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作者:倦我生烦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69章 这晋王到底是要干什么啊?!

书名: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作者:倦我生烦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29

张正隽夺下城池后。

第一没能继续扩大大周王朝自乱的优势,趁着大周王朝的兵力尚未集中之前,就将活动的范围继续延伸出去。

困于三两地的下场,就是等着朝廷的围兵吃下。

在王守义看来,要么就是不断地寻求共举义事的机会,不断地增大义军的人数。

对付朝廷这样的精锐,义军取胜的办法,也只有靠着人数优势来对抗朝廷。

结果张正隽夺下半州之地,取得数个城池就没有动弹,想要仅凭这点地方,和大周九州之地抗衡,自取灭亡之道。

第二,张正隽为了满足义军的胃口,他没有和地方上的官绅达成共识,这样是很难形成有组织有纪律的结构。

归根结底,你造反想要真正做大,还是需要治理地方的才能,像这种读书人,早晚是要用得上的。

即便你不用官绅,那也要寻求寒门协助,但张正隽一手独办,所有事情都接他一人之手。

不仅如此,由于缺粮,要满足义军各种欲望,张正隽还大开劫掠之先河,使得义军不义,这才是人心所失的地方。

最令王守义失望的,还是整个义军尚未成事,就有互相算计的迹象,如此小家子气,又怎么和朝廷对抗?

不能成事,那王守义就得图得自保,他当然不清楚晋王的品性如何,但比起一场注定失败的造反,这个时候反而是唯一活命的机会。

当楚世昭进入城中的时候,杨方这才惊出一声的冷汗,他连声叫住楚世昭道:“殿下,此地若有伏军,你我恐怕就要葬身此地了。”

在他身边不过百骑,突入城中,就是放弃了平原的优势,真有伏击,城门一关,那就是进退不能的境地。

“那城门守将已然授首,义军可用之人本就不多,假降伏击,那他付出的代价未免也太大了。”楚世昭头顶凤翅盔,继而又道:“而要是真降的话,一战即可定东南。”

话音刚刚落地。

只见朱敬手提着陆和泰的脑袋,在他的身边剩下了一些跟他比较亲近的义军将士。

王守义出刀以后,朱敬就算是不降也得真降,而他到了这个时候,反应却是极快,直接提着守将的脑袋给自己换得买命的本钱。

“罪将朱敬参见晋王殿下。”朱敬跪在地上,“此人正是贼军将领,此地城守陆和泰的首级。”

“我等已知深陷泥潭,如今有弃暗投明的机会,幡然醒悟,不知为时可晚。”

楚世昭认得眼前这人。

模拟推演的次数太多,但是能在这其中露过脸的人,楚世昭还是有印象的。

楚世昭记得这人当过叛军,当过平虏军,也当过节度使,属于是那种走一步看一步的人,这一次倒是去起义军了。

是真降还是假降,楚世昭不需要考虑,要是这种局面他都摆平不了,那就更别谈其他的了。

“自然不迟。”楚世昭开口道:“你引旧部,跟我一同劝降余众,我来东南,以抚定民心为主,并无惨害民众之心。”

朱敬立刻称是。

还未走几步,楚世昭就注意到了朱敬身后那面容坚毅,肤色黝黑的大汉。

“那魁梧汉子,愿意为我提刀吗?”楚世昭见他分外眼熟,立刻招揽。

王守义本就苦于自己的身份有着难言之隐,有晋王主动开口收揽,平静的神色上也难掩心中之喜,立刻道:“愿为殿下效劳。”

顷刻之间的城门大开,打了张正隽一个措手不及,等到他整顿出愿意听命于他的义军时,朱敬已经带着那些不愿意一条道走到黑的义军赶到了内城的衙门。

张正隽早就知道军心不可用,早早就想设计拖众人下水,可谁能料到这晋王带着百余骑兵就敢劝降,更想不到城门的义军倒戈的速度会有那么快。

城门一开,一炷香的时间,晋王就带着人杀了进来,这样的果断,实非常人。

“朱敬,我待你不薄,你竟然背弃于我。”张正隽在内城的衙门把守,门口放着成堆的杂物,以此减缓楚世昭攻陷地方的速度。

朱敬这个时候就比先前要干净利落的多。

之前还要犹豫到底干不干,等到他真做出了这件事情以后,那就没有什么回头路了,只能相信。

“贼道,你蛊惑民众冲击官府,劫掠同为穷苦大众的庶民,我自当难以顺从,而今王师将至,我还是劝你早早归顺朝廷吧。”

话说到这里,张正隽却是哈哈大笑了起来,“你本为大周将士,见我大势而来,乞降而受我重用,如今又向朝廷投降,他日朝廷大势又去,像你这样两面三刀的人怕是又要投降,你这等反复无常的小人,你会落得什么好下场?”

