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作者:倦我生烦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17章 燕然勒石,促进北方民族融洽相处的楚世昭!

书名: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作者:倦我生烦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29

既然要打。

楚世昭就不可能有所保留,火力全开,全军压上才是楚世昭的风格。

因为,在楚世昭看来,速战速决对国力的损耗反而是最小的,拖入长期战争,整个过程中运送的粮草损耗,经济消磨才是最大化亏损。

而且在封建时代,之所以不推崇对外开战,其主要原因就是运粮过程中的损耗太大了。

这和那一类沙盘类型策略游戏完全不一样。

你拿出多少粮草,运到对应的地方,就一定是原本的粮草数目。

真实的情况是,你运送粮食的过程中,抵达最终目的地,按照路程的长远,在较短的运输路程中能留下七成,你这个运输队的大队长就已是能力的体现。

就更别说从全国各地调集粮食,将粮食送到前线,再从前线送到草原。

平白损耗的粮食,都够楚世昭心痛的了。

所以说,朱棣五征漠北,真的是往死里打国库,要不是他的好儿子明仁宗治国能力有保障,大明的国库早给朱棣霍霍完了。

蒙古人西征能打到那么远,是他们不依赖粮食的运输,打到哪吃到哪,就地解决补给的问题。

但中原王朝的主要兵力还是以步兵为主的兵种,这种想要就地解决补给问题可太困难了。

胜在楚世昭一直在养骑兵的战力,不断扩充骑兵的数目,倒也算是有西征的条件,而且完全可以和匈奴骑兵打突脸的遭遇战。

正面战场,楚世昭是一点都不怕交锋的,就怕匈奴王庭被打到一路往西撤,等到楚世昭追远了,放弃追击了,这些人再退回草原。

打不出歼灭的效果,草原的威胁就不可能化解,除非楚世昭有本事把这些匈奴人同化了。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打这一场仗,楚世昭快要吃完整个北方的战马资源了,甚至可以说大周王朝境内的战马都已经被楚世昭搜刮干净了。

即便大周王朝坐拥数个产马的主要地区,但马匹的数量还是不够用。

这实在是没办法。

一个精锐骑兵标准的配置里,是需要2~4匹战马的,而不是一个人用一匹马。

八年的时间,楚世昭除了变法图强外,就是专注提升大周王朝的军事力量,每年楚世昭至少要交三分之一的赋税在军费上。

骑兵的维护,骑兵的需求是最高的。

这就是为什么楚世昭有底气和匈奴王庭全面开战的缘故。

而且,楚世昭再不打的话,这一批将士的年龄上去了,战斗力会下降,再练出一支新军是很耗费时间的。

这次北伐,不仅是时机问题那么简单。

是楚世昭心知肚明,这一次不打,再过几年,他可能就没机会打了,就算是打了,胜率也不高。

既然很早就做好了和匈奴人大战的准备,每年那么多的军费也不能白白浪费。

这一场仗,在楚世昭的布局下,就是必然要打的一场。

他算是理解对外打仗的几位帝王,为什么会被许许多多的文臣指责,甚至被抨击穷兵黩武了。

拿这些银子来治国,得到的回报,远比拿这些银子去打仗要多的多。

但楚世昭觉得这些文臣还是有时代的局限性。

就是一点都没考虑到异族入境到底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情。

楚世昭跟他们就不太一样了,他常常会因为觉得自己不够猛而感到害怕。

不把周边地区全都驻一遍兵,楚世昭是真没有所谓的安全感。

他还是把旁边的国家都打一遍吧。

一定要给这些人打到老实为止。

【开皇八年五月,匈奴王庭见到大周王朝主动冒进的部队,认为自身处于漠北的主场,占据着更加有利的地形,丝毫不惧怕和大周王朝主动交锋的锋芒。】

【当初匈奴王庭从大周王朝撤退,就是在尝试了几次攻城之后,发现很难攻克大周王朝的高墙,觉得继续耗下去,对他们的损失更大,赚了好处就撤军了。】

【而在草原这样空旷的地形上,大周王朝的将士们不能背靠城墙,主动袭来,就极难展开他们所谓的阵法,即便是不好打大周王朝结好的军阵,他们这些轻骑兵也能轻易离开阵线。】

【面对主动求战的匈奴王庭,坐镇主帅的楚世昭却感觉到这是一次绝佳的机会。】

那就碰一碰吧!

