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作者:无垠石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七十四章以清君侧为名

书名: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作者:无垠石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1

很快,刘仁轨的脸色变得无比凝重起来,他仔细地审视着手中的圣旨。

这确实是真的圣旨。印章和字迹都是有迹可循。

整个辽东地区都处于李承乾的掌控之下,明旨而来,肯定是要经过层层审查。

这是一道密旨!

想到这里,刘仁轨不禁倒吸一口凉气,额头上也开始冒出细密的汗珠。

“刺客现在怎么样了?”

刘仁轨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保持镇定,然后开口向军士们询问。

“回禀将军,刺客已经被我们乱刀砍死。”一名军士恭敬地回答道。

听到这个消息,刘仁轨微微松了口气,但心中的担忧却并没有减少。他沉思片刻后,挥手示意军士们退下,并吩咐他们传唤黑齿常之将军前来议事。

待众人离去后,刘仁轨独自坐在营帐内,心情沉重得如同压了一块巨石。

他知道,事态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他感激李承乾的赏识与提携,但同时他也是大唐的臣子。

如今圣人降下旨意,要他起兵反叛,而李承乾对他又有再造之恩。

刘仁轨感到左右为难,不知该如何抉择。

跟随李承乾,那将会背上谋反的罪名。

而,要是遵循旨意,他就是忘恩负义之辈,何以脸面见天下人,今时的地位与身份都是李承乾给的。

“如今的一切都是太子给予的,要是没有太子的提携,我也不能统领一军,不能在太子殿下背后捅刀子。”

刘仁轨自顾自的说道,对于今日的事态,他早就有了察觉。

自从在平壤之时,李承乾也已经明里暗中,向他们透露了信息。

一直以来,刘仁轨都只是难以下定决心罢了。

因为在他看来,赢面太低了。

此次,李世民的旨意,反而让他坚定了立场。

“刘将军,你是有何事唤我!”

在刘仁轨还在沉思之际,黑齿常之走了进来。

“这是长安,发来的密旨!”

刘仁轨推了推桌面上的黄布道。

黑齿常之上前几步,翻开了皇旨。

“黑齿将军,你以为如何?”

刘仁轨试探性问道。

“我黑齿常之只认识太子李承乾,不识什么圣人,末将倒是想问,刘将军是何意思?。”

黑齿常之有了一丝戒备之意,面色不善。

百济,如今在李承乾的治理下,一面欣欣向荣,正如黑齿常之所言那般,百济的百姓只知道太子李承乾,而不知道大唐皇帝李世民。

在这片土地之上,李承乾才是他们公认的领导者。

“黑齿将军无需担忧,如果本将有那种意思,就不会将这旨意交给将军看了。”

刘仁轨开口道。

“既然如此,那就应该将军此事禀明太子殿下,以免太子多心。”

黑齿常之恭敬抱拳礼,心中的防备之意,并没有放下多少。

“当是如此,本将立刻带着这旨意前往平壤,面见太子,百济事务,就全部倚仗黑齿将军了。”

刘仁轨起身,事已至此,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

李承乾在这片土地之上,深得民心,想要通过内部去瓦解,是不可能了。

“殿下,英国公与江夏王的府邸之中,有不良人秘密进入,是否采取行动?”

袁天罡出手,无孔不入,这亦是体现出了不良人恐怖的渗透能力。

“不急,先静观其变吧!”

李承乾摆手,自己的侦查部门,被反侦察了。

“林志,你想办法,在对方的不良人之中,安插我们的人,不然太过于被动了。”

必须要玩无间道。

如此看来,李二,并没有配合自己的意思。

“回禀殿下,不良人已经在实施!”林志回道。

“下去吧,密切关注英国公和江夏王的动态,可疑人等,全部抓获。”

李勣与李道宗又该做何选择呢?

