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作者:无垠石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七十七章李承乾之患,必须平定

书名: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作者:无垠石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1

“用之于民,取之于民。”

钱财的存在,在于流通,而非存储。

如今各项举措均是用于民生,亦是要让百姓将这些钱财花费出来,这样才能造福了百姓,不然钱存着,反而碍于商业繁华,阻挡政务。

“传令各州道,实施榷盐法,食盐买卖由官方垄断,任何人、任何组织不得走私贩卖食盐,一经发现,杀无赦,坐连全家。”

“食盐应由官方统一管理,包括生产、售卖以及价格调控等。”

李承乾其实想要实现食盐垄断已经很久了,只是时机还未成熟而已,如今天时地利人和皆在,可以实施榷盐法。

食盐乃是“百姓之命,国家之基。”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府兵制和均田制被破坏,不得不改为了募兵制。

但是招募兵勇需要钱粮,于是当朝者为了续命,榷盐法也就应运而生,确实为大唐延续了国祚。

不过,对于盐贩子来说,这可不是个好消息。

然而,安史之乱已经平定,你几个盐贩子算老几,不斩首就好了,还想赚朝廷的钱财。

不过,这盐贩子之中,有一人叫王仙芝,一人叫做黄巢。

做不了官,我贩盐,日子照样过的滋润,但是榷盐法的实施,那是要了他的命了,黄巢不反不行啊。

这就是一系列动作和大唐的国运是密切相关的。

李承乾现在在高句丽这边已经树立了足够的威望,根本就不怕发生类似的事件。

“另外,筑钱币!”

辽东道、平壤道、百济道和新罗道逐渐繁荣,是可以适当的发放钱币进入市场,更加能稳定物价,也能让李承乾的官府凭空生成钱财。

当然,钱币的发放,肯定也不能随便发放,要根据社会生产力而行,不然很容易发生动荡。

“殿下,钱币名号、样式可有有要求?”

钱币都要印了,这不是独立又是什么?

“和大唐一样,我们四道州,自改道后从始至终都是大唐领土。”

内斗而已,怎么能划分国界。

我还是大唐的太子,你们说废了,就能算数了吗?

自古以来,兵强马壮者,问鼎之。

而且,铸造出的钱币一旦流通出去,也有大唐在兜底,不怕通货问题的发生。

钱可以无限的生产,但是社会的物质就那么多而已。

所以制造钱币也不能随意乱造,不然国家动荡的情况更堪战乱。

“末将均一记下,马上让人拟写文书,通知各州道。”

武行躬身后退。

也就是在这时,林志上前几步。

“刘仁轨将军在殿外求见!”

李承乾一怔,是有什么大事吗?竟然让刘仁轨亲自跑来。

不过,李承乾如今有人正有要事要找寻刘仁轨。

“宣进来吧!”

李承乾点头道。

“殿下,恐怕不行,刘仁轨将军在殿外跪候,末将曾要带其进来,其不肯!”

刘仁轨深受李承乾器重,面见是不需要经过特别的通知的。

李承乾眉头一皱,大感不妙,快步而出。

魁峨的宫廷门前,刘仁轨屈膝跪地,仿佛一颗尘埃般渺小而脆弱。

“正则,何事以至于此!“李承乾轻声问道。

刘仁轨,字正则。

“刘仁轨有愧于殿下,请辞百济道行兵总管一职。“刘仁轨重重地叩头,脸上充满了羞愧之情。

“究竟发生了何事?“

李承乾疑惑地看着刘仁轨,然后又看向林志。如果百济道那里出现了重大变故,不良人应该会第一时间向他禀报。

“末将斗胆,殿下是否打算起兵了?“刘仁轨抬起头,目光坚定。如今的局势一目了然,四道中的各级将领们都察觉到了一些端倪。

“仅仅因为此事?起来说话吧。“李承乾微微一笑,亲自将刘仁轨扶起。

“你也是前来劝阻本宫的吗?“李承乾微笑着询问,心中暗自揣测。

刘仁轨听后摇摇头,语气坚定地说道:“不,末将明白殿下是为了天下苍生才起兵举义。如今百济道的百姓安居乐业,末将亲眼所见,心中十分欢喜。殿下所行之事,乃是造福万民、利在千秋之举。”

“然而,末将在遇见殿下之前,曾蒙陛下知遇之恩。若殿下起兵举事,末将实难以后主之恩,忘却前主之德。”

李承乾听到这里,脸上露出释然之色,微微一笑道:“本宫还以为是什么大事呢!是否起兵举事,还要看朝中局势如何发展。本宫目前所想,便是如何让百姓富足起来,并不希望爆发战争。”

他目光炯炯有神,神情严肃,接着说道:“不过,本宫在此地制定的政策法规,倘若有人胆敢前来破坏,那就只有兵戎相见了。”

与大唐的冲突,自然是能拖则拖,毕竟瘦死的骆驼都比马大,更何况,如今的大唐还在巅峰状态。

“如果守战,末将当仁不让。”

刘仁轨一脸坚定地说道,但他内心并不想领兵攻打李世民。

但是防守,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走,我们入内详谈,你就是不来,本宫也要来找你。”

李承乾说着,转身走进了身后的大宫门。这里是平壤的皇宫,现在已成为他的行宫。

进入宫中后,李承乾坐在主位上,看着刘仁轨说:“本宫知道你的难处,不过天下大事,也非只有战与乱。”

刘仁轨感激涕零,拱手谢道:“多谢殿下体谅!”

