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作者:倦我生烦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2章 要爆,就爆个大的。

书名: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作者:倦我生烦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29

桓盛内心是很想得到进步的。

但是在长安这边,他的背景过于浅薄,而且凉州人这一层的身份,在长安完全不是加分项,反而是负面形象居多。

明明大小事务都还处理得不错,可就是很难受到提拔,难以更进一步。

他的妹妹总是说他急于求成,心思浮躁。

桓盛并不认为他急于求成,更不认为他的心思过于浮躁,但凡一个心有乾坤,有志向...有心气的人,都该更加渴望得到更高的权力,更高的地位。

楚世昭却没有急着回答桓盛。

因为没有必要。

他没办法确认桓盛此行的意义是什么,而且如今的大周王朝,父皇在位。

永晋帝的耳目遍及朝野,底下谁和谁接触过,他一目了然。

急于表现自己的行为,在永晋帝心里绝对不是一个正面的形象。

而且大周王朝现在的情况,还需要说吗?

楚世昭看出来节度使的权力超过了正常的概念,往后面走,早晚会出现大唐藩镇割据的情况,没有大唐的安史之乱,也会有大周自己的安史之乱。

可这个问题,你觉得以永晋帝这样精于权术的皇帝,他这个一辈子都在玩弄大臣的父皇,看不出来潜在的影响。

永晋帝自然看得出来。

楚世昭从模拟推演里的记忆可以肯定。

永晋帝一直都在制衡大周内的全部体制,所以他没有驾崩的情况下,大周局势是勉强能糊在一块的。

楚世昭搁这和桓盛高谈阔论,鼓吹——‘藩镇威胁论’,这种行为叫自作聪明。

何况桓盛代表的凉州桓氏,同样是节度使制度的受益者。

这种情况下,楚世昭不可能和桓盛聊什么时政,聊什么大周朝堂里的诸多弊端、弊政。

你要知道,这种弊政的存在,势必是有受益者群体的,而这种受益者群体,就是这些弊政的坚决拥护者。

唯有自己拥有足够的话语权,你才是这些政令的主导者,显然楚世昭目前没有资格改变现状。

说白了,在桓盛面前不断地放屁,不断地画饼,也是徒劳的行为。

这就是清谈。

没有任何的实际作用。

说了也改变不了情况。

那能聊什么?

只能聊认知、聊自己的意识形态。

聊经学,聊文化。

桓盛是想试探楚世昭到底有没有真本事,很想谈论一些大周王朝内部切实的问题,但是楚世昭完全就跟打太极一样春秋笔法。

不过,光是聊经学,聊一些文化认知,甚至是一些地方上的风土人情,楚世昭也足以谈笑风生。

以现在年轻体的桓盛显然没有察觉到楚世昭正在应付他,一直聊了三四个时辰,桓盛这才欣然退却。

离开晋王府的时候,桓盛这才回想起来,他这一趟过来,是来试探晋王殿下到底有没有真材实料,却不成想他什么都没问出来。

而楚世昭同样是在对桓盛进行评估。

他一开始以为桓盛的模版是东晋时期的权臣桓温,毕竟桓盛在模拟推演上的走势,就是朝着权臣的位置飞奔的,几乎是没有刹车的余地。

其次,桓盛并不是纯粹的文人,作为凉州人,他基础的骑射本事也很强,算是文武都还可以的角色。

目前看下来,桓盛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看样子是永晋帝一朝的边缘人,他在朝廷上很需要一个支撑点。

只是一直没能碰到赏识他的人。

“所以说,历史真是最复杂的东西。”楚世昭感叹了一声,“不同的时势,也会造就不同的人生。”

“桓盛在永晋一朝被压制太久了,在皇兄一朝,被予以重任了以后,立刻将这些年来积压的怨气发泄出来,以至于锋芒太露,一口气压倒了皇权。”

“这样的人,在不同的人手上,效果也是不同的。”

“要是父皇重用他的话,桓盛哪怕到死,也是一个埋头苦干的小媳妇,不敢吭声。”

“遇到强主则为臣,遇到弱主则为摄。”

楚世昭的目光再度放在了案牍上,海瑞的【天下第一治安疏】,已经在他的手笔之下,变成了大周版本的【劝言书】。

这件事情很有风险。

但是,名望他一定要刷。

时间已经越来越紧张了,父皇一旦驾崩了,就没有那么好的机会刷名望了。

本身大周王朝的公信力,在永晋帝多年的执政下趋于崩溃,你要是再不干点‘拨乱反正’的事情,就没办法取信于民。

嘉靖皇帝在后来不考虑去杀海瑞,就是希望海瑞能成为大明朝堂上的‘标杆’,哪怕是一个吉祥物,那也能在百姓的心里挽回一点对大明的信任。

这是嘉靖皇帝利用了海瑞的形象,借海瑞的信用来‘骗取’百姓的信任。

楚世昭不信任他这个父皇永晋帝的人品,但是楚世昭信任他这个父皇的政治能力。

何况,在楚世昭看来,死在诏狱之中,那是为民请命,远比被人戳脊梁骨,丢在路边像条野狗一样死去要有骨气的多。

还能在史书上青史留名啊!

没道理像个软骨头一样奴颜婢膝地苟活于世。

他打算先将晋王府内...一切值钱的东西全部典当出去,换成粮食,救济长安外生活困顿的贫民。

再给自己备一口棺材。

脱下这大周亲王的蟒袍,亲自将这封——《劝言书》呈献上去。

要爆,就爆个大的。

当然,楚世昭也不能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就玩出那么拼的一招。

这样看,楚世昭干这事的目的性实在是太强。

所以楚世昭决定循序渐进,先脱去这身衣服,切身去长安府外最贫困的地方度日,这样一来,楚世昭就能说出自己体悟过民间疾苦之事。

那么他典当‘家产’,给长安外生活困顿的贫民接济粮食,就显得顺理成章。

事实上,在模拟推演里的记忆里,楚世昭早已深知在永晋帝的统治下...民间到底有多么的水深火热,不然他也不会考虑冒着生命危险,在脾气同样很爆的永晋帝面前拼一波。

亦或许是【高祖遗风】所带来的那股子浪漫,让楚世昭并不想做那么一个碌碌无为的王侯子弟。

生亦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而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之志。

.....

.....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105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