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作者:倦我生烦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66章 王槐的三维,桓盛的暴力镇压。

书名: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作者:倦我生烦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29

王槐的三维数值是那种比较偏科的。

除了政治能力82点,远超其他能力以外,唯一比较高的只剩下了野心。

他的野心是75点,所以在大周王朝颓势不堪的时候,这个人可能会出现叛乱的行为。

但野心这个数值,楚世昭是看出来的,完全要看君主的能力强不强。

足够强的话,再高的野心也没有这个空间。

而王槐这个政治能力之中,其实也很特殊。

因为【大帝成长计划】中,政治能力也有区分,有的人是治理内政的能力,偏向于务实,而有些人的政治能力,在于人际处理关系。

甚至能说是站队能力。

所以王槐的综合能力,算不得有多么的出色。

楚世昭在臣属界面,找到了王槐作为臣卡的单独词条——【左右逢源】。

【左右逢源】:你对于局势的判断较为清晰,能够精准地洞察到有利于自身的选择,从而让自己在恶劣的处境中找到得心应手的解决方案。(智力+3、政治+6、道德-3)。

拥有该词条的臣卡,立场并不坚定,持有该臣卡的君主不具备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动摇。

果然靠不住。

不过楚世昭本来就没有想着将王槐放在什么很高的优先级,能起到作用就好,起不到作用,随时也能放掉。

这种大臣,就是往死里压榨,君臣之谊可以有,但不能完全偏信。

楚世昭没有多想。

这一次南征,父皇肯定是要用得着他的。

不是权力不权力,不是忌惮不忌惮的问题,而是在这个大周王朝,切实能解决问题的人,已经不存在了。

永晋帝这个时候,真想要保住大周王朝的江山社稷,就必须相信楚世昭。

他别无选择。

大周王朝也没有第二个更好的选择。

次日天亮,永晋帝并没有因为群臣的弹劾和劝诫,就让楚世昭留在长安,而是命楚世昭立刻调兵前往南方平乱。

楚世昭继续照旧沿用了北府新军为首的亲军全程跟随自己,而其他军团的人,楚世昭打了一声招呼,确保总指挥能在自己手上,就准备动身。

大周王朝名义上还是大一统王朝,有永晋帝的旨意,其他人不会明着面和楚世昭过不去。

而且军队里面,当兵的大多数还是农民,只不过将官是世家大族出身的人。

楚世昭在军中的民心到了一定程度后,这些将官的命令有时候不一定能对他们起到多大的效果。

其实还是渠道问题。

底下的将士能接触到的一般都是这些将官,要是楚世昭能直接接触这些将士的话,他说的话比这些将官管用,很多事情就好处理多了。

这一次平定叛乱,其实难点从来都不是平叛,而是收复民心。

平叛是很容易的,带兵镇压,谁做不到。

问题在于,怎么去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你得找到这些人起事叛乱的原因,否则的话,这一次平定了叛乱,下一次还会有新的叛乱。

答案很简单。

为什么会起义。

因为活不下去,因为没地种。

地在哪里?

在富人手里,在官员手里,在地主手上。

双方地位的不平等,一个可以生活得很好,一个生活不下去,这才是冲突,这才是矛盾。

但是楚世昭想让富人出血,让官员出血,让地主出血。

可能吗?

不可能。

把封建王朝的国家当成一家大的公司。

中高层的领导人,愿意通过降薪的方式,盘活整个公司,让更多的工人活下去吗?

不现实。

你月薪十万的时候,再让你过月薪两万的生活,你是过不下去的。

那么还有一个解决的办法就是让企业老总出血,让大周王朝的天子出血。

可问题是,封建王朝又不完全像一家公司。

你也得有钱输血啊!

大周王朝显然是没有这个经济实力给基层的百姓出血了,否则这几次模拟推演,楚世昭也不会走到先开大族刀的地步。

你想彻底解决百姓起义的事情,就得做好利益平衡,但这样的事情是非常难做的。

百姓好镇压,中间的官员,士大夫,统治阶层的反叛,你好镇压吗?

