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一支百人规模的虎步军调入屯留,围住公卿所居的馆舍。
杨琦听闻正要出去理论,就见杨彪先一步返回,对他说:“兄长,不必去了。”
“何也?”
“来人是典厩伍长。”
杨彪脸色很不好,他一开口典厩伍长,杨琦脸色也扭曲起来。
这个伍长不是别人,就是当时负责看守他们五个人打扫马厩的小吏。
平时也相互打趣,对方也就管了他们五个人,就自称伍长。
别人或许还会卖他们一些面子,这个典厩伍长绝不会退让一点。
杨琦又问:“流言可是真的?”
“应该不假,孔文举岂是无事生非者?”
杨彪回答之际展臂邀请,杨琦也就跟随而去,结伴而行,杨彪又说:“今兖豫大战方起,胜败难定。恐怕赵侯也有与袁绍停战之意,又恐为袁绍所算。若要停战,非断袁绍朝中耳目、口舌不可。”
杨琦沉眉,心忧不已:“如此说来,张季嘉难以幸免?”
论辈分资历,张喜的兄长司空张济与刘宽、杨赐是一个阶次。
虽说与张喜存在强烈的竞争关系,若没有这场波及天下的大乱,张喜极有可能作为袁氏的重要支党,成为朝中压制关西的强力臂膀。
可天下大乱,过去的地域竞争已被打破。
张喜是天子东迁的功勋重臣,若仅仅是以与逆臣袁绍私通而处死……杨琦感觉这个罪名太过于搞笑。
今天能用这个罪名处死张喜,改天就能处死他、或者其他公卿。
汝颖之间,资深老一辈士人领袖存留的越来越少,目前与张喜齐名的,也就剩下颍川陈纪陈元方、汝南许靖许文休了。
原本还有一个许劭,去年追随刘繇于江东败退,撤到了豫章。
在豫章逗留不久,许劭就染病而亡,时年四十六。
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户、牧民、仆僮来说,活到四十六已是高寿;对于一个武士、军卒来说,别说四十六,能活到三十六已经是百战余生了。
而对许劭这种人来说,四十六岁才是影响力持续扩散的黄金时间。
就原则上来说,张喜被赵基处死,也不是不能接受。
本身就是汝颖士人掀起了这场波及天下的大乱,现在吕布、陈王将要讨定汝颖。
汝颖与宛雒相连,朝廷还于雒阳,汝颖人立刻就能活跃起来。
后汉定都雒阳,就是距离中原太近,汝颖、陈留三郡贴近雒都,经济兴旺,文化大兴,尤其是舆论方面遥遥领先。
当年怎么一步步渗透、掌握朝廷的,现在也能再来一遍。
可赵基若将张喜逼死,那汝颖人就会慢一拍,会失去协调,入朝后也会缺乏公卿级别的重量级扶植。
虽说张喜被逼死,会惹的汝颖人不满……可他们不满的是专横跋扈的赵基,与其他公卿有什么关系?
不是杨琦见死不救,实在是汝颖人压制西州士人的前科过于恶劣。
体量小一些的西州士人感受不到这种打压,这些士人连上台的资格都没有。
只有世历两千石的门第,才能感受到这种压制。
公卿岗位变化频繁,可再频繁,也是人家关东冠姓之间轮流刷官位、成就,与西州士人有什么关系?
袁绍之兄长袁基,三十六岁时拜为太仆,位列九卿……这种事情,正常人家谁能比拟?
好在董卓够给力,很果断的灭了袁氏迁入长安的族人。
迁都长安之前,董卓都没底气动手。
当时的袁基已经独立门户,董卓杀了袁隗、袁基两门后,又担心袁氏故吏盗取尸体……还将尸体埋到郿坞。
杨琦、杨彪交流之际,司空张喜已沐浴完毕。
一身崭新衣袍,跪坐桌案前,挽着袖子书写告罪辞官的奏表,奏表书写完毕后,他又给家中子弟写遗书。
天子都派孔融来了,张喜自己总要识趣一些。
这不是保不保张喜的事情,实在是没办法保。
他不死,赵基就不会与袁绍停战;只有他死了,袁氏与朝中公卿暂时断绝可靠的联系人,赵基才能放心退兵,朝廷也能安心迁往雒都。
否则他活着,与袁绍保持密切联络。
别说赵基,朝廷众人也不放心。
如果条件合适一些,袁绍也是可以接受这种事情的。
张喜活着,汝颖之士就有一个绕不开的前辈,很多人会很难受的。
袁绍已经当惯了一方大佬,又怎么会屈居张喜之下?
