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作者:倦我生烦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41章 事宜密成,言以泄败。

书名: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作者:倦我生烦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29

桓节听到桓奕所说的话,再度皱起了眉头。

因为桓节问的是晋王楚世昭的背景,而桓奕所说的话是晋王解开了长安之围。

再根据深受圣眷这个前提来看。

晋王的根基是怎么样的,桓节应该是有了概念。

这是朝中无人。

不是说晋王的身后完全没有背景,而是说晋王没有自己的党羽,根基薄弱。

这是一个好消息,也不能说是好消息。

好消息是,他们凉州系的人出手相助晋王,倘若真的帮助晋王取得了皇位,夺位成功,这就是从龙之功,凉州系的大臣地位水涨船高,必然得到楚世昭的重用。

坏消息是,凉州系的帮了晋王,楚世昭头上的这几位兄长,也不可能没有根基,光是他们的母后就是王氏大族出身的京兆名门。

帮助楚世昭,无论怎么样凉州系的都要和长安系的大臣争锋相对,桓节吃不准能不能赢。

这不是桓节轻怠凉州士人的能耐,而是从小接受的环境就不同,接受的教育同样不同,凉州士人治理国家的才干,绝对比不上这些真正的高贵名门。

凉州涌现出来的人才,更多的是将才。

治理边塞矛盾的将才。

最重要的是,面对外来势力,这些平时不对付的京兆名门或许会联手排挤凉州这些外来人。

内部斗争归内部斗争,京兆名门打来打去,得利的人仍旧是京兆的名门,他们凉州系的涌入长安,抢夺的是那些京兆名门的利益,弄不好这些人就会摒弃先前的矛盾,一致对外。

毕竟朝堂的位置就那么多,这个家族吃几个位置,那个家族吃几个位置,满朝公卿的名单就排满了,哪里还能容得下那么多的凉州人。

“我可以帮他,但不是现在。”桓节深虑过后开口。

公开表态,这不仅不是帮楚世昭办事,甚至还是在害他。

这只会将楚世昭摆在台面上,当成一个活靶子,有了凉州系的明面帮助,楚世昭的威胁对于那些人来说,就是直线上升的。

事宜密成,言以泄败。

真要帮助楚世昭取得皇位,不需要一开始就出手,只需要在最重要的时刻,拿出最坚定的立场,反而是胜算最大的。

像这种皇位之争,真想要争得,就是一口气的事情,那种争来争去的情况下,反而是最不可能的。

“这几日,若是晋王殿下想要找我,你就帮我推脱了。”桓节又道:“这是避嫌,而我先要与东宫的殿下见上一面。”

“陛下今日还要夜宴群臣。”桓节还未见过这位大周王朝的圣天子,对于此事也是极为慎重的。

而在承天门外。

王槐正在拜见楚世昭。

这位在永晋一朝地位并不显著的朝臣,在模拟推演里一度化身地方军阀,险些掀起北地之乱的野心家,而今在楚世昭的面前露出了谨小慎微的‘卑微’模样。

“臣,王槐见过殿下。”王槐向楚世昭郑重其事地行礼道,自从长安之围后,他对楚世昭的态度就有了极大的转变。

许多人不是不会说话,而是他们看人说话。

简单来说,就是看碟下菜。

先前的楚世昭,要地位没地位,要背景没背景,既没有永晋帝的圣眷恩宠,又没有强盛的娘家势力支持。

王槐有自己的利益需求,他的背后是太后王从徽,他需要得到太后的支持,才能保证自身的地位,而太后的利益,就得是王槐的利益。

王从徽要保证自己的子嗣能够继承皇位,那么楚世昭就是最大的威胁,楚世昭就是王氏最大的敌人。

通过皇后有了现今地位的王槐,也必须要立场分明的和楚世昭对抗。

他清楚地知道,他就是皇后王从徽手下的一枚小卒。

但现在不一样了。

王槐能隐隐感觉到风向变了。

永晋帝的态度变了。

这位执掌大周王朝三十余年的天子,似乎更加青睐于他的四儿子晋王。

固然王槐是借着王从徽的权力,从而得到了永晋帝的‘垂青’,有了现在的官职,可是最终给予王槐权力的人,仍旧是永晋帝。

当然,仅凭永晋帝的态度,王槐自然不会萌生出多余的想法,是楚世昭太猛了,这让王槐不禁在思考多余的可能性。

放在以前,谁会觉得楚世昭有机会取得皇位呢?