你只能联合百姓去压制中间的统治阶层。

可是人家也能联合百姓啊!

无非是给钱给地。

楚世昭平定起义之事,从官家的角度,首先就是要尽可能地去镇压这些起义军。

想办法把这批人抓起来。

避避风头。

不能起手就招抚这些义军。

不然就会形成路径依赖,这些义军觉得这一次我被诏安了,拿到了好处,下一次我再起义,可以再拿一次好处。

这就跟侯君集一样,他以为他帮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从龙之功拿到了天大的好处。

帮自己女婿李承乾再来一次玄武门之变,还能成功。

先把祸乱的表象解决了,再去考虑根源。

放任这些义军做大,带来的问题只会更多。

而这些人都是劳动力,要是能收为己用,带来的实际收益更大。

讲个冷笑话,大清雇佣农民干活是不给钱的,还要因为他们办事不利毒打一顿,但是八国联军雇佣农民,是会给报酬的,这就导致出现了很多百姓给八国联军当带路党。

大周王朝现在缺少的就是这股公信力。

老百姓们觉得你官府说话不算话,每次都说要做什么,可真到了要做事情的时候,却又什么都做不了,还要欺负他们,这都是被逼急了所致的。

楚世昭估算了一下时间,顺着水路到江南,最快时间半个月就能到了地方。

桓盛早他半个月就出发了,应该正正好好碰上这股义军,以桓盛的能力,镇压起事是不难的。

但桓盛这人对百姓的态度并不温和,他自己就是豪强大族出身的代表。

旧时代的官僚,又怎么可能和真正的基层共情。

不过,有桓盛这样的强硬派顶在前头,等楚世昭到了,很多谈不拢的事情,他就能谈拢了。

此时的桓盛。

确确实实已经在应天府就职东南总督。

在大周王朝,节度使这个位置是有实权的,总督这个位置更多的是名义上的地方最高长官,得看朝廷给不给兵权。

不给兵权的话,在地方上,也就是名义上的地位和职务要比地方官员高一头,说话未必顶事。

而桓盛被永晋帝派遣到东南这块地方的时候,永晋帝是给他任意调遣东南兵权的权限。

只不过,话是那么说的,那也得看地方配合不配合。

有本事的人,没有兵权,也能让地方官员头上找补,驱使他们办事。

没本事的人,纵使有兵权,底下的人也能阳奉阴违,不听使唤。

桓盛深知他在东南方向的重要性,所以到了应天府,就积极和这边的官员接洽。

强龙不压地头蛇。

桓盛到了应天府,没有去触碰地方官员的利益,他过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阐明态度,他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他要这么说,应天府的官员当然积极配合,只要不是来查办他们,刁难他们的,什么都能商量。

这一趟,白袖军的起事,直接是将南方这一片区域的官员吓了一个半死。

叛军在他们管辖的地方出现,这是要定罪的。

无论平定没平定,事后肯定是有人要为这桩事情买单,而桓盛很清楚,这个时候,就是他获得权力的最好时机。

他直接出来顶缸了。

出事,他桓盛扛,但是你们这些地方官员要积极配合他,桓盛要兵要粮要权。

大周王朝的吏治腐败,有人主动顶缸,这些人自然乐于看到,权力的给出是暂时的,他们肯定不信出了这档子事情后,桓盛还能全身而退。

指不定就会被调遣回京,有这么一个领导愿意出来接过责任,他们立刻响应。

到时候,你桓盛有多大的权力,就要接多大的责任,别看他们配合很热忱,等到出了问题,大伙联名弹劾,所有的问题那就都在桓盛的头上。

奈何,桓盛是出了名的疯。

这人要的就是高收益高风险,他不这么做,能那么快收拢权力在自己手上吗?

