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作者:倦我生烦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09章 大位非我所欲也!

书名: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作者:倦我生烦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29

楚世昭这一刀下来,整个朝堂基本进入了瘫痪的模式。

宰人宰太多了,没有收住力,这猛地空缺出来了大量的位置,而糟糕的是,楚世昭没办法立刻补上这些位置的空缺。

这样一来,下级机构没办法实时运转,以至于上层机构的很多政令反而是没办法有效推出,进行执行,甚至于更高级别的官员,还不得不去代理下级官员的事务,以便朝堂的正常运作。

可楚世昭,也只能那么做。

他要是朱高炽,哪里会有这么多头疼的事情处理,得到百官的支持,很多事情是能很好的办妥。

问题是楚世昭虽然初步掌握了朝堂,但是大多数人都是不愿意服从楚世昭的号令,哪怕楚世昭手握军权,可这些大族之人,始终不认为楚世昭胆敢向他们开刀,很多事情办起来拖拖拉拉,更是有人不愿意替楚世昭办事,还要东拉西扯,故意恶心楚世昭。

加之楚世昭起初确实不太想这样动粗,这反而让这些世家大族得寸进尺起来。

有人想要密谋推翻楚世昭,直接是让楚世昭下定了决心,一口气按死这帮人。

【你的行政效率下降了80%,你的政策执行率提高了50%。】

效率降低,是因为楚世昭这一刀砍到了大动脉,把大批实权官员全都给杀了,而且暂时没有找到人平替这些事务。

不过,这又能怪谁呢?

楚世昭是刀山火海里杀出来的,他不惯着这些把自己太当回事的大族士人。

要是能踏踏实实给楚世昭办事,楚世昭完全不会在乎出身,但这些人不仅不办事,还要给楚世昭拖后腿。

早杀晚杀都是杀。

晚一点杀,朝堂可以平稳过渡,不用那么血腥,但现在楚世昭的环境太糟糕了,趁着兵强马壮,三府军的战力尚存,动手是最好的选择。

再者.楚世昭本就不欲威柄在人,他更想要亲览庶务,这样才能有更好的治国空间。

现在楚世昭就是一切盯着数值。

有些事情做了,是掉这个数值,但是涨另外一个数值,看哪个数值对现在的楚世昭更有用,他就尽可能地去拉满一个项目。

均衡发展,只在特别好的局面下适用。

现在的情况极其险恶,楚世昭只能拉满一项数值,才能自救。

没了大朝廷,楚世昭拿自己的班底弄个小朝廷,只要确保大朝廷上的公务,能被这个小朝廷消化,那这么办对于楚世昭而言就是赚的。

值得感叹的是楚世昭这么做,也很容易让手下的一个大臣,权力瞬间暴涨,因为空出来的事务多,就会让一个大臣独揽诸多事务,所以楚世昭也没少让自己闲着。

大小事务,其他人做,最终的裁定权,独断的权柄尽可能地把握在自己的头上。

【你开始大力提拔和全面起用寒人担任要职,进一步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特权。】

楚世昭开始在长安附近寻找那些有才识、有学识,祖上曾经阔过的学士,令他们入朝为官。

这一轮选士,楚世昭不看道德,只看政治能力。

全面开始引入寒门,这也不是说世家大族在朝堂上没有影响力了,楚世昭不是双极管,这个世界也不是非黑即白的。

大周王朝现在的状态,世家大族拥有知识的传承和主动权,完全弃用这些人,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哪怕是寒门,他们也是士族,也是曾经的豪门。

就华夏民族的血脉,能流传到后世之人,哪个祖上没阔过,穷不过三代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穷人三代以后就没了。

在楚世昭还没有开启大印刷时代,暂时没能力将知识完全扩展出去的情况下,还是很难任用真正的平民进入朝堂的。

现在楚世昭要做的,绝对不是单方面和世家大族搞对立。

而是引导这些世家大族和新进入朝堂的寒门进行新一场的职场内卷,谁干得好,谁在朝中位高权重,家族地位能够提高,谁办不好,就罢黜谁。

当然楚世昭也不能把这些世家大族逼得太死,要看在老员工的份上,给点情分,只要没犯错,没有原则上的失误,还是能容忍的。

真正弄死的那帮人,大部分都是不利于集团的长期发展,他们不谋求在职场上进步,天天勾心斗角,以搞垮别人增强自己为主,这种毒瘤是不能留的。

如今的大周王朝想要枯木逢春,旧有的职场环境必须注入激励模式的奖励制度。

你得告诉手下的人,你是有上升通道的,他们才肯发了疯陪你卷。

世家大族不肯办事,想一劳永逸,觉得自己家大业大,凭借着老底和资历安稳度日了,楚世昭就引入寒门,在他们后面追着,让他们感受到压力,感受到只要自己不努力,就要被人拉下来的紧迫感。

