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作者:无垠石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四十四章传奇终将落寞,李世民陨落

书名: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作者:无垠石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1

李世民北征,如愿以偿的解决掉了其最担心的对手--薛延陀。

但,其也因此透支了所有。

随着最后的执念消除,大唐的这位传奇人物,也即将倒下。

正值六月盛夏,骄阳似火,酷热难耐,整个大地仿佛被置于巨大的蒸笼之中,连空气都变得滚烫而令人窒息。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病榻之上的李世民却需要用厚厚的被褥将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

他面色苍白如纸,气息微弱得如同风中残烛,生命之火似乎随时都可能熄灭。

躺在病床上的李世民已经气若游丝、奄奄一息。

但他归心似箭,就算是死,也要死在回到长安的路上。

只见他艰难地伸出手,试图掀开身上厚重的被褥,并吃力地说道:“敬德,快来扶朕出去,朕要班师回朝。”

尽管声音细弱蚊蝇,却透露出一股无法抗拒的决然。

一旁的长孙无忌见状,急忙上前劝阻道:“陛下,如今身体如此虚弱,应当静心休养才是,等养好病了,再班师!”

说着便轻轻按住李世民欲掀被褥的手。

然而,李世民并没有听从长孙无忌的劝告,他猛地用力挣脱开长孙无忌的阻拦,倔强地撑起身子坐了起来。

由于动作过猛,他顿时感到一阵头晕目眩,险些又倒回床上。但他强忍着不适,喘着粗气继续说道:

“朕自知时日无多,难道就连最后这点心愿也要落空不成?草木尚有叶落归根之时,朕身为一国之君,怎能客死他乡,流落于外?

长孙无忌深知李世民的心思,但他更清楚以李世民目前的状况,根本无力承受长途跋涉的艰辛。

“陛下,你不记得了,天子当以四海为家。”

最初的四海为家,是帝王的专属名词。

只是后来在不断的变迁之中,演变成流浪的专属名词。

“对,朕是天子,四海为家。”

李世民此时也已经有些模糊了。

外面阳光明媚,宛如碎金般洒落在大地之上,一片璀璨夺目。李世民微微眯起双眸,望向那透过窗棂投射进来的缕缕光芒,轻声说道:

“外面阳光正好,你们扶朕出去晒晒太阳吧。”

言语之中虽略显疲态,却仍难掩那与生俱来的威严与霸气。

长孙无忌与尉迟敬德听闻此言,赶忙上前一步,小心翼翼地分别各搀扶住李世民的左右手。他们动作轻柔而稳健,仿佛生怕稍有不慎便会惊扰到这位大唐天子。

就这样,三人缓缓地朝着府门外走去,每一步都显得格外沉重而缓慢。

此刻,天空中的烈阳高悬,如同一轮燃烧的火球,尽情释放着它无尽的光和热。

然而,即便如此炽热的阳光,也未能完全驱散李世民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寒意。

不过,这股暖意好歹稍稍缓解了他身体的不适,让他感觉略微舒适了一些。

“好多了!”

李世民深深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任由温暖的阳光肆意倾洒在自己的面庞之上。他微闭双眼,享受着这片刻的宁静与惬意。

良久之后,他猛地睁开眼睛,目光眺望着远方,仿佛要将这片壮丽山河尽收眼底。

沐浴在烈烈骄阳下的李世民,埋藏在脑海深处的记忆汹涌而出。

曾经的金戈铁马、纵横驰骋历历在目。

“无忌啊,你来说说看,朕这一生,究竟是武功更胜一筹呢,还是文治更为突出些呢?”

李世民转过头来,注视着身旁的长孙无忌,眼中流露出一丝期待之色。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关乎着他一生的功过是非以及后世对他的评价。

君王死后,大臣们都会根据其生前功德以及行为,进行加封谥号。

这是李世民现在最担心的事了。

“陛下裂土开疆,奠定大唐基业,对外连破突厥、灭高昌、亡吐谷浑、如今再平定薛延陀,四海皆服,四夷均归,当属武功卓绝。”

长孙无忌缓缓道来,他的这番话,几乎已经概括了李世民一身的武功了。

肯定是武大于文了。

然而李世民的脸上并没有展现出任何的喜色。

“自晋阳起兵至北拒薛延陀,这都是被迫无奈,谈不上武功,我大唐浩浩天国,一直以德服人,而不是以武压人。”

