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作者:无垠石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五十三章李世民驾崩消息传来,李承乾的反应

书名: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作者:无垠石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1

坑杀敌军,实乃最为妥善且高效之处置手段。

自古以来,兵戎相见即为血腥杀戮之事。

故而,对于兵之道,不可轻率论及,畏兵如虎,足见世道的残酷无情。

“此外,需留下一支队伍,负责管理牲畜,并与辽东保持紧密联系,源源不断地将物资转运过去。其余众人,则休整三日,而后继续向深处挺进。”

薛仁贵目光扫视着在场的其余几位将领。

此时的他,心中所想唯有效仿昔日冠军侯霍去病之壮举,勇往直前,深入敌境,一举击破并斩杀靺鞨王庭。

“遵命!”

数名将领齐声应道,随后各自依令行事,有条不紊地退下。

经过多日的征战,薛仁贵凭借自身超凡的勇武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成功赢得了全军将士们由衷的敬意。

四道的军士,无一不对薛仁贵心悦诚服,对他的统领深信不疑。

……

辽东城中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只见一匹快马如闪电般疾驰而过,马上的骑士高声呼喊:“急报,急报!”

那激昂的嗓音瞬间传遍整个街道,引得沿途的几名行人匆忙避让。

“太子殿下,有八百封加急信件送达!”

百家学堂内,武行神色匆匆地手持一封信件,一路狂奔至李承乾跟前,然后恭恭敬敬地将信件呈递上去,双手微微颤抖着,可能是因为走的太急,也可能是因为信件内容。

对此,李承乾仿若未闻一般,他整个人如同雕塑般伫立原地,全部的心神和精力都汇聚在了眼前那台气缸之上。

确切地说,这可不是普通的气缸,而是一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蒸汽机!

只见蒸汽机正呼呼地冒着滚滚热气,犹如一头咆哮的钢铁巨兽。

而其左右两侧的铁轮,则像是不知疲倦的舞动,不停地来回旋转着,带起一阵又一阵的疾风。

历经数月的艰难攻关,无数次的失败后,他们终于成功地突破了技术瓶颈,将蒸汽机的核心部件——气缸给制造了出来。

此时此刻,在李承乾的眼中,世间再无其他事物能与之相提并论。

对于他而言,没有任何事情比让这台蒸汽机投入实际应用更为重要。

见李承乾不为所动,武行又悄然走近,贴近他的耳畔轻声低语道着,不过这次的声音比之前大了很多。

“殿下,不良人刚刚传来一则密报,大唐朝堂上,已然发生了惊天巨变,陛下……殡天了。”

“陛下殡天了?”

李承乾闻言,不禁低声呢喃着,过了许久,李承乾才如梦初醒般缓缓回过神来。

“你刚才说什么?再说一遍!”

李承乾猛地转过身,满脸不可置信地盯着武行,怀疑自己是否听错了方才的话语。

不可能啊!

这才647年,距离李世民驾崩,可还有两年之久呢。

第一反应,就是这绝对是不可能。

“太子殿下,不良人亲眼看见百官身着素衣随行,将灵柩送入昭陵之内,消息准确无误。”

武行补充说道,这样大的消息,肯定是经过反复确定过的。

“通知刘仁轨他们,立即来城主府进行政议。”

李世民提前驾崩,绝对影响历史走向的大事件。

让李承乾不得不慎重对待,甚至所有的计划都要改变。

半日之后。

几位李承乾的心腹,都集聚到一起。

“裴将军,你可知,太子殿下接下来有何动作否?”

