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作者:倦我生烦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31章 父皇这个班底,带不动,根本带不动。

书名: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作者:倦我生烦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29

在听闻朝廷主张死守长安,而没有选择南迁时,楚世昭抱着欣慰入眠。

先前模拟推演里长安守不住的主要原因,是匈奴人正好挑了一个永晋帝驾崩的时机,朝野内外都不稳固,在前线溃败以后,只要有一个大族选择南迁撤离,就会引起成批的大族紧随其后。

现今的永晋帝健在,朝政有了主心骨,万众一心下,楚世昭不认为这一次保卫长安的仗是难打的。

然而,楚世昭一觉醒来,发现整个天都要塌下来了。

在朝野上下的群臣商议下,他们全部都推举正光帝时期的老将军武振,主事拱卫长安的事务,执掌军权。

单论履历,武振威名赫赫,他可不仅是正光帝时期就出名的武将,正儿八经来说,武振已是五朝元老。

他先前效力的人,那可是正光帝和永晋帝的父亲泰彰帝。

楚世昭的这位皇爷爷,庙号为武宗,这个庙号其实很玄乎,正常来说,应当是一个正面积极的庙号。

“威彊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

这都是有褒奖的含义。

但是越往后,这些庙号就越像是讽刺的意思。

如明英宗朱祁镇并不英明。

而明武宗朱厚照,在武治方面按理说是有积极的一面,但他这个庙号更多的是讽刺朱厚照在文治方面没有显著的功绩,只有武力能够拿出来一说,所以是明武宗。

楚世昭的这位庙号武宗的皇爷爷,同样在文治方面并不突出,而且在位时间很短,仅有六年,后面楚世昭的这位皇叔正光帝,在位同样短暂,只有四年。

楚世昭的父皇永晋帝,在位的时间直接超过了他的兄长和父亲。

节度使权力无法遏制,越来越膨化的年代,也正是在泰彰帝时期出现的问题,而正光帝在位的四年,全程都在针对节度使,导致中央和地方关系破裂,出现了重文抑武的现象。

武振发迹于泰彰帝时期,是泰彰帝的得力战将,随着泰彰帝打了很多对外的战事。

在那个时期,匈奴人是不敢轻易来犯大周王朝,双方在边塞的战争你来我打,整体均势,甚至泰彰帝还打出过一次反包围的大捷,在匈奴人孤军深入的时候,将一支编制过万的匈奴军队全歼在了大周王朝的境内。

一战打出了几十余年的和平。

大周王朝边患再度严重起来,按照时间来算,是在永晋二十三年开始的。

根据模拟推演的信息,这是有人开了一个坏头,让匈奴人察觉到了大周王朝是一个外强中干的货色。

这永晋二十三年,正逢卢恩的长子卢毅在大同府做节度使的时候。

他被匈奴人进攻,担忧自己守不住大同,犯下重罪,担上责任,于是重贿请求匈奴人移攻其他地方,导致大宁府沦陷。

从那之后,匈奴人靠着攻打大宁府尝到了甜头,接连十年间,匈奴人只要缺粮缺钱就会主动叩边,袭扰大周王朝的边境。

但这一次大规模的进攻,还是直击长安,是非常少见的。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这位武振老将军,你单看他的履历,战绩都没问题。

可是在模拟推演里,楚世昭将其视为大周三坑之一。

因为有一次模拟推演里,就是大周王朝遭到了匈奴人的围攻,而武振武老将军没有正确察觉到情势变化,认为匈奴人不足为虑,主张反攻,带着看似精锐,实则不堪一击的三府军发起反攻,以攻为守。

没有料到如今的匈奴人兵强马壮,武器精良,更没有想到大周王朝的军队过了二十余年的时间,几乎丧失了战斗能力。

一波把本可以拿来守城的官军全部葬送,加速了战事失利,间接导致长安失守。

堪称战犯级表现。

这一次,朝廷再次委以重任,将武振抬上来,楚世昭当场就有些晕眩了。

而且以楚世昭的资历,他能向群臣,能向父皇直接提示,武振落后版本,不能担上重任吗?