“纵观朕的一生,朕以为文治更高一筹,朕任人为贤,减赋税,予民休养,开创贞观盛世。”

“之所以,我朝能屡次能让外宾来朝,都是因为我朝有坚实的后盾,兵势只是外表罢了,这根本原因就我朝国力强大。”

李世民说道,相当武之称号,他更希望有文之称谓。

也如李世民所想,在其驾崩之后,李治给他上的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简称文皇帝。

对于文武大圣这样的称号,后世之人均是大都认可。

但是对于后面的广孝皇帝,则大多数人,都是嗤之以鼻。

因为,在唐朝的皇家历史里,是出了名的“兄友弟恭,父慈子孝”了。

“陛下说的是,陛下之远见,确实非臣所能及的。”

长孙无忌岂能不知,李世民现在的心中所想。

虽然“文与武”都褒扬,但一看到“文皇帝”的称号,便能知道,其在位之时,肯定是盛世。

而“武皇帝”,则以武功立称,武功卓绝,但并不见得会是盛世,并且“武”,还往往伴随着暴虐。

如果有的选,怕是很多的帝皇也会选择成为文皇帝。

李世民也一直以汉文帝为标杆,所以他更想在死后,得到文皇帝的谥号。

当然,这也不是他一个帝王有这样的追求,后世的朱棣以及嘉靖帝都希望得到这样的称号。

“这世间之事的是非对错、功劳罪过,又岂是朕一人能够说得明白,道得清楚的呢?一切都留待后人去评判吧!”

李世民缓缓地说道,声音之中透着一丝无奈与感慨。

“然而,朕心中仍存有诸多遗憾啊!倘若上苍能再多赐予朕十年的光阴,那该有多好……”

说到此处,李世民轻轻地摇了摇头,脸上流露出一抹苦涩的笑容。

他确实还是很多的事情未能去完成。

与此同时,只见他伸出双手,反手紧紧地抓住了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的手掌。

那双手虽然已不再如年轻时那般有力,但却依然稳稳地握住,仿佛要将自己最后的一丝气力全部传递给他们一般。

“陛下!”

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齐声低语,声音中充满了惊恐与讶异。

两人同时瞪大双眼,望着眼前毫无反应的李世民,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

然而,任凭他们如何呼喊,李世民依旧紧闭双眸,宛如沉睡一般,再没有给出丝毫回应。

尉迟敬德下意识地感触李世民的手掌,只觉那原本温热的掌心此刻正以惊人的速度冷却下去。

长孙无忌见状,身子猛地一颤,一双眼睛瞪得浑圆,仿佛要从眼眶里掉出来似的。

他当然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他们誓死追随的天子,已然撒手人寰,驾鹤仙去了。

李世民在此时来说,那是大唐的擎天柱。

短暂的惊愕过后,长孙无忌率先回过神来。他紧咬嘴唇,竭力让自己镇定下来,同时用略微颤抖却又坚定的语气说道:

“不要惊慌,我们先扶陛下回府!”

他深吸一口气,拼尽全力控制住那双不断颤抖的双腿,缓缓地伸出双手,小心翼翼地将李世民搀扶起来,不让其倒下。

“好,陛下,末将扶您回府。”

尉迟敬德强忍着即将夺眶而出的泪水,哽咽着应道,与长孙无忌一同稳稳地扶住李世民,然后慢慢地转过身,沿着来时的道路往回走去。

两人的手中,宛如有千斤重物,让他们每迈出一步,都极为的缓慢。

两人深知局势刚刚稳定下来,李世民驾崩的消息一旦泄露出去,必将引发轩然大波,甚至可能导致天下大乱。

因此,无论内心多么悲痛欲绝,他们都必须咬紧牙关,严守这个秘密。

“陛下有令,三军即刻集合,班师回朝。”

冷清的府邸内,传出了长孙无忌的声音。

秘不发丧,能瞒多久便是多久。

君令一出,整个灵州城都震动了起来。

短短的半日之内,漠北诸部的酋首,被迫出城,领到了些许物资,便往北而去。

他们不敢有丝毫的停留。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

“拔灼将军,陛下让本将随你返回漠北,以护你一路周全。”

李君羡此时也加入了北去的部队之中。

“那就有劳李将军了!”

