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作者:倦我生烦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48章 我顾你妈的头!

书名: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作者:倦我生烦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29

不是。

你这未免也太猛了?

桓奕当真有话要讲了。

你王守义什么人啊?

在南方起义,用十年时间建成南朝,国号为宋,不说别的,也确确实实是成功进行了地方上有力统治的君主。

固然他出身卑微,可是这么多年的军事经验,桓奕真没把王守义当成寻常人物对待。

更何况,前面的几次模拟推演里,也不是没有王守义攻破长安,直接统一天下的局。

十万大军,就是十万头猪,你让两千个骑兵来回碾,也不知道要碾多久。

声势浩荡的四路围攻,直击庐州。

就这样顷刻瓦解了?

要知道庐州这是王守义代表的南朝政府,是以应天府为国都的南方割据势力,必须要打通出来的一条路。

打不下庐州,王守义就没办法打北方,这是一个关键的路口,也就是南方割据想要北伐成功的第一关。

第一道防线,这十万大军不仅没有打下庐州,反而被楚世昭的玄甲骑冲垮了。

这对王守义势力是空前巨大的打击,后面再想要北伐,王守义手下的人愿不愿意支持他还是另说呢。

毕竟对于王守义的手下而言,不用北伐,他们的生活都已经得到了改善,现在都已经成为了达官贵人,完全可以享福。

不是每个人都想拼命,一直过着打生打死的生活。

北伐,只有第一次是最万众一心的,因为对于王守义的部下来说,第一次北伐试一试又没有太大的风险,万一成了,就更进一步。

再往后的北伐,那就真要赌上自己身家性命了。

也没什么太大的好处。

所以第一次输了以后,不愿意再干的,就会占据绝大多数。

北伐这件事情,往长远来讲,只对王守义本人而言更具意义。

故此,第一次北伐,王守义不可能错失机会,他定然是要把握住这样的时机,不遗余力地应对庐州之战。

事实上,王守义在庐州之战的应对,在模拟内容的信息上也很清楚。

他可不是单纯的求稳,是一边谋划进攻的路线,一边还寻求政治上瓦解楚世昭和长安朝廷之间的联系。

并非脑袋一拍,就靠军事能力莽过去。

只是他一点都没料到楚世昭可以带着二千骑兵,正面冲垮了自己的部队。

所以,这才是最夸张的一点。

这是一支做足了准备,上下齐心的十万北伐军。

就是正面没打过。

是正儿八经的两千人突破了十万人。

王守义还被打到仓惶北顾的地步,这着实是楚世昭这边的发挥太过惊人。

这样的战绩,李凤宁同样是感到了匪夷所思。

落魄老四颠沛流离,镇守京城护长安,你要说前面的楚世昭军事才能有没有,李凤宁认为是有的。

毕竟在没有任何兵权的情况下,楚世昭拿着临时招募到的军队,在长安固守。

匈奴人打过来的时候,大周皇室该跑的全跑了,楚世昭守了十天。

起义军打过来的时候,大周皇室该跑的也全跑了,楚世昭守了十二天。

赢不了很正常,实力差距太大了。

可现在,楚世昭是打出了一个几乎让李凤宁想不到的战果。

但凡有过领军经验的人,都知道这种战绩打出来有多难。