务必是让每个人都渴望进步起来。

现在楚世昭才感叹桓盛的另一个优点,这个人是真正的渴望进步。

手底下最卷的臣卡,没日没夜都想着怎么去建立丰功伟业。

卷到楚世昭都怕自己要是哪天没办好,当不了桓盛心目中的圣明之主,就给桓盛拖拽下皇位了。

所以,楚世昭其实也没闲着,他同样是高强度处理手上的政务,来为这一次肃清朝堂的大行动收尾。

【永晋三十一年十二月,楚世昭拔擢郭忧为刑部尚书、文俞为吏部尚书。】

【桓盛以尚书左仆射的位置,同时暂代户部尚书的职务。】

【楚世昭提拔董费为工部尚书。】

楚世昭不小心杀的人太多了,之前调度人事的时候,常常要考虑怎么明升暗降,甚至是给个高荣誉的虚职,换成自己的人上来,现在直接不用考虑,空出来的位置,找个时机就能让自己的人上去坐着。

【郭忧和文俞之间素有不和。】

【桓盛也常常不满意董费的做法,认为他过于迂腐,没有人臣的变通之能。】

上一次模拟推演,郭忧就和文俞掐架了,这两个人就是纯合不来。

前者是奇谋多变,后者是王道治国。

而且楚世昭发现了,郭忧和文俞,最早都是京官,但是职务很小,都是出仕了不到一年,就辞官归隐了。

后者是连夜回到了华亭当地方小吏,前者则是云游四海,以游历为主。

更重要的是,楚世昭感受到了《治安疏》的隐藏感染力,就是大周王朝里,很多立场比较正直,真正思虑国事的士人,他们都很推崇《治安疏》。

所以楚世昭找到这些人,并且予以重任的时候,这些人大多愿意为楚世昭效力。

【永晋三十二年三月,楚世昭下诏劝课农桑,减免赋税,振济穷人和灾民,更滋养战马,加强军备。】

【楚世昭对待大臣态度强硬,用了很多镇压的手段措施以威慑群臣,这使得中央大权逐渐为楚世昭所用。】

【永晋三十二年五月,楚世昭亲自操练了一支不足千人之数的骑兵。】

【楚世昭早有经略北方之意,加之匈奴人常有侵扰边境之意,这让楚世昭不得不早做打算。】

【于是乎,楚世昭经常巡阅军队,奖励养马,有意训练骑兵,滋养战马,以加强军备。】

【永晋三十二年六月,楚世昭亲自为凉州节度使写了一封书信。】

【不久之后,凉州派遣了使节皇甫坚以及良马三千匹。】

【永晋三十二年七月,皇甫坚留用朝中作为京官,册封武威将军。】

【同月,楚世昭迎娶了桓盛的妹妹桓奕。】

【永晋三十二年八月,卢毅和马溯安决定起事叛乱,并且二人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们和身在草原的匈奴王庭合谋。】

【卢毅暗中准备叛乱为时已久,他认为朝中不满楚世昭统治的大臣极多,如今楚世昭和凉州桓氏结合,日益强大,对于自己极为不利,应当赶在楚世昭扫平内外,做到集权统治之前,将其诛杀,否则后患无穷。】

【他在范阳郡城北边筑起了一座名为雄武城的城池,这座城池表面上看来是防御侵略,实际上是储藏兵器、粮食,以此来做坚守范阳的部署,战马有两万多匹,牛羊物资不计其数,这些都是多年经营以来的积累,加之卢氏本就为范阳名门,卢恩更是曾经的朝中大臣,多代底蕴,在地方上强横一时。】

【恭喜你触发了金色的灾患事件——‘卢马之乱’。】

【卢毅曾经身兼大同节度使的位置,而马溯安更是现在的范阳节度使,他们二人在身边笼络了不少的人才。】

【为了保证这次事成,每个月马溯安都以朝廷的名义向百姓索取各类赋税,百姓被弄得无以为生。】

【而今百姓大多都被马溯安所蒙蔽,以为这厚重的赋税都是朝廷强加在他们身上的,这导致很多农户义愤填膺地想要加入马溯安的军队,准备和大周王朝的官军作战。】

【永晋三十二年九月,匈奴人答应借兵给马溯安,他们合力朝着大周王朝的北方发起了攻势,随后大宁府再次被匈奴人攻破,匈奴人将大宁府清扫一空后,跟着马溯安的部队朝着晋阳杀去。】