他敢说就敢被喷。

到了这个时候,楚世昭偏偏还不能不说,他要是坐视武振按照模拟推演的走势来,那么大周王朝死伤的何止是那些官军,满城的百姓都要因此受到连累。

楚世昭先前还认为这一局稳了,虽然大族们各有私心,但这次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是愿意大出血的,哪怕是为了利益上下齐心,那也是人和,偏偏他没能想到主事军务的人会是武振。

而且,在没有模拟推演的情况下,让武振出来担此重任,没有什么大毛病。

他跟过先先帝打过仗,干过匈奴人还是老资历,无论是作战的经验还是声望都是够资格的。

可谁都想不到,就是这样一个在所有人眼里稳得不能再稳的人选,最终是被匈奴人吊起来打,还是那种抽陀螺的吊打。

楚世昭这可不敢干看着了。

再看戏,长安还真就守不住了。

初看历史时,楚世昭经常吐槽皇帝怎么总是用错人,该用的人不用,不该用的人再用。

真正成为历史人物的那一刻,楚世昭发现,任何一个人在没有出问题之前,他就是名将,就是贤臣。

武振没打这场身败名裂的仗,那他就是全身而退的大周名宿。

得亏现在的楚世昭住在了宫里,就在这武德殿里,不然的话,楚世昭根本就没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父皇。

当晨曦刚刚浮现,楚世昭立刻求见自己的父皇。

太极宫内,正因为匈奴人围攻长安之事而焦头烂额的永晋帝听闻了楚世昭求见的事情,就让他进殿一同议事。

在整个殿内。

除却永晋帝外,围拢着许多楚世昭在模拟推演里见过的大臣。

几乎永晋一朝能说得出号的人,都在这太极宫里,令楚世昭记忆比较深刻的就是杜知韫和韦彦。

前者是京兆杜氏的掌门人,后者是韦氏一族的门面。

“儿臣拜见父皇。”楚世昭见到外臣在,不敢表露得太过亲昵,立刻拜会道。

永晋帝正愁事务难办,见到了楚世昭,反而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

毕竟今后的楚世昭在军政方面会大放异彩,颇具才能,先前楚世昭提到的一些应对方案,也跟群臣们不谋而合,故此永晋帝认为楚世昭哪怕现在稍显稚嫩,但说不定能拿出什么好的法子,能给他带来一些意外之喜。

其他人看到四皇子楚世昭的到来,也是纷纷行礼,在永晋帝面前给足皇嗣面子。

“老四,你来了。”永晋帝眉目朝着楚世昭望去,“如今这匈奴人气焰滔天,驻防长安之事,你有什么良策?”

这一番话下来,杜知韫和韦彦两人的神色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变化。

尤其是在韦彦看来,这四皇子楚世昭的年纪太小,国家大事怎么能让一个小儿参与议事。

“武老将军的意思是趁着匈奴人还没有站稳阵线。”永晋帝沉吟片刻道:“先出城迎击一番,挫挫对方的锐气,要是得胜,说不定能立刻劝退匈奴人的攻势。”

永晋帝对武振的说法有所意动。

作为皇帝,被动防守自然不讨人喜欢,无论是谁都更喜欢掌握主动权,特别是皇帝这样天性就身处优势的人。

像这样只能防守,不能进攻的窝火之事,实在是难以容忍,再加上有很多战事可以作为案例。

类似于这种防守方人少,攻城方人多的局势,防守方主动进攻反而会有意外之喜的例子更是不在少数。

楚世昭大破王守义的十万大军,不正是靠着这一手转攻为守,这才得以取胜的吗?

就是楚世昭的例子,让永晋帝认为武振的想法不失为一种取胜的变数。

而楚世昭怎么也想不到,永晋帝倾向于武振的主张,是因为他在鄱阳之战的激进决策。

这完全就是生搬硬套了。

楚世昭主动进攻,是他没得选,再者鄱阳就不是长安,这地方是不好守的。

长安跟鄱阳不同,他是大周王朝的国都,守是能守住的,而且主动出击冒的风险跟鄱阳主动出击冒的风险是一个概念?

长安主动出击,要是打输了,基本亡国。

鄱阳主动出击,打输了依旧是有微乎其微的回旋之地,打赢了是大赚特赚,这是无本买卖。

长安这边主动出击就是打赢了,最终的影响还不是劝匈奴人退兵,又不可能全歼匈奴人这种机动性很强的兵种。

仔细想想,这都是纯搞。

“儿臣以为,不可擅作主张,盲目出击。”楚世昭摇了摇头道:“长安是整个大周重中之重,父皇可曾想过,主动出击导致守军折损严重,长安会落得何等下场吗?”

“从得失来讲,我们守,也是等待勤王部队到来,劝退匈奴人的围攻。”

“我们攻,不也是想要逼着匈奴人退回去吗?”

“可我们主动进攻,是会有被匈奴人吃掉的风险,一旦长安守军空虚,那谁说得准匈奴人会不会直接打下长安?”

“相反,我们固守长安,不主动出击,匈奴人无法保证自己的粮草,等到勤王部队声势浩荡,他自当退去。”

“因此,主张进攻之事,并不可取。”

他这一说,顿时有人不满了。

“晋王的意思是,武老将军还没有你会打仗不成?”