楚世昭的眸光闪烁着狡黠,草原的地形,早在前面几次模拟推演里,就让楚世昭给摸熟了。

地形劣势对大周王朝而言,其实不是很大,楚世昭自己是熟得很。

你草原人满打满算只有一辈子放牧的机会,楚世昭却有几辈子打匈奴人的经验。

主要是匈奴王庭有无数个避开危险的选择,他们非要选择正面硬抗,匈奴人敢试,楚世昭就敢让这些人当场去世!楚世昭没在怕的。

当初,楚世昭打造的这支大周铁骑,就是为的征讨匈奴而来,很多战法都极其克制匈奴人的习性。

所以楚世昭很有信心拿捏对方,只希望对方不要打到一半就落荒而逃了。

不过,他们就算是临阵脱逃了,楚世昭也猛追。

都起五千背嵬军猛攻草原了!

还有什么是他楚世昭做不出来的!

【开皇八年五月十九日,大周王朝的主力部队遭遇到了匈奴王庭的主力部队,双方主将开始了一场震烁古今的战役。】

【这是大周历史上首次代表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在草原上展开的正面交锋。】

【“将士们,百世之功就在眼前!”】

【“让大周王朝的铁骑响彻整个草原!”】

【开皇八年五月十九日午时,双方军团捉对厮杀,匈奴王庭没有想到大周王朝会派遣骑兵在草原上正面冲阵,更没有想到在往常,无往不利的骑射战术,在大周王朝的骑兵面前显得捉襟见肘,完全不如对方的技战术配合。】

【尤其是碰上大周王朝极有章法地轮换交叉骑射,匈奴王庭的军队几乎每时每刻都在遭受着一轮又一轮的箭雨射击。】

【而大周王朝轮番上阵的精湛射技所换来的是一个接着一个倒下的匈奴骑兵,那一根根的长箭在草原战场上漫天飞舞着,仿佛大周王朝打造出来的每一根箭都不值钱似的。】

【开皇八年五月十九日傍晚,双方不断地交战,人口稀少的匈奴王庭终于承受不住损失,决意撤离,朝着燕然山的败退。】

【楚世昭驱使军队一路追击,将这支匈奴王庭彻底全歼,不留一个活口。】

【在此一役过后,原本称霸草原的匈奴王庭最终分裂成了两个派系,而这支曾经主导草原,在燕然山被剿灭的匈奴王庭,被史书称为——‘北匈奴’。】

【楚世昭直击而来,在燕然山下,他亲自刻字,在此地书写了——《封燕然山铭》。】

【于是,燕然勒石的成语经此而诞。】

【开皇八年五月二十日,在北匈奴被覆灭以后,另外一支势力不小的匈奴王庭宣布向大周王朝效忠,愿意替楚世昭戍卫草原,俯首称臣。】

【开皇八年六月,楚世昭将出使匈奴的使臣苏复接回军中,而苏复得知大周王朝调遣军队攻打草原的事情,心中难掩激动之色。】

【开皇八年六月十五日,楚世昭在西域重新设立了都护府。】

【开皇八年七月,楚世昭在攻灭北匈奴,收复南匈奴之后,草原上一支名为薛延陀的部落在北匈奴灭亡以后迅速壮大,他们积极投诚大周王朝,表露出自己毫无野心的态度。】

【一边又联合其他草原上的少数部族,妄图建立一个新的游牧政权。】

【开皇八年八月,楚世昭班师回朝之际,薛延陀将南匈奴驱逐出了自己占领的地盘,很快,薛延陀和高句丽形成同盟,而楚世昭为了保证草原地带的安稳,扶持南匈奴政权在草原上的戍卫作用,所以故意将南匈奴放在了薛延陀控制着的以“白道川”为中心的漠南地区。】

