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作者:倦我生烦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68章 颍水为誓,楚世昭百骑亦能攻城!

书名: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作者:倦我生烦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29

现在能和张正隽完全一颗心的,只剩下了那些起义军的将领。

毕竟在起义之前,这些所谓的将领,也不过是地方上的地痞,甚至能说是好狠斗勇之徒,起义以后,凭借着不同于寻常人的勇武和凶狠,得到了极高的地位。

有了这一层地位,他们才能使唤下面的人做事,具备了曾经不曾拥有过的权势。

你让他们再回到过去,心里肯定是不乐意的。

张正隽归根结底也是第一次造反,他能想到的,无非就是满足底下的穷人吃饱饭,然后就想要凭借这一点施恩,让那些穷人为他卖命。

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完全是不切实际的。

在起义之初,的确张正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是人家桓盛的反制做法也无大错。

他既没有给到张正隽进一步取得大捷的成果,也没有让张正隽继续凝聚起义军的机会。

只凭借断粮这一手策略,就可以让起义军内部的人心自乱,当晋王这样拥有断崖式权威的人物过来时,起义军已经是非常难以应付了。

眼下,张正隽唯一的机会,就是激化矛盾。

让起义军不得不反。

而不是让起义军有模棱两可的机会,还有一个投降的退路可以走。

其实,就是因为还能接受朝廷的诏安,还能投降,才能让起义军士气萎靡,越来越抵触对抗朝廷官军。

这不只是打不过的问题。

是有人觉得自己还有活命的可能性,还有退路,就不可能真正卖命,卖力气。

张正隽微眯着眼睛。

而像他们这样带领起义军起义的人,朝廷是不可能给他们活路的。

为今之计,就是把起义军所有人都拖下水,让他们只能和朝廷接战。

“朱将军。”张正隽开口了。

“告诉下面的人,粮草已经不够了。”张正隽闷哼一声道:“要想吃饱,就得找城里的大户要。”

朱敬凝视张正隽,顿了顿道:“入城之初,抢了官仓的粮,应该还有七日之余。”

“大帅,您这样放话出去,不是令军中自乱吗?”

张正隽目光看向朱敬道:“这才是我等自保之道啊。”

朱敬讶然,顿了顿道:“何解?”

“我等起事,仰仗的无非是诸位义士相助,而今朝廷派遣精锐镇压,军心早已不定,一旦朝廷有人使人安民,必有叛徒为求存而起异心,难免献城而降。”张正隽缓缓开口道:“朝廷治定叛乱,向来只定首罪,我们这些领头人,唯有一死。”

朱敬闻言,眉头一皱,“这时,若是朝廷派兵以粮草招降义军,岂不事半功倍。”

“所以,我要你散布谣言。”张正隽又道:“今朝廷为治定叛乱,寥寥起兵,绝无余粮,如今来平定叛乱,既然没有余粮,势必除恶必尽,不留活口。”

朱敬目光凝固,他冷声道:“那为何多此一举,令义军劫掠大户。”

“这怎么能称得上义。”

张正隽驳斥道:“七日余粮,终有尽时,我等令义军大肆劫掠大户,便是让他们再无回头之路,届时,又有谁敢反我?”

朱敬已经了然张正隽的意思。

默然片刻,旋即抱拳,以示遵命。

他本是地方一伍长,职务不高,义军来袭,他难以应敌,干脆从贼,因为识得些许文墨,又粗通军务,张正隽就多有拉拢之意。

数座城池,都是他朱敬攻克而下,于是张正隽对他愈发重用,可朱敬何尝不知这是危墙之下,但朱敬更清楚,他走到这一步,已经积重难返,朝廷容不得他。

张正隽这些伎俩足够阴损,却也吃透了人性,若是底下义军没有经受得住诱惑,大肆劫掠地方大户,事后必是重罪难免。

再以这些谣言相辅,知道朝廷容不得他们,那么这些义军就算是不肯跟着张正隽干,也只剩下死路一条。

等到朱敬走回营帐时,王守义找准机会,主动攀谈。

“你是何人?”朱敬正为张正隽的吩咐而头疼,他固然知道张正隽的谋划对于义军这些将领而言,是利大于弊的,但终究还是有损德行。

王守义多年市侩之徒,心思玲珑,自知掰扯一个普通身份,难以取信,于是故作威仪,开口道:“与将军一样,曾为大周故吏,姓王名胥,无奈从贼尔。”

王胥是王守义的本名。

为了贴近义军,不露身世,故此易名王守义,而今见到了这些义军,跟他女儿所说的一样,实为乌合之众,为脱身,只得寻求外界的力量。

朱敬见他将义军说成贼军,立刻愠怒拔剑,剑指王守义的脖颈。

而王守义纹丝不动,直视朱敬。

“我为将军寻得一条活路,将军如此对我,难道真是想和贼人共赴黄泉吗?”

