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作者:无垠石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四十七章李承乾的布置,阵容豪华

书名: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作者:无垠石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1

大火肆虐,马蹄震天。

叛军虽都是百战之士,然则,在中军无首的指挥的情况下,均是乱作一团。

随着唐旗所至,均伏地而降。

一夜之间。

十万大军尽降。

张亮及其子嗣均死于军中,为别人功劳簿上添加了厚厚的一笔。

此役,程公颍因谋划而得首功。

战毕的第二天,紧闭的玄武门也终于打开了。

李治上朝,监政全国,论功嘉奖。

又过了十日,各路勤王之师相继赶至,那些之前流亡而去叛军队伍,也彻底被清除。

声势浩大的反叛,也就此落下了帷幕。

此时,大唐危机均被解除,又仿佛回到了从前。

但很快,北征队伍回归。

李世民殡天,举国同戚。

一个时代的落幕,又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李治来不及悲伤,便开始加强了中央集权,属于其的舞台已经来临。

对于此,李承乾并不知晓。

但是在大唐发生巨变的时候,他也完成了政治重心的转移。

辽东城,城墙高耸入云,阳光洒落在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上,映出一片繁华景象。

在城中一座宏伟的府邸内,李承乾正端坐在主座之上,面容英俊却又不失威严。那双深邃的眼眸此刻平静如水,缓缓地扫视着下方在座的众人。

从李承乾座位依次而下,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李震与程处默二人。

他们并肩而立,神情自若。这两人因支持李承乾最早,加之身为国公世子,地位显赫;且在此前多次征战中立下赫赫功勋,故而稳稳占据着 c位,此等安排自是无可非议。

再往下看,其余众人皆是后起之秀。

其中,刘仁轨虽已步入中年,但他眼神犀利,透露出久经沙场的沉稳与睿智。

而剩下的几人,如裴行俭、程名振、高侃、薛仁贵以及黑齿常之,则皆青春年少,意气风发。

尽管这些年轻人年龄尚轻,但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气质和魅力。

若是将时间拨回到那个将星璀璨、谋臣如雨的盛唐时期,他们中的任何一人,都能够在众多英才之中崭露头角,占据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并且,他们每一个人的经历都堪称一段传奇故事,足以被后世传颂千古。

眼前这些人,便是李承乾的班底了。

因为一些缘由,李绩、李道宗、薛万彻和张世贵,都未能出席到此次的政议之中。

不过,这样的阵容也是十分的豪华了。

此时,大堂之上一片寂静,众人皆沉默不语,但每个人的眼神却时不时地交汇在一起,似乎都在暗中交流着什么。

毫无疑问,大家此刻都在静静地等待着李承乾开口发言。

实际上,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是心思敏锐之辈,对于当前的形势和李承乾即将采取的行动,心中多少都有些猜测。

尤其是现在所有的政要人物都被召回了辽东,这种预感就变得更加强烈了。

李承乾接下来肯定要有一番大动作!

李承乾的目光缓缓扫过众人,最终定格在了裴行俭的身上。

要说起综合能力来,裴行俭绝对称得上是李承乾团队中的头号人物,这是完成了武将的最高成就的人——拜将入相。

在此之前,也是由他亲自统领辽东道,全权负责那里的一切事务。

“守约,眼下辽东边境的局势究竟怎么样了?”

李承乾轻声问道,语气看似平和,实则关切着整个天下大局。

裴行俭连忙站出身来,向着李承乾抱拳行礼后,有条不紊地回答道:

“回禀殿下,全仗殿下的赫赫天威,先前那些胆敢挑衅我大唐军队的靺鞨和契丹等部落,如今都已纷纷退兵而去。”

“并且,我们也已经派遣使者前往这些部落,对他们的无礼行为提出严正责问。”

说到这里,裴行俭稍稍停顿了一下。

“此外,辽东道内的百姓们安居乐业,休养生息,无有所动者。”

辽东道有裴行俭坐镇,确实是固若金汤。

“非本宫之功,辽东四道百姓能休养生息,均是诸位之能。”

“诸位,对于将来之事,可有何谏言?”

