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作者:倦我生烦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18章 大周王朝的版图迎来鼎盛期,楚世昭泰山封禅,朋党之争的雏形。

书名: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作者:倦我生烦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29

桓奕对此同样难以‘理解’。

因为在她的认知里面,她的大兄桓盛干出来的事情,已经是叛经离道,不太像是世人能够理解的内容了。

楚世昭干的事情,那可远比她的大兄桓盛离谱多了。

想要通过变法从而让自己青史留名的文人,那可不在少数,桓盛固然是在干一件不太好办的事情,但至少是有例子能够借鉴的。

楚世昭北伐征讨匈奴,历朝历代也不乏有讨伐草原的战略方针,有过佯攻恐吓,也有过正面冲击。

像楚世昭这样正儿八经打全面战争的,已经是少中之少了,但问题是,楚世昭不光是打全面战争那么简单。

他还要封狼居胥,还要燕然勒石,现在还想要继续西征。

这几种行为,又有哪个不是骑脸的表现,这完全是在踩游牧民族的脑袋了啊!那就别提打完草原,还想要西征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情了。

狼居胥山和燕然山,对于草原人都是有很深象征意义的。

就这么打了.楚世昭居然还嫌不够?!

桓奕真挺难理解的,特别是全面战争说起来容易,打起来难,能打赢实属不易,可是打到这种几乎实锤‘大获全胜’的局面极其少见。

就大周王朝的历史而言,最为强势的开国时期,那也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平起平坐,僵持不下,更别说反攻草原了。

守势才是常态。

楚世昭往人家圣山上祭拜先祖,封禅承认正统,还搞什么刻字宣传大周王朝的国威。

这就跟之前大周王朝北伐的事情完全是两码事了。

打不赢的北伐,象征意义更深点,给对方一点下马威和颜色瞧瞧,在大周历史上也是最多的一种虚张声势类型的北伐。

新君登基的时候,大周王朝的天子大多都要来搞那么一套。

少数不多能打赢的‘北伐’,那也是上万人欺负人家几百个落单的骑兵,然后就称自己北伐成功了。

楚世昭这种北伐,那可是真刀真枪的干啊。

所以说,楚世昭提出了想要西征的想法,明明那么不切实际,明明找不到前朝西征的例子,可桓奕竟然一点都没有怀疑过他的真实想法。

主要是,楚世昭说过的事情,他都办了。

而且,先别说西征的事情,光楚世昭把周边国家全都打了一个遍,就能看出来楚世昭的武德到底有多充沛了。

你给他机会,你给他一个满满当当的国库,桓奕怀疑楚世昭现在就要开始他的西征了。

【开皇十一年十月,楚世昭连年的征战,《一条鞭法》的推行下,使得赋税重地的江浙一带爆发了以地主豪强为首的叛乱。】

【同月,楚世昭将一日一朝改为一日两朝,分为早朝和午朝,日夜勤勉执政。】

【开皇十一年十一月,楚世昭派遣韩顾平定江浙一带的叛乱,又委任郭忧编撰新的《大周律法》,而这套法典同样象征着大周王朝的文化、制度趋于更加完善的地步,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周律法》全面体现了开皇时期的法律制度水平,为后世所沿用。】

【开皇十一年十二月,韩顾平定了江浙一带的叛乱,并且因此收纳了四万多的青壮之士。】

【开皇十二年三月,南匈奴的可汗易名周姓,开始躬身学习大周王朝的一切礼仪,而原本和大周王朝同盟的新罗为了争夺在朝鲜半岛上的地盘,最终和大周王朝撕毁了盟约。】

【开皇十二年四月,新罗在百济与高句丽被楚世昭灭亡后,这个曾经同盟关系上的拥簇国,附属国为了争夺对百济和高句丽故地的统治权,向大周王朝发动了战争。】

【楚世昭在朝鲜半岛建立的短期统治遭到了冲击。】

【由于大部分百姓不愿意迁移到这些贫瘠之地,而当地所居住的人,大多不满意楚世昭的统治,意图复国,间接和新罗里应外合,所以坐镇此地的安东总督蓝殊在防守上极为吃力,遭受着内外两端的压力。】

