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作者:倦我生烦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83章 ‘晟武之治’的帷幕!!!(昨天的第三更,迟到了。)

书名: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作者:倦我生烦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29

【你的名字叫楚世昭。】

【你是永晋帝的四皇子,你母妃的名字叫路洛斐,出身于普通的官宦之家,也是皇室之中为数不多的寒门出身,这让你在皇室之中不受关注。】

【而你的父亲永晋帝,在身为藩王的时候,早年有一个嫡长子,这本应是他心中最值得继承皇位的子嗣,却在永晋帝继承正光帝的皇位,以兄终弟及的身份入主朝堂后,无故夭折,不久之后,永晋帝为了稳固统治,与王氏联姻,这才逐渐站稳了脚跟。】

【早年登基的永晋帝,迅速处理了内外的矛盾,先安抚了关中的士族,取得了他们的支持,又契合正光帝削弱节度使的策略,不过以怀柔之法,缓缓图之。】

【配合永晋帝缜密的心思,他用三年的时间建立三府军,重新划分制度,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他和大量的世家大族发生了冲突,试图振兴纲纪,结果遭到了极大的阻力,夜里更是时常惊醒。】

【不过永晋帝不改初心,他深知大周朝的弊端已深,如果再不斧正,必有亡国之难,他试图推行新法,励精图治,即便和世家大族之间多有冲突矛盾,可是凭借刚柔并济的手法,耗时十年之久,使得大周王朝国政日趋稳定,然而在永晋十三年,永晋帝钟爱的小儿子在宫里吃了不干净的食物,中毒而死。】

【自此,永晋帝迷信道教,祈求长生不老,长期不视朝,放弃管理朝政,将大小事务由百官协助,十年基业毁于一旦,大周朝至此陷入了国力衰退的阶段。】

【而永晋中兴不足三年的时间,就因为永晋帝不断恶化的态度、暴戾的性格,不断任用宦官压制文武百官,这让朝政日益黑暗,故又称——“大周实亡于永晋,而非开阳。”】

【在永晋三十年,永晋帝接近十余年不理朝政的情况下,大周腐败迹象横行,大病,永晋帝驾崩而亡,传位于开阳帝楚世煦。】

【不久之后,爆发长安之乱,开阳帝被叛臣马溯安所弑杀,大周王朝实存名亡。】

【奈何天命所在!!!】

【周高祖十四玄孙,永晋帝之子楚世昭,于‘焚晋之案’里落难却并未身死,受女官阴媚钰所救,得以脱身,在长达三年之久的颠沛流离中,楚世昭龙场悟道,参悟了为人处世的大道理,实行知行合一的态度,彰显王者仁义之风。】

【在南方危难之际,近乎于一己之力扶大厦之将倾。】

【鄱阳之战,打出了一场近乎不可能的以少胜多,一战封神,威震南北,在统一南方之后,更是在漳河之边,救下了河北落难的百姓,携民渡江,仁传百世。】

【平王槐,灭阎明,定陇西,战川蜀,并四方,用时八年的时间,在大周王朝灭亡三年后,楚世昭以永晋帝之子的身份,再次统一了天下。】

【在登临天子之位的时候,你体恤到了底下民众的心意,意识到了百姓在久经战事后的苦难,更是观察到了十室九空后的民生凋敝,并因此很快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于是,楚世昭立下了一个不世帝王的志向。】

【打仗,他要平四方之患,让敌寇不敢再犯。】

【治国,他要安天下之民,让百姓藏富于己。】

【为了使饱经战乱的中原之地尽快地得到恢复和发展,楚世昭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

【自陇、蜀平后,非儆急,未尝复言起兵锋征四方。】

【而楚世昭论功行赏从不吝啬,他将李瑾封为了晋国公,桓盛封为了梁国公,蓝殊封为了定国公,韩顾封为了燕国公,文俞封为了尚国公,其余人等大多受到了封赏。】

【李瑾、蓝殊、韩顾、窦戾、杨方被称为定邦五将。】

【文俞、郭忧被称为后周二杰。】

【楚世昭请来史官,亲自为这些有功之臣立传,几乎所有人都得到了个人列传的机会。】

【可谓是——“咸能感会风云,奋其智勇,称为佐命,亦各志能之士也。”】

【而楚世昭面对刚刚平定的朝廷,立刻采取了整顿吏治的策略,鉴于前周朝廷在后期制度上的吏治败坏、官僚奢侈腐化的积弊。】

【楚世昭统一天下,再度即位以后,他极其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并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推陈——《考成法》,严格按照官员的政绩,进行升迁和罢免的制度。】

【因而经过整顿之后,官场风气为之一变。故有“内外匪懈,百姓宽息”的美誉。】

【同时楚世昭推行了科举制度,使得天下有志之士,不再以‘家族、出身’论职,而刚刚统一天下的楚世昭,威逼天下,让那些世家大族不敢妄动。】

【晟武十二年三月,楚世昭下诏恢复三十税一的赋制,大幅度减免了前周时期的苛捐杂税,这让百姓们为之欢庆,随后迎娶了李瑾的长女李凤宁为贵妃,加封桓奕为皇贵妃。】

【同月,为了避免土地兼并的恶化,楚世昭下诏令各郡县丈量土地,核实户口,作为纠正垦田、人口和赋税的根据,又命郭忧来监督此事务。】

【诏下之后,遇到豪强势力的愤慨抵制,多地有起兵造反的意思。】

【晟武十二年五月,郭忧出身寒门,他自己读书的时候,就吃过了很多的苦头,他深感百姓疾苦,于是大力主张楚世昭丈量土地的策法,然而在各地如火如荼地推行楚世昭的策令时,郭忧路遇‘匪寇’,随行的上百位将士和郭忧都不幸被杀。】