李承乾笑了笑,他那两把刷子,用完了就没用。

治理地方的经验可是一点都没有,动一动嘴皮子,其余的的事情,都是眼前的这些人去做的。

大殿也为之一静。

他们都知道,正事要来了。

他们虽都是智勇双全之辈,但也未能全猜得出李承乾心中所想。

就是算能猜出,也不能说。

君心难测,岂能为臣子所查。

“我等愚钝,还请殿下示下!”

良久之后,老成持重的刘仁轨起身言道。

这群老登,太稳健了。

一个也先不发言,让李承乾自由发挥。

“靺鞨、契丹等国,无故来犯我边境,岂能就此罢休,本宫决定,屯兵秣马,来年出征!”

李承乾当即决定道。

“殿下,兵员解除,新招收的兵卒不善战阵,而且数量不多,来年怕是难启战事。”

裴行俭忧心道。

战役刚解除不到一年,又要大动干戈,显然是各方的条件均不允许。

“裴将军所言不错,而且,我们也都知道,靺鞨、契丹和室韦等国,都是受命而动,我们如果对其发动兵祸,大唐朝堂上,可能也会有所动作的。”

刘仁轨也劝说道。

在他们看来,辽东四道,现在是断然没有实力与大唐硬扳手腕的实力。

只能占据守势,依靠山城防御而不败。

“一些爪牙罢了,倭寇不是也被殿下所灭了吗?说不定也是朝堂上的那些人所乐见的。”

李震说道,他掌握着最新的资料。

别说是靺鞨等小国,就是大唐,在明年之时,军事实力也能硬抗之。

“诸位岂能不知,大唐难道不想灭了周遭诸国吗?”

程处默索性也打开天窗说亮话了。

大唐从骨子里,都是好战的。

从隋末到高宗时期,哪一年没有在打仗。

爱好和平,包容外族,只不过是口号而已。

贞观年间,灭了都不知道多少个国家了。

言说文明之人,包罗万国之国,都只不过是在往自己的脸上贴金罢了。

“话虽如此,但是这无疑也是给朝堂一个借口。”

几人都从过兵事,唐朝军事上的这点事,谁会不知道呢。

小国距离被灭国,只差一个借口。

高昌国在打临国,本就是不关唐朝任何鸟事,该上交的贡品,一样没少。

借口就是不爱好和平,就被灭了国。

这就是爱好核平的大唐本来面目。

“朝堂之上,不是已经对我们动手了吗?何需再要借口,靺鞨、倭寇之乱,就是如此而来。”

“本宫也是知道,如今各地刚安,不宜起兵事,但是如果不在朝堂上未稳之时,将其爪牙拔掉,之后,想必就会成为我等的掣肘之力。”

这是一个战机。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

反正,他与唐朝当政者,是不能善了了。

先下手为强了。

而且,这周边各国,始终都要完成统一。

宜早不宜晚。

“殿下既然已经做出了这般决定,我等必然会竭尽全力去执行,请殿下示下。”

几个人相互对视了一眼之后,几乎同时站起身来齐声说道。

不得不承认,若要谈论到战略眼光方面,他们每个人都深深地感到自己远远比不上眼前这位殿下。

此时,李承乾那锐利如鹰隼般的目光缓缓地向下移动着,最终稳稳地落在了最后一排座位之上。

刹那间,高侃和薛仁贵二人只觉得全身猛地一颤。

要说与殿下关系的亲近程度,他们显然无法与李震和程处默相提并论;

而谈到统领军队作战的能力以及战术策略运用,他们同样也比不过裴行俭和刘仁轨。

然而就在这时,只听得李承乾高声喊道:“高侃、薛仁贵听令!”

其实对于如何应对北方那些国家而言,李承乾心中早已有了计较。

想要彻底征服这些国家,光靠一些阴谋手段让对方战败往往只是表面上的胜利,并不能真正赢得他们的心。

毕竟北方地区向来崇尚武力,只有在他们最为擅长并且引以为傲的战斗领域中将其击败,才能让他们从心底里对大唐产生敬畏之心从而心悦诚服。

而在众多将领之中,薛仁贵无疑可以称得上是大唐武力值的巅峰存在。

特别是在面对像靺鞨这种以勇武善战著称的北境国家时,派遣薛仁贵出征简直就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了。

而高侃,同样也是武艺绝伦之辈,善枪剑,每回冲锋必陷阵,其军功,都是其一刀一枪打出来的,奠定了大唐高家之基业。

“末将在!”