【开皇十二年五月,文俞劝诫楚世昭,不该在那些贫困潦倒的土地上倾注太多的心血,如果国家的兵力全部放在这样的弹丸小地上,迟早会将国家拖垮。】

【开皇十二年五月下旬,楚世昭不受文俞的谏言,他调遣李晟明协助安东总督蓝殊,携带水师,跨越大海奔袭新罗的本土。】

【开皇十二年六月,在楚世昭的调兵遣将下,新罗的正面战场溃败,作为曾经附庸国的新罗不得不向楚世昭请和。】

【结果自然是遭到了楚世昭的拒绝,而楚世昭给了安西总督蓝殊最大的指挥权,要求他攻取新罗,务必覆灭如此反复无常的国家。】

【开皇十二年七月,得到了楚世昭立场上的鼎力支持,蓝殊开始不遗余力地进行反击。】

【开皇十二年八月,蓝殊每每攻取新罗一座城池,他都会选择用屠城的方式震慑对方,以此让新罗的其他城池守将放弃抵抗,而为了确保自己的攻城进度,他更是不惜使用任何可以打下城池的手段。】

【由于蓝殊的手段过于残忍,大周王朝的很多文臣都因此弹劾他有伤天和。】

【开皇十二年九月,蓝殊在战略方面越发的经验充足,他会先攻打那些弱小的郡县,当这些郡县被攻下后,蓝殊就会压着这些俘虏去攻打新罗的其他城池,如果这些俘虏不愿意听从他的话,蓝殊不仅要杀一儆百,还要把这些俘虏的家人们一并连坐处死。】

【开皇十二年十月,蓝殊将战场上清扫出来的尸体放入投石车,借此引发瘟疫,为了保证做到灭国的效率,蓝殊更是不惜污染水源,也要将新罗拖入衰败之中。】

【开皇十二年十一月,蓝殊在正面战场上遭遇到了僵持战,久攻不下的情况下,蓝殊干脆在新罗的城外屯田,同时又将城池围得水泄不通,跟敌人打持久战。】

【蓝殊一直等到敌人弹尽粮绝,疲惫不堪之时,再开始攻城。】

【如果新罗不投降,继续负隅顽抗,蓝殊就会拿出先前所有为了取得胜利的手段,不惜一切代价,连城带人,连着新罗的贵族和他们的百姓都要通通杀死,直到这里变为死城为止。】

天才。

楚世昭看到了,嘴角不由微微一抽。

他是要蓝殊灭掉反复无常,背弃盟约,还要暗中捅一刀的新罗,可他没想到蓝殊是物理形式上的灭国。

别说摧毁新罗这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了,蓝殊这是要从上至下全部都杀了。

上一次模拟推演的时候,楚世昭就感觉蓝殊这个人不一般,他不是那种有着寻常胆色的武将,他主要的特点是够狠,不光是对别人狠,对自己也够狠。

楚世昭实在是没想到蓝殊能玩那么大。

弄得楚世昭有时候都有点不敢用他了。

【开皇十二年十二月,蓝殊的大军终于攻入城内,他将王宫付之一炬,率着亲军杀死了城中所有的活口。】

【由于长达数月的征战,蓝殊的安东大军一直陷于紧张的情绪之中,于是蓝殊让他们在新罗的主城中自由掠夺城中的财富。】

【安东大军的士气因此大涨,而蓝殊的行为也导致安东大军的军纪逐渐溃烂。】

【开皇十三年一月,楚世昭彻底统治了朝鲜半岛地区。】

【同月,楚世昭在平壤建立了安定都督府,由蓝殊就任安定都督府的大都督。】

【开皇十三年二月,在楚世昭的统治下,大周王朝的版图迎来了鼎盛时期,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直达河内。】

【开皇十三年三月,大周王朝因为《一条鞭法》推行早期的缘故,经济高速发展,一年赋税更比一年高,这让身处战争时期的大周王朝仍旧能让财政支出和赋税纳入趋于平账的状态。】

