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虎贲郎

作者:中更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24章 信心丢失

书名:虎贲郎 作者:中更 字数:0 更新时间:04-19 21:12

七月初六日,先锋魏兴从晋阳开拔。

今日的魏兴意气风发,他说是前锋,也只是督运粮食前往上党郡的涅县。

涅县的县长一个月前就换成了自己人,当地也组织了一支近千人的义兵。

魏兴的任务并不重,属于在己方控制区内行动。

他督率三千人乘船先行,抵达祁县后在这里领取粮食、车辆,再护送这里的运输队前往涅县,在涅县建造储粮邸阁,充当前线储粮、后勤中转站。

两日前赵基已上表天子,辞去太原郡守一职,又表奏贾诩接任。

天子回应还没有到,贾诩就佩戴太原郡守银印前往祁县,充当这次上党之战的总后勤官。

前期都是调兵运输粮食,稳步经营涅县,在这里囤积足够的粮食后,赵基才会督率主力参战。

即便参战,大军也是逐步开拔,先乘船到祁县,从祁县一步步挪向涅县。

沿途设立营寨兵站,以便军队赶路,也保护粮道通畅。

目前最危险的工作落在徐晃头上,徐晃已经率兵从阳曲南撤,要走榆次向东,再转向朝南边的上党进兵。

属于外线行军,会遭受袁军的阻击或伏击。

为了避免袁军走井陉道击穿榆次、突入太原,梁兴也督兵三千向榆次进发,将围绕榆次布防。

在前期赵基主力驻屯晋阳期间,袁军自然不敢走井陉来骚扰太原,兵少了不济事,兵多了后勤压力大。

所以目前梁兴有足够的时间布防,甚至袁军主力来犯,梁兴也不必决战,只要守住榆次城即可。

赵基就是要钝刀子割肉,不与袁绍快速决战。

只要双方保持战争状态,战争持续期间内,那公孙瓒、张燕双方都会聚集兵力,当规模达到极限时,就轮到袁绍难受了。

毕竟军队是练的像那么一回事,但还是有很多毛刺。

这种战争相持阶段,有利于磨合军队。

大约持续到八月下旬,赵基主力才会投入前线,这个时候公孙瓒也就能完成幽州汉胡武装的总动员。

幽州那里维度高,汉胡豪强又普遍有畜牧业,他们最佳动员时间就是秋后。

不管是帮袁绍,还是帮公孙瓒,他们都要卷进来。

你若中立,那就会遭受到双方的共同劫掠。

说到底,幽州这边内部本就有对立、生存矛盾,战争规模足够大的时候,所有人都会卷进来。

很多人支持公孙瓒,可能不是喜欢公孙瓒,只是更讨厌袁绍,或者对家敌人投靠了袁绍;支持袁绍的也可能是这样,为了反对而加入对方的敌对阵营。

只要幽州内部的矛盾还存在,那公孙瓒就能重新拉扯出一支规模可观的军队。

张燕就更简单了,太行山南部的黑山军各部被消灭后,北部各军只想打回家乡,他们一定会率先攻入中山、赵国、常山,迫使袁绍分兵驻防,与黑山军对峙。

自己要做的就是逐步增兵,给袁绍施压,免得他集结主力虚晃一枪,去猛攻张燕。

只要拖到公孙瓒大军南下,袁绍的冀州防线就会支离破碎。

这一战赵基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拔掉高干、袁熙与袁谭,把袁绍压缩到冀州本土,斩断外部触角。

魏兴督兵乘船南下时,贾诩已经抵达祁县,引着他的属吏团队参观王允故宅。

他最初渡河时就带了文武属吏百余人,这就是贾诩的干股。

分出去大部分人后,这段时间又补充河东人、太原县吏、雁门、代郡、西河、上郡人,再次恢复到百人规模。

这么庞大的一支属吏团队,贾诩居中调度,这些人充当耳目爪牙,就能完成全局控制。

王允故宅内,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一切书籍早已被赵基派人搬空。

最让让贾诩欣慰的是,赵基的报复十分克制,从始至终没有挖坟戮尸这种无意义的事情。

甚至还以天子的名义派人来增修王允的坟冢,将死人的事情做的很漂亮,却没给活人一点活路。

贾诩巡视一圈,感慨不已:“世无长盛之族,也无不死之人,此理不假。我等奉朝廷之命,治理一方,更该谨慎修身,切记切记。”

随行属吏籍贯复杂,此刻心情也是复杂,俱是长拜:“喏。”