紧接着,两道身影并肩而出,步伐稳健有力,身姿挺拔如松。

这二人昂首挺胸,双目炯炯有神,透露出无比的自信与豪迈之气,那声音更是中气十足,

战立沙场对于军人来说乃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这二人此前虽也曾跟随他人出征,但所立下的功绩并不突出,如今有机会独当一面,自然是乐意至极。

毕竟,谁不想凭借自己实力,来建立一番惊天动地的功业呢?

要知道,在此之前,他们大多时候都是在其他将领的指挥下行动,即便有所斩获,功劳的大部分往往也会被上级将领所占去。

而这次不同了,他们终于获得了独自领军作战的机会,可以充分施展他们的抱负。

正好,两人都需要这样的机会。

此时,李承乾又何曾不能所是,对他们有知遇之恩呢?

“两位将军,想必你们对我各州道目前的状况也有所了解,兵员短缺,粮草无多。”

“但本宫需要威慑蛮夷之国,如果调拨五千精锐骑兵给你们,不知二位可有胆量率领这支军队深入敌后,打出我军军威呢?”

李承乾盯着眼前的两人,语气严肃。

李承乾现在走的是走精兵之路。

此番派这五千骑兵出击北境之国,不仅单是为了扬威,更是要借此机会操练一下新兵,提升整体战斗力,以便应付更难的战役。

听到李承乾的问话,薛仁贵和高侃对视一眼,齐声答道:“末将等,愿立军令状,不破其国,誓不还军!”

话音未落,只见二人单膝跪地,右手握拳置于胸前,神情肃穆,尽显英雄本色。他们就如同两尊战神,浑身散发着无畏的气势。

此二人皆是勇猛善战之辈,一人便敢孤身冲入万军丛中。

手握五千铁骑,又岂会惧敌。

其实五千骑兵,也已经是不少了,其战力也是堪比寻常的五万大军了。

若是在以往,五千的骑兵大军,则是需要有至少三万的后勤补给部队。

汉朝之时,霍去病领五万骑兵袭击匈奴,而后勤的保障部队则是多达二十多万,那一战,也是极大的消耗了汉朝的底蕴。

“好,当有我朝之雄风,不过,你们听好了,只有五千骑兵,再无其他后勤补给。”

李承乾再道,显然他是想以极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果。

不给马儿吃草,但又想让马儿跑。

众将领闻言,都是脸色一沉。

深入敌后,又无半点保障,换做他们谁来,都不敢说能保证完成。

“我等必不负殿下期望!”

薛仁贵、高侃昂首,这样才有挑战挑战难度。

“昔日冠军侯,以八百骑兵,便可深入漠北,以战养战,我等为后人,亦有先贤开道经验,何惧之。”

“殿下,末将请命,欲效仿冠军侯之壮举,领八百勇士击其国。”

薛仁贵再道,他虽有急功之心。

但这也并全非是其热血冲动所为,也是经过了一番熟虑之后的结果。

没有后期补给,所带领的人数越多,反而越不好解决。

“薛将军所言极是,前人能及之,我辈将士,为何不能?末将亦愿只领八百虎骑破其国,国不灭,人不还。”

高侃的血性也一下被激发出来了。

他们的豪言壮志,均让人听的热血沸腾。

“壮哉!本宫准了,四道之内,凡是两位将军看的上的人,无需再奏报,自可挑选。”

李承乾未有半点犹豫,当即批准了。

他对薛仁贵和高侃,也是无比的信任。

在他人看来,这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然而,他们两人在历史之上,所干出的事情也都是不可能之事。

高侃领八千兵卒孤军深入,横跨万里,灭车鼻汗国,生擒车鼻可汗,进献长安。

其功绩,是唐版的封狼居胥。

将唐的疆域延伸到了最北的阿尔泰山以北区域,也是版图的最北之地。

若是在其他朝代,高侃的名声,肯定也是如日中天了。

但是在盛唐之时,这样的功绩,也只能让他能够迈入名将的行列。

薛仁贵更不用多说了,三箭定天山,十万铁勒归服。

“诺!”

两人躬身一拜后,就齐身向后退去,并入到了行列之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092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