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作者:无垠石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零三章最后的疯狂

书名: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作者:无垠石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1

“陛下,当真要如此吗?这样无疑是饮鸠止渴。”

孙思邈和甄立言两位太医院士,看向床榻上的李世民,担忧的询问道。

作为资深的医学大家,他们怎么会不清楚,这样做的后果呢?

“陛下,你如今的病情,只需要安心修养,还是能好过来的,但是一旦行针刺激了生机,那之后便会回天乏术了。”

甄立言耐心的劝解着,这样的做法太过激了。

“朕意已决,行针吧。”

李世民不为所动,不可置否的下令道。

孙思邈、袁天罡和甄立言三人都不由暗叹一声,随着便都拔出了银针来,三人与要合力行针,争取能做到最好。

半日之后。

孙思邈三人宛如虚脱一样,有气无力。

而相反,李世民却变得精神抖擞起来,容光焕发。

但这只不过是回光返照。

他们都知道,这也意味着,这位大唐皇帝已经进入到了生命的倒计时了。

“你们都退下去吧,不要泄露有关于朕的半点病情信息。”

李世民感觉到,自己现在充满了无限的精力,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代的一样。

次日,李世民便已全盛的姿态临朝,镇住了原本要蠢蠢欲动的一些权臣。

“薛延陀屡次患我边境,残杀我同族,罪大恶极,朕决定御驾亲征。”

李世民当朝宣布了自己的决定。

此时的李世民表现的非常强势,不容有人质疑。

很多的大臣也只能把嘴闭上。

面对如今的危机,也许只有李世民亲自出马,才能解决了。

“恭祝陛下旗开得胜!”

许敬宗躬身喜道。

随之,众多大臣也都回过了神来,纷纷呼和着。

李世民置之不理,再次开口道:

“朕御驾亲征,由太子监国,因太子年幼,特任房玄龄为太子少师,任褚遂良为太子少傅,任马周为太子少保,协助太子治理朝政。”

太子少师、少傅和太子少保,即为太子三少,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大权是分发给了三人,协助李治一起管理朝纲。

“臣等谢恩!”

马周和褚遂良立马站出队列,微微躬身。

对于他们两人来说,是有些太过于突然了,受宠若惊。

“传令沿途州道,兵甲随军掉动,三日之后,大军开拔,讨伐薛延陀。”

时不我待,李世民必须要尽可能的将敌军挡在黄河以北。

不然,中原将再无险可守。

在李世民的严令之下,整个大唐,再一次运作了起来,仿佛要将最后的一丝底蕴都给压榨而出。

几年来的大动作,让大唐帝国也不堪重负起来。

将一切都布置好了之后,李世民便要踏上了征程。

长安城内,十里空巷。

全体的军民都出城相送,同时也都祈祷着,他们的帝皇能凯旋归来。

“父皇,你多加保重。”

李治亲自为李世民披上了战甲,泪眼婆娑。

此一别,可能便是永别。

“都是要君临天下的人了,还哭哭啼啼的,哪有人君之相。”

李世民则是十分轻松的开口道,看淡了生死。

“回去吧,大唐的所有人都还在等着你呢?”

李世民轻轻的拍了拍李治的肩膀,又抬眼望向了那斑斓的长安城墙,这可能也是最后一眼了。

李世民没有过多的留恋,而是转身便进了车撵。

大军随即便开拔而去。

说是大军,但是也只有五六千余人,是长安最后能挤出的兵甲了。

北陆道,上野州。

原野之上,皆尽是伏尸。

这里爆发过一次大战。

从战果来看,说是一场屠杀,更为准确。

上野城上,巨势德多脸上青筋凸起,怒意难消,更有一股无力感从内心深处滋生而出。

巨势德多,聚集了十万多的大军,对李承乾的军团进行了围剿,欲要扭转局面。

但是结果,就是他现在看到的这样,倭军尸横遍野,不是唐军的对手。

要不是有上野城的拦截,后果可能更加的严重。

倭国也并全然没有城池,护卫皇都的都城还是有几座。

上野城,是倭国皇都波难皇都的西边门户。

李承乾带领的军团势如破竹,横推而来。

对于只有一个州道大小的倭国,很快就要打到了倭国的皇都附近。

也是基于在这样的情况下。

倭寇的高层军官,欲要放手一搏。

“巨势将军,叛军战力太强,不能再出战了,只能依靠城池阻挡了。”

