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作者:倦我生烦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70章 坚决的晋王党——永晋帝,东宫要政变!

书名: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作者:倦我生烦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29

永晋帝派晋王下江南,平叛乱。

要的是什么。

是平叛。

他不在乎晋王这个过程是怎么样的,他要的是结果,要的是义军消停了,对大周王朝没有意见。

无论是怀柔政策,还是镇压政策,亦或者是把底下的义军全都杀干净了,他都可以接受。

楚世昭拥兵自重。

永晋帝不在乎。

他要是还有十几年的活头,楚世昭胆敢这样做事,永晋帝当然容忍不了。

但是偏偏永晋帝知道自己的时日无多,而在这个时候,作为一个成熟又年长的政客,他显然清晰地意识到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

大周王朝需要一个后继人。

一个站得住脚的后继人。

一个能确保大周王朝还能延续下去的后继人。

永晋帝其实一点都不在乎谁继承皇位,因为无论是谁继承皇位,他都已经死了。

但是,最起码继承皇位的那个人,能保证大周王朝还是一个整体,还是一个国家,一个能承上启下的人。

楚世煦不够资格。

楚世仁也不够资格。

而排在两人之后的楚世虞就更不够资格了。

无外乎他们都能被外界的势力所左右,他们背后外戚的能量,足够将他们做成提线木偶,这是永晋帝无法接受的。

他很清楚那种明明握有权力,但实际上却寸步难行的滋味,就像他,明明是大周王朝的皇帝,明明有着军政的权柄,却还是要被人左右。

政策,有大族把控,他们不同意,他们不点头,就能卡死永晋帝的一切想法。

军事,有节度使制衡,他们要是诚心和永晋帝斗到底,那么永晋帝也奈何不了他们,国家的分裂,国家的叛乱,是肉眼可见的。

永晋帝到头来,只能维和,只能保证和大族之间的利益收支稳定,只能安抚节度使,控制他们的权力不再进一步延伸,却不能真正废除节度使。

他的三位嫡子之中任何一人继位,都会受制于局面,外戚本身就是大族,大族扶持皇室上位,假以时日,外戚专政,天下岂不是王与楚共天下。

而在大族之中更具地位的王氏,你就能确保他们没有异心,不会颠覆楚氏的政权吗?

为什么那么多人惧怕楚世昭拥兵自重。

永晋帝太清楚了。

因为他的这位四儿子,不同于其他人,他是有刀真敢杀,正是有这种果断,他才能制得住很多很多人。

大臣们的劝诫,看似是告诉永晋帝,他的这位四儿子权力太大了,快要影响到他这位皇帝,这位天子了。

事实上,威胁到的人何止是永晋帝,那些大臣,那些大族同样是被威胁到的人。

只是他们想借永晋帝的手,按住晋王,按住他的这位四皇子。

他们自己是要一个体面的。

永晋帝为什么要去管晋王的事情呢。

他自己吃过受制于人的苦,从晋王的身上,永晋帝看到了许多的不可能,而现在,晋王正在将这份不可能转化为可能。

看到这些大族因为楚世昭的权力,而不断谄媚自己,向自己表露出有多无助,有多顾虑晋王势力的时候,永晋帝心里其实很想笑,但是这一场戏码,他还得陪着这些大臣们演下去。

于是,永晋帝下了一道旨意。

让桓盛回京论罪。

东南起叛乱,最早的时候永晋帝也是让桓盛去平定东南的乱局,但是桓盛政策没有落实到位,还导致南方叛乱四起,这就是他的罪责。

不管结局如何,晋王的这位羽翼,他此行就是办事不利,论罪是必然的。

大臣们不是要看他永晋帝的态度吗?

