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作者:无垠石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二十八章兵临城下,李治的困境

书名: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作者:无垠石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1

熙熙攘攘的人声鼎沸,嘈杂喧嚣之声不绝于耳,各种交谈声在空气中交织回荡。

熊津城,这座之前被战火摧残的百济重城,如今焕发出勃勃生机,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甚至超越了战乱之前的繁荣景象。

以往那些贵族门阀对资源和权力的垄断已然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各行各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崭露头角。

无论是商业贸易还是手工业制造,亦或是文化艺术与教育领域,每个人都获得了平等竞争的机遇。

尽管目前熊津城的繁华程度尚无法与长安城相媲美,但它已初现规模,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在冉冉升起。

这座城市得天独厚地拥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作为重要的港口城镇,它扼守了百济海上交通要道,商船往来频繁,货物吞吐量巨大。

正因如此,这里逐渐汇聚了来自响应新政而来的八方商人,日益成为经济交流和文化融合的新中心。

沿着街道继续前行,一座气势恢宏的学府赫然耸立在眼前。

这座崭新的建筑庄严肃穆,透露出了些许的学术气息,它就是刚刚落成不久的百家学堂。

百家学说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遥远的战国时期。

当时各国诸侯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故有“诸侯异政,百家异话”之说。

所谓百家学说,并不仅仅局限于确切的一百家学术流派,而是一种广泛的统称。

实际上,这些学说涵盖了诸多领域,包括深邃的哲学思考、实用的农学知识、精妙的军事战略以及高深的医学理论等等。

进一步细分下来,又可以归纳为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家以及阴阳家等十大主流学派。

每个学派都有着独特的理念和观点,彼此相互碰撞、交融,共同推动了古代思想文化的蓬勃发展。。

而一般,兵家又由于其特殊性,并不通常列入此列,又将百家之学,称为了九流百家,只有九家。

三教九流也因此而成。

所以在这百家学堂之中,便只设有九堂。

李承乾一行人鱼贯而入。

此时的学堂之中,依稀可见到学员的身影。

“殿下,学院只是起步阶段,如今能开设的,也只有数类,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家学术,会再次绽放。”

看着门可罗雀的一些堂口,阎立德略微尴尬的解释道。

如今盛行的,也便是儒学和医学,加上李承乾的有力推行,墨术也传扬进入了正轨。

但是,如同纵横学术这等权谋之学,在这里却很难实行了。

现在想要找出一个纵横家的代表来,也是极为的困难。

但这也无伤大雅。

李承乾的初衷只不过是为发展科学,更好的发展社会生产力。

“万事开头难,对于任课老师以及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才,要加以重视,提高待遇,有教无类。”

不难发现,这些学员都是来源于贵族。

“李震,先在熊津城试行义务教育,凡是附近七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儿童,全部要送往百家学院学习,并且,是免费教学,伙食费用,都由官府负责。”

搜刮过贵族,现在都府库还是很充裕,足够李承乾这样挥霍几年了。

加上土豆和红薯的推行,一切都将会迎刃而解。

外界局势紧张,却给予了李承乾一个相对良好的发育时间。

百济百家学堂建成,即将迎来文化上的革新。

高句丽平壤城外,一条崭新的大道通向天际,全部都是由水泥浇筑而成,成为了建筑史上的又一大奇迹。

在李承乾的治下,区域内形势一片大好。

而往日里那繁华至极、热闹非凡的长安城,此刻却被一片紧张恐怖的气氛所笼罩,仿佛末日即将来临一般,处处都是风声鹤唳之声。

自长安城头观去,便能看见让人喘不过气来的人潮。

在烈日的照射,盔甲武器散发着阵阵寒光。

张亮听取了程公颖的妙计,先派出一小部分士兵,佯装成求援之人,成功地骗取了沿途守军打开城门。

就这样,他们一路畅通无阻,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抵达了长安城下。

在那冷冷清清、寂静无声的太极殿上,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突兀地响起,打破了原本的沉寂,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显得格外响亮刺耳。

