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作者:倦我生烦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64章 白袖军道人张的起事,楚世昭应召定南方!

书名: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作者:倦我生烦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29

而这一次模拟推演。

对于楚世昭来说,其实是一次重要的经验积累,迄今为止,楚世昭模拟推演里,选择起义军起手的次数是非常少的。

楚世昭优先选择的,往往还是从永晋帝的手上继承皇位,通过大周王朝合法继承人的方式治理天下。

因为这样继承过来的天下,是最省事,最安稳的过渡,局势比较好的情况下,也不会有频繁的战事产生。

好处很明显。

劣势也很明显。

缺憾就在于,楚世昭继承过来的大周社稷,一时半会儿,是没办法改革的,这就像是垂垂老矣的病人,想要调理身体,治愈顽疾,不下点狠药是没办法康复的,但是猛药下多了还是容易死。

起义军建立的新天下,新社稷,相当于换号重开,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最简单的土地兼并,在新王朝的起手下,轻轻松松就能重新分配利益,不像楚世昭继承大周王朝的社稷,有时候是不能轻易清算旧有的贵族体制。

大周王朝的军队里,很多都是勋贵、世家子弟,你硬要清算,是要把军队给逼反吗?

反倒是起义军起家,楚世昭就不用担心这些人的忠诚,砍人的时候,他们比谁都快,比谁都渴望获得新生。

当然,后者的路线,也是战事频繁,死人最多的情况,哪怕楚世昭打出优秀的战役,重开社稷的初战,最起码也要死伤三分之一乃至于更多的人口。

而且,楚世昭还要面对一个问题,就是内战以后,游牧民族趁虚而入,大举入境的情况。

草原势力对于中原王朝的野心,实在是过于明显,这点从历史上就能清晰地看出,但凡中原王朝有一口虚弱的迹象,这些草原势力就会拼命地冲向中原王朝来分一口汤。

黄巢起义干碎了大唐,吐蕃、突厥还有一大堆的异族顺势进入长安洗劫了一波。

南宋就更不用说了,异族一直都是在主导地位。

明朝有个土木堡之变。

末期的闯王李自成和大明官军掐了起来,女真人本来是进来混口饭吃的,没想到趁虚而入捡漏捡了一个大的。

就连中原王朝最巅峰的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那些异族也不安生,但那些三国诸侯实在是太能打,装备太领先,几乎是不给丝毫的机会。

孙权再菜,也是按着山越打,诸葛亮七擒孟获,曹操平定辽东,张辽白狼山之战率领先锋大破乌桓。

楚世昭要起义军发家,最需要顾虑的从来不是同台竞技的大周官军,也不是其他起义军,而应是观察时机,随时要杀入战场的草原势力。

目前来看,草原上最强势的民族仍然是匈奴人,而这支匈奴人没有什么民族包容性,有很强的排异性,对于草原上其他民族有强烈的敌意。

这反而是好事。

统一的草原,对于任何一家大一统王朝,都是极大的威胁,因为他草原上没有敌人以后,就没事干了,只需要想怎么进攻中原了。

其实,让草原一时半会儿动不了的最大办法,就是扶持新的草原势力,和匈奴人内耗。

而且还得有量控制,可以帮,但不能完全帮,可以扶持,不能全力扶持,最好调整出一个双方能打个有来有回的水准,让他们自己耗去。

好人楚世昭当了,好处楚世昭也吃了。

他还得感谢咱呢!

