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作者:倦我生烦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02章 如今只能走李世民路线的楚世昭,桓盛是枚好棋子!

书名: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作者:倦我生烦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29

这些兵种跟臣卡的品级结构是相同的。

楚世昭在模拟推演里曾经率领过的军队,那也有强弱的区分,最低级别的就是白色兵种,类似于适龄的男性青壮带个兵器,他就能说是兵。

蓝色兵种,则是一个大统一国家应该有的正规编制,常规形态的官军。

但由于大周王朝的腐败问题严重,明面上应该都是蓝色品质的官军,这会儿武器装备还有训练度都不太够,单从属性角度,就是一群白板小兵。

反观李瑾的私军以及那些北方节度使的亲卫,大多数都是紫色品质的兵种。

这些亲卫的来源那可都是戍卫边塞的老兵,有长期作战经验,是见过血的,更别提他们都是带甲的军士,装备精良,相当于是边军之中的精锐,能打是他们的特点。

迄今为止,楚世昭在模拟推演里,都没有见过金色品质的兵种。

现在一看,想要获得一支金色兵种的特殊军队,这不光是基础的战斗力,训练的强度,除开武器装备以外,每个月提供的粮饷、队伍的主将、军队的纪律性,都要达到一种极为严苛的标准。

不过,楚世昭当务之急,除了是持续操练这支中府军外,他必须要最快速度地去取得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

现在这支中府军,严格来说还是永晋帝的部曲而不是楚世昭的部曲,因为粮饷来源是来自于朝廷,却不是楚世昭个人。

想要真正稳定一支军队,自身必须要成为这支军队的粮饷来源且能够拥有一个属于他的根据地,最好士卒的家眷还在这里。

这才能实现有效统治。

楚世昭现在如果要在永晋帝驾崩的时候取得优势,不被他的兄长反杀,别的先不谈,首当其冲的就是渗透军队,其次是扩大自身在朝堂的影响力。

只有渗透了军队,楚世昭在短期的行动空间内才能最高效率地控制长安,拿到一个实质的根据地,拥有提供军饷的资本。

而朝堂影响力太小的话,楚世昭哪怕暂时控制了长安,得不到群臣支持的话,这些大臣一旦被楚世昭罢黜或者放出去,他们回到了地方上,照样还是会乱,因为楚世昭不能服众。

所以控制了长安后,楚世昭一定还要控制住朝堂,那么楚世昭是很需要一批真正支持他的大臣作为根基,不然的话,大周王朝的其他地方就会很自然地发生叛乱。

无论是李世民还是朱棣发动的宗室政变。

人都是有自己一套班底的,可以确保那些不顺从的大臣被做掉以后,整个国家还能稳定运行,在他们的控制范畴之内。

尤其是李世民,坐拥初唐天王级阵容,好几个武庙文庙选手,他发动的这场宫廷政变,基本上能说是没有影响到下层百姓的正常生活,很流畅地就过渡了。

朱棣就暴力许多了,这也导致朱棣上位之后,还有大量的文臣骂他,甚至是刺杀他。

就连朱棣这样打进南京的人,都有人不服他。

楚世昭想要在长安顺顺利利接管朝堂,就要考虑更多的问题了,因此,永晋帝挺的时间越久,对楚世昭反而越有利。

主要是,现在的永晋帝可没有让楚世昭就藩的心思,楚世昭不能就藩的话,他能考虑的顶配自救思路,只剩下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

而目前留在长安的路线里,忠臣线,楚世昭已经是试过了,都是泪,都是苦果。

前两次的模拟推演里,楚世昭就没有刻意去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单纯是给父皇当忠臣,下场就是楚世昭拼命守长安,朝堂的大臣直接全跑掉了,把楚世昭卖得干干净净。

然后这些打着忠臣旗号的群贤们跑到各自的家乡,他们就自行去拉支队伍干了,也没见几个说是要匡扶大周的,照样是反抗朝廷。

几次模拟分析下来,楚世昭在长安当一个纯粹的好人是没有机会的。

那么为什么不试试其他的路数呢?