朱敬脸色顿时通红了起来,但是又说不出来什么话。

张正隽通晓人性,自知现在没有什么回旋的余地,可他也见不得别人能落着什么好,几句话下来,他朱敬就要被钉在耻辱柱上,就算有什么荣华富贵,那后世人的口中都要唾弃他是一个小人。

楚世昭望向朱敬,慨然道:“大丈夫为国而终,便是一等一的死法,他辱你,将军更应知耻而后勇,有朝一日,为朝廷尽忠,便是洗刷骂名的机会。”

说到这里,楚世昭又朗声开口道:“我知百姓苦,近些年来粮食收成不足,难以为继,诸位为了活命,不得不出此下策。”

“本王到东南,一是为了平定叛乱,二是为了安定社稷,三是督查南方。”

“因为饥饿而叛乱,这是国家的不公,但是朝廷也派遣了官员前来赈灾,诸位没有吃到赈灾的粮,那就是有奸人作祟,本王到了此地,就是来为诸位谋公道的。”

“本王有解决问题的决心,但也想要看到诸君的诚意。”

刚刚来到城内的桓盛听到楚世昭如此大逆不道的话,顿时心中一惊。

叛乱就是叛乱,不能因为百姓是饥饿叛乱,就能说他们是无罪的,楚世昭这番话,这是在为叛军开脱。

但,也正是楚世昭的这番话,还有反抗余地的义军在挣扎的过程中,最终都放下了武器。

楚世昭立刻收编了这批义军,令桓盛立刻清查这些义军的户口,人口来源。

首要之事,是将首恶处死,否则的话,叛乱永无休止,张正隽和他那批教唆义军起事的信徒,被桓盛斩首示众。

次要之事,是切实解决叛乱的起因,楚世昭先前说过要彻查赈灾不及时的问题,这是给这一场百姓起义的源头买单。

为君者,要使人信服,尤其是楚世昭说了这样的事情,那他就一定要做,哪怕是做给别人看。

朝廷到底赈灾没赈灾。

这件事情,是真赈灾了,永晋帝用内帑的银子拨下的款,而楚世昭查了查账目,发现永晋帝拨了款,但是地方上没有收到。

也就是说,赈灾的银子在长安就不见了,路上运过来的赈灾粮,全部都是陈仓而烂的臭米,其中还混了沙子,根本吃不得,地方上的赈灾官员也是拿着往年囤积的粮食,一点点赈灾,但完全够不上饥饿的百姓所需。

真想追查下去,那要查到户部的头上去。

楚世昭只能先停止查案,满足这些灾民、流民百姓的日常所需,以免再度生变。

他向地方上的豪强士族征纳粮食,皆从官给。

以朝廷的名义,向这些豪强士族购买粮食,承诺到时候朝廷会给他们正常买粮的银两。

随后,楚世昭先拿出一部分粮食,满足灾民、流民三日内的正常吃食需求,继而提出‘以工代赈’的方略,将灾民、流民投入地方建设和生产力恢复的事业上。

毕竟这些粮食,都是通过楚世昭的兵马,官府的‘公信力’买到的,楚世昭也不可能说不将这些粮食还回去,所以灾民、流民的生产对于楚世昭来说,是保持生产守恒的。

不然,就是朝廷单方面在输血。

张正隽叛乱的地方,有两个问题,一个就是粮价问题,百姓没有正常的收入来源,也没有办法生存,一个就是在土地兼并的情况下,百姓其实种地也是给豪强大族种地,生产力难以有效恢复。

给别人种地,被大族剥削,肯定是这些百姓不乐意的事情,不然也不会一应就和,尽起叛乱。

楚世昭向有粮的大族豪强买粮,以朝廷的名义,不论是地方的官员,还是地方上的商人,你敢对朝廷坐地起价吗?

