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作者:倦我生烦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38章 杨方光复长平侯之位,凉州军正在行军路上!

书名: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作者:倦我生烦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29

不过,当杨方彻底从血战之中冷静下来的时候,他心中同样是心有余悸的。

毕竟武振当时率领出征的大军,才是这次劫杀对方的主力部队。

楚世昭的这支偏师,只有三千骑兵是真正意义上的精兵,能说是有丰富作战经验的老兵,其余七千人全部都是大周王朝新募之军。

哪怕楚世昭精心操练,使用着最精锐制式兵器的北府新军,他们也是一群没有上过战场的新兵。

同样的装备,有没有作战经验,是决定他们能否在战场上有所作为的关键。

新兵想要形成战斗力,是有一个极其漫长的周期。

装备再好,不敢打,怯战,情势不对就溃败。

那就是给他们更好的武器,也是打不出什么战果的。

更何况武振的主师先行不利,以当时杨方从军多年的判断,他们的偏师再想要有所作为非常困难。

首先位置上,他们就不是主攻手,更多负责策应工作,像是战场上混局势,顺风好打,局势不好利于撤退的位置。

武振一败,他们这支偏师,理论上是不具备任何作战能力的,战略核心在武振这一师上。

现在想来,杨方感觉楚世昭暂且退让,等待第二次劫营机会的这一步棋,犹如神助。

完美地牵扯走了匈奴人的兵力部署。

他们进攻的时候,甚至可能是今夜匈奴营帐最虚弱的时刻,这弥补上了将士们经验不足的缺憾,至少大部分人对付的是一些残兵,以及还没有来得及反应过来又被大周王朝劫营,在睡梦之中刚刚苏醒没有多少战力的疲军。

如今,杨方再去思虑楚世昭的行军路线,只觉得楚世昭实在是太敢了。

放在任何一个人的身上,都想不到还有这么一手回马枪。

入宫,看到永晋帝的时候,杨方定睛看到的是正在永晋帝膝边入眠的楚世昭。

如今的楚世昭已经换上了一身干净的衣裳,那些宫女又带来了厚厚的被褥,正盖在楚世昭的身上。

“陛下。”杨方轻呼一声道。

而永晋帝招呼了一下身旁的宫女宦官,让楚世昭有一个更舒服的环境,他起身,仍旧是那幅雍容华贵的圣人姿态。

“杨将军。”永晋帝朝着杨方颔首示意,“这一仗不容易啊。”

杨方拱手道:“末将不敢居功,若非晋王殿下之谋,恐怕末将早就身陷泥潭,恐难回朝。”

永晋帝摆了摆手,“何出此言,都是为了社稷奋战的儿郎,是朕无能啊。”

“若非朕,社稷山河又怎么会陷入这样的苦难。”

说到这里,永晋帝又顿了顿道:“可惜了武将军。”

杨方默然低头,似乎是在为那些死伤的将士们哀伤。

两者沉寂了片刻。

永晋帝再度打破了僵局,他问道:“朕初闻战报时,前线众将已然溃败,武将军身死当场,京师因此动荡,劝朕南迁者无数。”

“要是没你们的捷报,眼下的京城怕是四处作乱,就连朕都做好了亲征沙场的准备。”

“朕现在唯一好奇的是,武振将军死后,你们是如何将这些匈奴人击退的。”

“仅以万人之数。”

永晋帝目光定格在了杨方的身上。

杨方沉吟片刻,似乎是在酝酿词措,这个时候,说的好不好,关系着全军的恩赏,所以杨方极为谨慎,不敢妄言。

“说句实话,陛下,起初我军得知了武振将军大败,是想要全军撤退的。”杨方语气认真地说道。

“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匈奴人提前就想到了我军会要夜袭劫营,这才是武将军大败的缘故。”

永晋帝听闻此言,顿时眸光敏锐起来,他诧异地问道:“匈奴人提前就做好了准备。”

“正是。”杨方不敢作伪,用言语叙述当时的场景道:“我和晋王所在的偏师,在武将军的指挥下,身处右翼后方。”