而且,现在所有地方官员都那么配合他,无非是事关头顶上的乌纱帽。

桓盛把这些人的利益都捆绑在了一起,自然不怕有人出工不出力。

白袖军的起义,最开始的确呈现出势如破竹的趋势,连日攻克九城,形成了很大的声势。

可是在桓盛组织起官军,将这些叛乱的地方包围起来后,有装备精良的官军控制区域,白袖军很快就陷入了混乱之中。

桓盛偏偏还不主动攻城。

他断粮。

打仗消耗的是粮食,起义军起事,大多仓促,没有什么存粮的准备,这些人一般就像是绿林劫匪一样,打到哪算到哪。

这一座城打下来,就把这座城里的粮仓尽情享用,而且这些叛军的将领素质良莠不齐,未必能控制得住这些叛军在粮食上的消耗。

很多人饿疯了,第一次见到那么多的粮食,难免是要狼吞虎咽,顿顿吃饱喝足。

谋反这种事情,就是有上顿没下顿,这样消耗下去,以桓盛的判断,缺粮就是时间问题。

不过桓盛这对敌的方式,还得看这些叛军攻陷地方的速度。

快的话就不顶用,要是攻陷地方的速度慢,就容易解决的多。

而且桓盛还让其他地方的官军严阵以待,避免其他地方也出现所谓的义军响应起事。

桓盛当然很怕其他地方也窜出来几个流寇举着起义军的旗帜,多点开花,但是他更相信这些叛军是时机主义者。

大周王朝局势不好,他们就会跟着白袖军一起起事,但白袖军办不了事,这些人可能就没那么敢响应了。

但桓盛错估了大周王朝吏治的腐败,错估了大周王朝对百姓的压迫。

他的方针和思路是没有问题的,可人心是最难窥视的,不是说大周王朝表面上的局势好,就有人会静观其变,不响应起义之事。

事实就是,大周王朝的百姓生存很苦,苛捐杂税猛如虎,白袖军的起事,哪怕没有成功,他们都打出了起事的第一枪,有这样的表率,只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觉醒。

宋珣,一个小小的走私盐商,带着一百多人从海上登陆,趁着南方诸郡的注意力都在邳州、颍州方向,趁虚而入攻下上虞,袭破会稽郡。

他在城内雷霆手段,得到很多农民和奴客的拥护,将城内的官僚全部杀了一个干净,那些惧怕家产被夺的地主同样响应宋珣的起事,表露愿意出粮支持,直接让宋珣有了一席立足之地。

这样的变化,让做好周全算盘的桓盛不得不改变方针。

桓盛这套手段,其实是没有问题和漏洞的。

大周王朝占地面积大,打持久战,打消耗,不可能让义军有丝毫的机会,拖得时间久了,脱离生产的贼军怎么可能有粮食持续作战,到了一定阶段,这些贼军就会死于缺粮,深陷内乱。

可屋漏偏逢连夜雨。

这边刚刚有了起色,另一边又要起事,而宋珣轻易攻下了会稽郡,就会形成一个带头作用,其他待时而动,静观其变的人,也会觉得这会是一个好时机,立刻参与起义。

果不其然,在宋珣打下会稽郡的第三天,其他不满大周王朝的穷人也跟着起事了。

这迫使桓盛不动也得动,不打也得打。

不然的话,朝廷就要怀疑桓盛养寇自重,没有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就破坏了楚世昭的事业。

桓盛不得不调遣官军猛攻白袖军所占领的城池,而官军装备相对于起义军的武器要精良的多,加上很多人有过军事训练,不同于起义军先前大多都是农民,仅是两日的功夫,桓盛就打下了三座县城。

桓盛可没有楚世昭做事那么深远,他是臣,不是君,不需要考虑什么实际不实际,也不需要深思熟虑什么百姓和大族之间的深层矛盾,这不是桓盛该做的事情。

百姓和豪强大族之间的矛盾,不该由他处置。

对于那些被俘获的白袖军,桓盛不留任何俘虏,全部因为谋反之罪当场格杀,以儆效尤。

这才是他职务之内的事情。

等到楚世昭从长安抵达应天府的时候,整个南方起事的郡县多达二十九处,桓盛各地奔波平叛,但是义军就像是春笋般连绵不绝地涌现。

一到应天府,楚世昭马上就找到了桓盛询问情况,立刻接管了东南的全部事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694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