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作者:倦我生烦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32章 试试楚世昭的成色

书名: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作者:倦我生烦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29

楚世昭从来不质疑武振的忠心。

模拟推演已经证明了大周王朝的武臣之中,是有很多人是愿意为国家慷慨赴死的。

但是,忠诚不意味着一个人的选择就一定是正确的。

楚世昭治安疏的死谏是真心实意的,武振的死战,同样是真心实意的,他有这个勇气上战场,跟匈奴人拼死搏杀。

可问题是,武振现在要的死战,是毫无意义的事情。

态度、立场值得尊重,但无论是战略和价值,当下最重要的是拱卫长安,而不是出去和匈奴人决一死战。

虽然很不想承认,可现在大周王朝的军防不足以正面出击,这是既定事实。

武振拿三十年前,泰彰帝时期的军防和现在的军防相提并论,明显就是错估了大周王朝的真实实力。

他远离政治中心,军事中枢的时间实在是太久了,完全是遇到了事情被临时抬出来的。

“请他进来。”永晋帝深吸一口气。

别的不说,武振的态度和决心,总归是令人心安的。

而走进来的武振直接是跪拜在了地上,“陛下,社稷倾颓,国难当前,身为将领,却不能为国分忧,实我之罪也。”

永晋帝立刻将武振托起,当务之急是商议出一个策略,到底是战还是固守,并不是讲这些漂亮话的时候。

“爱卿的心意,朕已然知晓,可如今长安兵少将寡,如何出城迎击匈奴。”永晋帝立刻将问题抛了出来。

兵少将寡这个事实,也被放在了案牍之上。

“正因兵少将寡,才更该一战。”武振深吸一口气道:“末将抬棺誓师而战,为的就是稳固长安的军心,只有军心稳固,我大周兵士才有和匈奴人厮杀的底气。”

“固守长安有三害,其一长安被围,与其他藩镇切断了联系,陛下如何保证这些节度使没有和匈奴人勾结?”

“我们首要是打出一个通道,让其他地方能联系到中央,如此才有勤王的余地。”

“其二,长安是大周的门面,是龙兴之地,现今被匈奴人所围攻,这是国体有损,是国家颜面扫地。”

“其三,匈奴人既然敢围长安一次,他们就一定敢围长安第二次,如果每一次都是以守为主,长此下去,如何应对这样的边患,唯有主动出击,打疼他,才有保住边塞无虞的可能性。”

“匈奴人口极少,死一人,损失就可以说是严重,只要我们打掉他几千兵马,他们势必败退。”

“趁此不备,出其不意,即便大周王朝军力大不如前,但也不可能一触即溃。”

武振徐徐道来,让永晋帝也感觉这些说辞不是没有道理的地方。

但是,楚世昭很明确地告诉你,这一切都要建立在这一次奇袭能打赢,打不赢,那就全是白搭,全是空谈。

打赢,那么武振说的就是有道理,打不赢,武振就是带着大周王朝覆灭。

这可比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还要不切实际。

子午谷奇谋,丞相只需要给魏延一点兵,还是可以试试的,指不定就有奇迹发生。

但武振现在的就是让大周王朝野战能力极差的部队和匈奴人硬碰硬,赌这些兵士能靠士气打赢匈奴人,那这和许愿有什么差别?

楚世昭光看面板,就知道主动出击是不可能打赢匈奴人的。

人朱祁镇要是御驾亲征,打赢了团,他也是英明之主,这不是没打赢,还当了留学生吗?