“武振将军先行压上,只是片刻的功夫,就蒙受了大败,数人溃败逃向了不同的地方,有一将官正巧来到了我军之处。”

“当时他说的就是有埋伏。”杨方沉吟了几秒钟又道:“这种埋伏,怕是早有准备。”

“但是,末将觉得匈奴人这埋伏很是蹊跷。”杨方从自己的视角开口道:“他们一路推进过来,路上避开了很多重兵把守的地方,而那些没有官军驻防的地方,都是轻而易举就被攻破了下来。”

“如果我是匈奴军,绝然想不到长安会出城奇袭,毕竟长安是我大周的国都,固守不能说是最佳的方略,但也是最稳最求胜的主张。”杨方说话很是谨慎。

他可不敢说出城劫营是愚蠢之举,因为大周王朝最终决定的主张,是群臣和陛下做出来的决定。

但是现在想来,楚世昭主张的固守长安,让各路兵马勤王,其实是最佳的破局之法。

目前的情况,长安兵力消耗严重,不说楚世昭带回来的七千将士,整个长安的官军也只剩下了一万多人。

这一场仗,打空了中央军的精锐,各地节度使假定有不臣之心,那么这一仗就是大周王朝就此覆灭的伏笔。

无论是从战略角度,还是从社稷角度,主张进攻,都会让大周社稷出现不稳定的可能性。

永晋帝听了杨方的话,却感受到了一种新的可能。

“言下之意,要么是匈奴有人看出了我军想要劫营的可能,要么就是有人私通匈奴,将我军的部署悄悄告诉了他们。”

永晋帝踱步片刻。

“常理来说,他们不可能想到我长安倾军而出。”

杨方不敢继续说了,“但末将还是倾向于前者,要真是有人私通了匈奴,那恐怕早就里应外合,献出长安了。”

永晋帝皱眉。

内应也分两种,一种是看到局势不对,悄悄提供点帮助,方便自己有退步的余地,一种是全力相助。

但永晋帝不得不考虑有这种可能性。

不过,有这个推断却没有坐实的情况下,永晋帝也不可能把这种消息到处散播,动摇长安的军心。

可是,永晋帝转念一想,既然匈奴人有了防备,老四又是怎么打赢这一场堪称奇迹的战役。

“这样看来,我军胜算极其渺茫,你们又是怎么赢下来的。”永晋帝的口吻,不乏是递给杨方一个面子。

现在大周军是赢了,至少是打赢了匈奴人,永晋帝从胜利后的角度询问情况,无形之中褒奖了楚世昭、杨方这一师。

这一说,杨方久战之后的情绪得以抚慰,他不免兴致冲冲地开口道:“是啊,当时我们都觉得这一仗打不了。”

“督军王槐直接劝我们班师回朝,提前做好固守长安的准备。”杨方对于王槐这一选择,其实他当时也是接受的。

在那种局势下,任谁来考虑,都觉得不打,后撤是最佳的选择。

不求有功,但绝对没有过错。

因为问题都出在了武振的身上,他第一波劫营没打赢,后面的偏师继续打就跟送没有什么区别,退守长安,才有一线生机。

就算朝廷问罪下来,那也是武振的过失。

推卸责任上来说,他们全军撤退是没有任何毛病的。

“只有晋王殿下出了一计,让我们险中求胜。”杨方说到这里,不免激动起来,“晋王当时认为我们如果撤退,匈奴人一定会追击我们,将我们全部留在长安之外。”

永晋帝顺着杨方的思路去思考,惊讶地发现,如果他是这支匈奴军队的主帅,在防住了劫营的第一波,同样会做出继续扩大战果,借此全歼大周王朝全部放在长安外的部队,将自己的优势不断扩展出去。

退回长安,反而成了不可取的决策。

“所以,你们选择了再攻匈奴人的营帐?”永晋帝已经领教过楚世昭在战事上的激进,他很快就想到了楚世昭最有可能做出来的做法。

“正是。”杨方道。

不愧是他。

果真是他!