【帝,大怒。】

【文俞亦惊撼无比,后流涕痛哭。】

【虽然文俞和郭忧向来不和,但主要是主张的策略和大局并不相同,但二人的初衷都是为了治国,修身,平天下而来。】

【文俞更是极为支持楚世昭对土地政策的整改,可是谁能想到,在乱世之中南征北伐的时候,郭忧没有死,论功行赏,该安享太平的时候,郭忧却为了楚世昭的政改.而死于一场非命之中,这是何其悲惨的事情。】

【晟武十二年六月,楚世昭亲率了平定天下的中府军,他将青州的流寇一扫而空,当地为非作歹,试图起事反抗土改之策的豪强全部处死。】

【那些人大多都认为晟武帝乃是仁慈之主,惹下大事,法不责众,若是晟武帝真的怒极,只要及时投降归顺,表露自己的态度,他定然愿意纳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可是谁能想到,楚世昭亲临青州,将那些大大小小的豪强大族,确定有造反忤逆嫌疑的人,通通处死,而他们的家眷虽然免受其难,但三代以内不许从政,更不允许与有官身的士族联姻。】

【青州由此震怒,那些豪强的家眷们同样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处罚,他们利用邻里邻外的关系,以及各家交好的世交,妄图再度掀起战火,意欲顽抗到底,却被民众告发,堵在乡里的土堡不能出。】

【晟武十二年七月,楚世昭下诏,三年之内,所有青州之地的科举之士,皆不取。】

【盛怒之下,更是斩杀青州不忿豪强多达万人。】

【晟武十二年八月,楚世昭不接受百官的谏言,强硬地准许郭忧入庙合祀,配享太庙,侍奉他的左右,以示自己对郭忧功绩的肯定。】

【而在收殓了郭忧的尸首后,楚世昭亲自出长安,以天子降阶的态度为其抬棺,望向郭忧的尸首时,楚世昭放声哀哭,这让随行官员无不落泪。】

【晟武十二年九月,楚世昭下旨,他调遣蓝殊携将士三万余众,前往总督青州一带,若有不从者,准许蓝殊自便擅为,彰显国法之威重。】

【晟武十三年十一月,楚世昭在后宫中看着自己与阴媚钰所生的长子楚济邦越来越大,又看到了长安的百姓逐渐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终于是感到无比的宽慰。】

【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楚世昭登基之后,极为勤于治国,每天都要批阅奏折,平日三天一次的早朝,在晟武一朝,更是一天例行一次早朝。】

【而在楚世昭查看那些长安积留案件的时候,发现那些囚犯在监狱之中的生活非常凄惨,还有一部分是在自己登基之前因犯罪被拘留的。】

【很多人在永晋帝、开阳帝两朝就被关押,楚世昭登基过后,各类事务繁忙,很多官吏也无暇顾及这些囚犯的生死,也不愿意去查他们所犯的案子到底是真是假,其中还有很多囚犯是牵扯到了政治斗争的案件中而被软禁在内。】

【楚世昭不免心中怜悯之情,于是他再三考虑之下,决定让狱中接近千人的死囚回家与家人团聚,为期一年的事件,而到了次年秋季,就需要回来接受审判。】

【可是很多大臣都认为这样的事情很不妥当,楚世昭却觉得自己以信义,仁德取得天下,他敢于做出这样的事情,也是和这些囚犯们立下君子之约。】

【如果这些囚犯都做到了这样的君子之约,那么他所统治着的大周王朝何愁不能迎来复兴?】

【一年时间很快过去了,很快就到了楚世昭和这些囚犯们所约定的归期。】

【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

【在次年秋天,当时被释放的死刑犯们,陆陆续续都回来了。】

【只剩下两人还没有回来,楚世昭有所感慨,只好派出官吏,前去调查情况。】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其中一位囚犯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了一位不幸在路上死去的书生,在他的身上还有一份家书,这位囚犯深感归家不易,便背着这具尸体步行三百里,将他送回了家,以至于回到长安的时间如此缓慢。】

【还有一人则是从北方准备回到长安的时候,遇到了匈奴人劫掠的事情,于是顺道和当地的官军一起抵抗匈奴人,不幸受了重伤,拜托他人一路护送,这才延误了时期回到长安。】

【楚世昭觉得他与这些人立下君子之交,结果所有人都没有背弃这样的诺言,如实回来,这证明了他们是真心想要悔改的,于是决定赦免这些常年积压留在长安的囚犯,让他们重获自由。】

【这让朝野百官更加叹服楚世昭的气度与仁义,大周王朝的世风日上,而短短时间内,整个大周王朝就因为楚世昭的表率和以身作则,出现了路不拾遗的盛状。】

【至此楚世昭打开了‘晟武之治’的帷幕!!!】

更新晚了。

不好意思。

这章算7号的更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689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