你给楚世昭开一个超乎正常价格的粮价试试看。

粮食由官方来买,再以平价或者低价卖给百姓,甚至是赈灾受灾的百姓,那么吃食的问题,粮价过高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楚世昭这么办,肯定是要吃到几下弹劾的。

但楚世昭无所谓啊,吃就吃了呗,大不了给他弄烦了,他也破罐子破摔。

大家都别活。

只要有掀桌的本事,什么事情摆不平。

失败是叛乱,那成功就是革命啊。

成王败寇的道理就是那么简单,楚世昭不是不能动手,是没有理由动手,有理由动手,这些人楚世昭根本没想让他们活的。

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楚世昭治定叛乱,源头是谁,他也清楚,只是暂时没办法收拾他们。

所以在楚世昭还在帮着他们解决问题的时候,这些人还蹬鼻子上脸,那就别怪楚世昭也砸棋盘。

现在最懵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易名为王守义的王胥,主要是他从女儿的口中得知这个晋王不同寻常,可他没有想过不同寻常是这样一个不同寻常。

当时楚世昭许诺会照顾好起事的义军,切实解决问题,王守义以为是一句空谈。

这种事情可以做到,但是不好做。

帮这些造反的泥腿子找老爷的麻烦,实在是不正常,而且王守义的想法单纯是借助这一件事情,洗白自己的身份,就没有考虑别的。

没想到楚世昭他是真办啊。

而且那些造反的义军,愿意恢复生产的,都回到家乡种地去了,愿意留下来以工赈灾的,都在卖力地赶工,主要是大周王朝一般征召劳工,让他们做工,都是不给工酬,相当于义务劳动的。

楚世昭是先给粮,再让这些义军去工作。

在楚世昭这么讲道理的情况下,这些义军也不好意思白吃白喝还不干事。

本来还对朝廷颇有微词的人,在晋王到了以后,没有一个人对朝廷敢说什么坏话。

楚世昭也没有用什么特殊的手段,他只是想知道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的神话有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对于那些起事的百姓,先不用物理教化,先拿最实在的事实,楚世昭给得了,他也收得回来。

反正那些粮食,也不是楚世昭自己的,那是楚世昭冒着‘朝廷’的名义,薅过来,先给用上的。

等豪强大族追债的时候,楚世昭有的是办法拖,慢慢给也是给,而且不是朝廷给么?

而且楚世昭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周王朝之前对百姓过于苛刻,导致楚世昭现在没有对百姓太好,只是以最正常最正常的标准对待他们,百姓们就对楚世昭感恩戴德了。

本来打工就是要给人工钱,给人粮食的。

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是按照大周王朝的律法,每个公民都有义务给朝廷修筑河道,修缮什么什么工程,这种劳役是无条件接受的。

所以楚世昭拿出工钱,让这些义军干活,不仅是有效利用了劳动力,他们甚至还很感谢楚世昭。

就这段时间楚世昭坐镇东南的功夫,他招编过来的义军人数已经超过了三万之众,这还是没有算上那些想要回家种地的义军。

而且,楚世昭为了安定那些离开的义军不要再度误入歧途,是每个人放行前,都给他们准备了安家费。

楚世昭起初没有发现氛围的变化,但是后来他发现自己调动这些义军组成的部队,甚至比调动自己的部队还要畅通无阻时,他意识到了财帛的力量。

可影响力更加深远的地方在于,楚世昭所做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宋珣所在的起事之地,这导致宋珣手下的很多义军也产生了抵触心理,想要投效晋王,以赦免自己的有罪之身。

看到效果了以后,楚世昭心中有了新的想法。

豪强大族再有能量,也没有楚世昭手中军队的能量大。

薅大族的米粮,养自己的军士。

他要看看是这些军士对他更忠诚,还是那些豪强大族对他更忠诚!

而楚世昭坐定东南的消息传到长安的时候。

诸多大臣坐立难安。

一个月的功夫,楚世昭就以一己之力在南方收编了如此众多的义军。

这晋王到底是想要干什么啊?!

他莫非不知道他这是拥兵自重,自取灭亡之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581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