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作者:无垠石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五十二章长孙无忌霸权,李治心术

书名: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作者:无垠石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1

“殿下英明!”

一众大臣齐呼,有关李世民的谥号和庙号就此盖棺定论。

“殿下,先帝之事已了,国不可多日无君,当务之急,是请殿下荣登大宝之位,君临天下,稳定朝局。”

一众大臣再次齐齐进言。

此前,李治以孝道为由,称先帝未入土,不登帝位。

着实树立了一个敦厚仁孝的形象。

“让钦天监择日吧。”

李治点了点头,面子是有了,如今也该来要里子了。

按照帝王的下葬规格来说,此时也还未算真正的完成。

但是该做的样子,也已经做足了。

“新皇登基,该当是万国来贺,应先通知各国,礼来朝拜。”

礼部尚书高士廉言道,这也是一次威慑他国的一个仪式。

李世民的陵葬规格,也应是如此,但是事态过于匆急,当时又是炎热之际,怎么能等,所以下葬之时,有些轻率了。

但李治登基,那就必须要举办的非常隆重了,借此机会,向万国展示天朝上国的实力。

“将日子定出来,而后遣派使者,出使各国,盛邀国宴。”

“各部各司其职,散朝!”

李治摆手,阻止了欲要继续发言的众人,转身便已离去。

除了李世民的后事外,其他的家国大事,李治也是很少过问,均是由李世民指定下来的那几位大臣处理。

他更知道,以他现在的威严,说话也并不管用。

这几位都是掌有谏言的屠龙大术。

只要不依这几位的意思来,下一次朝会,就有可能会上演群臣齐谏的戏码。

更有可能会冒出类似魏征这样的谏臣,借助他的名声沽名钓誉起来。

在未掌控大权之前,李治不想去管,亦是没有能力去管。

君幼臣大就是如此。

李治年级虽不小了,但是他的班底还是太小了。

毕竟是刚继任的太子位,都还没有来得及培养自己的亲信。

李世民就撒手人寰了。

他能做什么,只能在暗中积蓄力量,示弱于人了。

“司空,殿下最近劳心,此次上报而来的官员任免,还需审核。”

偌大的宫殿之内,也只是余留下了几人。

“官员任免,此间大事,还需殿下亲自批阅才行,本官可没有这样大的职权。”

房玄龄摇了摇头,人事的任免,最终都是要经过皇帝亲自批阅,这种逾越之权,他可不敢行使。

“之前亦是上呈殿下了,不过殿下对于人员官吏,均不熟悉,才让我等几员顾名大臣一起商议解决的。”

长孙无忌也是一脸的为难之色。

李治不批,那时因为他不满意,那名单之上,都是长孙无忌的七大姑八大姨。

“本官,对于名单上的人员,也不熟悉,还是全由太尉自行决断。”

房玄龄说完,便转身离去,不想掺和入这其中的漩涡来。

以他现在的能力来说,亦是只能独善其身了。

经过叛乱张亮的事件后,他也更加了解到了,他们眼中这个软弱文雅的太子殿下,有着极深的城府。

不久之后,就要加冕为帝,统御天下。

而长孙无忌背景雄厚,此时显然是要位极人臣。

他们几人虽都是顾命大臣,在李世民的密旨之中,房玄龄被封为司空,长孙无忌被封为太尉,褚遂良被封为司徒。

从李世民的预想之中来,是想让三人相互牵制,一起辅助李治。

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他的布置,已然没有多大的作用了。

褚遂良倒向了长孙无忌,而房玄龄也在此时,选择了明哲保身。

短短的时间内,大唐的政权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剩下的,便是长孙无忌和李治的勾心头角了。

一个要集权,一个要专权。

看着房玄龄远去的背影,长孙无忌的脸色也不由浮现出了一丝笑容。

这是房玄龄对他的让步,也是屈服。

“太尉大人,新皇登基之后,想必便会大赦天下,杜氏之中,多有俊杰,想必也可堪大用。”

“而杜氏受太尉大人的恩德,也必定会以太尉马首是瞻。”

