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虎贲郎

作者:中更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11章 西州使者

书名:虎贲郎 作者:中更 字数:0 更新时间:04-19 21:12

步入五月中旬以来,随着大面积飞蝗四起、酷暑难耐。

各方都必须停战,其中最倒霉的就是吕布、刘备。

兖州战争以及徐州之屠,以及之前黄巾之乱,导致大量水利工程毁坏、田地荒芜。

这些荒地成了今年飞蝗成长的温床沃土,于是吕布驻屯的山阳全郡遭遇沉重的飞蝗灾害。

野外的稻谷、夏麦被啃食一空,兖州豫州也好不到哪里去。

灾难顺着蝗虫向西迁徙,屯戍华阴、渭南的段煨这里也不例外。

可能是秦岭阻挡,大量蝗虫迁徙路线重迭于河洛、弘农、三辅,向着凉州而去。

所过之处,啃食一切能啃食的植被;饿死在路边的百姓,也会被疯狂的蝗虫咬破皮肤,啃食血肉。

另一股西迁的蝗虫途径南阳,一头撞在武当山。

在南阳军屯企图自食其力的张绣也是元气大伤,对刘表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

关东的蝗虫就这样一路向西,抵达陇上,更是让韩遂、马腾濒临破产。

不止是他们,蝗虫过境可不认你什么西羌、北地胡。

就在这夏收前夕,巨量的粮食被蝗虫祸害一空。

也就江东好一些,袁术这里也很不好过,虽然寿春旁边就是芍陂。

可袁术真不怎么擅长经营,芍陂不缺水,范围广大,是极好的国家级水田地。

这场巨大蝗灾之下,袁术只能说是勉强够度支。

但各方受损巨大,他受损小;反过来说,就等于他获利巨大,各方没有获利。

这种特殊的情况下,袁术调兵于寿春,准备顺淮水而下,自淮浦、盱眙顺泗水而上,直取下邳。

广陵郡在淮水下游南岸、长江北岸,广陵郡大部分土地都控制在袁术这里。

也不能说是实控,刘备、陈登、陈瑀等人也都没有实控,控制核心据点,周围乡邑都是墙头草。

为了避免袁术大军抵达盱眙、淮阴后裹挟广陵大部分人口,刘备也只能提前动员军队,顺泗水而下,在北岸驻屯,与袁术对峙。

徐州人有保卫家园的决心,这场战争看似突然爆发,可袁术早有攻取徐州之心,徐州也早有应对的准备。

双方只是在一个不适合打仗的酷暑时节里发兵,但也必须遵守基本的自然、客观条件。

所以从调兵开始,双方只是对峙,没有更进一步的行动。

天下各处,也就这里调兵对抗。

其他地方,都无力动弹。

这种情况下,荆州牧刘表也在赵岐督促下,发兵五千,不带铠甲,押解粮食北上,前往雒阳协助卫将军董承修筑雒都。

曹操很想让曹洪也率兵去雒阳,却被董承再次婉拒。

而袁绍这里开始与朝廷往来通信,也派出原泰山郡守应劭率兵两千余人前往雒都。

应劭也没有空手,押运了一批粮食,走黄河漕运直入雒水,将粮食运到了雒阳城。

同时应劭也根据记忆,开始梳理汉官礼仪,各种公文奏表的规范,连着廷尉判例也重新编写。

这种酷暑之中,赵基依旧终日巡视各营,参与练兵,不时调整军吏职务,提拔什伍长,或裁退军士。

终日忙碌,他也无暇顾及其他。

看着军队向着他期望的方向开始成长,其中成就感、满足感岂是朝廷官职所能比拟的?

也就半夜研读兵法时,赵基会苦恼于‘凝神养气’这个技能。

慢一点也能承受,可他终究经历过‘披荆斩棘’一日三升的爽快。

两相对比,自然焦虑。

一直以为凝聚的是自己的精神、意念,是增强食物消化以积累‘气’,可现在看起来,或许真的要去找耗材。

但晋阳正训练的军队才是根本,不可能贸然带着军队乱跑,也不能舍弃军队独行于外。

更不能派人去将笔友蔡昭姬请来,晋阳这么多军队忍受着枯燥训练,自己搞特殊化,被人抖出来,很不利于军心凝聚。

与军队同甘共苦,降低军队受训时的抵触是一个原因,一起进行训练,更方便他调整军吏。

举贤任能只是日常工作,最关键的在于磨砺刺头,从行伍之中提拔军吏。

八百河东虎贲只是自己的利益伙伴,而从虎步军中一步步提拔晋升的新虎贲,才是真正的赵氏羽翼。

蝗灾过后,夏粮收割完毕。

这日赵基乘马出军营,一名书吏快步来到他面前,拱手长拜:“赵侯,文和先生酿好一瓮新麦甜酒,遣仆来邀赵侯。”

