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作者:无垠石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四十三章灵州会盟,雪耻酬百王

书名: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作者:无垠石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1

过了很久很久,李世民一直沉默着没有再给出任何回应,整个人安静得仿佛已经沉沉睡去,进入了梦乡一般。

长孙无忌跪在原地,心中忐忑不安,额头上甚至冒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

但见李世民始终毫无反应,他只能小心翼翼地慢慢向后退去,每一步都迈得极为谨慎,生怕弄出一点声响惊扰到皇帝。

时光匆匆流逝,转眼间,便迎来了万众瞩目的会盟之日。

这次会盟在历史记载中被称为“灵州会盟”,乃是大唐的一桩盛世大典,其影响力和传颂度丝毫不逊色于当年万国使节纷纷前来朝拜的壮观景象。

公元 646年 6月中旬,原本在漠北地区战败后狼狈逃窜的铁勒诸部首领们,陆陆续续抵达了灵州。

李世民身穿着华丽无比、象征着至高无上皇权的皇袍,以一种庄严肃穆且盛大隆重的姿态现身于灵州城府,准备召见各部落的首领们。

只见他那消瘦的身躯散发着一股令人敬畏的皇威,那磅礴浩荡的气势让人不敢直视。

就连他身体抱恙所呈现出来的病态,此刻也似乎完全被那浓烈至极的帝王之气给掩盖压制住了。

随着薛延陀的覆灭,其他各部更是对大唐心悦诚服,纷纷表示愿意归顺唐朝。

这无疑让李世民的威望如日中天,愈发高涨起来。

“宣回纥、仆骨、同罗、阿跌等诸部酋首速速入殿觐见!”

随着这一声高呼,长孙无忌那洪亮且威严的声音从大殿之中传扬而出。

没过多久,只见一群身着奇装异服的草原人士,鱼贯而入。

他们有的身披五彩斑斓的皮裘,有的头戴镶嵌着宝石的毡帽,腰间还悬挂着各式各样的骨架。

这些草原人的出现,让原本庄严肃穆的大殿瞬间增添了几分异域风情。

待众人进入殿内站定后,齐声高呼:“拜见圣人天可汗陛下!”

同时,纷纷伸出右手按于胸前,微微弯腰行礼,以此向这位大唐天子致以草原之上最为崇高的敬意。

需知,在唐朝时期,“圣人”一词乃是对皇帝的特定称谓。

而所谓的圣旨,也正是由这一称呼衍生而来。

面对众部落首领的参拜,李世民面带微笑地点了点头,并缓声说道:“诸位快快免礼,请入列吧!”

此刻的他,虽然浑身散发出一种令人敬畏的强大威势,但脸上的笑容却如春风般和煦,丝毫没有给人以半分压迫之感。

听到李世民这般亲切和蔼的话语,众多部落首领那颗一直悬着的心仿佛一下子落回了肚子里。

看着眼前这位气度非凡的大唐君主,他们心中暗自庆幸。

瞧这架势,今日似乎并无问罪之意。

“天可汗陛下,这是我诸部的联名降书,从此以后,愿意归赴唐朝,接受天可汗的命令。”

回纥首领药罗葛吐迷度上前几步,双手高举一张毛皮。

长孙无忌见状,便上前几步,将其拿到了李世民的皇案前。

李世民笑道:“尔等来归我,领得安存,宛如鼠之得窟,鱼之得水,不知夫我窟及水能容尔否?”

“纵令不能容之,朕也必为尔等作大窟,深作水,以容尔等。”

“多谢天可汗,我等愿为唐民。”

众多部落首领再次一拜。

李世民对他们有收服化为己用之意。

各部族,也有归顺之心。

“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其安,不乐者,我必令其乐。”

李世民挥手间,天下大势随而动,一言可兴其邦,一语亦可以灭其国。

其威赫赫,无与伦比。

“尔等,既然归我,那便要依朕之令。”

仁慈之间,亦不缺乏雷厉之威。

“谨遵天可汗之令!”