房玄龄神色匆忙地快步走上皇帝所在的高阶,双手恭敬地捧着一封密封严实的密信,来到了李治的面前。他微微躬身行礼后说道:

“太子殿下,此乃叛贼张亮派人送来的信件,请您过目。”

然而,李治只是淡淡地瞥了一眼那封密信,便挥手示意道:

“不必细看了,本太子与那逆贼之间毫无可商谈之处!诸位爱卿,如今局势危急,不知尔等可有什么良策能够击溃这股叛贼军队?”

他那略显稚嫩的面庞之上竟看不出丝毫慌乱之色,反而透着一种超乎年龄的沉着冷静。

一时间,朝堂之上的众多大臣们面面相觑,谁都无法从这位年轻太子波澜不惊的表情中猜出他内心真正的想法。

即便是那些平日里最为擅长揣摩人心、察言观色的大臣们,在此刻面对如此镇定自若的李治时,也是一头雾水,完全摸不着头脑。

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李治已经能够完美胜任这个位置了。

淡淡的帝王威压散发而至,让诸人都不敢正视之。

虎父无犬子。

如今李治表现出来的强势,与史书上记载的软弱模样大相径庭。

如果其真是软弱,怎么可能会开创到唐朝最大的疆域时代呢?

那只不过是因为其,前面没有掌权,才摆出的柔软模样。

如今他可以顺利接权,李世民尚在,大权在握,信心满满,如何会怕了张亮叛乱。

说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也好,说是意气风发也对。

“太子殿下,如今张亮召集大军有十万之众,而城中的守备,也只不过才数千人,不可小觑,以臣之见,只能依城而守,以待各地援军前来勤王了。”

韦挺躬身出列,表现的也是很淡定,区别于外界的慌乱。

更像是早就有了应对之法一样。

“怕是叛军不会给予我们这样充足的时间了,韦大夫也知道,叛军来势汹汹,人数众多,以城而守,可否真的能守住呢?”

“正所谓久守必失,等到长安被围困的消息传出,再到各地军队赶来,至少也需要半个月的时间,在如此长的时间内,能否挡住叛军的攻城吗?”

房玄龄看向韦挺,说着说着,便又看向了上位的李治。

这番话,更多的是在提醒李治。

他为辅国大臣,被重新启用,当然是得之不易。

不过,对于李唐江山,房玄龄也是一如既往的尽心尽责。

他能成为李唐江山的奠基人之一,怎么可能没有战略的眼光。

“以微臣之见,趁如今叛军根基尚还未立稳,当派一支骑兵袭击之,以攻为守,先挫其锐气,方能坚守到援军的驰援。”

房玄龄献祭道,重启之后,他也需要用行动来证明他的价值,左右朝堂上的言论。

“此计甚好,不知道哪位将军,敢领军前去破敌啊?”

目光扫过众臣,原本还带着期望的李治,随之时间的推移,一颗心沉到了谷底。

半朝的文武,竟然无一人敢临危受命。

其中有怕死的成分,更多的是,这些人都知道,他们的斤量。

没有半点能杀出重围的把握。

再好的战略,也要有人去实施才行啊。

这就是统帅和战将的又一大区别。

“太子殿下,臣愿往之!”

大殿的后末,突然间走出了一名少年,与李治的年纪相仿,不过其身上早就褪去了稚气。

其身姿挺立,给人一种英姿飒爽的感觉。

李治也是抬眼望去,眼中感情复杂,有欣慰,也有苦涩。

“王将军有拳拳报国之心,本太子心中甚慰,但是此次行军的胜败,关乎国运,本太子还需考虑。”

李治摆了摆手,让王方翼入内。

若是此次袭击不能取胜,便会让他们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之中。

而王方翼,并没有战阵方面的经验,这和送死并没有区别。

李治只是把这当做是王方翼给他台阶下的一个方式罢了。

并没有多想。

王方翼出自太原王氏,与李治的王皇后乃是同族,是王皇后的堂哥。

以至于,在武曌当权之时,被重点对待。

“臣深受皇恩,自当以死报效,自恨能力有限,难当大任!”