韦挺在一般躬身道。

韦杜一家,世代结亲。

前次因为被谋反波及到,许多杜氏之人,都被贬了。

现在是杜氏一个重新进入政治中心的机会。

“如果真是有才干之人,殿下也会启用的,而非是要感谢本太尉,而是要感谢殿下的仁德。”

这种被恭维的姿势,让长孙无忌忘乎所以。

这就是权力的味道,一言而定人生死。

“既要感谢殿下的恩德,亦要感谢太尉大人的提携之恩。”

韦挺继续道,他们都知道,这不过只是长孙无忌一句话的事。

李世民费力打击的氏族门阀,在其离世之后,也瞬间抱团在了一起。

其气焰,更甚从前。

“正好夏州、云州等州郡州缺少官员,杜家多豪杰,也可以解决当前朝堂缺人的困境。”

杜氏乃是大族,长孙无忌要巩固他现在的地位,肯定会拉拢更多的大族支持。

“那我代杜氏多谢太尉的大恩大德了。”

韦挺躬身答谢,就是在李世民的面前,都未有如此的恭敬过。

“都同源之泽,之后的政事,还是需要各位袍泽鼎力相助了。”

长孙无忌也客气的抱拳示意向四周。

抛去官职外,这里面的人,谁都是一族之主。

长孙无忌太尉的名头,可震慑不了这一群人。

例如,崔挹、韦挺等,都敢直冲上意的。

他们均是给予长孙无忌面子,还对其马首是瞻,主要还是其关陇集团话事人的身份。

自此,长孙无忌的权势得到了巅峰。

代天行权。

“长孙太尉,但有令行,我们绝不推脱。”

一众朝中要员,拉帮结派,孤立皇权,俨然成为了一个小朝堂。

家国大事,均是由于他们说了算。

还好,长孙无忌只是迷恋权势,并非以此祸国殃民,除了培养自己的亲信,对皇权构成威胁外。

到也是无伤大雅,唐国在其的治理下,并未崩溃。

也可以说,在这个时段里,正是因为长孙无忌的压制,才让唐国,没有出现任何的政治波动。

不然,李世民驾崩,大唐的基本盘将会崩溃。

是功是过,并不能一言而尽。

而且,长孙无忌对于李治,也是表现出了极大的尊重。

但是,逾越皇权,在皇者来看,则是最大的过错。

此时的李治,已经用的那独特的小本记录了下来,准备到时候秋后算账。

养心殿内,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来。

李治面色阴沉地在殿内来回踱步,他那紧皱的眉宇间,恰似笼罩着一团驱不散的愁云。

尽管他心中早已盘算好了应对之策,但目光扫过整个朝堂,却发现竟然没有一个能够信得过、用得上的人。

这使得他那些良谋也无处施展,犹如重拳打在了棉花上一般无力。

就在这时,一名内侍匆匆忙忙地跑进殿内,躬身施礼后说道:“殿下,左仆射许敬宗和太子舍人李义府正在殿外求见。”

听到这个消息,李治原本阴沉的脸色瞬间一变,整个人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托住了脊梁骨,一下子变得无比肃穆而威严。

真是想什么来什么啊!

李治不禁想起先皇李世民在世时对许敬评语。

说许敬宗此人心术不正,乃是不折不扣的小人。

也正因为如此,若要对付那些盘根错节、牵连甚广的朝堂势力,许敬宗反倒成了不二之选,小人行事往往不择手段,眼中只会有结果。

想到这里,李治深吸一口气,沉声道:“宣他们进来!”

“臣参见太子殿下!”

许敬宗和李义府一同跪拜而下。

历史的向心力,就是如此的强大。

最终还是将李义府和许敬宗这一对搭档集合到了一起。

这两人,均是有传记的人物,不过却是奸臣传。

也不能说他们两人很坏,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帮助武周篡唐。

才被钉死在了奸臣的耻辱柱之上。

此两人的高光时段非常的长,从高宗事时期到武周时代,都是活跃于权力的中心。

这与其当权者有关,但更多是取决于他们的能力。

能一直作为两代帝王的利刃,能力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两位进宫而来,是为何事啊?”

