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作者:倦我生烦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58章 大漠?我亦可往。

书名: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作者:倦我生烦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29

长安,桓府。

桓盛看着案牍上的贺表,却是怎么看都觉得自己差了些火候,细细品读下来,不由是摇了摇头。

他入京为仕的日子,也有了七、八年的时间。

论家世,他是凉州桓氏的后人,论声名,桓盛是凉州上士,算是凉州颇具声望的名士。

不过桓氏的祖上,其实没怎么出过名臣贤相,也没有出过经学天下的大儒,他们家的祖上勉强能说是名将之后。

是凉州三明之中排名最末尾的桓起后人。

桓起是桓盛的曾祖父,当时的桓氏已经是地方上的豪强,这给了桓起学习骑射的契机。

后来借助豪强的身份从军,从校尉做起,有文武智略,不久之后在武威、安定等地初露头角,有治理之才。

当时的凉州爆发了一场席卷地方的兵变,时任凉州节度使的公孙虓叛乱起事,桓起在武威招募将士,平定了公孙虓的起事,因此以功被封侯。

再往后,羌人作乱,又被桓起镇压,起戍边征战十余年,百战羌人,三年定西羌,四年平东羌,前后斩东西羌人近六万余级。

羌人无不叹服惊惧桓起的能力,但是随着桓起被征入朝,为中央官,历任侍中、执金吾,在朝中党附宦官、捕杀士人,为关中士族所恶,以至于牵连至‘党禁之祸’的首恶之一,被按上‘排除异己’、‘与宦党同流合污’等罪名,在狱中自尽。

正因如此,桓起按功绩本来能排到凉州三明之首,却因士人的口诛笔伐,被放到了最末。

不过,靠着桓起在凉州积蓄的名望,桓氏在武陵这边还是很有威慑力的。

最令人感叹的是,曾经被桓起杀怕了的羌人,到现在,却成为了桓氏立足凉州的资本之一,大多羌人都愿意‘借兵’给桓氏。

桓盛入朝为官。

他的想法无比纯粹,一是想办法洗清桓起的‘污名’,祖宗出事,其实后人能够在朝廷上重新掌握话语权,很多地方是能为其袒护的,这是默认的行为。

二是桓氏在凉州已经差不多了,想要从一个地方知名的家族,变成所谓的名门,就必须有人在中央朝廷里闯出名堂来。

第三,那就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青史留名的想法,入朝为仕才有机会青史留名。

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面对骨感的现实,桓盛对自己能不能名垂青史这件事情,早就不抱任何希望了。

毕竟出名无外乎军功以及政绩。

没仗打就没军功,至于政绩...桓盛干得再好,那些功绩也放不上台面,说白了还是桓盛的官职太小,他的影响力太浅薄。

所以,桓盛极其重视这次‘朝圣’的贺表。

不说其他的,永晋帝最近就提拔了很多遣词作文极为厉害的大臣。

在没有很好的上升渠道下,桓盛想要完成心中的抱负,最起码得先有一定的官职和地位。

眼下对于桓盛而言,想要有机会,只能尽可能地去讨好永晋帝。

他的出身,也不可能得到关中士族的青睐,朝中的京官大多都不喜于他,因此...桓盛能仰仗的选择...也所剩不多了。

这次,桓盛所倾注心血的贺表,也是花费了他诸多时日,只可惜,桓盛越看却越不是个滋味。

想呈上去,又有些不情愿。

想当年,他刚刚入京的时候,是多么的意气风发,是多么的想要证明自己的才能,对那些阿谀奉承之辈多是鄙夷,也不愿意亲近那些关中的士族。

而现在,看着手上这份贺表,上面的内容看似体面,实则句句都在敲打桓盛的内心。

到了最后,桓盛却笑了。

忽地一瞬间,桓盛的脑袋微微刺痛。

一股天旋地转的晕眩感随之而来,旋即出现的是一片金戈铁马般的战场,这些不知从何而来的画面,不断地从他的脑海深处涌现出来。

桓盛的面容,从一开始因为这些记忆涌入而导致的痛楚,甚至于紧皱起来的眉头...却随着这段出现的画面,变得越发肃穆沉静。

一张脸。

出现在了他的记忆之中。

而这个人,他很熟悉。

是永晋帝的四儿子,被封为晋王的楚世昭。

紧随其后的是一道声音。

【贞平年间,匈奴多次进犯大周王朝的边塞,时年,平定北方,逐渐掌握朝堂的楚世昭却无法容忍匈奴人屡屡进犯大周山河的行为,一怒之下,兵发大漠,誓讨匈奴。】

在记忆里。

只见楚世昭身着一身戎袍,他威仪不凡,披着战铠,身材高大而不失英姿,看着一个像是折子般的文本,狠狠地摔在地上,随后用着重拳砸在案牍之上。

“匈奴欺我太甚,真以为本王不敢出兵征讨他吗?”