【开皇十三年四月,楚世昭暂时停止了兵戈,开始恢复生产力,稳定民生。】

【然而由于楚世昭掀起的战争热诚,很多军人都希望通过军功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开皇十三年五月,大周王朝境内的绿林土匪几乎销声匿迹,而楚世昭过于具备主见,这导致朝堂之中的文臣大多不愿意提出谏言。】

【楚世昭常常想要虚怀纳谏,以此保证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然而文俞却总是拿出楚世昭不愿意听从他的谏言,甚至于指出楚世昭好大喜功,将楚世昭四处掀起战乱的事情进行举例。】

【在他看来,既然说了你也不听,那么不如不说。】

【开皇十三年六月,对于文俞的批评,楚世昭只是哈哈大笑,不以为然,而楚世昭更没有因为文俞的看法而罢黜他,反而继续使用文俞的才能,四处兴修水利,通畅南北之间的运输之难。】

【开皇十三年七月,楚世昭看出了大周王朝世风日下的政治体态,他发现在永晋一朝时,大臣们大多重京官而轻外任,地方官都是选用年高而才疏者充任。】

【以至于很多地方上的统治,国家不仅没有到位,还因为地方官的不作为,引发了新的动乱。】

【有的地方官甚至认为自己既然没有办法成为京官,那么不如在地方上捞起油水,充溢私库,于是地方上的官吏越来越贪腐。】

【为了革除这一弊端,楚世昭特颁下制令,从京官中选用有才识者到地方任知府、知州、知县。然后再从知府、知州、知县中选拔有政绩者任京官,沿用《考成法》的功绩再评定能否升迁入京。】

【如此做法,因此“使出入有常均,永为恒式”。】

【开皇十三年九月,楚世昭不仅对内政进行有效的治理,对于边疆也进行了有成效的治理,原本的节度使制度基本被楚世昭废除,这保证了国家军政上的稳定,而楚世昭继续依靠《一条鞭法》去检田括户,打击强占土地、隐瞒不报的豪强,在土地和人口两方面上逃避国家税收的人在强盛的国力下避无可避。】

【开皇十三年十月,通过楚世昭有效的措施,停止战争后的大周王朝,仅仅是休战第一年的赋税,就高于财政支出的两倍有余。】

【同月,楚世昭开始打压抑制各类宗教,因为在旧有的律法之中,对于僧侣尼姑有所优待,可以免去一定的赋税,很多人明明不崇尚佛教,却为了这些优待而甘愿入寺。】

【开皇十三年十一月,楚世昭在沿海地区设立海关税,凡是入境大周王朝的,都要交出入关税,否则就驱逐出境。】

【开皇十三年十二月,楚世昭命文俞、郭忧、桓盛等人主持编纂的一部集大周王朝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名为——《开皇大典》。】

【随后,楚世昭亲自撰写序言,还将很多自己的认知和想法写入其中,全书近三万余卷,一万余册,约四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此等奇书,是将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开皇十四年,楚世昭的皇威浩荡,完全得到了将领们的一致簇拥,军权在握,以至于皇权倾国,文臣集团近乎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只能进行引导、劝诫的作用。】

【开皇十四年四月,蓝殊染上瘟疫,因此病逝于安定都督府,楚世昭赐谥号忠武,追赠太保一职,又遣韩顾在安定都督府坐镇朝鲜半岛。】

【开皇十四年五月,楚世昭和桓奕的长子已经十三岁了,以桓盛为首的官员大多拥立楚济钺。】

【但由于你的统治过于强势,很多官员都劝导楚济钺做一位仁孝之君,以仁义治国。】

【而你的疏于关注,也让楚济钺在这些大臣的拥簇下,逐渐变成了一个没有主见,只知仁孝廉耻的君子。】

【楚济钺的道德因此提升到了85点。】

【于是,在蓝殊病逝安定都督府的时候,楚济钺上书劝诫身为陛下的你,不应当向这样多造杀孽的将领予以如此高规格的谥号。】

【这让蓝殊的长子蓝戚畴非常不满。】

【间接导致了蓝戚畴转而支持二皇子楚济民为首的晋阳派系。】

【开皇十四年六月,大周王朝的国家越来越繁盛,这在很多领域上或多或少都出现了朋党。】

【有的朋党是围绕着皇族之中的皇子为首,有的朋党是围绕着文、武之间的对立而产生,有的朋党则是因为地域之间的亲和所致,有的朋党则是阶级之间的互不对付,寒门为首的朋友和豪族为首的朋党,两者之间的矛盾逐渐密集起来。】