【李瑾坐镇晋阳,面对匈奴人的大军压境,他坚壁清野,尽可能地避免和匈奴人进行野战,在晋阳,李瑾手中的骑兵只有两千多人。】

【永晋三十二年十月,卢毅带领的部队渡过黄河开到开封府陈留郡,不久之后另一侧的战线青州节度使赵政己无力抵抗,决定投降。】

【看到青州那些投降过来的官军,卢毅心生戾气,将卢恩病逝的过错埋怨在了永晋帝的识人不明,误信心腹,加之军中也没有那么多的粮食给这些降军所用,于是他就让夹道投降的官军互相砍杀,谁能活下来就让谁跟着他的部队。】

【很多人不敢向同僚下手,于是卢毅就下令处死那些一动不动的人,直到这些官军死伤惨重后,卢毅才叫停了他们的做法,令那些愿意砍杀同僚的官军加入自己的部曲。】

【永晋三十二年十一月,赵政己作为青州节度使,享受了太久的平安,而且他本就是一介文臣,没有什么太大的本事,又是永晋帝的心腹,这让他惶恐不安。】

【何况.他投降于卢毅的本意是想要投降免于战事,避免百姓和官军因此丧命,却不曾想卢毅如此暴戾,以至于地方生灵涂炭,他见此情景,从城墙之上跳了下来,以表达自己的忏悔之意。】

【卢毅却哈哈大笑,将赵政己的尸体暴晒三日。】

【永晋三十二年十二月,马溯安和匈奴人合兵下来的大军开始围攻晋阳,李瑾奋力抵抗,他的次子李晟权在前往大同借兵的路上不幸被杀。】

【永晋三十三年一月,大同节度使徐皓认为自己的能力难以抵抗匈奴人和马溯安的攻势,决意写信投诚,这让麾下的部将杨柱庭大为不满。】

【杨柱庭联合其他大同将领同僚一起兵谏,他们杀死了徐皓,在大同继续据守城池,和匈奴人的大军做顽强的抵抗。】

【永晋三十三年二月,楚世昭立刻起兵,他决定亲率部队驰援晋阳。】

【然而桓盛却劝说楚世昭留守中央,以免朝堂群臣生变。】

【更直白地来说,桓盛认为边塞节度使的权力巨大,如今有外敌能够消耗他们的实力,到时候平复北境,反而更加容易。】

【等到这些地方的实力被耗干的时候,朝廷再出兵,这是坐收渔翁之利,也是最佳的反攻时机。】

【但是,楚世昭这一次却不认可桓盛的观点。】

【楚世昭召开朝会后,他更是和群臣不欢而散,很多人都认为桓盛的意见才是最合适眼下的政治环境,同时很多人也不愿意冒着风险出兵。】

【“难道诸公非要看到匈奴人的铁骑兵临城下的时候,才懂得驰援边塞吗?”】

【这一次,楚世昭颇为震怒。】

【“大位非我所欲也。”】

【“老子一开始只想着活下去,只想着怎么在这个该死的世道活下去。”】

【“我年少时,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不想继承什么亲王,更想当一个征讨天下的将军,但现在呢?你们看看,你们走的每一步,都要我权衡利弊,权衡利弊。”】

【“是啊,晋阳被打下来了,节度使的威胁就没了,大同被打下来了,又一个节度使死了,但是呢?”】

【“没有节度使,还有卢毅,还有马溯安,还有他们身后的匈奴人。”】

【“如今晋阳和大同向我求救,我若是坐视不管,谈何君臣。”】

【“只有朕视他们为朕的臣,他们才能称朕为主,这样的道理,你们难道不懂吗?”】

【“若是朕不视他们为朕的臣民,那么又有什么必要谈论天下归心之事。”】

【说到这里,楚世昭的怒意渐浓。】

【他不再代使所谓的君权,而是拂袖呵斥道:“朕意已决,即可发兵,以抗叛军。”】

【永晋三十三年三月,楚世昭在三辞三请下,正式就任新帝之位,不再以监国的身份治理天下事务,节制兵马。】

【“既然朝中无大将,那就由我来当这个大将。”】

【“君王死社稷,这本就是天经地义之事。”】

【“全军不可怠慢一步,轻装疾行,驰援晋阳,入城就地补给,这是朕的军令。”】

画面上,一支不足千人的骑兵紧随着楚世昭的步伐,朝着前线作战最为激烈的晋阳奔袭而去。

而这一支骑兵的编制,其名为——背嵬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390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