问题是,楚世昭已经意识到了武振所说的对策,现在是说动了其他群臣,甚至连永晋帝都动摇了。

边患的问题,真的影响了永晋一朝很多年,当下都打到了长安这边,以父皇这个好面子的性格,若是不能如数奉还,那真是驾崩之际都要不断念叨这件事。

武振就是把这场仗打赢的好处告诉了群臣,告诉了永晋帝,然后就问你们打不打吧。

像极了袁崇焕向崇祯皇帝保证五年定辽的模样。

所以说,楚世昭也没有必要坚持固守,拿利弊来劝说父皇了,目前来看,基本上是劝不了了。

这不仅是武振的想法过于诱人,大周王朝的国情也偏向于进攻,自恃天朝上国,现在被一个匈奴人这样打,心里面窝着火。

只有试,试出来不行,这些人才会知道苦头。

唯独是苦了那些将士。

楚世昭叹了一口气道:“父皇,既然要和匈奴人一战,那就同他们一战。”

说着,楚世昭指了指地图道:“但是,真要主动出击的话,儿臣认为,不必急于一时,诸位请看此图。”

“匈奴人的阵线拉得极长,而且是绕开了大周王朝的一些城池,直击长安的,现在匈奴人所在的位置,像不像身处于一个口袋之中。”

“我们先调度凉州军,再找到晋阳、大同、大宁这边的军队,要求他们协助包夹,封上这个口子,长安的守军再主动出击,尽量留住匈奴人,数面包夹,说不准能有大胜的契机。”

目前大周王朝的主要意见那就是和匈奴人正面迎战,那么楚世昭就只能也从主动迎战的方面思考策略。

这是楚世昭现在能想到,唯一一个能让主动进攻看起来有效的办法。

将长安的守军作为诱饵,引诱匈奴人顿在这里,再让野战能力相对还行的凉州军来完成主要战场的收割。

在这里,唯一不靠谱的地方,就是楚世昭不能确保凉州军到底肯不肯出力。

毕竟在大周王朝,节度使已经接近失控了,说不定他们更乐意看到长安被围攻的画面。

但是楚世昭想到了那次模拟推演,桓节还是派兵协助长安解围了,这才想着用包夹的方式留住这些匈奴人。

楚世昭又道:“还请父皇送我上前线,就由王尚书当我的督军。”

王槐顿时沉默了。

他实在是没有想到楚世昭的心眼能够那么小,硬是要把他拖到战场上去。

这是想要和他强行上战场换命?

永晋帝立刻犹豫了,他并不想让自己的儿子上战场,缓缓开口道:“这不是你该管的事务。”

“我大周列宗以弓马得天下,我身为皇室子嗣,国难当前,又何惜此身,武将军都以抬棺明志,我宗室子孙流尽鲜血在战场上,难道不是一桩快意之事吗?”

楚世昭的目光盯上了王槐。

“王大人也应当和我一样,尽忠报国,为社稷慨然赴死。”

王槐骂人的心都有了,现在楚世昭这么说,他不上战场都不行,不上战场就是不忠社稷。

“微臣愿与四皇子同去。”王槐强忍着咬牙切齿的语气行礼道。

“但是,出城迎击匈奴人,他们就真的会就此撤去吗?”

王槐问。

“为何不会?”楚世昭拿出武振之前的说辞道:“这匈奴人,看似是以国家的名义出击的,实际上同流寇无异,他们打过来,所要的无非就是粮食和钱财。”

“说白了就是流窜四地求食而已。”

“而流寇最怕的就是死伤,他们受到了损失,顾虑性命之忧,就会奔散。”

“武将军也说过了,匈奴人少,他们死一个人的损失,就是承受不了的,只要匈奴人在正面死的人够多,你还能怕他们不撤吗?”

“那朕就命你执掌杨方的那支北府军,还有你的新军,合计万人为单独的一军。”永晋帝沉吟片刻道:“王槐就当你的督军。”

“儿臣领命。”楚世昭抱拳道。

“微臣领命。”王槐同样做出领旨的样子。

楚世昭要王槐当他的督军,不仅是想要借机失手除掉王槐,也是想要以退为进。

如果不是和楚世昭一向不和睦的王槐当他的监军,楚世昭作为宗室,应该是很难有单独领军的机会。

这对楚世昭的那三位兄长的威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王槐当了楚世昭这支军队的督军,才能让王氏安稳,让他的三位兄长放下心来。