这样一来,完全就说得通了,就现在楚世昭的战法,跟那时楚世昭的战法,实际上是如出一辙,自成一派的。

“但是,晋王殿下让我们等一等。”杨方没有地图,有些紧张地伸张双手道:“马上去打匈奴营帐的话,那些匈奴人还没有来得及出发,我们要避开匈奴人最厉害的一次攻势,就要等一个时机。”

“于是晋王带着我们绕开了匈奴人主要追击的路线。”

“他认为匈奴人拦截长安的部队,一定会前往长安的周边堵截,所以反而带着我们去了匈奴人所在营帐的后方,绕了一个大圈,避开了匈奴人的追击路线。”

“等到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就直接第二次袭营,攻打匈奴人的营帐。”

“当我们打过去的时候,匈奴营帐果真空虚,只剩下被武振将军打剩下来的残兵,还有一些正在休养的驻军。”

“我军攻其不备,将他们全部吃下,再烧毁了匈奴人的粮草,这样一来,即便匈奴人吃掉我们这一军,他们没了粮草,至多也只能攻城一日。”杨方继续说道:“那么长安就算是没有什么兵力,只要有人愿意防守,拖足一天的时间,匈奴人还是拿我们没有任何办法的。”

永晋帝想到这里,心中越发动容,楚世昭这是抱着必死的决心,给大周社稷带来火种。

光是失而复返,折返再杀一次匈奴营帐,就不知道要多大的勇气,要知道这是在知道前军失利的情况下,还做出来的决定。

“但是,我们整场仗打下来也打得很吃力,如果不是晋王殿下神勇,接连斩杀数将,打出了气势,否则我们恐怕也要留在营帐之中了。”杨方说到这里,又忍不住说道:“陛下,末将想要为殿下请功。”

“我军撤退的时候,晋王殿下为了保住我们这些步卒,带着骑兵亲自断后,险些步于死境,而且我军回到长安的时候,守军不愿意开城,末将要弹劾那守将。”杨方想到这里难忍气愤,他们在前线打得水深火热,都做好了战死疆场的准备,好不容易杀回长安,还不放他们回城。

永晋帝这个时候也有些尴尬。

因为那个时候的长安已经认为前线全部失利,不可能再放任何人入城,以固守的方略为主,这道旨意更是他亲自下的,守军也严格执行了。

要是这种缘故,就要责罚守军,以后将令又该怎么执行。

“这让我军一直等到天亮,末将都不知道最后晋王是怎么杀回长安的。”杨方愤愤不平地说道。

永晋帝颔首道:“过几日,朕会亲自责罚,如今是论功行赏的时候。”

“你祖上被册封为长平侯,数代之后寸功未立,又深陷朝野之争,因此被废除了侯爵之位,眼下你立下了如此功绩,朕再度册封你为长平侯,以继先祖之光。”

杨方做梦都想要光复先祖的荣光,而今长平侯的位置再度回到他的身上,他双膝跪在地上道:“末将多谢陛下恩典。”

大周王朝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封过侯爵的位置了,在这个时候再度封爵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永晋帝给出这样的封赏绝对是破格的。

现在永晋帝最头疼的是怎么给楚世昭封赏,他现在已经是一字亲王,立下这样的功劳,再给他虚职加封,是不是不太得体,也容易伤了功臣的心。

可是给他的封赏过于厚重,永晋帝更顾虑的是朝中的那些大族不会给楚世昭什么好日子过。

先前的永晋帝很少考虑继承人的事情,但现在永晋帝却又不得不提前做好准备去考虑。

立长不立贤,立嫡不立庶的规矩在眼前,永晋帝心里不想破了规矩,可现在的大周王朝如此境地,一个合适妥当的继承人,却是永晋帝必须要提前想好的。

他敢笃定,自己驾崩之后,大周的社稷没有一个优秀的太子继位,极有可能发生他所预想不到的动荡。

甚至,他永晋帝还没有驾崩,就遭遇到了长安之围的重大变故,这让永晋帝怎么能安心当下的社稷。

而千里之外。

凉州的勤王之师正在路上,桓节身披战甲,目视前方,在他的身后是数万凉州精锐。

皇甫坚、段琦率着各部的精锐有条不紊地进军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350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