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作者:无垠石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七十九章罢黜李承乾 新立太子李治

书名: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作者:无垠石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1

“陛下无需过多忧虑,臣此前便为陛下卜了一卦,是否极泰来之象,不日之后,陛下便会痊愈。”袁天罡随之说道。

“当真如此?”

李世民喜色显于面,如果真如袁天罡所言,那自己的身体状况就能得到改善,也就意味着他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如今出现的变故。

毕竟李世民现在还不老,如今也才年过五十,正值壮年,完全有能力继续大展拳脚。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充满变数。自从李世民出征高句丽回来后,就患上了重疾。经过一年多的治疗,病情终于有所好转,但最终还是在公元649年,于含风殿内驾崩。

而这一次,李承乾的到来并没有改变历史的走向,历史的车轮太过于厚重,依然在滚滚向前,该发生的终究还是会发生。

蝴蝶效应虽然存在,但它并没有引发更多的连锁反应。

也许,只有那些被李承乾影响足够多的人,才会有发生转变。

“臣自是不敢欺瞒陛下,再过几日之后,陛下便可知晓。”

袁天罡无比的确定道,占卜之术,他未有失手过,只有看不清的未来,没有测之不准的结果。

几日之后,李世民的气色真的逐渐红润起来,也像之前那般的嗜睡了。

甘露殿外,李世民披着绒衣,在闲庭散步,长孙无忌趋步随后。

“陛下自有天佑,如此甚好,不然臣真的不知再如何周旋了。”

长孙无忌同样面带喜色,由衷的为李世民的康复而高兴。

他与李世民是一荣俱荣,他是真的希望李世民能长命百岁。

“是世家门阀又有大动作了吧!”

李世民止住脚步,诚然,长孙无忌还是他最为信任之人,并没有任何的防备。

“动作是很大,还是因为如何太子之位!”

长孙无忌点到为止。

“如此说来,他们又在暗地之中,支持哪位皇子呢?”

这又是一次洗牌,氏族门阀没有一个是闲着的。

“吴王李恪、汉王李贞以及蒋王李恽,而且氏族门阀还不止是如此,还想通过几位皇子来限制陛下,如是有必要,则都会立其为帝,扰乱大唐。”

李世民闻言,面如寒霜,他最怕的莫过于此,就是门阀氏族在背后另立新君,从而推波助澜。

这也是他为什么一直不敢对于门阀打压太过的主要原因。

门阀氏族亦有反制手段。

很难想象,如果几方的势力一同拥护这些皇子为帝,那就会是再现隋末的诸多割据势力。

当然,这些皇子,大多数也只能是为其傀儡,被氏族门阀所操纵。

“看来,这太子,朕是必须立了?”

李世民寒声道,这是在给他这帝皇示威,逼迫他做出决定。

长孙无忌沉默不语,答案显而易见了。

“无忌,一众皇子之中,你以为谁当立!”

李世民问道,不是在试探,而是在征求意见,他内心之中,已有人选,不过还是下不了决心。

“太子之位,历来当是嫡系皇子!”

长孙无虽没有指名道姓,但是符合这个条件的,也只有晋王李治了。

李泰有谋反的污点,虽然大赦天下,他的罪责被免,但是也只是一个平民,身无官职。

“不会是因为,你是其舅舅吧!”

这个回答在李世民的意料之中,但不是他最理想的人选。

“不敢,臣只是以国事出发,不敢夹带私心。”长孙无忌脸不红心不跳。

“吴王李恪如何?”

李世民严肃的问道,除了李承乾外,李恪才是他心中的那个最佳人选。

长孙无忌低眉,也明白李世民的意思,欲立李恪为太子,这些都是他李世民的儿子,但从国家长远而言,李世民是必须要考虑贤才的。

“吴王文武全才,遗有陛下风姿,但杨妃乃是隋炀帝女,若是其立,这大唐是李姓还是杨姓呢?”

这不符合自己的利益得失,长孙无忌坚决反对。

“这怕也是要引起朝堂非议,而且如今吴王有被氏族门阀所拥护,其中更不乏有隋炀余孽,吴王虽有贤能,但到时候,怕也难以摆脱门阀势力对其的控制。”

长孙无忌继续说道,分析的头头是道。

“那便都杀了!”