“走吧,随我去王子师坟前祭拜一番。”

贾诩意兴阑珊,他可知道祁县王氏的族谱被烧了。

这次安排他领郡、坐镇祁县负责全军后勤,虽然有祁县地理位置独特的因素,但也有让他继续追讨的用意。

只是这种追讨不必流于形式,暗中使劲即可。

否则光明正大流传出去,大家面子上也不好看。

贾诩亲手书写一道祭文,在王允增修的坟冢处焚香,遣使诵读之际,晋阳出兵的消息已传到上党。

上党郡治,长子县。

高干自上任以来,就求访避乱于上党的中原士人,身边聚集了许多士人。

这些士人多是群雄讨董之际察觉不妙,就舍弃家业,带着家人、亲族、乡党迁徙而来的,多在山谷之中屯垦自足,得以生存。

比起中原饱受战火摧残的士人来说,避居上党的这些士人素质更优秀、更果断一些,有较强的忧患意识。

这样一群精通存身之道的士人,又怎么可能押注于高干身上?

高干只是袁绍的外甥,又不是袁绍的儿子。

短期内有没有高干,他们这些客居士人依旧要耕种自足;长期来看,投靠高干又能获取什么收益?

就现在的上党,他们饿肚子的时候,高干也不见得能赈济多少。

所以高干时常举办宴席,这些人受到邀请欣然赴宴,高谈阔论一番就回家休息。

至于出仕高干……几顿饭就想收买这些已经能自食其力的士人?

这批士人的集体意识就是如此,高干很难扭转。

每次邀请,彼此宾主之间谁也求不到谁,反倒地位相对平等,也能维持一种和睦、太平的气氛,仿佛回到当年未乱之时。

彼此都有默契,也珍惜这种难得的气氛。

只要高干愿意钱举办宴席,大家都会给高干一个面子。

这日如往常一样,高干在近郊山林茂密处设宴。

帷幕内外,丝竹之乐不绝于耳。

有悲愤士人酒酣之际慷慨高歌,也有男男女女稀稀疏疏之声。

临近秋日,所有人都很珍惜现在的好天气。

高干也不例外,他是袁绍的外甥,又不是女婿,放纵之时也不会刻意收敛。

突然急促马蹄声由远而近,高干抓着女婢正奋力摇晃,仿佛输红眼的赌徒抓着推币机。

蹄声渐近,停歇之际,高干猛地推开女婢,大口喘气,女婢在草席滚了滚,双手撑地而起,放下扎在腰间的襦裙,就避入帷幕最内一层。

高干也只是将挂在革带上的前摆掏出来,稍稍整理了衣袍,挽袖擦拭脸颊汗迹。

刚端起酒碗小饮一口润喉,帷幕口处亲随就引着使骑进入。

使骑上前五六步,单膝跪地:“使君,晋军出兵了!”

他将一封密书双手高举,大口喘息,看着比高干还要劳累、疲倦。

“出兵多少?”

“徐晃督步骑五千,自榆次经阳邑而来;又有梁兴者督兵三千为徐晃之后,赵贼又使同乡魏兴督兵三千走祁县,欲往涅县运粮!”

使骑沉声回答,高干先倒了一杯水,示意亲随给使骑端过去。

高干自己则破开泥印,翻开帛书。

就赵基在太原做下的事情,高干自然不缺耳目。

高干能怎么办?

他根本没有分兵据守,层层对抗的余地。

雁门郡守申屠备就是上党屯留人,上党郡望;另有泫氏陈氏世代为将,潞县陈氏、冯氏旧时冠族,现在虽然衰落,可也不是高干能轻易荡灭、压服的。

还有屯留鲍氏,一世三公,世历两千石;泰山鲍氏,也就是鲍信这一支,是从屯留鲍氏分出去的,而不是齐地发展而来的。

这段时间朝廷接连征辟,上党距离太原太近了,各家都有子弟入朝为郎。

高干信不过这些人,也不好主动下手。

哪怕这些人畏惧、憎恨赵基,担心赵基在上党也杀大姓、豪强……可高干更怕这些人反手将他出卖。

看完帛书,高干情绪也渐渐稳定,恢复冷静之后他感受到的是恐惧。

赵基立世不过半年,可就没打过败仗。

在赵基这杆利矛折断之前,能捅穿很多人。

说的直白一些,高干对自己缺乏信心。

舅舅到底会派多少人来救他,这是个他自己都没底的事情。

所以,坚守待援,与赵基正面对抗;还是带人撤回冀州,保存有生力量……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123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