【薛延陀因此极为不满,举兵进攻驻牧于白道川的南匈奴人,楚世昭再度调遣军队,和南匈奴人、蒙古人、回纥人一同击溃了薛延陀。】

【开皇八年十月,薛延陀非常不满意楚世昭身为中原王朝的君主,却要伸手节制草原上的诸多事务,于是积极和草原上的其他游牧民族结交,想要融为一体,攻打大周王朝。】

【被大周王朝铁骑攻杀击溃数次而敬畏万分的南匈奴人断然拒绝了薛延陀的想法,而蒙古人却选择和薛延陀结盟。】

【开皇八年十二月,楚世昭为了促进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再一次挥师征讨草原,薛延陀因此灭亡。】

【开皇九年三月,楚世昭征服了高昌,回纥人开始依附在大周王朝,楚世昭将其作为军队附庸的形式,整编成一支新的异族轻骑兵,为大周王朝作战。】

【开皇九年五月,高句丽在辽东及朝鲜半岛北部一带日益壮大,他们经常因为疆土的问题,在大周王朝的幽州一带和大周王朝的官军交战。】

【楚世昭要求高句丽罢兵,并规划好各自的疆域,遭拒。】

【于是,楚世昭以协助薛延陀叛乱为由,挑起了对高句丽的战争。】

【在高句丽附近的两个小国新罗和百济,其中新罗早早就已经投诚大周王朝,愿为藩属,而百济则与高句丽交好。】

【开皇十年三月,看到高句丽和大周王朝发生交锋,百济趁乱攻打新罗,一下子就攻占了新罗40余城,接着,依靠着新罗和高句丽接壤的城池,和高句丽合兵,谋绝了大周王朝借道新罗攻打高句丽的路线。】

【开皇十年五月,终于撑不住的新罗向楚世昭求援,楚世昭要求百济罢兵,百济不从。】

【开皇十年六月,楚世昭从洛阳出发东征,八月至定州后,又亲佩弓矢,与讨匈奴战事之中名声鹊起的杨延朝、韩顾等将领驻军幽州。蓝殊的军队从柳城兵发,向怀远镇一带虚张声势,而实则潜师北进。】

【九月,蓝殊出其不意地从通定渡过辽水,进至玄菟,高句丽大惊,城皆闭门自守。】

【高句丽城中守军惊恐,不敢出战。】

【而蓝殊带着归顺的南匈奴、回纥人的胡兵为先锋,渡过辽水趋建安城,破高句丽兵,斩杀数千人。】

【蓝殊、杨延朝围攻盖牟城,克之,俘两万余人。】

【开皇十年十二月,李晟明率舟师渡海袭占卑沙城,再度俘获八千高句丽士卒,随后,楚世昭分遣杨方等人指向鸭绿水,高句丽派遣大将盖皋君以步骑四万援辽东,杨延朝率领背嵬军两千人迎击,又有蓝殊策应迂回,大败高句丽的援军,又斩万余人。】

【楚世昭率领后续大军渡过辽水,撤桥以坚军心。】

【并且楚世昭一人亲领精兵与蓝殊围辽东城,先登武士显锋芒,仅用半个时辰不到的时间,就攻克城头,其中的骁勇战将乘风烧毁西南楼,城破之后,高句丽兵败如山倒,愿降者不计其数。】

【随后楚世昭再度向白岩城进军。】

【乌骨城内,高句丽的守将李宗龙遣兵万余援白岩城,楚世昭则自己带领着背嵬军将其击溃。】

【高句丽举国皆惊,后黄城、银城守军自退。】

【大周王朝的军士孙庭廉献策,认为以大周王朝如今的局势,应该放弃其余小城,先取乌骨城,如此一来,其余挡道小城必溃,平壤则不可守,而拿下平壤,则高句丽败局必定。】

【楚世昭采纳了孙庭廉的策谋,但其他人都觉得这么打实在是过于风险,大周王朝手握如此大的优势,应当徐徐图之,稳扎稳打必胜矣。】

【面对其他人的质疑和进谏,楚世昭只觉得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若是按照以往板正的路数,一一按部就班就能取胜,那么如此庞大的大周王朝为什么总是人多难以击败人少的一方,反而是他统兵之后,大周王朝这才屡战屡胜。】