当你看到黑压压的一片人在眼前,而自己这边只有两千人的时候,光是这种压迫感,就可能会出现逃兵。

你首先要说服这两千人一起跟着你冲。

这就是为什么楚世昭要身先士卒的原因,因为他自己都带头上了,他不怕死,这两千玄甲骑就不可能不跟着冲。

可不管怎么样,人都是权衡利弊的,有超过自己承受范围的危险就想跑是天性。

楚世昭不得军心的话,同样打不出来这样的效果。

这近乎于是一种难以复刻的战役。

你要具备一个敢冲锋陷阵的主将,要具备一支训练有素的骑兵,并且这支骑兵高度信任主将,才有了敢于亮剑的资格。

可这么多的前置需求,只是达成他们敢冲阵十万大军的条件。

其实,就算是没打赢,楚世昭敢亮剑都能进史书。

打赢了,就不是史书不史书的问题,就可能得进武庙了。

这可是身为武将最高的殿堂。

李凤宁做梦都想要进武庙。

上一次模拟推演,她的阿父李瑾南征北战多年,平定了南方的叛乱,也没有进入武庙的机会,就是因为李瑾没有打出那种足以令人信服的战绩和对于一个朝廷的巨大功绩。

楚世昭仅凭这一场战役,半只脚就已经踏入了武庙。

这一场战役,甚至可以说不单纯只是军事能力的体现,还需要绝对的人格魅力,能深得部众信任方能做到。

果不其然。

赢下这场战事的连锁反应是立刻出现了。

【贞平三年二月,庐州之战后,王守义一夜白发,面对北伐大业,渐渐有了退守之心,决定偏居一隅,划江而治。】

【贞平三年三月,楚世昭发动了灭蜀之战,将皇叔楚宣宏建立的周蜀定为了地方叛乱。】

【楚世昭调遣军队,士气正盛,蜀王楚宣宏负隅顽抗,试图利用险要山势固守。】

【贞平三年四月,大军并进,楚世昭势如破竹,借助着讨伐叛逆的号令,一路推进。】

【很多地方迫于楚世昭的名望,又有先前二千骑兵大破王守义的壮举,大多地方都难避锋芒。】

【贞平三年四月,在蜀地大多的臣民迫于蜀王为了战事而不断加重的赋税,又不想和声名远播的楚世昭相抗,其中很多地方不战而降,纷纷投降于楚世昭的王师。】

【楚世昭一路攻蜀,竟有一日克九城的赫赫战功。】

【贞平三年五月,楚世昭收复蜀地,一年之内先破王守义十万大军进犯,又收复了蜀地,取灭国之功。】

【贞平三年六月,楚世昭率军还归于朝,进入长安,他立刻是调度自己的军队,将原先镇守长安的官军替换,以确保自身的安危。】

【贞平三年七月,楚世昭请命朝廷挥师南下,力图破宋,以归还大周山河,使驾崩的先父得以瞑目。】

【朝廷不敢违背楚世昭的意愿。】

【贞平三年八月,匈奴人却趁着楚世昭大军不断调度的时机,趁机入境劫掠北地百姓。】

【他们认定楚世昭为了灭掉南边的宋人,不会对他们有所反击。】

【但始料未及的事情发生了,楚世昭停下了南下的动作,反而是调度了军队,积极备战防守匈奴人的侵扰。】

【贞平三年九月,大宁节度使吕卓面对匈奴人的入境为了保存自身的实力,一退再退,一让再让,使得大宁府百姓惨遭匈奴人的杀戮。】

【面对这样的情况,他对朝廷的辩解是——匈奴人势大,作为大宁节度使他实在是有心无力,与其是在这里葬送了自己的部队,不如暂时避让,等到援军集结,再予以回击。】

【朝廷为了拉拢大宁节度使吕卓,自然是接受了这样的解释。】

【可是楚世昭却认为,他早已调集部队,前往大宁府进行驰援,吕卓只要进行一定时间的拖延,不让匈奴人攻城,他就能及时赶到战场,何至于大宁府的百姓遭到如此生灵涂炭的下场。】