李世民杀心大起,若要交权于李恪,那顾命大臣和辅佐之人,必须要自己钦定才行,至于现在的人,清除了就可以。

“陛下,臣说的还不明白吗?吴王身上有一半流的是隋朝的血,那陛下百年之后,这天下是大唐还是大隋呢?”

长孙无忌激动道。

李世民一怔,李恪的血脉确实是如此,其外祖父便是隋炀帝,身兼两大帝族血脉,哪怕是在华夏的历史上,也是极为少见。

原本这样的血脉,当引以为傲,但是现在却也成为了李世民心中的疑虑,成为了李恪登上地位的阻碍。

“可是除了吴王李恪外,朕实在难以从一众皇子之中,找出担此大任的皇子。”李世民摇了摇头。

大唐看似四海升平,但均是内忧外患,历朝历代也都是如此,如果不是有贤明君主镇守宵小,还是难免发生动荡的。

而在一众皇子之中,少有大魄力者,再者,还有不少的皇子年纪尚小。

“晋王敦厚明理,胸有沟壑,身份显贵,可继陛下德志。”

长孙无忌举荐道。

“雉奴年纪尚幼,而且性格软弱,朕唯恐不堪大任。”

知子莫若父,李世民也曾观察过李治,仁德孝顺无话可说,但唯独缺少大气魄。

“晋王年幼,还可以雕琢,陛下如今还是有足够的时间去教导,使之能够成为合格的继承人。”

为了李治,也为了自己的权势,长孙无忌可谓好说歹说。

李世民点头,亦是觉得有道理,在自己的教导之下,李治也能有所改变。

不过还是难以下定决心,一旦确立了人选,那么将会在难改变。

“传侍中马周进宫!”

李世民于是下令道,马周是李世民的人,被其安排在了中书省,担任要职。

马周家寒,不是门阀子弟,因为一张奏疏,被李世民发现其才能。

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谏议大夫,素有魏征遗风之称。

直言进谏,机敏善谋,为李世民后期重任信任大臣之一。

每有政议,李世民也会询之政见。

无他,马周为国为民,而非是为了一己之私。

大唐风云再起,氏族门阀望风而动,布置后手,拥立傀儡,一旦局势不妙,便会操纵风云。

关陇集团、山东门阀以及江南士族,均开始展露头角,站队分帮。

李世民于贞观十九年八月,于太极殿上,宣旨,立李治为皇太子,并开始监国。

大唐再次大赦天下,通报全国。

压制躁动的朝野,使得人心初定。

这也是李世民的让步。

也因此,大唐与高句丽的关系越发微妙。

如此的变革,对于李承乾的冲击是无疑巨大的。

唐军的将士得此消息之后,对于李承乾的地位也产生了质疑。

甚至,底下有不少军士叛逃回国。

“殿下,辽东道传来消息,唐军将士叛逃已至千人,抓捕而回者,有三百之众。”

林志言道,如此军中变故,不良人第一时间便传来了信息。

“裴将军请示,该当如何处置?”

辽东最靠前沿,加之有人暗中推动,使得军队被全面影响,人心惶惶。

毕竟谁都不想背负上反叛的罪名。

“任由他们去吧,开放关卡,有谁想要回归故土者,发放盘缠,以做路资,让裴行俭不要为难他们,毕竟他们都是有功之士,另外,给所有军卒分发土地,无任去留与否,这都是本宫对有功之士的嘉奖。”

强制手段,能留的住一时,却留不住人心军心。

加上,这些军卒离家长久,早就有了归去之心。

此前就已经显现,不过被李承乾的诸多政策压下了。

这段时间的强留,也不是没有作用,就是为了让这群唐军军士感受到如今高句丽实施的政策,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他们。

此次返回,无疑也是一个极大的宣传。

分发土地,更是显仁德之心。

“告诉那些离去将士,他们都土地份额,一直保留,如果以后还回,土地尽还,如果有其他唐民愿搬迁而来,也照样分化土地,一视同仁。”

