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作者:倦我生烦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28章 一心就藩的楚世昭,大周也想改稻为桑

书名: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作者:倦我生烦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29

出乎楚世昭预料的是。

大周王朝对于南方发生的叛乱似乎是有着延后性,不能说不在意,但完全是将其视作了一件熟视无睹的小事。

当这份战报传到长安来的时候,群臣几乎都没有将其记在心上,楚世昭起初还有些诧异,直到他发现大周王朝平均两三年就会发生一场地方上的起义。

他顿时意识到了为什么大周王朝从来不在意这些起义之事了。

因为起义能成功了,才会记入史书。

没成功,就是哪年哪月谁在哪里起事,被平定。

在大周王朝的那些大臣看来,这伙起义军怎么都掀不起什么大浪,既然如此,那就不可能放在心上。

唯独永晋帝对此颇为上心。

无他。

他亲身经历了鄱阳之战,很清楚在南方有一股起义军势力是在他驾崩以后慢慢做大的。

仅凭这一点,永晋帝就不能松懈心中的警惕。

而在永晋帝心中仍有一座翻不开的大山,那就是日益崛起,在朝中话语权渐渐厚重的世家大族。

王氏会得到永晋帝的重用,就是他们作为京兆名门,是第一个公开投靠永晋帝,并且真切地支持了永晋帝统治的大族。

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么多年下来,大周王朝额外的财政赋税,都是王氏帮忙替永晋帝收的。

王睿贞算是永晋帝另外开的小灶。

不过,永晋帝当然清楚王氏之所以这样拼命支持他,是为了从中牟利,所以楚世昭说出那番话后,永晋帝也没有想要针对楚世昭的意思。

从他这个四儿子的角度来看,王氏对他的威胁是真真切切的,别的不说,光是皇位之争,王氏就不可能同意其他非‘王氏血脉’的皇子继位。

楚世昭所说的威胁和顾虑,都是他的肺腑之言。

思来想去,永晋帝在宫中特意召见了武德司指挥使郭谦。

朝中的群臣,或多或少都有自身的人脉关系,很多人都是互相之间有所联络的,甚至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党。

郭谦在永晋帝这边,既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又是朝野上和大族不太亲近的孤臣,毕竟郭谦的出身,就不可能和那些大族之人玩到一块去。

当郭谦走进了永晋帝常用来办公的西苑时,一身道袍的永晋帝正拨弄着一盘围棋。

永晋帝没有抬头正视着被他唤来的郭谦,仍旧在棋盘上布局些什么,而郭谦也很沉得住气,只是在旁恭恭敬敬半身弓腰,等待着永晋帝的开口。

“来了?”永晋帝抬头一笑,然后又凝视着郭谦几秒钟的功夫,像是叙旧般开口说道:“你我相识也有三十余载了吧?”

郭谦小心翼翼地回答道:“微臣自幼与陛下相识,正是这份侥幸这才有了如今的差事,实为幸进。”

“若是没有陛下,微臣还不知在何处谋生呢。”

永晋帝又道:“朕听说你的儿子很是聪慧,精通弓马,有这么一回事吗?”

郭谦垂下脑袋道:“只是孩子之间的胡闹,一些大臣的奉承之话罢了。”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也不知道是寒暄还是聊着家常,不多时永晋帝拉着郭谦的手道:“你啊,和朕太疏远了,不像当初。”

“君是君,臣为臣。”郭谦谨慎地答道:“如今陛下唤我入宫,自然是有正事,我又怎么能凭借过去的亲近而忘了臣子的本分。”

永晋帝的双眸盯着面前的郭谦道:“你认为秦王和晋王比,谁更胜之。”