尤其是在永晋帝驾崩以后,政变夺权这条路,楚世昭还没有试验过,兴许在这里还有一条生路,可供楚世昭去选择。

那么,他就非常需要一批大臣对楚世昭的支持,才能实现大周版的玄武门之变。

只有一个桓盛的支持是不够的。

楚世昭几乎是忙活了一整天。

他跟六部之中的官员差不多都打了一声招呼。

【大帝成长计划】,哪怕是在现实之中,也是实时记录那些楚世昭已经做到的事情,包括楚世昭现今建立的关系。

明牌打出晋王党的,只有桓盛一人。

其他大臣对楚世昭的态度是——冷淡。

但臣在于精,不在于多。

哪怕给楚世昭上百个只会赋诗作词、才识高达80点的紫色文臣,那都不如一个张居正的价值。

甚至不如高拱。

桓盛是有很多性格上的问题,可是他强度高啊!况且还有桓奕这条老婆线,双方亲密关系还能更进一步。

拿下一个桓盛,等于平定一个凉州。

不!

是获得一个名为凉州的军区。

偏偏桓盛还是实干派,他的执政能力曾经在模拟推演里体现过。

在楚世昭的那位太子兄长楚世煦的麾下主张过变法,也让国家强盛过,只不过楚世煦不是很当人,桓盛变法取得短期成功以后,他为了安抚那些旧有利益集团,团结了这些利益受损的士族力量,直接就把桓氏夷灭三族了。

桓盛表面上是一个紫色文臣。

可是他身后的裙带关系,加上桓盛的敢于变法,做事果断,经常得罪人的特点,这简直是顶配背锅高手。

用好了,不比一个金色臣卡弱。

何况能力还能继续提升,紫色品质又不是一个人的最终上限,桓盛初始形态就是紫色的名臣卡,他后期升到金色品质的开国级名臣,根本就不是问题。

他主动愿意向楚世昭靠。

楚世昭怎么想,都是他赚大了。

而楚世昭看着还需要两天时限才能开启的下一次模拟推演,于是先行回到了武德殿。

令楚世昭意外的是,武德殿里,有几个太监恭恭敬敬地候着,其中一个年长的太监则是笑脸吟吟地开口道:“殿下,奴婢是提督太监冯宝。”

“陛下吩咐我们,带您去掖廷挑选两位宫女随宫伺候。”

楚世昭对这方面没有什么特别的需求,只要长得顺眼,没事别来烦着自己就好。

正欲开口让冯宝随便带两个宫女过来,又想到,若是这样作答,万一对方找了两个别有心思,跟他关系颇为亲近的宫女,借此打探自己的消息,那可就不好了。

楚世昭实际上在模拟推演里,不怎么关注这些司礼监的太监,也不知道冯宝后面的主子是永晋帝还是王皇后,这种事情,还是自己做主比较好。

想到这里,楚世昭忽然想到媚娘就出身于掖廷,不如借着这个机会,将媚娘领回来。

模拟推演里的经历,也让楚世昭极为了解媚娘的品性。

这是值得楚世昭信任的人。

“有劳公公了。”楚世昭微微垂头,下意识地礼貌点头。

冯宝虽然面不改色,但是对于这位皇子殿下,他的心里还是有些发怵的。

根据外界的传闻,这可是一位刚正不阿的皇子,还劝说了永晋帝千万不要轻信奸佞的话,在曹微的添油加醋下,冯宝也是在永晋帝的差遣下硬着头皮过来的。

本以为他会被楚世昭为难,却没想到这位殿下没有传闻中的那么难以相处。

当楚世昭随着冯宝前往掖廷之际。

太极宫里,武德司指挥使郭谦正站在永晋帝的身侧,将兵部之中发生的一切事务都汇报给了永晋帝。

现在的郭谦一点都捉摸不透永晋帝的心思,根本不知道永晋帝是在乎晋王还是不在乎晋王,到了如今,郭谦只敢把自己知道的事情汇报给永晋帝,而不敢提出自己的观点,生怕自己踩空了。

永晋帝闻言,闭目假寐养神。

“朕记得王槐是皇后的侄子吧?”永晋帝道了一句。

“正是。”郭谦回答道:“他为难四殿下,说是兵部没有太多的军资可供新军,不过四殿下寥寥几句就治住了他。”