这时,药罗葛吐迷度的心,都跳到了嗓子眼了。

惩罚还是要来了。

“漠北部落众多,因而多有征伐,不利安稳,即今日起,漠北草原划分六府七州。”

“以回纥部为瀚海府、仆骨为金微府、多滥葛为燕然府,拔野古为幽陵府,同罗为龟林府,思结为卢山府,浑为鸡田州,契苾为榆溪州,思结别部为蹿林州,白旃为宝颜州,各以其酋长为都督、刺史,各赏金银锦袍,大赦草原各部。”

李世民欲要在漠北之地建立州道,将郡县制度推广,加强对漠北草原的控制。

在政务之上,赋予了草原各部相同的职权,瓦解掉了草原各部以往弱肉强食的特性。

自此,漠北之地,也真正的划进了大唐的疆域,成为了大唐的领土。

有诗云: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中所说道燕然,便是此时李世民册封的多滥葛部区域了。

自李世民将漠北之地划分出成六府七州之后,唐人的心中也已然将这片广袤的土地视作不可分割的国土疆域。

“多谢天可汗圣人陛下赏赐!”

众多的酋长们满怀着感激之情,心悦诚服地跪地拜谢着。

李世民仅仅凭借一道诏令,便将那些原本落后的部族一下子提升到了第一等水平。

如此一来,这些曾经饱受欺凌和压迫的小部族终于得以摆脱被上族部落肆意欺压的命运。

要知道,在此之前,他们不过是只能臣服于其他更为强大部族的弱小势力罢了。

然而,如今既然归顺大唐能够获得更多的好处与利益,那么选择向大唐称臣自然也就成为了顺理成章之事。

毕竟,对于他们而言,无论是臣服于谁都并无本质区别,而归降大唐不仅可以让自身地位得到提升,还能享受到种种优厚待遇以及庇护。

面对这样的局面,即便是像同罗、回纥这些实力较强的首领心中有所不满,但也绝不敢轻易忤逆李世民的旨意,更不敢公然反抗他所制定的这种划分方式。

于是乎,众人皆只能默默地低下头,表示对李世民决策的认同与接受。

这便是东亚话事人的权利。

“臣等既为唐民,往来天至尊所,如见父母,请于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通一道,谓之参天可汗道,设置驿馆,喂养马匹,以供我等岁贡天可汗之。”

李世民之意不可更改,药罗葛吐迷度只能另图他法了。

顺势而言,以表忠心。

“还请天可汗准之!”

其余的部族首领的请求道,开通道路,对于他们北方来说,绝对是有利可图。

“准了!”

李世民没有过多的沉思,便答应了下来。

如此一来,唐朝也可以更快的向漠北之地,传输唐文化。

能在更短的时间里将北方民族同化掉。

然而,他却不知,就是因为这条参天可汗道的开通,也使得回纥骑兵,能够在安史之乱之时长驱直入。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若是大唐一直鼎盛,谁又能说,这条道路的开通,是弊大于利呢?

“我们皆是诞生于那荒芜偏僻之地,往昔岁月里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然而,承蒙上天眷顾,有幸得遇天至尊降临世间,施以圣德教化,不仅赐予官职爵位,更将黎民百姓交付予我们治理。在此,恳请于回纥、回骨两部之中,为天至尊敬献上崇高的尊号——天至尊。”

药罗葛吐迷度和阿布思齐声高呼道。

李世民闻听此言,双眼猛地睁大,心中的虚荣感瞬间如潮水般汹涌而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满足。

此时此刻,即便已处于生命垂危的弥留之际,但竟然能够再度收获如此尊崇的名号。

遥想当年,一举剿灭东突厥之后,各部落纷纷对其奉上“天可汗”这一至高无上的尊号。

而今,他又成功消灭了强大的薛延陀,于是乎,众多部族再一次心悦诚服地赠予他“天至尊”这般尊贵的称呼。

果不其然啊,所谓的尊严,从来都不是靠他人施舍得来的,而是打出来的。

“拜见天至尊!”

其余众多酋长首领们此时也终于回过神来,纷纷面向李世民虔诚跪地叩拜,口中高声呼喊着。

“诸位快快请起!”

