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虎贲郎

作者:中更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00章 胜败之机

书名:虎贲郎 作者:中更 字数:0 更新时间:04-19 21:12

晋阳一战赵基自觉地打的很凶险,这只是赵基自己以为。

战报传递到中都大营时,则展现给天子、公卿、呼厨泉、张杨以及大营新旧吏士的则是另一种形象。

仿佛摧枯拉朽一样,势不可挡!

迅雷烈火之间,就将太原最强的一股反抗势力摧毁、聚歼。

战报以及民间消息相辅相成还在向外围扩散,各县县吏闻讯后,也将吃下一颗定心丸,更加努力的去工作,为朝廷扫除宗贼。

赵基北上时只有步骑五千余,而乱军先一步抵达,防守时享有地利,不下八千之众。

就这样也没能支撑到夜里,张杨、呼厨泉也都知道自家的底细,不认为自己能打的比赵基凶猛、凌厉。

根本没给叛军喘息的机会,先锋交手取得优势后就全军压上。

否则拖到天黑,军队疲倦困乏无法交战;而在夜色掩护下,叛军能袭击,也能乘机逃亡。

总之,晋阳一战迅速荡清了弥漫太原各处的尘埃。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生存、延续才是最重要的事情;面对难以抵抗的凶强对象时,战略性低头、服从也不是什么无法接受的事情。

中都大营,中军大帐之内。

刘协反复研读赵基的战报,他还是有些不相信,不认为赵基能这么快速全歼太原叛军。

他这位动乱中逐渐认识世界的天子,多多少少也懂一些民情、军事。

他很清楚赵基这五千步骑的底细,两千余步兵是河东郡兵、宗贼以及闻喜义兵整编而来,就算强,也强的有限,缺乏战争磨砺。

这批虎步军最大优势就是铠甲、器械择优补充,勉强也就达到边军的及格线。

三千骑士更是不靠谱的匈奴义从,赵基一系列操作之后,这些匈奴义从的聚落、家庭安置在汾水东岸,也都确立了世代传承的牧场。

难道仅仅是因为赵基给他们穿上了与汉军类似,又有别于汉军的紫色军服就爆发出了格外强烈的战意?

而叛军主力呢?

郡兵本就是各家部曲充任,这是镇压匈奴人的主力,不可能滥竽充数。

王柔的匈奴义从也是择优选拔而来,堪称匈奴各部中的精锐;单论人马素质,就在赵基的义从之上。

还有商氏部曲,整个家族、姻亲依赖并州、太原最大的冶炼场而发展,根本不缺优良铠甲、器械;更不缺斗志,行商贩卖器械,以及保护资产,使得商氏部曲不缺实战历练。

太原郡兵一年也打不了几场仗,可商氏部曲年年都在打。

实战经验之丰富,甚至还在匈奴人之上。

可这样的百战之师,也被赵基全歼。

刘协默默分析,困惑不已,只能求助于武将世家的司马防。

虽说司马氏近世以来研究儒学,世代治学汉书,研究本朝典故。

可扒掉司马氏的皮肉,其骨子里就流淌着军事家族的精髓。

不管是司马防,还是他的长子司马朗,都能带领家族躲避战乱,在河内这个四战之地反复预判、来回走位,硬是带着宗族、乡党存续至今。

没有足够的军事素养,你还想预判风险?

河内那么多郡望、豪强,乱世十年,还存续下来多少?

司马氏一族的军事含金量,与河内郡望豪强的存量呈现明显的反比。

因而刘协询问,司马防颇感棘手,就说:“陛下,臣不熟军事,以赵侯所呈奏表,实难窥探其中奥秘。”

“司马卿不必自谦,今随驾百官者,论军事已无人能及司马公。”

刘协语气温和,笑着安抚:“待赵爱卿归来,朕询问之下,爱卿自会讲述。如今朕心中好奇,还请司马卿不要推辞,讲解一二即可。”

“唯。”

司马防略思索,就说:“赵侯此番能大胜,这首功非是赵侯善战,更非吏士凶猛,而在于陛下。”

说着司马防郑重拱手,神情认真:“赵侯奉天子诛讨不臣,自是得道而多助。陛下坐镇中军,以赵侯为爪牙,四野之内,英明之士何人敢反?贼臣敌虏之中无有英雄,又是乌合之众,赵侯推锋而进,贼自败矣,何复多言?”