刘仁轨问向一边的裴行俭道,其余诸将,也均侧耳而来。

“太子殿下之谋划,我自是猜不出,不过,北境之中,薛仁贵和高侃均是捷报传来,可能是战事也说不定。”

裴行俭说道,他统御全道,知道的信息要快上一步。

“如此说来,当做是一件大喜事啊,薛将军和高将军,用兵如神,克敌如此,幸甚。”

刘仁轨笑道,他们之前的担忧也就此消散。

起初,除了李承乾对薛仁贵和高侃有信心外,他们可一个人都没有,认为这是难以完成的壮举。

统帅之道,因人而异。

有将能统百人而破阵,如入无人之境。

有帅则能御百万之众,完成灭国之役。

在小兵团的作战上,薛仁贵,无人能出其右了。

这是刘仁轨和裴行俭所不能的。

但是在统御大军团上,那么年轻一辈,就当属裴行俭了。

一个是将,一个则是帅。

“归根结底,还有赖于太子殿下运筹,太子殿下知人善用,如是换成了你我,说不定就冻死在了冰天雪地之上了。”

裴行俭笑道,能在这样的一位主公帐下效力,是何其幸运啊。

就不会再存在什么怀才不遇了。

各人都能因才致用。

“太子殿下来了!”

几人回头,便看见李承乾阴沉着脸走进大殿来。

在自我的意识上,李承乾是没有将李世民当做父亲来对待的。

而且,两人相处的时间不久。

但是,在闻讯李世民殡天的时候,李承乾还是不由的心生一股悲意来。

在场之人,都善于察言观色,看见气氛不对,都纷纷闭上了嘴巴。

李承乾入座,看向了下方。

“都到了,那本宫也就说了,得到最新的消息,陛下已经殡天,不久之后,朝堂之上,便会派遣使者而来,邀请我等,前去观新皇登基之礼。”

“请太子殿下,节哀顺变!”

闻言,众人均不由低下了头颅

但也在此时,每一个人的心思开始活络起来。

谁都知道,巨变怕是已经要发生了。

“太子殿下,朝堂派遣使者而来,让我等其观礼,观的又是谁的礼呢?”

很快,刘仁轨故左不知开口问道。

“自然是新太子李治了。”

李承乾悠悠开口,也想看看他这一群心腹的意思。

特别是刘仁轨,毕竟他之前可是声明,不打唐土的。

现在,这些肯定是不能再限制住刘仁轨了。

之前他是为了报李世民的知遇之恩。

现在,李世民都死了,夺嫡之争,肯定可以参加了。

他第一个开口,也就在表明他的态度了。

“先帝驾崩,新帝登基是必然,依礼而来,当是太子殿下您登基,如果是其他人,我等可不愿意,我等愿意护送太子殿下回都登基。”

程处默很快就抬头,对着李承乾说道。

从始至终,他们都只认李承乾这位太子。

“太子殿下,此前为了高句丽四道安稳,才违抗旨意,留守而下,不曾想,却被奸佞诬蔑,以至于此,实在不公。”

“我等皆愿,领军而去,为太子殿下讨个公道,诛杀奸佞,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裴行俭也挺步而出,表明自己的态度。

“太子殿下,朝堂之上,奸臣当道,借陛下殡天之际,行不轨之举,当诛杀之。”

李震也进言道。

几人,无一例外,都欲要举战事。

就连出师之名都想好了。

这同样是出一个出征的最好时机。

毕竟,李治登基之初,局势不稳,最易成事。

如果只为如此,那么事情就容易很多。

但是李承乾的最终目的,也唯有他的那几位结义兄弟知道。

“请太子殿下下令吧,不然启时就来不及了,此事越早越好。”

刘仁轨再次呼道。

“太子殿下,不要再犹豫了,下令招兵吧。”

“以募兵为由,还能够解决之前因雪灾而造成的流民,亦是赈灾。”

几人见李承乾还是不语,又相继进言。

其实,这也是必要的流程。

帝王登基都还有三让呢?

更别说是举兵。

“众将为本宫鸣不平,本宫心甚慰,但是举兵,我们只有四道之地,能成事否?”