长安之围,面对匈奴人堪称亡命的一场战事,楚世昭不仅打赢了,还打得漂漂亮亮,这就让王槐不得不去思考这种全新的可能性。

王槐很清楚,当两面派是最不讨好的事情,你不可能说帮了皇后之后,再去帮楚世昭,一来一回两面都吃不到好处。

可是王槐怕楚世昭真赢了,他被晋王当场清算新仇旧怨。

一场仗,打出了王槐对于楚世昭的敬畏之心。

但凡亲身跟楚世昭经历过这场战事的人,恐怕都会对眼前这个男人的才能产生心态上的动摇。

“王大人见外了。”楚世昭伸手托起对方。

“过去是微臣不识礼数,有很多怠慢得罪的地方。”王槐叹了一口气道:“东宫这些日子,对殿下有嫉恨之意,殿下要谨言慎行,多加注意。”

楚世昭不动声色地开口道:“兄长待我极好,岂会有嫉恨才能的事情,王大人言重了。”

他不会因为王槐几句话就会信任对方。

言语上的好言好句,是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重要的是看他的行为,到底是怎么样的。

王槐的所言所行,更多的是他在楚世昭的面前露怯了,他认为自己没有能耐拿捏他楚世昭,这是服软的表现。

而你要说王槐真要效力于楚世昭,楚世昭敢不敢用,他当然敢用。

这天下,就没有楚世昭不敢用的人。

曹操敢用投降过来的张辽,张辽给曹操打了多少场悍不畏死,战略价值极高的战事。

就算是跑来一个司马懿给楚世昭干活,楚世昭也敢用,因为楚世昭身负【大帝成长计划】的模拟功能,谁有私心,谁不团队,谁的打法有问题,早早就能发现端倪。

王槐若是真给楚世昭效力的话,这是在瓦解王氏的凝聚力。

再者,他的成长性也还可以,就算是想背刺的话,楚世昭随时都能制得住此人。

更何况,王槐还有上位的替代品桓节。

楚世昭连桓节都敢用,又怎么会怕一个小桓节,一个小型的替代品。

在这样一个节骨眼,楚世昭是要尽可能团结一切他能团结的人,有什么事情,以后再说。

跟随着群臣入宫以后。

一炷香的时间,群贤毕至,大多都选择了自己落座的位置,很多人都在右边入座,而桓节作为远道而来的地方将领,则携带着凉州几位有头有脸的人物,坐在了左侧的席位。

楚世昭作为宗室,位置是在右侧靠近龙椅的方向。

身居东宫的楚世煦同样要出席这样的宴席,他径直走向了桓节,与对方相谈甚欢,反倒是长安之围最大功臣的楚世昭身旁,只有杨方一人在。

对此,杨方是愤愤不平的,他不管怎么样,都认为这场宴席的主宾都该是楚世昭。

仗是他们打的,战功却要分给一场仗都没打的凉州军,这是个人都是有些小情绪的,特别是看到了别人受到了关注和青睐,他们这样真正的功臣反而没落到面子,这就很令人不快了。

所有人落座之后,静待了许久的功夫,永晋帝这才姗姗来迟,他身着在宫中的常服,一进殿先是向群臣瞥了一眼,目光落在桓节的身上,轻轻开口道:“爱卿有劳了。”

桓节立刻跪拜在了地上道:“这是为臣应尽之务。”

永晋帝坐在龙椅上,闲散悠闲地开口道:“诸君何故死气沉沉,都是我大周之臣,来,随朕饮酒。”

杜知韫抬手,率先向桓节敬酒道:“我向将军先敬一杯。”

永晋帝颇为赞许地点了点头。

桓节当即起身,也是躬身向杜知韫还以礼节,将杯中之酒一饮而尽。

觥筹交错之中,众人也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模样,楚世昭也是合群地四处敬酒,但是他不谈政务,也不谈战事,更不想谈及长安之围的大捷,来抬高自己。