这些实际上摆在台面上的问题,楚世昭还是思路清晰的,问题是摆不上台面的问题,楚世昭就很头疼了。

对于楚世昭而言,最头疼的就是子嗣的问题。

要说楚世昭的继承人弱,那还真不至于。

无论是和李凤宁结合还是和桓奕结合出来的长子,都有着独挡一面的能力。

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同父异母的情况下,在继承权单一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内乱。

楚世昭和李凤宁所生的儿子楚济民,不能说是二凤翻版,但也是颇具风采。

从数值而言,楚济民的军事能力和自身魅力数值是非常可怕的。

可以说楚世昭这么多个儿子里,楚济民是唯一一个先天性魅力超过95点的天人之姿。

这可千万别小看魅力这个数值。

魅力越大,越容易招收部下,越容易收揽民心。

楚世昭靠着【高祖之风】这个词条,魅力数值是逐年提高的,而往往到了模拟推演的后期,楚世昭都能做到满朝悍臣的全盛阵容。

这就是魅力高带来的增幅。

这也就导致楚济民这小子,是自带班底的。

哪怕不是嫡长子出身,只要是战乱时期,他就能自行组建一个小班底,小朝廷。

一个人干事,他的点子可能不多,但是一群男人凑出一个班底,这点子那可就太多了。

现在楚世昭的继承人不是弱不弱的问题,而是只要儿子多了,他们就会掐架掐起来。

理论上破解的办法是搞外封制度,学成吉思汗,有本事的人,就自个儿出去打一片天下,谁打多少,土地就归多少。

但是这玩意想想就得了。

中原王朝在封建王朝,就是最肥的一块地。

中原人骨子里就有着家乡情怀,有落叶归根的说法,外面的地再广,也没有家里的地香。

不像游牧民族,哪里都能生存。

而且,就算是外封了,也不可能避免内战的情况诞生。

忽必烈就是内战王。

最无奈的是,朱元璋那套办法,也没办法让每个儿子都有一席之地。

权力这玩意,最好只有一个人有,不能大家都有。

本意上,朱元璋还是小家子气的那套,希望每个儿子都有一亩地种,都有生存的空间,顺便给最大的那一脉‘亲儿子’守天下。

可任何一个正常人,都知道这样的事情不现实。

第一代的儿子,是一起长大的,所以是可能存在情分,存在血缘上的亲近感。

孙子这一代呢?

他们又不是一起长大的。

尤其是都在自己的封地待着。

时间越长,子嗣越多,血缘关系越疏远,怎么可能一群人为一个人守天下。

三代以外,血缘关系就彻底淡了!

而权力这东西,只要有争当皇帝这个概念在,你血缘关系再铁都要出事,何况血缘关系淡了,凭啥都让着你。

所以在楚世昭这边,继承人的问题完全就是无解的,他能做的,就是谁是正宫,就让谁的儿子上位,其他儿子哪怕再亲近,楚世昭也得尽量避免他们在亲王这个位置上有太大的权力。

没权弱势,还有活命的可能性,有权就会有想法,就会自乱。

想到这里,楚世昭眼前的画面凝固。

在他驾崩后,楚世昭得到了一个极高规模的谥号,同时庙号景太祖。

事实上,楚世昭留给楚承巍的社稷,还是很靠得住的,无论是国家军事力量还是经济水平,都是蒸蒸日上的大好局势。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

国库充溢,将士们更是经历了开国血战的那一批人。

这种格局,要是能被打崩,那就是人有问题了,而且楚世昭在驾崩之前,已经给楚承巍定下方针了,只要他不乱搞,甚至无为而治,都能趁着开国带来的红利,成为一代明君。

战乱之后必是盛世。

因为战乱时人口锐减,而到了和平年代,人口就会逐渐回流,百姓开始生产,在人口慢慢增多的情况下,作为主要靠着农业生产为主的时代,人口越多,生产力越强,经济就越好。

楚世昭看了一眼走势,在楚世昭有了一个明显引领的格式下,楚承巍按部就班,倒是做好了后续的为君之道。

虽然不及楚世昭要的标准,但也基本合格了,至少作为君主,楚承巍的道德靠得住,放那些类人的君王之中,完全能说是出类拔萃的了。

而另一端。

东宫的楚世煦目视着前方有着一缕小胡子的异族人士,此人身高马大,眸光如鹰。

“臣马尹见过殿下。”马尹双手抱拳道,跪拜在地上。

此人正是范阳节度使马溯安的庶出长子。

像这样异族执掌节度使的权力,大多都要放质子于长安之中,以避免心怀不轨的情况出现。

而按照大周王朝的规矩,马溯安应该把自己的嫡长子放入长安之中,却不知道是走了什么程序,使得庶出的长子滞留长安作为质子。

马尹自然清楚自己是个什么地位,所以身份摆的很低,为了见到东宫的楚世煦,为了给自己在长安寻求一个靠山,他只能向那些权贵攀附。

“马将军请起。”楚世煦面色如常,他抬手服起马尹,又道:“令尊在范阳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可谓是国之栋梁。”