这突然之间开口的话,打了郭谦一个措手不及,让郭谦顿时不敢像先前那样快问快答,陷入了久违的沉默。

秦王是东宫楚世煦的封号,晋王是皇四子楚世昭的封号。

从封号的寓意而言,秦地是天水到陇西关中一带,就是长安一带,晋指的是晋阳一带。

如果要就藩的话,楚世昭按照自身封号的规模和含义,应当就是就藩在晋阳这块地方的。

郭谦说句实话,他什么内容都能答,什么内容都能应,什么事情都能做,可是大周王朝宫廷的家事,他是一点都不想掺和。

古往今来的世子之争,就是一场腥风血雨,无论底下的大臣支持谁,事后都会被另外一方清算追责,除非你从一开始就选对了人。

像郭谦这样靠着关系,坐到这一层地位的人,其实已经吃过了一次从龙之功的机遇,可是他不敢赌自己还能从龙成功。

现在的郭谦更想要全身而退,能够安享晚年。

“东宫的秦王,出身名门世家,更是皇后的嫡子,有着无数大臣的言传身教,理应是最好的人选。”郭谦说到这里,他突然顿了顿。

“但是,晋王却是一个能办大事的人。”

这话说得倒是极有意思。

先是捧起秦王,再转折,看似谁都没有偏向,但是这么说话,其实是倾向于后者的。

主要是,楚世煦确实看不起像郭谦这样出身的大臣。

尽管秦王楚世煦的名声很好,被诸多儒学经典的大臣教导,又对那些大臣极尽体贴,礼贤下士,甚至于经常拿着大臣劝诫的良言拿来告诫自己。

但是郭谦是个粗人,他知道秦王这些做法全是放屁,除了作秀就是作秀。

真正有德行又有能力的人,他会去做实事,而不是像这样博取虚名。

“能办大事?”永晋帝陷入了思索之中,“从何看来。”

永晋帝能够清楚楚世昭是能办大事的人,主要原因还是那一次如烂柯一梦般的遭遇。

可是郭谦又没有这样的经历,所以他要听听缘由。

“不论治安疏。”永晋帝又特别补了一句,因为在永晋帝看来,楚世昭进谏的治安疏,更多的是对朝廷的批判,其实也没能改变大周王朝的政局。

虽然楚世昭有心想要靠治安疏改变风气,但就现在的情况而论,治安疏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晋王在长安四处巡逻,惩处了不少为恶之人。”郭谦立刻说道:“以往那些嚣张的大族之人,也不敢在这个时候冒头了。”

在维护治安方面,郭谦有很多话想要说。

永晋帝给他的职务之中,其中可以说是实际权力的,就是郭谦可以在长安抓捕那些‘破坏治安’的人。

武德司的主要职能,除了拱卫皇城,保护皇帝,就是维系长安之地的治安。

但是,这个位置并不好做,郭谦这些年早就想要隐退了。

就长安那些官宦子弟,他敢抓吗?

更多的时候,郭谦是敢怒不敢言,每次拿下人以后,都要低声下气地劝说对方,而其实很多人都不卖郭谦一个面子。

秦王和那些官宦子弟走得近,自然看不起郭谦这样的泥腿子。

这样一想,晋王对待他郭谦谦卑有加,而且嫉恶如仇,对付那些官宦子弟不留面子,有罪则罚,比起郭谦有时候不得不低声下气的态度,晋王确实刚正不阿,不是那种媚上欺下之徒。

虽然对秦王有一些反感的地方,但是郭谦夸奖晋王的原因,也并不是因为讨厌秦王,便去抬高晋王,而是晋王在某些地方做出来的事情,是他很是欣赏的地方。

永晋帝倒是不意外郭谦对楚世昭的亲和,毕竟大周王朝门第之见日益见长,大族之间的通婚就可见一斑,很多京兆名门的千金是只嫁同为名门的大族之后。

像郭谦这样出身的大臣,往往都是被排斥的一方,而永晋帝此番追问,也是在观察、考量其他人对晋王楚世昭的看法。

因为永晋帝越去关注楚世昭,就越能发现在楚世昭身上不同于寻常之人的特点。

楚世昭无欲无求,既不求财,也不好女色,事实上也没有什么对权力的渴望,几次三番都提出自己想要就藩的态度。

而就藩跟主动放弃皇位是没有区别的。

提一次也就算了,每一次都提出想要就藩的念头,这说明了楚世昭并不怕他这个父皇心一横,立刻让他就藩的事情。

他是真的很想出逃长安。

这也让永晋帝越来越难以捉摸楚世昭的真实意图,纵观这些日子楚世昭所做的事情,你最多也只能说他喜好名声。

可是楚世昭又不是单纯的喜好名声,他该做的事情做了,不该是他亲王做的事情其实也做了。

难道楚世昭果真是一心为国,只为社稷之事吗?