安昙比罗夫说道,他现在已经被打出了心理阴影来了,再不敢于正面对战了。

“如果放任叛军不管,纵使能抵御叛军,但是以李承乾的狠辣,南部的居民,肯定会被屠杀,我大倭国的实力会大减,想要恢复过来,怕是不知道要到何年去了。”

毛野稚子无比的痛心道。

“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灭国在即,保住国本才是最重要的,没有本将的命令,任何人不得出战,另外还要加强防守,一定要将叛军格挡在上野城外。”

巨势德多也只能直面残酷的现实,这是最后的一道防线了。

“将军,不如,上书天皇,我们大倭国向李承乾臣服吧,只有如此,才能保住我大倭国的根本。”

向强者臣服,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

这是弱者夹处生存之道。

“叛军只不过才数万人马,待到我们的援军赶到,也不见得不能将其一并歼灭。”

巨势德多,还心存侥幸。

叛军战力是高,但是就以几万的兵力,就让他们领军投降,这未免太儿戏了。

而且,全国皆兵的情况下,倭国现在至少还能动员到二十万大军。

优势还是在我。

“不如先假意先投降,稳住叛军,让其不再屠杀我南境臣民,待到援军到了,再对叛军发动总攻。”

安昙比罗夫从中看到了一丝契。

“如此不妥,我还是觉得,应该向叛军诚心投降,你们可不要忘了,叛军的背后还有着高句丽、白济和新罗作为后盾,他们的兵源,可不只是眼前的这数万人。”

“他们一次的入侵,就让我们国力损伤过半,试问我倭国还难经受这样的入侵几次呢?”

毛野稚子,一直都保持着较为清醒的大脑。

闻言,诸多的将领,都意识到了严重性。

好像,只有这样臣服这一条路可走了。

倭国不是不想求和,反而是担心李承乾不愿意和解。

早在最初的时候,孝德天皇就有想过要臣服和解,有过投降的方案,所以如今,他们也不必在请示,能让李承乾退便是倭国的大功臣。

“毛野将军,你先出使叛军军中,打探他们要什么样条件,才能退兵。”

诚然,倭国太小了,也太贫瘠了,打不了长期的战役,只能搞点小偷小摸。

“末将,马上出使。”

毛野稚子二话不说,便答应了下来。

死亡都不怕,他何惧叛军营中走一趟。

他们现在怕的是被亡国灭种。

而李承乾确实也打出了这样的旗号来。

怕,倭寇们真的怕了,被杀怕的。

这样屠杀下去,真的会被杀绝。

为南境的百姓,为了大倭国的未来,必须要尽快解决掉李承乾的祸乱。

硬来不行,只能通过柔和的方式来解决了,只要能让李世民退去,给予倭寇喘息之机,什么条件都会答应。

毛野稚子手持着倭国旗帜,从南门走出。

单枪匹马奔向唐营。

与此同时,上野城的北门也是大开,一行行新征的兵甲鱼贯入内,不断的向山野城增兵。

这是倭寇的最后希望了,上野城破,倭国灭。

他们不能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毛野稚子的身上。

在数十里外的波难皇都之中,孝德天皇双眼空洞的看着手里的战报。

半晌之后,他才颤抖的开口道:“败了,十万大军,损伤过半。”

说完,他便瘫坐在了皇椅之上。

上位之时的豪情壮志,在此时都变为了泡沫。

心中大志,再难以施展。

如今的倭国,是满目疮痍。

国将不国。

“陛下勿忧,我倭国还可一战,如今北境的兵源都已经调集完毕,尚有二十万大军,足可以破敌。”

海人皇子说道,这是全国的兵员来,包括了十二岁至六十岁的男子,倾国之力。

大殿之中的人也都十分清楚。

说有二十万军卒,能战者,不会超过半数。

“那都全部派往上野城,本皇要临阵亲征,鼓舞全军士气,抗击敌寇。”