但王槐有机会当楚世昭的督军,有没有命活下来,楚世昭就一点都不能给他保证了。

这一场战役,楚世昭没有很大的信心,毕竟模拟里,大周王朝军队的真实战力,他实在是太清楚了。

原本这大周就已经到了王朝中叶甚至是末期的时代,吃空饷的情况都那么泛滥,军饷能不能及时发可能都是问题,就大周王朝的财政情况,匈奴人这一次围攻长安,是真快要了整个大周的老命。

偏偏作为大周宗室的楚世昭,还真只能跟他们拼命。

好在楚世昭的这支北府新军已有三月的整训,在紧锣密鼓的训练下,新军的综合能力面板还是提升很快的。

他们其中不少人都有转职更强兵种的潜质,天赋是有的,就看能不能熬过这一次的战事。

现在楚世昭真正头疼的是杨方的部队。

大周王朝在武器、甲胄等器械物资上都是奇缺,这样一支军队,要应对十倍于己的匈奴人,出城野战三对一都胜算渺茫,现在还要以少胜多,想想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可摊上这帮大臣,摊上大周王朝这样的国情,楚世昭也别无选择。

而且楚世昭已经想清楚了,那一次武振主动出击,凉州军入主长安的模拟推演,哪怕楚世昭在那个时候已经有了很高的地位,恐怕也会像现在这样,没办法阻止历史齿轮的转动。

因为这根本就不是武振一个人的主张,是长安满朝文武还有掌权人共同的主张。

但无论局势怎么样,情况怎么走,楚世昭也只能硬打了。

模拟推演再厉害,那也是模拟推演,真要见真章,获得实际的利益,还得是在现实之中做出决策。

到了这个时候,奔着前程,奔着自身的地位,奔着趁乱巩固地位的收益,楚世昭也要拼一拼命。

而且楚世昭也怕自己模拟推演太久了,太精于选择正确的道路,从而丧失了富贵险中求的猎手本能。

要知道楚世昭几次完成逆转的模拟推演里,几乎都有一场常人难以复刻的惊世之战。

在永晋帝下达旨意后,楚世昭立刻走出了皇城,前往三府军整顿自己的兵马。

王槐灰头土脸地回到了自家的府邸,他总觉得自己是被楚世昭给摆了一道。

现在反倒是把自己陷进了僵局之中。

王槐被楚世昭这样牵着鼻子走,他都有些怀疑楚世昭是不是一开始就想打,只是一开始不想暴露自己的意图才说不想打,如今把他拖下水了,就不演了。

而长安的内外,百姓民众在得知了长安被围的消息后,都是出现了一种难以预料的团结,很多人自发地开始帮助官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说在长安城头布防,还有些小儿开始朝着城外丢石头,然而力气太小,根本丢不出去。

那些常年精于内斗,划分互相利益的大族们,到了这个时候,也是慷慨解囊,积极捐赠一些财物和粮食。

这倒不是大族们手里的钱粮太多,是长安一旦被匈奴人打下来,这些钱粮就全没了。

给三成还是给全部,大族们还是很分得清的,再说了,长安是很多京兆名门的故乡,真背井离乡南迁到南方去,被南方当地的士族使眼色,对于这些名门而言,就是奇耻大辱了。

大周王朝比较擅长隐匿和伪装的斥候作为探子,在匈奴人围拢城池之前,就早早地向北方各地的节度使求援。

凉州的桓节和晋阳的李瑾都是第一时间就做出勤王的立场。

只是,长安这边暂时没办法收到这两边的回信,所以完全估算不了援军什么时候到,就靠将领的本能去协同,推测援军到来的时间。

大周王朝举国上下的兵力调度,缓缓地形成一个掎角之势,似乎是要将整个围攻长安的匈奴军一口吞下。

此时此刻。

在匈奴营帐之中,一个身形高挑的蒙古贵族轻轻勾勒着手中之笔。

如今的草原各部,大多都被匈奴收拢,匈奴已经成为了北方这些游牧民族的统称,在这里包含了很多游牧族群,这才造就了如此声势浩大的局面。

而这位蒙古贵族看着画像上的人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楚世昭。

就让本郡主试试你的成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816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