王方翼羞愧的低头。

他能怎么听不出李治话中的意思,但是如今朝中,已经是无将可派了。

那些名将,要么被李承乾带走了,要么随李世民北伐了。

他也能凭借着一腔热血请命,至于胜负还是两难。

战又不能战,守又守不住。

这一下子,让想要急切想要证明自己的李治,犯了难。

李治再次将目光,扫过了如今朝中仅剩的那几位老古董。

这几位,如今差不多算上三朝元老了。

“太子殿下,不如,那张亮叛贼,索要何物,我们才能对症下药。”

“先与其谈判,推延时间,以待援军才是上上之策。”

唐俭抬头,迎向了李治的目光。

兵事,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打赢张亮,但是唐俭却是有把握稳住张亮。

因为谈判,他是在行的。

“如此,那也只有先稳住张亮了。”

见到无计可施,李治才迫不得已打开那封信件。

张亮的理由很荒诞,竟然是以清君侧为名。

要李治交出房玄龄、长孙无忌以及褚遂等奸臣。

原因是在为前太子李承乾鸣不平,并让李治辞去太子之位。

“难不成,此次张亮反叛,就是前太子李承乾在背后指使,或者说,这就是李承乾的手笔。”

崔挹冷冷的说道,这也并不是不可能。

但不管如何,他都没有放过攻击李承乾的机会。

毕竟,两者的较量,已经势如水火。

崔家子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军中,遭到了李承乾的屠刀。

而李承乾被废,也有一半功劳,是出自崔家之手。

“崔侍郎,怕是多虑了,李承乾现在远在高句丽,怎么能指挥到漠北的张亮来了,再说了,此前北征的指挥官,可是仆射长孙无忌,此中,疑点重重,张亮之言,并不可信之。”

许敬宗何其敏锐,马上就闻到了危险的气息。

这看似针对的是李承乾,实则枪头是瞄准了自己。

“这也不无可能不是吗?”

崔挹没有就此作罢,而是步步紧逼。

“都不要吵了,本太子,如今是想知道退敌之策,而不是来听你们在这里胡乱猜疑。”

李治严声道,看着朝堂如此,他终于知道,要统领心思各异的朝臣,是何等的艰难了。

都已经火烧到眉毛了。

都还有心思在进行党争。

“臣知罪!”

崔挹只好作罢,不过去目的已经达到。

就是将怀疑的种子,种在了李治的心间。

“众臣可还有计谋否?若是没有良策,那便只能让莒国公出使叛营了。”

李治出声道,想要听到更好的计策。

但结果,还是让他失望了。

太极殿上,一片死寂,无人再出声。

“许敬宗、房玄龄和褚遂良留下,其余人等都退下吧。”

李治威严的声音传遍大殿。

一场紧张的朝议,就此草草结束。

好像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人感受到紧张外,其余官员更多都像是事不关己一般。

这太不同于寻常了。

“太子殿下,据不良人回禀,在前几日之中,张亮已经让人潜伏入了长安城中,与部分的大族已经取得了联系。”

在众臣刚退出大门外,房玄龄几人还未回神之际。

袁天罡便鬼魅般的出现在了皇案之前,躬身向李治禀告着这让人窒息的消息。

张亮,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的莽撞,而是步步为营。

情况,已然超出李治掌控范围。

这也就难怪了。

为何众多的官员,对于叛军兵临城下,还是那样的有恃无恐。

原来,都已经准备好了后路。

只要官位资源不变,谁当皇帝不是当。

他们所享受的待遇不变就行。

没有必要为了一个王朝拼命。

坐观王朝更替,他们这些世家大族,已然不是第一次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143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