桓盛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在他看来,草原上的异族也是分强弱的,像凉州被收拾得服服帖帖的羌人,就是相对弱势的一方,而匈奴人在草原上自立了王庭,还屡屡犯禁,动不动就叩边攻打北方,实在是嚣张的很。

但问题是,匈奴人确实是有嚣张的资本。

一方面是匈奴人能打,一方面还是匈奴人敢打,反观大周王朝北方完全就是混乱的,各地节度使各守各的,这就导致匈奴人一过来,一盘散沙的北方,就看谁的本事大,谁就能把匈奴人打回去,打不回去的就只能看着治下的北方被侵扰。

什么情况?

那个时候大周王朝边塞的藩镇们,已经完全听令于中央朝廷了吗?

【你是楚世昭最信任的大臣。】

【为楚世昭戍卫凉州,节制段琦在凉州的势力,同时你也是一路随军北伐匈奴的军队。】

这个时候,桓盛的记忆逐渐清晰起来,因为他看到了自己的视野。

【早年,桓节因为发动了长安之乱,这导致长安朝廷上的大批士人被杀,而你的妹妹幸于早年嫁于楚世昭,使得你成为了楚世昭的舅哥。】

【而桓节兵败被杀后,桓氏被牵连,所幸楚世昭感怀于桓奕与他多年的夫妻感情,不舍自己的妻子因此而获罪,亡于士人之手,在坚决态度下,你和桓奕得以幸免为难。】

【对于这一次北伐匈奴之事,你是秉持反对态度的,因为在你看来,南方还有个未曾被平定的宋朝廷,这是一支有起义军建立的割据政权,不打下南方,就去打匈奴,到时候首尾难顾,很容易出事,因此你屡次进言反对,但楚世昭都不采纳。】

【于是,你不得不随军参加北伐匈奴之事,毕竟他不仅是你的妹夫,更是救下你的恩主,既然楚世昭做了决断,你也必须跟着执行,为他分忧。】

【而楚世昭为了彰显这次北伐的决心,当场斩杀了匈奴人派来求和的使者。】

【面对朝野之上,那些狺狺狂吠,权衡利弊的群臣,楚世昭却显得不屑一顾,只是淡淡道:“大漠?我亦可往。”】

糊涂啊!

桓盛看清楚脑海里的记忆,一下子就抓住了局势的真实情况,那就是北有匈奴犯边,南有起义军割据势力。

也就是说,大周王朝只有一个北方在手上,却遭受着左右为难的夹击,这个时候不先去打掉南方,统一天下,反而出征北方,去塞外打个匈奴,那这不是在自损国力吗?

可随后,桓盛又摇了摇头。

他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打了南方,你怎么保证匈奴人不会趁机南下。

这本就是一个选择问题。

打了南方,匈奴人可能就要来。

但,挑着一边打的决策是没问题的,至少解决了一边压力,只是从记忆里来看。

南方比匈奴人好打,可楚世昭挑了一个更硬的打。

那还是糊涂!

到了这里,桓盛已经情不自禁为楚世昭考虑情况了,因为根据记忆里的内容分析利弊,他是楚世昭所亲近的大臣,还是大舅哥的身份,这不为楚世昭考虑走势,就没有任何道理可言了。

还有他那个蠢弟弟,他又在干嘛呢?怎么搞了一个长安之乱,把他们桓氏直接当场葬送了。

可就在这时,记忆里再度出现的画面,直接是让桓盛的血压瞬间飙升。

【你和段琦的一路军进了草原,就和匈奴人有了一次正面的交锋,而这一次交手,你们实际上只是险胜,但是为了取得更好的功劳,段琦对朝廷辩称大获全胜,并将随军战死的一些羌人脑袋割下来,当做匈奴人的脑袋论功行赏。】

【你虽然不耻段琦这样的行为,可是为了鼓舞北伐军的士气,只能宣称这一场战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可意外还是发生了。】

【楚世昭作为三军主帅,亲自率领着玄甲骑深入草原,然而踏入草原三天后,他音讯全无。】

桓盛已经是满头大汗。

楚世昭是他的妹夫,所以桓盛怎么说都是向着他的,而且楚世昭在记忆里,也是桓氏权力重要的来源,相当于地位的保障。

桓奕还给楚世昭生了一个儿子。

那桓盛给楚世昭卖命,就等于给自己外甥卖命,都是自家人。

没毛病!

所以...

为什么这么关键的时候,这么关键的人物,能在这个点迷失在草原上的啊?!

他的质疑声刚刚在心中跃起。

下一刻,桓盛想说的话...却全部都说不出口了。

.....

.....

.....

还有一更,尽量在凌晨前更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711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