“拜见英国公,我等奉陛下旨意,前来解救英国公和江夏王。”

昏暗的房间之中,几员身着夜行衣的人,突然出现。

李勣波澜不惊,自床榻上坐立而起。

“多谢陛下圣恩,不过我与江夏王并不需解救,如今在这里很好,太子殿下并未为难我等。”

李勣不知所以的开口道。

对于这群人的来路,他没有任何的怀疑。

但是想要从高句丽将他和李道宗带走,就有些异想天开了。

“英国公,这是陛下的旨意,让英国公接管高句丽军务,擒拿太子回朝听审。”

黑衣人,拿出了一张黄布,交给了李勣。

李勣观之,脸色变得阴晴不定起来,李世民的意思,是想以自己的旨意和李勣的威望,统领高句丽全境军务,不想事态扩大到不可控制的地步。

“你们是如何进来的?有没有被人发现?”李勣问道。

“这无需英国公担忧,我们自会有办法,让国公脱离险境的,而且,接收到圣旨的,也并非英国公你一人,陛下希望英国公你能出来主持大局,还望英国公勿负陛下所托!“

黑衣人再道。

李勣还是犹豫不决,这唱的是哪一出?不是说对付都是氏族门阀吗?两父子怎么就掐起来了。

“英国公,得罪了!”

几人上前,将李勣架起,要强行带走。

另一屋子的李道宗,也是被同样的对待。

一行人马穿行于平壤城之中,都完美的躲过了巡察的军士。

“殿下,已经入瓮,是否收网?”

然则,其认为的万无一失,都已经暴露在了李承乾的眼底之下。

“改变策略,不抓了,暗中跟随,顺藤摸瓜,本宫要将其全部扯出。”

对方能如此掌控平壤的布防,肯定是非一人之功,同样有一个庞大的组织在运转。

“另外,监视军中各级重要将领,若有反意,不良人,可自行处置之。”

这又是一次肃清行动,李承乾给予他们考虑的时间已经够多了。

这次对方的策反,也不能说没有利处,起码能将一些蛀虫剔除。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对于不良人,他投入了很多的资金,现在是检验成果的时候了。

“如果是高层军官的话,也一并解决吗?”林志请示道,这问题较为敏感。

“先抓起来吧,另外,你从不良人之中,再物色出一批忠勇之士,本宫另有用处。”

执行部门该成立了,不然,不良人的权利太大了,执掌生杀大权,在一定程度上,是会坏事。

“殿下,长安方向已经有了动作,我们该当如何?”

裴行俭站在一旁,语气平静地开口问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疑惑和担忧。

李承乾默默地看着远方,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笑容。

他早已有过暗示,但并未明确表达出来。这使得底下的一众将领们心生疑虑。

“事已至此,我们反了!”

李承乾的声音坚定而果断,没有丝毫的犹豫和负担。他的目光锐利如刀,仿佛已经做好了一切的准备。

裴行俭的脸色微微一变,但很快就恢复了正常。对于是否真的要反叛,他内心深处仍然存在一丝犹豫。

“殿下与陛下之间的误会,或许还未到需要兵戎相见的地步。”

李承乾缓缓走向城头,感受着微风带来的丝丝凉意。他静静地站在那里,凝视着远方的黑暗。

“也许是吧!”

李承乾喃喃自语,声音低沉而悠远。他似乎在思考着什么,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不过,本宫要的并非如今大唐的天下,守约,你看这高句丽的天下如何?”

李承乾突然抬起手,遥指着黑夜之下那片广阔的大地。

裴行俭默然不语。

李承乾转过头来,看着裴行俭,微微一笑:“守约,你可愿与本宫一道,重塑大唐?”

裴行俭深吸一口气,然后郑重地点点头:“愿为殿下效命!”

两人的目光交汇在一起,彼此间流露出一种默契。

“殿下大志,为国为民,君尚能如此,臣何惜此身。”

裴行俭上前几步,落后于李承乾半步,表明了立场。

李承乾到手了的皇位,说放弃便放弃,他裴行俭那点家当,又有什么舍不得的呢?