李治试探性的问道,并不能直接判断出两人是否能为己所用。

“太子殿下,我二人,是为弹劾太尉长孙无忌而来。”

“长孙无忌,目无尊上,擅用职权,有谋逆之实。”

许敬宗言道。

李治的脸色微微一变,顾露吃惊之样。

但心中已是大定,在唐朝的律法之中,举报他人谋反,如果不实,那便会被反坐。

许敬宗二人,以此谏言,足以表明他们的立场了。

其实,许敬宗也是被逼到这个份上的。

他想过要投靠长孙无忌这棵大树过,但是长孙无忌鸟都不鸟他一眼。

以许敬宗和李义府的背景身份,是绝对融入不到他们那上层的圈子去的。

而且,许敬宗与长孙无忌此前还有诸多的不对付,投诚不成,许敬宗唯有另想出路。

不然迟早,会被长孙无忌弄死。

而试问这天底下,能保住他的,也只有李治了。

“休要胡说,太尉忠心耿耿,为国殚精竭虑,似蜀中的诸葛丞相,怎么会谋逆呢?”

半晌过后,李治像是从震惊之中回过神来,对着许敬宗斥责道。

“太子殿下,老臣所说,句句属实,如今长孙无忌专权,滥用职权,打压异己,将国之重职,全部交由自己的人手,这是要架空朝堂的趋势,望太子殿下明察。”

许敬宗好似置若罔闻,依旧滔滔不绝,数列长孙无忌的罪行。

“住嘴,不要再说了,太尉是何人,孤比你们更了解,今天之话,孤当做没有听到过,你们也权当没有入宫过,就此退下吧。”

李治一挥衣袖,气恼道的呵斥道。

“太子殿下,长孙无忌…”

李义府刚要说话,便被许敬宗用力的抽拉了衣袖。

“臣等告退!”

不待李义府反应过来,就被许敬宗拉出了养心殿外。

“仆射大人,你这是为何?”

李义府怒挥衣袖,将许敬宗的大手甩飞出去。

“殿下年幼,不知其中曲直,我等为唐臣,就应直言尽忠,让太子殿下知道长孙无忌的用心。”

李义府转身,要再次进行谏言。

李义府被李世民看重,才成为了李治的太子舍人。

李世民以知人善用而闻世,让李义府成为李治的太子班底,那就说明,李义府可以信任,而且还能力出众。

不出武周之事,肯定是一代明相。

“义府休急,太子殿下不是说,他已经知道了吗?”

许敬宗则是老神在在,不长八百个心眼,是很难在这样的官场上生存下去的,更别说是升迁了。

“殿下都知道?”

李义府一愣,他如今还是太年轻了,火候不足,怎么和从秦王府出来的许敬宗比呢?

“对,其实太子殿下,比我们更加清楚!”

许敬宗的微微点头,他此次前来,只是为了向李治变态而已。

而且,从结果来看,已经达成了统一的阵营。

两人都是心照不宣,唯独李义府还未看通透。

“殿下未治我们诬蔑之罪,就足以说明了一切。”

许敬宗再次说道。

这次,李义府也被一语点醒。

“太子殿下未有指示,我们该当如何行事呢?”

“没有指示,便是最好的指示,意为着我们可以便宜行事。”

许敬宗一副理所当然的说道。

臣子能做到与君王心事想通,想不被重用,都不可能。

“不过,我们亦要小心行事,之后,也更不要私下进宫了。”

李治是要让他们自己去斗,而他是当做不知道的那个人。

因为,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与他没有直接关联。

大智若愚。

看似没有左右朝堂,实则已经布局开始了。

无权之君,也唯有如此,借力打力。

“仆射大人所言极是,长孙无忌势大,使得君上蒙羞,确实不可操之过急。”

“不知道,仆射大人接下来,可有什么安排,可有需要用到在下之处?”

经此一事,李义府是由衷的信服许敬宗了。

“等,等待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许敬宗眼眸深邃,他们均无太多助力,只能伺机而动。

“同时,你我暗中走动,看朝中大臣,有哪些是不满长孙无忌行为的,与之联合,共保社稷。”

一股看不见的风暴,已然在唐国的朝堂吹起。

不知道会有多少人,会被这股权力风暴撕裂的粉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344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