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作者:无垠石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七十七章舆论便是民心

书名: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作者:无垠石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1

“下官明白,定会严厉己身,约束底下之人,绝对不会动建造堤坝一钱。”李大亮心中雪亮。

“还有就是,征兆劳役之时,要给所有劳役发钱,保证他们一家的基本生活,别把本是利民之事,变为了残民之事。”

服劳役也并不比服兵役容易,都是义务劳动。

主要劳动力被征调了,家庭就得不到保障。

也不能说大唐不好,四方拜服,这是值得肯定的,只是古时生产力,已经注定底层百姓的不易。

最少,大唐百姓安定了很多,不用被入侵,可以安心种地。

但是又由于来自唐朝内部统治阶级的剥削,底层百姓始终是处于吃不饱饿不死的状态,家无余粮,在应对灾难之时,就会显得弱不禁风。

“殿下仁德,是万民之福!”

李大亮躬身一拜。

“殿下可还有何吩咐的吗?”

高文敏和骆宾王已经在门外恭候多时了,李大亮也识趣,准备告退。

“此次建造堤坝之行,可分派一些给工部侍郎张柬之担任。”

李承乾最后叮嘱着,张柬之要继续上升,肯定是要有功绩。

“那下官就此告退了!”李大亮一拜之后,将张柬之这个还未到任的侍郎记在了心底。

“进来吧,是有什么事吗?”

李承乾招了招手,高文敏和骆宾王二人踏入宫殿之内。

“坐下再说!”

二人也很随意的坐下。

“殿下,这是崇文馆赶制出来的时报。”

骆宾王将一张白纸送到了李承乾的面前。

记录的正是,今天在武庙发生的一切简洁要语。

“好,先印发一千份,传遍长安城中,之后在陆续让不良人传入各州县之中,让所有天下之民都知道国中大事。”

活字印刷术的生成,李承乾是有更大的作用,那就是实现皇权下乡,让大多数都民众都知道国事。

这能够避免有心人的煽动。

百姓并不愚昧,他们更多的是蒙在鼓中罢了。

因为信息差的缘故,就被很多别有用心之人操作。

这一张小小的纸张,却能起到稳固政权的重要作用。

“好,下去以后,我马上让皇家报社加快印发。”

骆宾王开口道。他如今是皇家报社的主编,文学斐然,也算是人尽其用。

骆宾王虽也是入仕,但并不通畅,也足以说明其能力了。

而在赋予皇家二字,就是让时报赋予了权威性。

在百姓的心中,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是不会弄虚作假。

“还有,时报之上不得只报喜不报忧,但是你们也要注意其中的尺度,让皇家社报引领百姓,而不是扩大恐慌。”

李承乾继续说道,他要全力引导舆论。

在古时,可千万不能小看舆论的力量,一个故事传来,就是谋反大事。

做好舆论处理,也就是赢得了民心。

“我会谨记殿下之话!”

骆宾王回道,皇家报社建立的初心,李承乾都有和他们说过。

“底层百姓对于国家政策都不了解,你分几期做出均田制利害说明,以及禁止行为和处罚条款,分发下去。”

只有让百姓知道了缘由,才会对那些不合理的剥削进行反抗。

想要改变大唐之后的命运,让大唐永垂不朽,需要做到太多了。

其根本的原因,就是让底层百姓富裕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抵抗灾难,无论是战争还是天灾。

而李承乾要做的这一切,可以说是与统治阶级背道而驰。

他们要做的就是永远让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让你一天都为温饱而努力,没有精力去想象其他的。

这样的百姓才是最好奴役的。

又以忠孝义去禁锢百姓的思想,让他们对这些剥削者,还感激戴德。

但是百姓才是所有物资的创造者,这样一来,就会极大的限制了他们的生产力,这不是在进步,而是在原地踏步甚至是在退步。

所以,李承乾就要在思想和行为之上,对其进行解释。

皇家报社的意义非常重大,是思想解放的开端,解放百姓创造力和想象力。

儒家的思想传承已久,想要解放,也不是立马就能完成的,这要在潜移默化之间进行。

“这都已经进入到了拍期之中,等印刷完了武庙留名篇章之后,均田制等政策讲解,也会进入印制。”

这都是有计划的进行着。

“过几日,本宫将要离都了,东宫之中的运转,就要你们劳心了。”

李承乾看着两人不紧不慢道,显得对于两人很是信任。

“这都是我们的职责所在!”高文敏和骆宾王齐道。

而另一边的李大亮,在离开东宫之后,就直接入宫觐见李世民了。

“你也是来进谏的吗?”李世民有些疲惫的倚靠在龙椅之上,眼中闪过了一丝不耐烦之色。

他刚刚就应付完几位大臣的谏言。

进谏?

李大亮满头疑问,躬身道:“陛下,臣不是来进谏言的,而是为水泥这神物而来,此物利于千秋,臣想让朝廷拨款于工部,修建水利工程,预防各河道的水患。”

之前,李承乾已经和他讲述过了水泥的特效,原本不信,但是见到了武庙之壮举,也让他看到了水泥的神秘力量。

建筑堤坝,防御水患是肯定的。

但是如今是多事之秋,战争、军饷,以前没有为钱财考虑过的李世民,此时也不由变得头大起来。

他神色缓和了很多,对于李大亮也是另眼相待,这是真正的肱骨之臣,能为上位分忧,让李世民很欣慰。

“李尚书也知道,如今朝廷正是用钱之际,怕是工部的建造要往后推了。”

本来,工部之事,在六部之中本来就被看重。

“陛下,徐州河道受灾严重,如果不加以建造,来年再到汛期的话,那么灾情就会比今年还要严重啊。”

李大亮硬着头皮说道,这不仅是他要有所建树,也是太子的叮嘱。

李世民沉思片刻之后,才开口道:“朕会让户部拨钱款,配合工部在徐州的建造。”

“陛下圣明!”

李大亮心满意足的告退,准备大刀阔斧的建立自己的功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910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