朱敬见王守义神态如常,觉得他并非常人,立刻收剑,冷声道:“叛逆已是死罪,哪有活路可退。”

“放在别人手上,正是死路,可如今朝堂前来平叛的人,是晋王也。”

王守义说实话,他心里对晋王也没有什么底儿,但是义军的声势更差,与其和朝廷斗到底,他也认为另寻出路更能保全自身。

“管他晋王、汉王,都是朝廷的人,我等已然谋反,难不成他还能保全我们吗?”朱敬是知道这一仗不好打的。

假如这一仗好打,张正隽怎么会使出这样阴损的伎俩,来凝聚已经出现动摇的军心。

“保全众人难,保全将军易。”王守义缓缓开口道:“我是贼道身边的亲卫,听闻他的计谋,便知人心所背,不可一意孤行。”

“只要将军约束自己的将士,令他们与人秋毫不犯,就可保住周全。”

朱敬猛然发笑道:“众将皆掠,独我不争,你以为张天师会不起疑心吗?”

说到这时,朱敬神色俨然。

缓缓坐下。

“所以,这也是投名状。”

“只要我听从了天师的吩咐,而我的生路,其实也被堵上了。”朱敬说到这里,语气也变得冰冷了起来。

他以为张正隽与他语重心长,分析利弊,是信任他的做法,实际上张正隽这是想要彻底把所有人捆绑在一起,无论是手下的义军还是手下的义军将领。

劝人做事,直接告诉他答案是没有用的,唯有引导,才能让人想得清楚。

“将军,活路是有,但只有一条。”王守义沉声道:“名声是唯一买命的机会。”

“自污声名,那就真没有自救的机会了。”

朱敬背过身去,“说是给我自救的机会,恐怕你也是想活命的。”

王守义没有隐瞒,开口道:“身为大丈夫,未立寸功之名,却折于此地,未免太过可惜。”

“但现在想要回头怕是难了。”朱敬道:“怕是还活不过他们。”

朱敬的心思早就动摇了,可问题是,动摇是动摇,能不能动身是切实的问题。

还是那句话,别人都放纵义军劫掠,唯独他什么都不动,那就是众矢之的,早晚先受其害。

“不难。”王守义沉吟道:“等贼道命其部众劫掠大户之际,正是人乱之时,趁此局势,便是出逃的大好时机。”

“到时候,晋王问你为何来投,你只需要告诉晋王,是你实不忍看到百姓受苦,于是弃暗投明。”

“而晋王为了尽早收复叛乱,绝然不会为难率先投诚的将军。”

朱敬听后,确实是有道理的,片刻过后又道:“可城中那些”

“你管他作甚。”王守义的目光直挺挺地照在了朱敬的身上,“要是这些乱军没有烧杀抢掠,如何体现将军的忠义贤良。”

“而乱军既然敢行暴虐之事,到时候王师扫荡,也是情理之中。”

朱敬沉默了。

“将军不为虎作伥,已然尽了道义。”王守义又叹道:“甚至能洗清叛将之身,都已不易。”

朱敬叹息一声,“如此行事,白袖军难以成事,我并非不识时务者。”

还未等朱敬再做打算,只见账外有急匆匆的呼喊声。

朱敬心下无比后怕,拔出腰间佩剑,却听到有人惊讶的高呼声。

他立刻拦住一人道:“外面为何如此喧哗。”

“是晋王殿下。”那拎着白袖的小卒道:“是晋王殿下来城下劝降我们了。”

“啊?”朱敬大吃一惊,他万万没有想到以晋王万贵之金,会亲自来到叛军的城下劝降。

这不是给人机会吗?

“晋王在何处。”朱敬立刻开口说道。

“就在城外,很显眼的地方。”那小卒接着说道:“他就带着百余骑过来,好生威风。”

话音落地,朱敬望向王守义,不多时,竟同时朝着城头赶去。

城外。

楚世昭身着战甲,头顶着凤翅盔,他在城下揪着缰绳。

看着城头出现了几个衣着铠甲,像模像样的人,便开口问道:“来将何人。”

比朱敬率先来到城头的人,正是镇守城门的陆和泰,这厮是个屠夫,什么本事都没有,但是空有一把力气,起事的时候,他最卖力,所以在张正隽很受器重。

就是干不了什么细活儿。

于是这屠夫就被派来镇守城门,这地方很关键,朱敬想要出城献降,也得过了这一关。

张正隽这人心思狡诈,朱敬认为他应该不是唯一一个被喊去谈话,有所托付的人。

在朱敬看来,想要真正得到张正隽信任的话,也得过了今夜,交了那投名状,否则的话,还是互相利用为主。

而朱敬想下这个贼船,也得看朝廷给不给机会,这才是朱敬心里无比犹豫的地方。

“吾乃天师帐下大将陆和泰,你就是那晋王吧。”陆和泰声如洪钟,说话也直白。

“你来这里想干什么。”他问道。

“我想给诸位指一条明路。”楚世昭在马背上毫无惧色,而他也没有用什么高贵词汇,以衬托自己的地位。

“什么明路。”陆和泰又反问道。

“朝廷知道你们谋反是迫不得已的,只要愿意归顺朝廷,诸位所为之事,既往不咎。”楚世昭开口道。

“哈哈哈哈哈——”陆和泰大笑三声,“你说既往不咎,那就既往不咎,到时候骗我们出城,又把我们杀了怎么办?”