【“天下万民,皆是大周子民,如果只是因为匈奴人势大,就任由子民受其辱,那么以后还有人愿意保卫国家吗?”】

【“退让与妥协,永远不是一个国家当行之道。”】

【“大周山河,不光是天子的山河,不光是大周列祖列宗的山河,也不是我楚氏...一家一姓的山河,还是这些大周子民的山河,世昭不才,亦愿拼死守护。”】

【你以军法处置了大宁节度使吕卓以及那些不战而退的将领。】

【贞平三年十月,楚世昭率军重新夺回了大宁府,但是整个大宁府早已破败。】

【匈奴人面对楚世昭的行为感到疑惑,他们认为楚世昭应当先行讨伐南边的宋朝才对,不该向他们发起挑衅。】

【很快,匈奴人派遣了族中有才学的巫师当做使者。】

【“大王何故与我等再起兵戈。”匈奴使者不以为然地问道。】

【在匈奴人眼里,他们不过是杀几个人,抢一点东西,大周王朝有的是人,有的是东西。】

【楚世昭在大宁府接见了匈奴使者,本以为匈奴人是想要借此修好,却不成想对方不仅没有缓和的态度,还要质问他为什么要和匈奴人为敌。】

【他不怒反笑道:“是你们,在与我为敌。”】

【“我听闻在大周的南边,有一伙人起了叛乱,新立了一个朝廷,取名为宋,大王不去讨伐宋人,跑来和我们作战,这不是在自取灭亡吗?”】

【“自永晋二十八年以来,你们匈奴人年年进犯边塞。”楚世昭将手中的奏折丢在地上。】

【“二十九年二月,杀千人而逃。”】

【“二十九年五月,夺百户离去。”】

【“二十九年八月,屠鹿津县。”】

【“这其中累累恶行,还需要本王亲自念给你听吗?”】

【“弱肉强食,自古以来皆有这样的道理。”匈奴使者犹豫片刻道:“何况,只是因为这些小事,大王就要与匈奴开战,岂不是给了宋人机会。”】

【“大王还是要权衡利弊为好啊。”】

【“我们虽然侵扰边塞,却没有入主中原的想法,大王只要给点好处,能让我们匈奴人过冬,我们自己就会退去。”】

【“可是宋人不同,他们是反对你们大周王朝的人,一旦大周和我们匈奴开战,他们就有了获利的机会。”】

【“大王既要和我们匈奴开战,又要和宋人开战,此腹背受敌,此等利弊,还需要我讲吗?”】

【“不如这样,大王您只要确保我们匈奴人能够有了过冬的粮食,往后我们自然不会这样频频叩边。”】

【看着匈奴使者侃侃而谈,认定楚世昭会因此妥协的时候,只见楚世昭微微抬手。】

【“来人,将此人给我斩首示众。”】

【此时此刻,那匈奴使者立刻变色,他以为楚世昭在权衡利弊之下,断然不敢得罪匈奴,却不成想楚世昭如此刚烈。】

【“大王,两军交锋不斩来使,何况我只是在替你权衡利弊啊!”】

【楚世昭冷笑道:“打你匈奴是弊,不打你匈奴就是利。”】

【“你替我权衡利弊的意思,就是让本王视边塞百姓的苦难于不义?”】

【“自永晋开始,我朝失信于民,是本王一点一点取信于民,这才使得北地有了如今安康的场面。”】

【“既要战,那就战。”】

【“多费口舌无非是想要明目张胆地侵扰我大周边塞。”】

【“再者...本王大军南下,直取应天府的时候,你们匈奴人当真会坐视不管?”】

【你杀死了匈奴来使。】

【贞平三年九月,在匈奴使者死后,匈奴可汗立刻集结军队,想要和大周王朝进行一战,以示他们对此事的愤恨之情。】

匈奴人这样派来使者说话,是认定了楚世昭会权衡利弊,会优先打王守义的割据势力。

可是,楚世昭信了,那才是真蠢。

他打赢王守义的主动进军,是王守义放弃了天险,主动进攻。

进攻的一方其实是最吃力的,要考虑很多地方,而防守的一方,有城池,有天险掩护。

一般防守战都能打出极好的战损比。

和蜀地的叛乱不同,王守义是有效统治,贸然打,小规模打,是成不了事的。

要打,肯定是要倾尽全力才有机会。

所以到那个时候,楚世昭全部兵力拿来打王守义,匈奴人会守信用,说不打就不打?

闹呢。

外人的话,从来都不能相信。

楚世昭能信的只有自己。

而且先别说打谁更重要,匈奴人干的事情就很恶心,只许他们过来,还不许楚世昭反击。

楚世昭只要反击,那就是不重视大局。

可楚世昭是那种好脾气的人吗?

匈奴人又是打你的城池,打你的百姓,还要踩在你的头上,特别是他们还要故作重视大局地去劝你这样是不对的,那样才是对的,咱们要顾全大局。

我顾你妈的头!

贱不贱呐?

楚世昭怂不了一点。

他打的就是这种杂种。

喜欢趁火打劫。

喜欢看戏?

我楚世昭就是先打看戏的!

.....

.....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882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