃归太原的士人,是不敢走驰道,越稷山而行。得卑职救助,几位士人讲解《孙子》,卑职学了一些皮毛。”这下,杨琦都想越过堂弟,将赵基抓在手里。

依旧是一副沉肃神情,点着头:“太原之士,倒是走的早,受苦也少。竟不想中郎兵法粗浅……天授英才,生而知之者上也。”

他多少也能算是神童,久历中枢,见识也多。

自然知道兵法这种事情很看天赋,兵法运用的基础是带兵、练兵;很多兵法不传之秘讲的就是基础技巧。

极有可能兵家父子相传的机要,往往是很多人养成的生活习惯。

更别说捕捉战机,激励吏士以及战术运用,这个更吃天赋。

许多庸将从戎三十载,勉强也就能算是知晓兵事。

让对方指挥作战,极有可能被初出茅庐的天赋之人打蒙。

各家学问还能靠攒经验混资历,而兵家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逞能会丧命,害人害己,妨害国家。

军中吏士是活人,都长了眼睛和嘴巴,心里也会衡量风险。

哪怕河东虎贲初步集结,没有经历过训练,但就是这样的一群新兵,被赵基这个卓越的兵家苗子带着打穿了白波诸将。

这群新兵也迅速成长,趋利避害本能之下,自会积极服从赵基的调度;而赵基也有指挥威信,等过段时间能消息传播,也能夸一声‘威震三晋’。

想到这些,杨琦感慨莫名。

也是动乱给了赵基机会,若没有这些动乱,以赵基的出身,想要让朝廷知晓,实在是太难了。

河东虎贲也是类似,把这支劲旅交给赵基率领,那就是如狼似虎的国家爪牙;换个人来,上下相疑,军心瓦解,就废了。

看着有些懵懂的赵基,杨琦想到家里的情况,没有合适的联姻的女子,又是一声长叹:“难怪中郎想要朝廷派遣知兵之人,此事老夫会慎重选拔。”

“谢明公。”

“为国家分忧,老夫职责所在也。”

杨琦转而就说:“此间无有外人,中郎不妨坦言,为何屡屡提及天子亲征之事?”

“征讨匈奴,是为疏通太原道路。”

这个问题赵基与赵彦也交流过,赵彦是支持的,就继续说:“得太原人力物力以补国用,同时天子在北,李郭二贼联军来犯,其身后有马腾、韩遂,二贼又岂敢深入追击?”

“保天子、朝廷万全,双脚站稳,才能召集义兵,挥拳打死二贼!”

不是为了让天子、朝廷逃跑,而是为了打死二贼。

亲征,只是合理的转移。

拉开距离,以空间换时间,然后反攻。

比起迁回雒阳,调头灭掉李傕郭汜更让杨琦心动。

不出这口恶气,去了雒阳,他也很难受。

此前公卿议论时局推演形势变化时,就没有天子向北亲征的大胆设想,所以这绝不是赵彦的提议。

提议者,显然就是面前弱冠之年的赵基。

一时之间,杨琦莫名伤感,若天子东迁之前,身边有赵基这样天生就会用兵的人,何至于受这么多苦,死这么多人?

更难得的是赵基有一身强健武力与神射,这对凝聚军心很有帮助。

朝廷也有知兵宿将,可皇甫嵩前脚老死,后脚朱俊被活活气死。

这两个宿将任何一个人活着,也不会让事情难堪到这一步。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249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