李世民见状亦是缓缓站起身来,张开双臂,面带微笑,尽情地享受着眼前这些人恭敬朝拜以及诚心归附所带来的无尽荣耀。

“传令下去,灵州城内,设宴三天,军民同庆。”

李世民心中大喜,不吝赏赐三军。

“使者旅途劳顿,皆下去休息吧。”

宣布完了主要的政令后,李世民也迫不及待的,差退了众人。

他能维持这样的精神,是极为的不容易的。

而且为了能在众多酋首面前显圣,以势压人,他又是透支的磕了几枚丹药。

时间一长,药效也将过。

“我等告退!”

众人陆续退出了城主府邸,只余下了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

“陛下,你已经劳累许久,请让臣等搀扶你去休息吧。”

长孙无忌面带忧色地上前一步,伸出双手,做出一副随时准备扶住李世民的姿势。

他也是深知李世民的病情,积重难返,不久人世了。

然而,李世民却用力地挥了挥手,强声道:“不必!朕还撑得住!”

尽管他的声音依旧洪亮,但其中那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和无奈还是被旁人敏锐地捕捉到了。

只见李世民昂首挺胸,目光炯炯地望着远方。

忽然,他大声高呼:“朕做到了!”

那洪亮的嗓音在宫殿内回荡着,令人不禁为之动容。

紧接着,李世民转头看向身旁的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眼中闪烁着骄傲与期待的光芒,傲然问道:

“无忌、敬德,依你们看,朕可否有资格封禅泰山?”

此时此刻的李世民,心中充满了自信,他坚信以自己目前所取得的丰功伟绩,完全配得上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而未能实现这一愿望,则成为了他心头最大的憾事。

听到李世民的问话,长孙无忌毫不犹豫地开口回答道:“陛下如今开疆拓土的功勋,堪比汉武帝;治国理政的才能,更是可以与汉文帝相媲美。如此伟业,怎能不封禅泰山呢?”

他的话语斩钉截铁,毫无迟疑之色,显然是发自内心地认为李世民具备这样的资格。

一旁的尉迟敬德也连忙点头附和,表示赞同长孙无忌的看法,他诚恳地说道:“没错,陛下之功业,自古以来的诸多帝王都难以望其项背。”

言语之间,尽是对李世民由衷的钦佩之情,绝无半分阿谀奉承之意。

“哈哈,够了,朕真的已经足够了,然而或许上天给予朕的时间已然不多了啊。”

李世民原本还沉浸在欢愉之中,但当思绪触及到自身的命运时,他的兴致瞬间如潮水般退去,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悲哀和无奈,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此刻也不由自主地黯淡了下来。

站在一旁的长孙无忌见状,赶忙出言宽慰道:“陛下你的丰功伟绩,天下之人无不知晓,实在无需再通过其他方式加以证明了。那些古代贤君未能完成之事,你都一一做到了呀。”

接着,他继续说道:“遥想当年,汉高祖刘邦也曾被困于此地,处境艰难。可看看现如今,这些北方的诸多敌人,不是臣服于你的人脚下了吗?”

听到这里,李世民脸上的愁容稍稍缓解了一些。长孙无忌则在一旁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李世民南征北战、开疆拓土的种种壮举,试图让李世民重新振作起来。

过了片刻,只见李世民突然仰头大笑起来,笑声回荡在宫殿之中,仿佛要将所有的忧愁都驱散一般。

紧接着,他像是受到某种灵感的激发,诗兴大发,脱口吟道:

“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近日毛虽暖,闻弦心已惊。”

这几句诗既是当前漠北诸王投诚的缩写,彰显出大唐的强盛。

同时,也是李世民功高的自我评价。

他如今便是与汉高祖相比较。

刘邦被困于白登山,如此的耻辱,至今才让他给雪耻了。

言外之意,也便是他要比汉高主要强。

甚至是说,比汉高祖以来的历代君王都要强。

而他的这五言诗,也被大臣勒在了石碑之上。

灵州会盟,又被称为太宗勒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692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