人口,才是最大的资源。

有如此好的政策,一定能吸引更多的百姓搬迁而来。

贞观年间,大唐境内,蝗虫肆虐,洪水泛滥,有个别道州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为富贵人家为奴做婢。

相比之下,更多的难民更愿意逃往高句丽。

“殿下仁德,但是那些将士回归唐土,可能以后就是我们的敌人了。”

林志不知道李承乾的目的何在,但是放这些军士回去,肯定还是会再次被征召入伍,用来对付他们。

“不,他们从始至终都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并肩作战的战友,以后,你会明白的。”

李承乾没有解释过多,欲速则不达。

“是末将多嘴了,末将立刻给裴将军回信。”林志请罪,是自己逾越了。

“全军统计出来了吗?有多少唐军将士,愿意留在这里安家呢?”

将士回归,是无奈之举,李承乾肯定是希望这些军士,都能留在高句丽了。

“有三万多,其中还包括了重伤残者。”林志回道。

“也好,比本宫预想之中,还多了不少。”

诸多移民政策,颇具成效。

能让唐军愿意留下来,这是极难的。

“此外,周边各国也是异动频繁,进入内陆打探消息的众多。”

大唐表明了立场,那么高句丽、新罗和百济处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周诸国虎视,西与大唐互为边界,北与奚、契丹、靺鞨相接壤,南与倭国隔海相望。

无一例外,这些小国,都是大唐的小弟,成为了唐国的马前卒。

纷纷进入内地刺探消息。

这些藩属国一旦联合,也是极为的难缠。

“迟早会有一战,不良人也深入北境,打探诸国信息,特别是靺鞨。”

靺鞨骑兵,天下无双,是女真族的前身,善骑射,人数虽不多,但是在战场上的作用非常巨大。

以李承乾现在的实力,是不足以对李唐帝国造成威胁,但是要逐一灭掉大唐的几个藩属国,还是有可能的。

这也是他战略目的,逐步蚕食周围势力。

不过,高句丽、百济刚刚经历战乱,还需要时间恢复,还不够立即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天下大势变动,作为能正面与大唐一较高下的薛延陀,自然也不能例外。

此时的薛延陀在乙失夷南的带领下,达到了巅峰势力,东起靺鞨,北延伸至漠北以北,西与西突厥接壤,就领土而言,约占有大唐的三分之二,能动员兵力可达二十万。

实力暴涨之后,薛延陀夷南可汗,就本想与大唐一较高下了。

夷男可汗胸有大志,能力出众,最初起事之时,部落男女老少只有七万人,短短数十年间,便成立了薛延陀汗国,成为了继东突厥后的第二个草原霸主。

夷男能力可见一斑,如果不是其死的早,大唐想要攻灭薛延陀,肯定不是一件易事。

早在640年,薛延陀和大唐便有了一次大冲突,薛延陀战败,但是,大唐也只能见好就收,不敢进攻薛延陀的内地。

而在649年时,夷南病死,李世民见时机已至,当即下令,进攻薛延陀,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灭亡了薛延陀。

薛延陀的实力不弱,是大唐之下的一个大帝国了,其作为,是直接能影响到天下走势。

“本可汗,心有一憾,就是不能在有生之年马踏长安了。”

病榻之上,乙失夷男可汗哀声叹道。

“如今大唐正值大变革之时,你们兄弟只要齐心,定能踏破大唐,完成本可汗的遗憾。”

夷男侧过头来,望向牙帐内的两个大汉。

他们分别是小可汗大度设和突利失。

李世民为了预防薛延陀崛起,于633年,以天可汗的名义对大度设和突利失册封为可汗,妄图让薛延陀陷入内乱之中。

但是有乙失夷男坐镇,薛延陀稳如泰山,不曾出现过任何的动荡,反而越来越强盛。

“父汗,你一定会好起来的,待时,我们父子三人,一齐饮马渭水,坐看长安日落。”

大度设开口道,脸上流露出了悲痛之色。

“大唐虽然内乱,但实力还是不容小觑,你们兄弟唯有齐心,才能战胜,万不可内乱,不然大祸不远矣。”

夷男颤抖的双手,将两人抓住,他如何不担心,这两个儿子,会为了薛延陀汗位而争个你死我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548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