偏偏张喜活着,私下场合里,袁绍又必须低头……他如果连张喜这样的同郡长者都不尊重,又怎么能要求其他追随者对他保持尊重和服从?
这也不是袁绍一个人的事情,他身边那一串汝颖人,面对张喜时都很难挺直腰背。
反过来说,张喜只要活着,那朝廷有什么需求,派张喜出面去游说袁绍,袁绍这里能拒绝,他下面的人迫于情面,也会出面游说袁绍,让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出现转机。
总之,张喜的背景,决定了他无法活着进入河南地界。
而之前张喜又没负责过什么具体的事情,没做过事情,也就不会做错什么事,赵基想抓尾巴都难。
眼前就是极好的机会,天子、公卿百官急于返回雒都,牺牲一个以后难以控制的张喜,对他们来说也不是特别的难以接受。
张喜终究是参加过东迁的公卿,虽然没想到自己会倒在过河的最后一步,但比起那些战死山野之间无人收尸,或尸首两分的公卿、百官来说,他已经很幸运了。
就在攻克壶关、生擒高干的喜悦气氛里,张喜本想吞金自杀,可过程实在是有些折磨人。
他的属吏又不敢介入死亡,急的没办法,都只能干看着。
孔融隐约能听到张喜哀嚎之声,猜测此刻的张喜就是想饮剑,估计也疼痛难耐无法行动。
实在是没办法,孔融只能来找封锁馆舍的虎步军头目。
这人也听的难受,就说:“既然张公已死,某这就派人收敛仪容。”
睁着眼睛说瞎话,可孔融、张喜的属吏也都无法否定。
只能认同‘张喜吞金而死’这一结果,看着对方选出几个军士入内,不多时这几个人相互配合,缢死了张喜。
尸体完整,没有见血,生前没有遭受殴打、辱骂……唯一不好的就是吞金过程有些煎熬,相对来说,张喜已经比大多数公卿幸运。
没有死在战场上,也没有牵连家人。
孔融也入内与张喜遗容告别,见室内挣扎痕迹明显,十分的不体面。
就觉得返回雒都后,应该派遣人手,重新恢复可靠的毒药生产。
那种没有强烈气味,吞服后能迅速暴亡的毒药,本身就是一种昂贵的奢侈品。
对公卿们来说,从容体面、无痛苦的离去,本就是一种特权。
张喜死亡的消息很快就传到赵基这里,赵基反而没有什么成就感。
除掉张喜,只是避免汝颖之士快速掌控朝廷罢了。
张喜死了,赵温想必也会心寒不已。
有赵温当自己的代理人,很多事情也就好处理了。
这不是赵温乐意不乐意的事情,自己选择了赵温,赵温只会欣然接受。
从始至终,天子全程不参与,又有孔融全程参与进来,赵温这些活着的公卿恐怕也会失望不已。
不过都无所谓,就此分别后,以后能不能再见都是两说。
随着张喜谢罪辞官并自戕,赵基也开始与袁绍谈判上党停战事宜。
是时候该考验袁绍、淳于琼之间的友谊了。
赵基不仅要求淳于琼各将督兵协助张杨护送朝廷还于雒都,还要求袁绍将军中五百人督以上的家眷送到雒都。
手里没有了淳于琼的家属,淳于琼会不会继续忠诚于袁绍?
这显然是一个艰难的选择题,赵基不怕袁绍拒绝。
张喜已经死了,他反而乐意与袁绍继续对抗。
他对抗的时间越长,张燕那里抢的就多,这是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拖到公孙瓒南下,那时候就不是停战与否的问题了,而是怎么处理袁绍的遗产问题。
用张喜的命,给朝廷换来河北诸将的家眷,想必天子、公卿们会感谢自己的。
朝廷带着王师返回雒都,这才像朝廷该有的样子。
否则吕布去了听吕布的,曹操去了又听曹操的,这叫什么话?
反正要脱手了,赵基很乐于重新武装朝廷。
自己干过的事情,哪能让旁人再干?
就这样,张喜死的物超所值。
公卿们那点怨气很快就被压制下去,静静等待最终的谈判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