想到这里,永晋帝皱了皱眉头,将话题岔开,皇位交替这件事情实在是太敏感了,他找郭谦谈心,也只是想从其他人的眼界里,看看他这些儿子到底谁可堪一用。

得到的结果,和永晋帝心里想的一样。

永晋帝叹了一口气道:“不过是一个好名的小子罢了。”

说着,永晋帝又拿了一个折子出来道:“这些日子国库亏空的厉害,那王睿贞的家产全部充公,也不过是缓了一口,如今东南又有起义,有人替朕出了一个主意,想要改稻为桑,为国家创收,你怎么看。”

郭谦微微一怔。

改稻为桑的字面意思还是很简单的,就是让农民将稻田改成桑田,种植桑树以增加收益。

因为土地上种粮食的收益,并没有种桑树的收益大。

而且种植桑树,就可以培养蚕丝,由此就能做成丝绸,在大周王朝,丝绸又是奢侈品,价值极高。

初听下来,这倒是一个创收的好政策。

“臣以为,可行。”郭谦本就不是文臣,这改稻为桑的政策,一听就是朝中的贤臣所说的,他没有什么本事和眼见,但听起来,好像是那么一回事,能够给国家补充亏空。

“出这道政策的人是京兆杜氏。”永晋帝继续道,“他们祖上是大周王朝的贤臣啊,连着三代都出了名相,治理朝政,使得我大周有了一代盛世。”

京兆杜氏在长安的名声极好。

如果说韦氏在长安是气焰最为嚣张的门阀大族,王氏是最得势的高雅名门,杜氏就是整个长安底蕴最深,却也是最低调的名门,他们兢兢业业,直到现在,杜氏在朝中都有一批出仕为官的大臣。

自开国至今,都有不错的朝堂地位。

以至于郭谦一听是杜氏出的政策,就更加支持了,“杜氏向来沉稳,而且颇有远虑,他们敢提出这样的策略,应当是有利于社稷的。”

“但是.”永晋帝沉吟道:“老四听说了改稻为桑的政策,立刻上疏反驳。”

“其一是老四认为地方上的管理,朝堂无法涉足,即便我们下达了命令,百姓也不可能放弃种农田而去种桑树。”

“种桑树的确可以养蚕丝,做丝绸,可是对百姓来说,丝绸的生产跟他们是没有关系的,他们既拿不到银子,也没有粮食吃饭,所以他们不可能答应朝堂去种桑树。”

“其二是这样的政策一旦推行,朝堂未必能及时管得上地方,容易让那些地主抢夺底下农民的土地,这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而现在南方有起义军起来,想要推行这样的政策就更加困难了。”

听到这里,郭谦又道:“可是国库的亏空,总要补救,面对这些问题,陛下不可因为有难以处置的地方就放弃,不然凡事遇到困难就要放一放,那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呢?”

郭谦早就听出了永晋帝心中的意动,但是因为楚世昭的进谏,又开始犹豫,而判断出永晋帝真实想法的郭谦,自然是继续推动永晋帝的心意。

这么多年来,他都是这样走来的,也清楚,只有支持永晋帝真正的心意,他的地位才能长久。

“地方上有意见,不能治理,那就让能压得住地方上的人去治理,在南方有叛乱,那就让能压得住叛乱的人去镇压。”郭谦又道:“臣以为兵部侍郎桓盛颇有才能。”

“他是凉州人,自幼了解军务之事,亦有治政之才,由他推行改稻为桑,再遣他平定那盐商的叛乱,不是一举两得吗?”

永晋帝本就头疼叛乱之事,想要调遣手下的大臣前去平叛,但至今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

如今改稻为桑的政策放在台面,正逢南方叛乱之事,这就很需要一个既懂得内政又能平定叛乱的大臣前往南方。

桓盛的确是一个不错的人才,很多事情都办得妥当,这让永晋帝顿时意动了起来。

他注视着眼前的郭谦。

在沉吟片刻后,永晋帝仿佛是下了什么决心一般开口道:“那就让桓盛入宫一趟,朕要同他好好谈谈这些紧要的政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606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