今夜,李承乾言明了自己的反意。

大唐需要破而重建。

破的并不是整个大唐,而是门阀氏族的垄断。

“纵观过往王朝,哪个王朝不只是只有数百年的宿命,还有更短的,都谓之,得民心者得天下,然则得天下之后,又有几人会在意百姓的死活呢?待到大厦将倾,才会又想起那一群贱民来,本宫只是不想悲剧重演而已,谈不上那么伟大,本宫也是有私心的。”

李承乾话语间,尽是轻松之意。

他一直有些担心,一旦他表明反意,便会立刻就会众叛亲离。

“殿下的心胸,我等可能未知,但是高句丽眼下的繁荣安定,大家都是有目共睹,万民称赞,可以肯定殿下的执政方向是对的。”

“只不过,国内门阀势力根深蒂固,想要如同高句丽这般清除门阀氏族,其难度更甚,不亚于与大唐举国为敌,殿下可想好了?”

同为门阀中人,裴行俭更是知道门阀的影响力,掌控着帝国的经济、文化、人才以及军权。

与大唐的门阀氏族开战,就是与大唐开战。

“正是因为门阀氏族自古以来便扎根于这片土地之上,根深蒂固,哪怕是朝代更迭,他们依然能够与世长存,所以才要有大的变革,只有将他们都从根本上抛除,才能一劳永逸。”

“不过,你也放心,本宫也并不是要一棍打死,还是那样,只要门阀氏族能让出土地,遵循政策,本宫亦不会赶尽杀绝。”

李承乾的阵营之中,亦然有门阀子弟,这也是要考虑到的。

“殿下仁德,万民之福!”

朝代更迭,功臣换了一批又一批,裴行俭也并不担心,自己的直系会受到清算。

只是资源的再次整合。

“殿下,既然要举旗,就必须要师出有名,不然难以立足。”

王者之师,必须有鲜明的旗帜才能收拢人心,凝聚力量,为己所用。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必须让自己处于道德和大义的制高点。

“或许可以,以清君侧为名,号召各地兵卒反攻长安。”裴行俭提出了一个建议。

在没有更好的口号时,进京勤王、清君侧是最具说服力的理由。

“殿下,裴将军所言极是,陛下如今龙体欠安,举国权柄尽落于长孙无忌之手,我们正可借此机会起事。”程处默表示支持。

“长孙无忌篡夺国柄,蒙蔽圣听,诬陷太子殿下,我们此乃正义之举。”

李震也赞同这一观点。是否谋反,关键在于如何定义,这一切都取决于他们的言辞旗帜。

诸多的谋反也都是将他们的行为包装成正义的行径。

至于底层的军士百姓,根本就不清楚发生了何事。

民众愚昧,都是当权者在搬弄,没有对错,只有胜负。

“时机未到,严令各军,以免生叛。”

李承乾望了激动的几人开口道,起事还需准备,如今只是和几人通气,展开事前准备。

“殿下所忧虑的,也确实存在,如今高句丽已然平定,将士思乡情绪严重,多有怨言。”

程处默言道,这是一个无比严肃的问题,处理不好,会引起军变。

自从征召以来,已有两年之久。

本以为,战胜高句丽之后,便会班师回朝,但是得到的命令,却还是镇守高句丽。

异国他乡,让这些铁血将士的热血也逐渐变得冰凉。

大唐是亡于黄巢,但祸根却是起于桂林,这也是由八百思乡的徐州老兵发动的叛乱。

起因是,大唐有戍边的军制,每二年换任,但是自从徐州去戍边的八百军卒,一等就是六年,并没有人来接防,于是便聚众谋反,杀了上级官员,拥立庞勋为主帅,率军回家。

对于,这股叛军,唐朝廷并不以为意,只是派了当地部队进行围剿。

然而在庞勋的指挥带领下,叛军几度冲杀出重围,在短短的时间内,发展壮大,滚成了二十万众的起义军。

大唐征调各地军卒镇压庞勋,虽然最终平定了此时叛乱,但是唐朝廷损失也很大,造成了更多的军权外放——节度使。

而那被打散了的二十多万起义军,则只能另谋出路,投靠了当时的另外一支起义军——黄巢。

也成为了黄巢的底蕴力量。

遂,唐亡于黄巢起义,祸根起于庞勋叛乱。

因此,李承乾对于这个问题,很是重视。

军中微末的小事,都有可能影响国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064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