【在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哪怕兵行险招,也未必是一件坏事,再者,仅仅是用一小部分的损失就能知道对方的虚实,那么为什么不去尝试尝试。】

【更何况对方就未必防得住这样的奇谋!】

【楚世昭让提出谋略方针的孙庭廉领三万精兵奇袭乌骨城,而孙庭廉得到了楚世昭的首肯,他为了报效楚世昭的信任,连夜夺占乌骨城,直取平壤。】

【开皇十一年三月,楚世昭打下了高句丽,顺势设立了新的安西四镇。】

【开皇十一年六月,楚世昭平定草原、辽东一带的叛乱过后,北方民族大多不敢惊扰楚世昭的一举一动一谋一略,这些少数民族因此尊称楚世昭为‘天可汗’。】

【开皇十一年七月,楚世昭自觉自己和各族百姓融洽相处,没有不愿意服从他号令的人,于是楚世昭吩咐这些夷人百姓学习大周王朝的礼节,要求他们按照大周王朝的习俗来生活,并且让他们按照大周王朝的律法,按时纳税。】

【开皇十一年八月,大周王朝境内一条鞭法制度已经彻底完善,生产力和人口涨幅都开始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而隐户的清点,隐田的清算后,这让大周王朝的国力日新月异,节节攀升。】

【开皇十一年九月,楚世昭提出了他对于西域诸国的看法,同时悄悄地向百官暗示他想要西征的军事布局,群臣对此再度感到万分惊惧。】

看着画面上的每一行每一字。

别说桓奕和李凤宁了,就连平时安分守己的阴媚钰都看呆了。

李凤宁当时看到燕然勒石的时候,她只觉得楚世昭够勇,够威风,强而有力,不愧为大周第一‘名将’兼陛下。

他当皇帝是副业,当将军才是主职。

可是当李凤宁一直看到楚世昭和北方各民族相处融洽的时候,她已经是很难忍得住她的笑容了。

毕竟楚世昭是一口气把大周王朝旁边的民族挨个揍了一遍。

你特么管这叫相处融洽?

这不就是横行霸道吗?!

但是看到楚世昭还想打西域,一路西征过去,李凤宁彻底是绷不住了。

不是,你还打啊?

军功制度出现,李凤宁其实就感觉到楚世昭是很有大将军的潜质,作为主帅,楚世昭能打不说,还优待士卒。

对于将领和士兵们而言,有这样的君主,简直不要太爽,就连李凤宁自己都看爽了。

你妈,逮谁不顺眼就干谁,有什么话不对,就揍谁,就看看还有哪个不服。

边境疆土有争议?

我把你打亡国了,让你自个儿的地盘都归我,我看你还有没有争议。

亲眼目睹楚世昭胖揍北匈奴,横扫高句丽,李凤宁的幸福值拉到满满当当的水平。

就得跟着这样的君主,人生才有奔头,心里才有一口心气!

但是楚世昭有点太疯了,知道吧。

就是打到这里,已经是李凤宁想象中的极限了,但是她真没想到楚世昭比她还极限,楚世昭甚至觉得不够,他还想要继续西征打下去。

打到草原的更西边。

这到底是要闹哪样啊?

草原的西边还有没有其他强大的国家,李凤宁都不清楚,就更别说楚世昭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还要一路打过去。

你楚世昭是真疯了!

可是李凤宁也是真爽到了。

妈呀。

这楚世昭怎么能那么狠啊!

李凤宁闭上眼睛,回想起来的都是楚世昭北伐的样子。

这可太有感觉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746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