“知道了,待我洗漱后就去见文和先生。”

赵基应下,驱马入晋阳旧城,街道上往来的吏民退避道路两侧,赵基引着骑从直入郡守府。

郡守府前院演武场上,摆着两排大水缸。

暴晒一日,水温正暖。

赵基等人脱了简单皮铠护具,就在水缸前光脚沐浴,一个个都晒成麦色,肌肉成块。

里外清洗一遍,套上裤子……套腿胫衣这种东西还有吊带,在他看来,如果胫衣材质换成孔眼较大的罗纱,那就是妥妥的吊带渔网袜。

所以现在晋阳各军分发的军服,都是改胫衣为长裤。

胫衣缝制简单,裤子则难一些。

俘获了豪强、大姓女眷,她们组成的织房也有空闲的时候,改胫衣为长裤……劳累的是她们,又不是赵基,赵基自然推行。

军队自然也喜欢肥大的裤子,尤其是骑士。

裁制军服剩下的碎布料,也用来缝制短裤、鞋袜、手套之类;总之,不能让那些俘虏女子空闲。

与周围骑从一样,赵基四角裤、长裤也都是绛色。

随后套上贴身细绢里衣,再披上对襟敞开的细麻布质地短衣,最后踩上一双木屐,腰悬宝剑,赵基就算完成了换装。

居家,又是酷暑时节,人人都是越清凉越好。

衣服是个会磨损的消耗品……对真正的百姓来说,只要冻不死,衣服自然是越简单越好。

男子如此,女子、孩童也是如此。

不需要外出,赵基也就没必要再穿鎏银锁子软甲。

这套软甲、十几层丝绸交迭缝合的盔甲衣也不常穿,只有出营垒行走于街道、野外时赵基才会穿戴。

酷暑难挡,即便有刺客,也是轻装的刺客。

洗去一身汗腥气,赵基径直来郡守府西院,这里是贾诩的办公场所。

他来时就见贾诩与几个人坐在葡萄凉棚下说笑,此时也都站了起来。

赵基走近观察三个人,都是壮年武夫,虽然穿着陈旧衣袍,可身形强壮,举手投足、眼眉之间那股杀人的冷漠、木然气息很是浓重。

这三个人也都在观察赵基,又不敢仔细观察,纷纷拱手长拜:“见过赵侯。”

“我就知道先生邀我前来不单单是为了品尝新麦甜酒。”

赵基上前看木盆里的甜麦子,就摆手示意:“诸位不必多礼,既然是先生的友人,那就是赵某的友人。”

贾诩拿黑陶碗给赵基盛了小半碗甜麦子,多舀了奶白色的甜水。

笑呵呵递给赵基:“赵侯可见过此物?”

“见过。”

赵基双手接住,落座主位,端起浅饮一口细细品味,说:“新麦清香,比甜米酒、稠酒更多了一些风味儿,令人胃口大开啊。”

这是简单脱了麸皮的新麦,蒸熟后混合酒曲,如酿米酒一样酿出来的东西。

“赵侯喜爱就好。”

贾诩也是落座,展臂介绍:“此乃某之同乡武威张横,乃也是梁兴友人。”

张横起身拱手:“张横拜见赵侯。”

赵基放下碗也拱手:“壮士请坐。”

见赵基看向旁边一人,贾诩又说:“此弘农张昶,奉段忠明之命来见赵侯。”

赵基闻言起身,拱手:“先生有礼了。”

张昶则苦笑:“久闻赵侯刚烈,怎么此般敬我?”

如果让杨彪这些人知道,还不知道怎么安排他。

他是凉州三明张奂的次子,张奂年老时做出最大的决定就是请求皇帝将他的籍贯迁到弘农,算是脱离了敦煌边郡身份。

因在弘农,所以张氏子弟与杨氏求学便捷,学问造诣、书法相对出名很多。

赵基笑了笑:“非敬先生,敬令尊。”

这才对味儿,张昶不以为意笑了笑,还拱手还礼,才落座,整个人气色也好多了。

这时候赵基去看第三人,贾诩介绍:“此北地李应。”

李应拱手:“罪臣见过赵侯。”

“坐。”

赵基展臂示意,看了看贾诩这四人,突然一笑:“西州之事,就在此间也。”

贾诩优先于张昶介绍张横,说明张横在关中也有很强的军力,还是受贾诩控制的军队。

其次是张昶,张昶兄弟三人已经完成了军功家族向名士郡望过渡……只是刚把带刺的皮换了,却迎来了乱世。

李应作为李傕的堂弟,也是司徒赵温兄弟的故吏。

都被聚在一起,自然要讨论怎么分割西州。

反正李傕这个人,已经神仙难救。

朝廷容不下他,赵基也容不下他。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841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