李承乾再问道,欲要寻求众议。

大殿也为之一静。

敌强我弱,确实不好讨伐之。

坚守还可以,但是要攻打大唐的话,这样的难度,谁都一清二楚。

那可不是靺鞨、倭国这样的蛮夷之地。

他们是逆天讨伐。

对于大唐来说,他们才是蛮夷之地。

最为致命的是,他们所倚仗的兵法韬略,用在征唐的途上,效果定然也就不大了。

说的容易,但是到做的时候,就显得极为的困难了。

“太子殿下,你可能想错了,我们四道之地,对战并不是唐之全境,只能说是奸佞之辈。”

“太子殿下,此前在朝堂之上,素有威严,有多施仁政,只要现在太子殿下振臂一呼,将太子殿下你所遭受到的不公,公布于众,想必朝野之上,必定沸腾,也肯定有更多的名人志士为太子殿下所鸣冤。”

程处默言道,他现在只不过是将李承乾之前谋划的布局说出来而已。

“对,当是如此!”

刘仁轨附和道,但是心中大惊,这一切怕是早就谋划好了。

“众将,既然也觉得此事可成,那便按照程将军所言行事吧。”

“若是无事,李震留下,其他人,均退下吧。”

李承乾当即就屏退了几人。

“我等告退!”

众将也是知道,李承乾还有要事密谈,他们也都知趣退下。

他们每一个人都备受重任,倒也没有因此,生出过什么埋汰之心。

“火枪、火炮均能投入到战斗了吗?”

攻唐战役,这新型武器,肯定是要用上战场的了。

这段时间,李承乾忙于讲学和研究蒸汽机,就没有再过问李震的军练过。

事到如今,他才记起。

“火枪兵如今能熟练操作的有五千众,而火炮,只制造出了一百台,但均能使用。”

李震为难的回答道。

这是技术的难关,很难突破。

只能制造出这么多的枪炮,他训练出来的兵甲,也只能这么多了。

“够了,接下来的训练,你按照本宫之前给的方案进行演练,要按照实战来进行要求。”

这是李承乾最后的底牌。

不过,这样的兵力,想要在伐唐战役之中,起到决定的作用,显然还不够。

只能起到出其不意的作用。

“好,我们以实战的方式来进行演练。”

这支队伍,倾注了他们太多的心血了。

也只有二人知道,四道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都是被这火炮火枪吞没掉了。

“对了,军器械那里,有没有研究出新型的枪支呢?”

遂发枪,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不能改变战局,若是再革新一代,那绝对是能改变战场形态了。

“还未研发成功,依照太子你提供的方案,也只是研究出了一个大概,枪支虽无问题了,但是就难在子弹的包被上。”

李震摇了摇头。

“看来还是本宫太急了,无事了,你也下去忙吧。”

李承乾不由苦笑。

先人们,虽然都聪明,也有技巧,但是工艺的时代跨沟,显然不是这样就能轻易解决的。

若是再过个几年,这样的难题,或许能被攻破。

但是目前已经等不及了,马上就要开启战斗了。

辽东道、平壤道、百济道和新罗道四道的重要城池中,都张贴出了一道又一道告示。

“太子殿下,又施展仁政了吗?”

“肯定是如此,自此李承乾太子临此后,每每张贴告示,都是利民之事。”

城门口处,无数的人潮拥挤而来,都欲要看清是何事,就是那目不识丁这辈,也都来凑热闹,而且,这部分人是占据了多数。

“有谁识字的,给大家念念,这上面讲了什么好事。”

有人马上嚷嚷道。

“唉,这可不是什么好事,而是天大的坏事!”

那领头的军士叹息道,其虽没有读过书,但是在传帖告示的时候,已经全部听清楚了这里面的所有内容了。

“敢问军爷,这上面写了什么?”

众多的民众脸色都一变,太平的日子都没有过多久。

“难不成,又要加收赋税了吗?”

“如此还好,就怕会收走田产。”

一时之间,众人都不由担忧起来。

对于他们来说,对最大的事,就是温饱。

“你们都错了,是朝堂之上,有奸臣当道,恶语中伤我们当今的太子殿下,如今更是巧立名目,另立新君。”

那领头军士喊声道。

民众还是一脸茫然,这种家国大事,与他们有什么关系?

虽然都替李承乾惋惜,但也好像无能为力。

不动到他们那点田产来,那就万事大吉了。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是常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947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