感觉司马防说的有些道理,刘协又不解:“那为何朝廷东迁之际,五战而四败,王师尽没?”

唯一的胜利,还是去卑引着义从骑士拦腰袭击,斩获三千余级。

司马防就知道会有这个连锁疑问,不紧不慢回答:“敢问陛下,朝廷东迁之际,军令出于几人?”

刘协默然,司马防就说:“昔年王子师之败,败于专权;王师东迁之际,则败于分权。”

刘协点头,又问:“李傕郭汜等人仓促合拢,何以能胜朝廷王师?今赵爱卿独掌军事,何以能胜?”

司马防微笑回答:“李郭诸贼看似分散,实际为求生存而作乱,故而能齐心并力,此可谓上下同欲者胜也。挟持朝廷后,其内斗不休,上下不同德,故败亡之势不可阻也。”

顿了顿,司马防端正坐姿,侃侃而谈:“今赵侯看似独掌军事,然赵侯为人兼听,不以尊卑为界限,常与小卒、路人畅聊,治军治民之时,也善于听从属吏意见,择优而选。是以,故能扬长而避短。然决断诸事之际,赵侯往往决事于前,是以看似独断。”

刘协听明白了,赵基提前就咨询了专业的人,所以临事决断时只是看似专断,不容辩驳。

甚至为了保证执行效率,决断之际谁敢反驳、对着干,赵基不介意弄死对方。

而事前商议讨论时,提出更激烈的反对态度也不会有什么事。

觉得司马防说的有些道理,可刘协还是感觉司马防没有说到位。

又不好再问,再问等于否定司马防的观点。

司马防的观点也是立场,用胜败来批判王允这样的独断专权;哪怕董卓执政时,也能听进去各种意见。

还有很多潜在含义,如果赵基不肯再兼听,那就会成为第二个王允,距离败亡不远了。

刘协把这些记在心里,稍后出营帐散步时,召来贾诩。

又询问了这个问题,贾诩认真思索,就说:“司马防所言不实,但也不假。赵侯能一战决胜,的确依赖于陛下支持。可若没有陛下,这河东、太原之地,谁又能制衡赵侯?”

刘协也觉得有道理,只是略感失望,点着头:“诚如先生所言,赵爱卿之神勇,非凡俗之流所能抵挡。”

贾诩见此才松一口气,又说:“至于专权、分权与胜败之事,臣也时常疑惑,只能说多谋善断者胜,上下同德者胜。若是陛下还有不解,可发书询问赵侯,陛下肯问,以臣对赵侯的了解,赵侯自会坦言相告。”

刘协也是感到稍稍安定,就询问:“卿与赵爱卿共事以来,赵爱卿似何人?”

贾诩拱手,反问怼了回去:“陛下先到河东,臣后来,理应是陛下更知赵侯为人,何以问臣?”

刘协愕然,感到羞赧,几个呼吸后才恢复过来,就说:“卿有识人之才,还请相告。”

“唯。”

贾诩略思索,就说:“赵侯虽出身微寒,自幼家贫,然不能改其天性。”

“赵爱卿的天性?”

“是,赵侯贵人命而不拘小节,是怀有大爱之人,乃臣平生首见。”

贾诩认真回答:“若是赵侯想杀一个人,那这个人的确该死。”

闻言,刘协笑问:“那赵爱卿不害列位公卿,何也?”

贾诩平静回答:“如赵侯《讨贼状》中所言,公卿只是无德无能,留着他们,总好过让乱德有能之辈窃取公卿高位。彼辈无益于事,但也不至于主动坏事。例如此刻,列位公卿静候战事,不曾作梗。”

感觉皇帝看自己的眼神不对,贾诩又补充一句:“这是臣猜度之语,非臣本意,想来也不是赵侯心意。”

刘协只是笑了笑,扭头远眺,眯眼:“那朕就发周章咨询赵爱卿,看赵爱卿如何答复。”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308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