这就是永晋帝的态度。

处罚桓盛。

但到时候,桓盛又被谁放出来,又被谁重用,就跟永晋帝无关了,他只是一个昏庸的君王。

昏庸到晋王已经拥兵自重,他还在这里瞻前顾后的昏聩天子。

皇室的权力没有失去,对于永晋帝而言,只是转移到了晋王的手上。

晋王的权力逐渐立起,那么皇室的权威,大周的威仪就永存。

“陛下——”

“郭大人求见。”

随着太监稚嫩的声音响起,永晋帝摆了摆手道:“让他进来罢。”

郭谦踏着静悄悄的脚步声进来,作为永晋帝的耳目,郭谦很清楚自己职务应尽之处,所以整个长安的异动,尽在他的动向之中。

很多事情,他可以选择说,也可以选择不说。

但是,永晋帝问起来一些他知道的事情,他要是胆敢隐瞒,那就是要掉脑袋的事情。

先前的曹微,便是郭谦头上的一把刀,他们二人都是永晋帝的耳目,互相监督,以免永晋帝对外界的风声有所不知。

而今曹微已死,郭谦现在是永晋帝名义上的耳目,可是郭谦反而放不下心,因为他很清楚永晋帝不会只留一手在自己的手上。

所以,现在的郭谦,不敢对任何的事务有什么隐瞒,凡有所知,都要告知陛下。

何况,郭谦如今知道的这件事情,事关永晋帝的安危,他不敢不说,毕竟手上的权力,全部出于永晋帝的身上。

“陛下,东宫这些日子,四处奔走。”郭谦顿了顿道:“走访了很多的大臣以及王氏的门生。”

永晋帝闭目养神。

晋王动起来了,他的其他儿子也不会坐以待毙,他们动起来才是正常的。

只是

太蠢了。

要是楚世煦拉拢一些节度使的将官,一些军中的能人,永晋帝还认他是个大丈夫,结果到头来,还是指望他们的娘家人。

“他们还是想让陛下早日立储,以定国本。”郭谦压低了声音道。

永晋帝让楚世煦入了东宫,只是给了一个象征性的‘太子’,但是权力没给,楚世煦不是太子,也没有监国的能力。

只是东宫是太子的居所。

没有实际名义,但看着已经很像是那么一回事了。

现在楚世煦的想法,就是逼着永晋帝早日立储,将他立为太子,这样不仅能安抚楚世煦的心思,还能有制约晋王的本钱。

而楚世煦越着急,越暴露出来对太子之位的觊觎和渴求,就越让永晋帝失望。

哪怕楚世煦装出来一幅孝子贤儿的模样,永晋帝未尝不能给他一些机会。

结果,只是永晋帝稍稍偏向了一些晋王,就拿出了这幅生死大敌,要抢回地位的架势。

更何况,地位和权力是自己争取来的。

晋王这小子,敢打长安之围,敢带兵出征匈奴,和匈奴大军正面对敌。

你东宫做了什么?

晋王敢去东南平叛,和义军僵持,和义军谈判,招抚义军,治理地方。

你东宫又做了什么?

要是楚世煦能把永晋帝安排的事情做得服服帖帖,能让王氏人给他楚世煦当奴颜婢膝的鹰犬,永晋帝就不会正视他的这位东宫长子吗?

他只要有一件事情能做成,晋王会有如今的权势,会有如今的地位吗?

无能就是无能。

拿他永晋帝重用晋王来说事,就是自己推卸责任的说辞,要是当时长安之围的时候,永晋帝让楚世煦带几千的兵马出去应敌,他敢去吗?

这就是别人做成了,事后觉得自己也能成,是他永晋帝的放权,才让晋王成势。

简直可笑。

而另一侧。

楚世煦的目光愈发幽森。

在东宫案牍的两侧,已然坐满了他的门客以及亲近他的近臣,这些人大多都是官宦之后,与王氏亲近之人,更是他信得过的心腹。

“诸位,本宫欲拨乱反正,全国家正统之道。”楚世煦到了这个时候,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楚世昭的权力越来越大,已经令楚世煦感到惶恐不安了,在这样放任下去,迟早他这个太子就是笼中之鸟的摆设之物。

而身为东宫太子,自幼接受良好教育的楚世煦,也很清楚他的处境现在有多么的危险。

当这番话说出来的时候,在场的人都是微微一惊。

拨乱反正,全国家正统之道。

这番话,就如政变前夕的准备一样,可谁能想到一向低调的太子,在这个时候,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就连暗中和楚世昭有所策应的王槐都有些错愕。

“殿下,您这是?”韦彦的儿子韦裳听闻也是震住了,他作为一个纨绔二世祖,和楚世煦玩得好归玩得好。

但这种掉脑袋的事情,让他掺和进去,不是彻底疯了吗?