“他本身就不在理,自然辩不过老四。”永晋帝更在乎的是,王槐的行为是他自发的行为,还是王皇后让他这么做的,亦或者是他的那位嫡长子的暗中指使。

这是三种不同的情况。

王槐自发的行为,就是他不忠朝堂,明着面不服从他永晋帝的旨意,是个人的决定。

要是王皇后让王槐那么做的话,就是王皇后不想看到楚世昭做大,影响到了她儿子继位的‘妇人之仁’。

其中最为险恶的就是楚世煦命令王槐这么去办的,如果是这种可能的话,他的这位嫡长子估计已经和王氏彻底合谋,要来对付楚世昭。

这也是永晋帝最不能容忍的事情。

“桓盛这个人的本事怎么样?”永晋帝‘故意’问道。

“卑职不清楚。”郭谦摇了摇头道,很快又提醒道:“但他是凉州三明桓起的后人,桓氏在凉州是豪强,他的弟弟桓节还是凉州节度使。”

“而且,桓盛好像和四殿下走得很近,适才王槐和四殿下对峙的时候,是桓盛出面分庭抗礼。”

“老四已经赢了王槐,桓盛出面只不过是站队表态罢了,他这是想借着这个机会,公然宣布他支持老四。”永晋帝突然觉得事情有意思起来了。

以桓盛的政绩,其实他早就该升迁了,可怜的是.桓盛在这个位置坐了很久很久,都没能从六品的兵部主事上挪一挪位置。

这件事情,跟其他人没有关系,完全是永晋帝没有想让桓盛升迁的意思。

朝堂,一直是以关陇集团士族为主的核心区,永晋帝最初受到拥立和支持,就是靠着关陇士族的支持,这就导致永晋帝一定程度上还是要维护他们关陇士族的基础利益。

打压桓盛之流的凉州士族,就是最小的维护成本。

再者.永晋帝只需要略施小计,利用信息上的差异,就能让这些凉州士族记恨上那些关陇士族,以此达到均衡的效益。

说到底,永晋帝本身也没把这些士族当成自己人。

“王睿贞既然已经伏诛,礼部尚书这个位置就不能继续空缺下去了,把兵部原本的右侍郎柳安提拔为新的礼部尚书,由桓盛接任柳安空出来的兵部右侍郎的位置,王槐的职务不动。”永晋帝开口道:“曹微你就在这里替朕拟旨。”

永晋帝这样一来,就是把这件事情的性质给定下来了。

王槐不管是出于自己的心意,还是被身后的人指指点点,其做法都是在反抗永晋帝下达的旨意,仅凭这一点,就是永晋帝心中不太欢喜的地方。

这件事情,永晋帝不出手的话,哪怕楚世昭在道义上取胜了,也不能算是真正的胜利。

只有永晋帝开口,说王槐这件事情错了,楚世昭才能是赢了这一步棋。

当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永晋帝又替楚世昭向桓盛施恩。

这里,其实亦有永晋帝自身的考量,在长安的桓盛太弱了,哪怕他公然支持楚世昭,跟王氏这样在关陇一带的庞然大物硬碰硬还是吃亏的。

桓盛的弟弟是凉州节度使又怎么了?

能打到长安啊?

打不到,那就是虚的。

于是,永晋帝提拔桓盛为兵部右侍郎,那就是以桓盛为一枚明面上的棋子跟王槐这一枚代表着王氏的棋子在正面上厮杀。

可目前的老四力量又太过于薄弱,所以永晋帝要替他借势,有永晋帝的这一手,再凭借桓盛自带的背景,这一枚棋子,在朝堂上的地位就是重量级的,仅凭桓盛的背景,他就是一枚最好不过的棋子。

永晋帝叹了一口气。

他其实一点都不喜欢党争,一点都不喜欢权衡利弊,操纵群臣互相斗争。

但是,人心都是会变的,这些群臣不可能一直保持忠诚,只有不断地给他们带来一些麻烦,挑起斗争,让群臣们闲不下来,这才伤不到皇权,才会想到依靠天子。

又有谁不希望手下的群臣都是一心一意为着社稷拼命的呢?

“对了,还有把今年修缮西苑,铸造道观之事停一停吧,从国库里给那些南方的百姓拨点赈灾的银子。”

人之将死,永晋帝也想给自己留点体面,在百姓的心里留些口碑。

毕竟到了永晋三十年.他就要死了,就算是皇宫里的西苑修缮好了,道观铸好了,他也享受不到了,稍微做点事,至少百姓的香火多多少少还能给他烧一烧。

最近主要是在推现实剧情,以过渡为主,这主要也是为了保持模拟和现实的一同推进流程,很快这段现实剧情就能过渡了。

今天还有一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262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