拔灼点了点头,没有半点意外。

“陛下有令,那我们快去吧,等拔灼将军你到达了地方之后,本将也能及时返回。”

李君羡催促着,他如何也想不出,为何李世民会让他这个武卫将军来护送一个降将呢?

他的职责,可是护卫天子。

“好,我们现在就出发吧。”

拔灼不动声色的回道,至于其中原因,他知道是清楚。

护送他是假,让他要了李君羡的命才是真。

茫茫大漠,发生意外,死几个人,这是非常常见的事。

如此一来,李世民既不用背负杀良的骂名,于李君羡而言也是尽职而亡,而非是被卷入什么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之中,被诛灭全族。

让李君羡尽职而亡,已经是李世民最大的仁慈了。

也算是对得起,他为李唐建立,立下的汗马功劳了。

随着最后的一支漠北草原部落的兵卒,消失在地平面后。

唐军也是开拔而起了。

苏定方为前军,领军而出,执失思力带领突厥骑兵断后。

一切都那么井然有序,未有半点慌乱。

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李承乾,猛然的从摇椅之中惊跳起来。

一股心悸感席卷了全身上下,没有来由,让李承乾不知所然。

待其回过神来之时,汗水已经打湿了衣裳。

睡意全无。

“殿下,发生何事了?”

武行和林动也宛如鬼魅一般,出现在李承乾的身侧。

“无事,就是做了一个恶梦而已。”

李承乾摆了摆手,也讲不出具体的缘由来。

但是直觉告诉,应该是有什么大事件发生了。

“边关那里可有什么要紧的事传来,或者是说,最近发生了什么大事?”

李承乾很敏感,一个从后世穿越而来的灵魂,对于这些冥冥之中的事件,还是非常的信服。

没有什么灵异事件,能比他穿越而来,更加的诡异了。

所以,他自认为,这是来自某方面的预警。

“边关无事,靺鞨、契丹诸国都已经退去,如今大唐那里薛延陀犯边,张亮反叛,自顾无暇,并无危及边境的兵事发生。”

“若说是境内大事,那也唯有如今解散兵员之事了。”

武行立即回道。

“难不成真的是此事吗?”

李承乾陷入了沉思之中,返回百济之后,李承乾便下令,让所有愿意归国的军士,全部放回,并资以路费。

但以如今紧张的局势来说,就是在放虎归山。

“殿下,,现在收回成命还来得及。”

武行劝道。

对于李承乾的这命令,众将均是不解。

“朝令夕改,是军中大忌,不能更改,那都是有功之士,本宫怎能忍心呢?”

思来想去,李承乾觉得问题也不可能出现在这些唐军的军士之中。

他对这些军士,算是多有恩德,想必也不会被恩将仇报。

“如今军源短缺,忙时过后,各部加征兵员,加以训练,以备不时之需。”

府兵制,已经不合适了。

李承乾如今采取的则是,募兵制。

兵在精,而不在多。

他如今要的是一支精锐之军,那种日日训练,时刻保持军纪的那种。

而非是,那种战时为兵,闲时为农的军制。

军制上的改革,还是离不开生产力的提升。

虽然,很多的当权者都知道,那种日日在军营训练的兵卒强度要远超府兵的兵员,但也因为生产力不足,而不能实施。

但,百济方面,已经初具这样的生产力了。

红薯与土豆,只需再播一季,就能富足了。

对于李承乾来说,百济的严寒天气,肯定不是阻碍其生产的因素。

第一批挖起之后,便可以立即种下第二批了。

如果现在有人走在熊津城外的陌田之上,便都会看见一座座崭新的木房,将良田所覆盖。

没有了战事之后,李承乾也就专心投入到了生产之中。

其提高生产的第一条计策,那便是制造温室,让作物能在这片土地上,实现全年成长。

劳动量很大,但是在这时,最廉价的,也就是劳动力了。

所以,没有任何的限制因素。

在这片大地上,无论是军制还是社会生产方式,李承乾都能毫无顾忌的大刀阔斧的改革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792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