楚世煦将韦裳拉进来,当然不是需要韦裳的支持,而是将韦裳的父亲韦彦拉入这场局中。

“如今老四和他的心腹都在东南,朝堂正值空虚之时,父皇年长失断,已有废长立庶的心思,本王若是不保,诸位安能有栖息之处啊?”

楚世煦已经想好了接下来的步骤,他所想的事情,就是趁着楚世昭不在长安,率先发难逼宫。

老四最器重的将军杨方也在东南,长安军营,楚世昭能用的人不多。

而南下平叛的军队之中,韦彦和杜知韫领了一军,韦彦是偏向他的,杜知韫就是骑墙派,谁赢,这老头就听谁的。

只要他在长安逼宫成功,让父皇让出位置,他再以正统的名义,强令楚世昭回京,软禁他。

要是楚世昭不从,就以谋反之罪处置他,来一场先斩后奏。

最重要的是,只要楚世煦逼宫成功,那么韦彦这一支军,一定是能听他这个太子的,而韦彦他们在东南和楚世昭僵持住,楚世煦就能有足够的时间在朝堂组织起新的力量。

楚世煦之所以能那么着急,就是这个时候是楚世昭在长安最薄弱的时候。

楚世昭在长安,楚世煦反而不好动手,因为楚世昭一定会坚决拥护永晋帝,而且兵多将广,人多势众,他不是敌手。

现在老四不在长安,楚世煦动手了,老四没办法第一时间回京,等到楚世煦什么事情都做完了,这朝堂早就变天了,那么他说什么话,老四都要顺从,不顺从就可以定他一个谋逆之罪,师出有名也在他的手上。

这是最好的时机,身边能用的大族足以和父皇手下的人拼上一场,赢了应有尽有。

至于输了?

等到老四回到长安,他楚世煦也是输,那么不挑选一个更有机会的时刻出手。

楚世煦分析利弊,一番话下来,其余东宫党的人也知道这是有道理,有机会的,可是这样的计划,听起来实在是太过于癫狂了。

理想情况是能做到的。

不理想的情况下,你楚世煦是把你的那两个胞弟当成空气了吗?

难不成他们心里都乐意你当天子不成?

现在的楚世煦,东宫党的人更觉得是他争不过晋王,于是决定剑走偏锋,赌上一把。

这是到了无路可退的境地,才能做出来的选择。

王槐微眯眼睛。

楚世煦办成了,他是从龙之功,但是他去帮永晋帝,楚世煦这件事情就成不了,他依旧是从龙之功,而要是再狠点,趁着这个机会,在暗中帮晋王的话,还是从龙之功。

但是要看收益。

帮楚世煦,收益只有一时,因为参加这件事情的人,王槐可以肯定是有一群大族,一群大姓相助,而他本身就代表了王氏,就算瓜分利益,他也吃不了大头。

帮永晋帝,收益同样只有一时,等于说永晋帝还有多少活头,他王槐就能享受多久的荣华富贵,而且还‘背叛’了王氏,利益上可圈可点,但还不足以让王槐付出背叛宗族的代价来换取。

收益最大的是帮晋王楚世昭,可是最难的还是帮晋王楚世昭。

因为不是他王槐想帮到晋王就能帮到晋王的,楚世昭现在人还在东南,第一时间赶不到。

而且在长安,楚世昭的人势单力薄,这个时候想帮楚世昭还是太困难了。

但同理,在这种雪上加霜的情况下,王槐要是能在中间游走,给出最好的帮助,晋王上位的话,他王槐是一等一的功臣,加之晋王年轻,他帮晋王一次,一生受用,是收益最大的一次投资。

这就是一笔买卖,就是王槐不想把自己卖的那么贱,要卖,就卖一个大的,赚一辈子。

在楚世煦政变之前,他要是能联系到桓氏或者说李氏,他王槐就有机会办成,而这样的机会,他今后未必能有。

垂下脑袋的王槐缓缓沉思接下来的走势。

这是一个机会。

一个能让任何一个人都能从中发生天翻地覆般地位变化的政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615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