“天师跟我们说了,你们连夜疾行,军无余粮,而我们城中早就没有粮草了,等到我们出城投诚,你们这些当官的怎么可能会留下我们。”

“你们是官,我们是贼。”

“就是有粮食,也只给你们官军吃,我们没有粮吃,又犯了重罪,还要浪费你们的军粮,唯一留下的路,不就是一条死路,只要骗降我们后,再找个机会趁着俺们没了兵器,一口气坑杀了我们,省去了那没必要的粮,你晋王还为朝廷立了大功,你倒是精明。”

朱敬神色赫然阴沉下来。

张正隽果然还吩咐了其他人,说了不同的话。

而陆和泰一开口,其他心思涌动的义军,顿时没有投降的想法了,像官军这样骗人出来,再把人坑杀的事情不在少数。

楚世昭知道这伙贼人不好对付,却没想到有人早早就做好了准备,光是这番说辞,就是在堵死他诏安的路。

“我以颍水为誓,只要诸位今日愿意开城投降,力保诸位无虞,若违此誓,天诛地灭。”楚世昭拍了拍自己的胸膛道:“这是我晋王与颍水的誓约。”

“去你的。”陆和泰铁了心要和张正隽干到底,哪里能听得懂其他人的话,立刻开口道:“来人,向他射箭。”

楚世昭身边的突骑看到城头的动向,立刻护卫在楚世昭的身旁,杨方开口道:“殿下,快走吧,这些贼人冥顽不化,怎么可能轻易说服他们。”

“走?”楚世昭闷声道:“这个时候走了,他们又怎么看得到我要诏安的决心。”

“他要放箭,那就尽管来吧。”

“全都给我散开,我倒是要看看谁敢射我。”

杨方见楚世昭心意不变,立刻开口道:“全军散开。”

“城头上的诸位,本王就在这。”楚世昭指了指自己的脑袋道:“要想立功的,尽管来吧。”

王守义看着毫无动静的朱敬,心道自己真是托付了一个蠢人,这种时候都没有见机行事的眼力。

晋王以颍水为誓,就晋王的身份和地位,他要是当众之下背弃了誓约,他还有什么脸面立于世间,要是晋王有继承天下的决心,他就更不可能舍弃自己的信用。

更何况,这事是给晋王送名声的事情,只要响应了,晋王就更不可能动你,反而要保住你。

眼下投诚的时机,是最好不过的。

想到这里,王守义从朱敬身边将佩剑拔出,二话不说就将身前的陆和泰首级斩下,他高呼道:“贼将已然授首,晋王殿下,我等愿降。”

朱敬哪里能料到片刻的功夫,王守义就干出了这样疯狂的事情,当场在城头发难,而周边那可都是陆和泰的亲卫。

可这个时候,任何判断也只在一念之间,本身就不太想和朝廷为敌的朱敬,又看到在城头意气风发,毫无畏色,行事坦荡的晋王,联想到张正隽的阴损手段,他咬紧牙关,夺走身旁士卒的兵刃道:“开城门——”

骤然的变化,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而陆和泰一死,城头的守军没了主心骨,看到本部的将领,立下汗马功劳的朱敬忽然变节,也是愣在了原地。

而王守义却是快步命令朱敬的亲卫立刻打开城门,已经发懵的义军,只能在王守义的催促下,将城门打开。

楚世昭见状,立刻开口道:“进城——放下兵器者归降者不杀。”

奔袭在前的楚世昭带着骑兵涌了进去,在王守义的带头下,成片的人丢下了手上的兵器。

还有反抗心思的义军,高举着的武器向楚世昭冲去,却被骑兵直接冲散,这样的威势下,本身就想要投降的人立刻放下了兵器,那些还有些犹豫的人看到有人带头放弃抵抗,也是跟着放下了手上的武器。

朱敬望向王守义,咬牙切齿道:“此事不成,你我性命难保。”

“蹉跎不前,错失机会,才会性命不保。”王守义原本就痛恨朱敬的犹豫,现在把握住了时机,命运终于不再被义军把握,他哪里还会给朱敬这样优柔寡断的人有什么脸色看。

在片刻的骚动过后,城外营帐中的桓盛看到城门忽然大开,立刻意识到了城中有变,马上命令营帐内的将士们朝着城内进军,与楚世昭前后照应,以避免楚世昭中了伏兵之计。

说实话,现在的桓盛才是最怕的那个人。

谁都可以没了,唯独晋王不能没。

要是晋王死在这里,他桓盛这辈子的理想也就没了。

这是他誓死都要守卫的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128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