【哪怕是文俞和郭忧这样互相不对付的大臣,也因为出身于寒门,作为寒士而互相抱团来对抗来自于朝堂之中豪强名门的文臣集团。】

【对此,楚世昭即便是想要遏制党争的趋势,也发现自己并没有什么很好的办法,这所谓的朋党,大多都是因为利益分歧而产生的,楚世昭并没有办法做到保证每一个党派之间的利益能达成一致。】

【而多年征战、治国之下,大周王朝涌现了许多能征善战的将领,治国有方的文臣,像这种满朝悍臣,众强盈朝的现象,想要让他们互相服气实在是太过困难。】

【对于楚世昭而言,这些朋党之争的大臣,都是贤臣、良臣、忠臣,在他的手上都能在相应的领域做出表率,而现在他们互相之间的对立,又有哪个不想要致对方于死地?】

【连文俞和郭忧这样的死对头都能抱团,由此可见朋党之争的弊端已然深入朝廷。】

【所谓的皇子之争,也根本不是两个皇子之间的矛盾,而是在皇子之下,这些本身属于楚世昭的大臣互相之间的斗法罢了。】

【而这些大臣,只是将矛盾放在皇子的身上,以此让夺嫡具现化他们之间实质存在着的矛盾。】

【楚世昭和李凤宁的儿子楚济民吸纳寒门,支持寒士,那么那些豪强名门出身的大臣,就会去支持楚世昭的长子楚济钺。】

【楚济钺接受、虚心接受文臣们的劝诫,反对武力,反对军政强大的将领集团,那么那些出身武将,以军功得以晋升,取得功业的将领,就会去支持楚世昭的二子楚济民。】

【他们又有哪个是因为这些皇子的人格魅力而甘心效力的,无非是派系,利益,互相争执之下,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罢了。】

【而楚世昭作为陛下,又不可能偏帮一方,他亲自下场,只会让局势变得越发困难,他所能做的,最多也只是培养两位皇子的才能,让他们有着驾驭臣下的能力,保证自己日后继位登基,不仅能够驾驭原本就属于自己的大臣,还要驾驭那些不支持自己的大臣。】

【同时,楚世昭也告诫他的两个儿子,不能因为一些大臣支持自己,就偏信,也不能因为一些大臣不支持自己就偏废。】

【重要的是你想做什么,并且让这些大臣做到些什么,而不是主次颠倒,大臣提出什么,你们要去帮他们做到什么。】

【楚世昭对于两个儿子一视同仁,都亲身予以教导,同样也让大臣们捉摸不透,不知道楚世昭到底想要立哪一个儿子。】

【而到了如今的心境,楚世昭并不在意到底谁能继位他的大统,楚世昭只在意继位之人,能不能承得住天下之重。】

【所以,楚世昭才会将两个儿子一同培养起来,即便有一人失利,另外一人也能凭借自己的才能拉起局势。】

【他深知自己没办法阻拦一个人对权力的渴望,既然想要进步,既然想要成为天下共主,那就拿出你的本事。】

【而现在大周王朝,在楚世昭的治理之下,看似井井有条,强盛无比,实际上很多的制度都建立在现有的情况下不得不推出的,一旦更替一位天子,没有楚世昭的见解和气度,未必就能控制得住这样的强悍制度。】

【楚世昭一旦驾崩,人亡政息,大周王朝复归亡国之相,那也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开皇十四年七月,楚世昭登临泰山封禅。】

【七月九日,楚世昭东上泰山,泰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行祭祀,告慰天地之仪式。】

【次日,群臣在泰山之巅朝拜,楚世昭颁布诏书,宣称封禅告成,大赦天下,经此之后,凡有丰功之君,都以封禅泰山为荣。】

【而泰山封禅,非以泰山一地为荣,是以楚世昭登山为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046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