说话的人,正是王槐。

事实上,到底是主动进攻还是固守长安,这都是选择,很多人认为可以让武振试上一试,也有很多人觉得没必要去冒着风险去硬打。

但是呢,微妙的地方就在于楚世昭支持的,王槐一定反对。

这就是派系之争。

王槐出列,如数家珍般地把武振过去的功绩一一叙述,他这么一说,反而有点像是楚世昭瞧不起武振这位老将军似的。

这样的小朝会上,其他议事的大臣也是纷纷点头。

言辞可以骗人,但是战绩不会。

武振军功卓著,资历颇深,他们这些群臣又不懂战事,而这样一位浸淫军务三十余年,大半辈子都在靠弓马吃饭的战将提出来的看法,他们怎么能够不尊重呢?

楚世昭颇为无奈。

这下,奸臣真的是已经跳出来了。

他以前搞不懂为什么一个国家里头,很多事情怎么推行都推行不了,办个事情那么困难,你说一句话,总是有不同的人反对,那皇帝怎么采纳意见。

可是武振身上担着的那可不是三府军数万将士那么简单,他还担着整个长安百姓的身家性命,乃至于整个北方的安危。

长安失守,五胡乱华的景象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楚世昭在这个时候,唯有死扛,没有其他的选择。

“武振老将军战功卓著,儿臣并不反驳,但是长安的安危事关天下百姓,莽撞行事,盲目出击,只会引起更大的动乱,若是武老将军主动出击未能取胜,三府军的精锐死于城外,那么长安兵力空虚,化为孤城,那又该如何拖到援军勤王?”

“哪怕真想要主动迎击,先迟缓七日,等到各路勤王部队正在路上的时候试一试袭营的效果,即便有所失利,大周王朝都有退路可言。”

王槐眯着眼睛道:“可是迟缓七日,这不就延误了战机么,本来匈奴人刚刚落脚,他们还没有站稳脚跟,这样杀他一次,匈奴人怎么能想到?”

“兵法之中,难不成没有出奇制胜这一说?”

“微臣还是相信武老将军的判断,可出城一试。”

原先东宫党就缺一个在军队中有所威仪的台面,楚世昭三言两句,不说是得罪了武振,但肯定会让武振心中不快。

王槐这般说,不仅是打击楚世昭,也有拉拢武振的意思。

楚世昭忍不住了,“就算真要打,朝廷也应该留些人手,做最后防守的准备,武老将军抬手就要长安数万兵力一同出击,假设战败,大周一朝岂不亡于此地?”

“要出手自当全力出手,要是留有余地,刚好就缺了那么些兵力,导致前线战事溃败,此罪四皇子你又担当得起吗?”王槐不假思索地说道。

楚世昭终于意识到了,只要一个人想要反对你,他就有一万个理由反对你。

说辞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去反对你。

“满城百姓的性命安危在你我一言之中。”楚世昭此刻终于忍受不了自己的怒火,“我愿为父皇赴汤蹈火,甘作先登。”

“王尚书,尔愿随本王同去否?”

既然你主张要出城迎击匈奴人。

好!

那就来攻!给我猛攻!

王槐立刻傻眼了,因为他想着到时候主动出击,也是人武振主动出城迎击。

打赢了,就是他王槐支持的对,主张的想法没错,打输了,那也是武振无能,没打好。

可特么你晋王直接拉着他一起上前线,这就完全是盘外招了,不按套路出牌。

一下子,王槐就沉默了。

“怎么了?怎么不敢说话了?”楚世昭冷声道:“不是说主张出城迎击是良策吗?让你出城迎击,王大人怎么就不敢了呢?”

王槐这会儿是真语塞了,他只是想反对,又没真想搭上自己的命,前线的战事刀枪无眼,哪怕是主帅,都有可能中流矢而亡,谁没事会亲自上阵。

但楚世昭是真来气,他这话可不是说着玩的。

你要打是吧,那就一起上前线,楚世昭当场报仇放黑箭,把王槐直接给射死。

反正模拟推演里已经验证了你小子不忠大周王朝,日后必反。

这大汉的鹿都能撞死一个姓李的将军,我大周的箭飘到一个姓王的大臣头上怎么就不正常了?

就在这个时候。

一个太监高呼道:“陛下.武老将军抬着了一口棺材放在城头。”

“他就在宫殿之外想要见您。”

“他还告诉奴婢,自古以来,文死谏而武死战,既食周禄,当以命相报,此番生死存亡之际,他誓与长安共存亡。”

楚世昭眼前一黑。

父皇这个班底,带不动,根本带不动。

这在位的三十余年里,父皇到底经历了什么啊?

我在这里死命劝说父皇稳重,你直接来这一手,那不是将父皇架在火堆上烤?!

感觉和一粉顶十黑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带这个队伍,我太他妈难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726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