在这种事情上,楚世昭没有必要去找存在感。

本身长安之围这种危机,就不适合摆在台面上。

因为越说这样的事情,越是在贬低群臣的无能,越是在暗示大周王朝的军备松懈,为君的永晋帝没有治理天下的才能,才会引起这样的祸乱。

就在群贤都在享受战事得利的欢悦之中时,东宫的楚世煦终于开口了。

“父皇。”楚世煦突然走在了大殿的中央,流露出一幅垂泪愤恨的模样,“儿臣想向您请命。”

永晋帝颇为不悦,他开场的那句话,已经为这场宴席定了基调,他只想做个简单的接风洗尘,不想节外生枝。

“说。”永晋帝平静开口。

“儿臣想要就藩在北方任何一处。”楚世煦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我楚家以弓马得天下,而今却遭匈奴人的欺辱,进犯我国都,儿臣以为是边军镇守不力的缘故,我若是能为父皇镇守边塞,定然让他们难以入境半步。”

永晋帝眯着眼睛。

“你是想让朕将老四放出去就藩吧?”永晋帝一句话就说出了楚世煦的心思。

楚世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父皇居然一点底子都没有留。

要知道永晋帝是最喜欢当谜语人的,他有想法,有心思,有态度,都不会当面说出来,只会用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以此让别人来猜测。

于是楚世煦听从了一些东宫之臣的意见,认为总是让楚世昭留在长安不是一件事情。

需要旁敲侧听,试试父皇的态度,能不能想办法让父皇将楚世昭外放出去当一个藩王。

而且楚世煦也不可能直接就说出来他想要让晋王出去就藩,他现在趁着宴席这样说话,就是委婉地表态。

看似是楚世煦告诉父皇,他想就藩,实际是在提醒父皇,该让晋王这样能打的宗室就藩了。

可是永晋帝就很不满了,这是在做什么。

这是在逼宮,这是在教他这个父皇怎么去做事,他让楚世昭就藩,才是就藩,你一个东宫的长子表露出这种态度是什么意思。

是想要造反吗?

“儿臣不敢。”楚世煦自然不会咬死,说出自己心里的真实态度。

他做足了样式,表露出他是真心想要为大周王朝奉献力量的一面。

“儿臣一心为国,一心为公,是自己想要就藩。”楚世煦诚恳地说道:“父皇您错怪儿臣的一片忠心了。”

另一旁的楚世昭思索片刻,走出殿来,躬身向永晋帝请命道:“儿臣愿意就藩。”

“现在的天下时局动荡,父皇是有着治理天下的志向,儿臣也有着匡扶天下的决心,若是父皇愿意,儿臣愿意为父皇,为社稷镇守国门。”

楚世昭是真不在意自己就藩不就藩的,就藩甚至对楚世昭而言还是一件好事,他能去把自己在晋阳的老婆给捡回来。

而且在长安待着,楚世昭只有政变这一条路走,他早晚要把自己的兄长全都给解决了。

不如让自己的兄长在长安自己作死得了!

等他们把自己的死全部都给作完了,在晋阳的楚世昭再打回长安,收复国都,名正言顺不说,还不用背弑兄的黑锅。

这句话,反而是让楚世煦给惊住了,难道楚世昭不知道就藩的坏处吗?

就藩,想要再回到长安,那可就太难了,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毕竟长安是中央,整个大周王朝的资源也都在长安,离开了长安,你想要借助一个地方再回到长安,就是一个地方对抗整个中央整个天下。

就藩就是死路一条,任何亲王都不会想到去就藩的,这等于是自己放弃了皇位。

楚世煦是想要以退为进,给自己博取机会,可没想到楚世昭是真的想要就藩,一点私心都没有。

目视两个儿子的态度,永晋帝这时的心是累了。

他看出来了这位东宫的长子对楚世昭的算计,他也看出了楚世昭就藩的态度是实实在在的。

因为楚世昭已经不止一次提出了他想要就藩的态度。

如此对比,怎么能不让永晋帝痛心疾首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843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