马尹脸色不变,他很清楚,楚世煦对他释放出来的善意,无非是想笼络他的父亲。

可实际上,马尹和马溯安的关系并不融洽,加上马溯安又把他丢在长安作为质子,只要出现情况,他马尹就有性命之危,可现在,马尹却又不得不利用这个身份,为自己寻得一席之地。

“末将来东宫,是有事相求的。”马尹也没有像中原人那样有如此多的门道,直言不讳道:“还望殿下成全。”

楚世煦不怕你不来事,就怕你不找他帮忙。

马尹这个态度,只要有求于他,楚世煦就能有利用对方的空间,不过楚世煦心里也有自己的算盘,他是要讨价还价的。

现在老四晋王无论是权势、声望都有了超越他的迹象,这让楚世煦很需要一些外部力量对他的支持。

“请讲。”楚世煦礼贤下士,风度翩翩地开口道。

“末将在长安久居而无根基,如水上浮萍,愿为殿下效劳,以求荣华富贵。”马尹很干脆地说道。

楚世煦想过这些异族人不会那么文绉绉,可能有什么就要什么,可他没想到能野蛮到这种地步。

直接就直抒胸臆,想要荣华富贵,是楚世煦没想到的,而今他想到老四已经在北府军笼络了一批将士的人心,对于马尹的投效,楚世煦也是蠢蠢欲动的,他很需要一个能和楚世昭打擂台的将领在三府军里就职。

“有将军相助,本宫甚是宽慰,明日,我会向母上为您谋得一官半职。”楚世煦沉吟片刻道:“但,你要记住,这些本宫给得了你,自然也能收得回来。”

“既然为本宫办事,你就要好好掂量掂量了。”

马尹本身就是靠着他父亲的名字来‘招摇撞骗’的,不得父亲恩宠的他跑过来当质子,弄不好就要出事身死,现在东宫堪称半步太子的楚世煦能买他的帐,都是意外之喜。

对此,马尹是一口咬定自己绝无二心。

就在长安还在暗流涌动之际。

邳州萧县之中,数十人聚在一块,他们互相目视,顺势歃血为盟,趁着夜色,他们向着县城冲杀而去,到处喊杀,而早就准备好的一些百姓几乎是跟着声援,在内外夹击之下,很快这座县城就落入义军之手。

次日,为首一位名叫张正隽的道人在颍州率众起义,并且迅速攻克颍州城。

他高举着白巾,挂在袖边。

“民万万千,而今君不仁,百官不义,至民不聊生,难以为继,龙飞九五,吾辈自当重开大周天!!!”

在张正隽的起事下,整个南方不满于大周王朝统治的起义军喷涌而出,跃然而现。

天亮之时,南方沦陷之地已过十城,地方官僚火急火燎地十万之急,通报朝廷。

当信使来到长安的时候,朝野震动,百官惊骇,永晋帝在朝会上出奇的冷静,但在这幅冷静之下,却是无比沉凝的暴怒。

仅是二个时辰的议事,永晋帝就决定让三府军征讨这些起事的叛贼。

他以楚世昭杨方为一军,以王槐桓盛为一军,杜知韫、韦彦为一军,共二十七万大军兵发南地叛乱之城。

然而实际上的兵力,没有算上那些后勤运输粮食的民夫,至多只有七万兵士,其中更是只有四万兵士是装备了甲胄,另外三万兵士的装备还都是陈旧的装备。

可是像这样的武装,却已经是整个大周王朝能够出动的最大力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640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