孝德天皇也不愧为一代雄主,坚定了信心,欲要决战。

“陛下,全国上下一心,定然能够取胜。”

众位大臣被受鼓舞。

“兵无常势,我们虽然都有信心战胜来犯之敌,但是李承乾太过于狠毒,我们也不得不妨,一旦有所失误,将是亡国灭种之征兆,从军中抽出年轻、聪慧之士,准备船只,以防不备,到时出海避祸,保留火种。”

屡战屡败,无一胜局,怎么不让孝德天皇做最坏的打算。

士气、装备无一占据优势。

人数虽多,也只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

真正的精锐,已经被安昙比罗夫和毛野稚子给败光了。

孝德天皇哪里不知道,胜率渺茫,败局已定。

真正的战争,是没有正义可言,如今的李承乾的行径与恶魔何异。

“遵令!”

在亡国的危机之下,倭国已经没有党争,真正的做到了上下齐心,共同抵御外敌。

其实也有,想要倒戈的,但是唐军不受,一路平推而来。

“殿下,倭寇抵御顽强,此前一战,前军折损了三千多的军卒,可能需要另行谋划。”

对于唐军来说,这样的战果还是难以接受。

“殿下,我们损失虽重,但倭寇折损的更加厉害,以末将来看,他们再难以为战了,不如劝降之,之后再徐徐图之。”

浮屠道琛做了做抹脖子的动作。

时机确实已经成熟,可以实施道琛的计谋了。

先骗降,再坑杀之。

李承乾未答话,其实在之前,对倭国着墙头草进行劝降,就能成功。

但是,李承乾要的不是倭寇的一时臣服。

劝降之后,再进行全体坑杀,这就会再次刷新军事史上的下限。

诈骗军队,进行坑杀的,也有过不少。

但是没有屠国过。

若是,李承乾在倭国言而无信,之后的路就会难走上很多。

他要征服的不只是一地,而是诸国。

开头万不能如此。

屠杀倭寇全国,不仅是消除隐患,还能够威慑诸国,起到不战而降的效果。

现在倒好,你把投降的倭寇全部斩杀了,这以后,谁还敢投降呢?

此计看着虽能兵不血刃的达到目的,但是隐患极大。

得不偿失。

“兴兵事,损伤再所难免,知会刘仁轨,计划依旧,让他继续航行,从北境包剿,前后夹击。”

李承乾摇了摇头,再次拒绝了浮屠道琛的提议。

这是一条毒计,太损了。

哪怕是面对的是小日子,李承乾也不敢采用,不然岂不是比小日子要更加无道德底线了。

“可是.”

浮屠道琛还欲要再加劝说。

“道琛将军,殿下一言九鼎,岂能出尔反尔。”

黑齿常之在一边,猜测出了李承乾之担忧。

亦是绝得浮屠道琛太不讲武德了。

“殿下,不如有关受降之事,全权交于末将处理吧。”

道琛也是豁出去了,李承乾爱惜羽毛,但他却不同,一直扮演着坏人。

此事,如果是他自己的决断,那就怪不到李承乾的身上。

“你可知道后果,事发之后,最轻也是斩立决。”

李承乾也直接表示,他将不再能保全浮屠道琛。

“用末将的一条命,去换千万将士的生还,值!”

道琛没有半点的犹豫,视死如归。

忠臣忠的是国家社稷,而奸臣忠的是君主。

这也就为什么,奸臣更受皇帝的喜爱了。

道琛对于李承乾也可谓是忠心耿耿。

说是为了三军将士,实则就是为李承乾排忧解难。

“不必如此,我军军盛,破倭寇易如反掌,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啊。”

李承乾点了点头,也许道琛有其他的算计,但是能做到这份上,确实也是拿命去当赌注。

“殿下,末将之躯,何足为道,如今倭寇拼死抵御,极难推进,如此僵持下去,后勤粮草,把也难以为继。”

浮屠道琛还是坚持的说道。

自古以来,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由于是航船运输,随军而来的粮草本来不多。

原本是可以以战养战,但是李承乾的行径被曝光之后。

倭寇在撤退之时,将所有的粮草都带走或是烧毁。

也就造成现在的困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225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