李承乾点了点头,继续说:“如今水师除了训练之外,还要到海中去提取食盐,至于如何提取,本宫会将方法传给你们。”

他心里想着,汉江口是入海口,可以在附近提炼海盐,再结合榷盐法,一定能够增加收入。

接着,李承乾又吩咐道:“另外,你在百济,要多多收集铁器,让阎立德制造铁船,未来水军需要远航。”

李承乾觉得是时候为这个时代增添一些科技元素了,从船只开始改进。等百家学堂建立成熟之后,各项后世的科技理论都可以拿出来和这些充满创造力的古人交流,说不定还能创造出跨越时代的产物呢。

“殿下所说之事,待末将返回百济道之后,马上进行布置。”

“另外,末将在百济之时,还曾收到长安的密旨,末将怕,收到密旨的将领,可能不只是末将一个。”

刘仁轨从袖口之中,拿出了一节黄布来。

李承乾瞄了一眼,并没有接过来,而是皱起眉头,眼中闪过一丝不屑,淡淡地开口道:

“哼,这种手笔,不用看也知道,肯定是出自朝堂上那群奸佞小人之手了。他们竟然想用如此卑鄙的手段来离间你我之间的关系。”

确实,无论这封密信能否成功策反,都会在李承乾和一众手下将领的心中埋下一颗互相怀疑的种子。

正所谓主疑臣,则臣不忠;臣疑主,则臣不信。

这是一个巧妙的阳谋,谋划的是人心。

“军中人员复杂,难免会有一些人想要通过走捷径来谋取大功名,殿下还是要小心谨慎啊。”

刘仁轨忧虑地说道,他的脸上满是担忧之色。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朝廷许诺的重利面前保持如今的立场。

而且,这里面大多数都还是朝堂之上的人,非全部都是李承乾的嫡系。

“如今执掌大势之人,均是本宫亲自挑选之士,正所谓,越是到了危难之时,越要用人不疑,本宫以生死托之,众将士亦也应该以国士抱之。”

对于如此反间计,李承乾表现出的无足轻重。

李承乾对军队有着绝对的掌控力,这才是他能够从容应对的根本原因。

经过几年的精心布局和发展,不良人的势力已经深入到了军队各级将领的身边,他们犹如一张无形的大网,严密地监控着每一个军政大员。

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李承乾都能迅速察觉到。

人心难测,谁能保证每个人都是忠诚可靠的呢?

不良人,就是李承乾的反制手段。

“那是末将多心了,想必殿下均已有万全之策,只是末将又听说,陛下已经下旨,废除了殿下的东宫之位,怕是会引得军民恐慌。”

刘仁轨忧心忡忡地说道。如今局势紧张,李承乾被废黜东宫之位的消息传出后,必定会引起军中将士们的不安与恐慌。

而刘仁轨也明白,事已至此,李承乾除了起兵反叛之外,好像已别无选择。

“正则,你不是也只是听说吗?道听途说的事情,未必是真的,再说了,他们要废了本宫这太子之位,也还要问一下本宫答应不答应呢?”

言辞而已罢了。

三人成虎,只要掌握了舆论导向,这也是不足为虑的。

“他们如今不过就是谓之本宫自立谋反,寻出师之名,但是本宫又为何不能打着清君侧的由头呢?”

凡事都相对的,李承乾也早就想到了出师之名。

对刚李二这个大唐正主,是不可能的,他是大唐的国主,无任从什么角度出发,都站不稳脚跟。

但是清除君侧,铲除奸佞,那就是最常见的口号了。

随便从几位重臣之中,抽取出来都可以,例如:长孙无忌、萧瑀等重量级别的人物。

刘仁轨不由嘴角浮现出了一抹嘲意,是自己想太多了,担心的有些多余了。

管好自己分内之事就好了。

像这种左右大局走势的谋划,太子殿下早就有了准备。

对于朝臣策划针对李承乾的反间招降计,在一段时间之后,却是石沉大海,没有半点反应。

就是废除李承乾太子之位的消息传开,对于李承乾当局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

无他,因为在高句丽的这片土地上,李承乾的掌控力度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消息一经传回,门阀氏族彻底坐不住了,这是一个极大的隐患。

政议,是必不可少的。

李世民身子半躺于龙椅之上,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精神萎靡不振,让人看起来好像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的一般。

“陛下,李承乾于辽东拥兵自立,俨然已经成为了我朝的心患,对于陛下之旨意,其上下均是不从,这是叛逆叛国之举。”

半晌之后,还是长孙无忌牵头开口。

“陛下,这显然是谋划已久之事,早有预谋,李承乾所谋不小。”

韦挺也适时的添油加醋道。

李世民那模糊的双眼,在此时的泛起了精光,他虽一直被病魔纠缠,心身疲惫,但是脑子还一直精明着。

对于辽东发生的一切,他都知道的一清二楚,这就是实权皇帝,哪怕是在临死之死,其都有翻弄乾坤之能。

一直不表态,那也是有着属于他自己的算计。

“李承乾不遵旨意,确实是谋逆,但是如今的大唐又能之奈何呢?”

李世民撑起身子,俯视着一众臣子。

“你们进言,让朕下旨招降,朕下了,你们说,太子李承乾谋逆造反,让朕废除他东宫之位,朕也下了,现在又为之奈何?”

李世民如今表现出的状态,是何其昏庸,已经好似没有半点主见,被群臣所左右。

“李承乾之患,必须平之,不然人心难定。”

崔挹大声道,态度非常的强硬。

“平叛之,朕想问一问诸位,现在我们拿什么去平叛呢?有兵有粮吗?”

“而且,自隋末以来,我唐民就一直未曾安居乐业过,民已疲,战端不可在轻启之。”

李世民摊开双手,无奈的神情显露在了脸上。

不是朕不想出兵,而是无兵又无粮。

几年前的征调之军,都做了李承乾的嫁衣,那近十万兵勇,可都还全部在高句丽境内。

大唐以战立国,自隋末起事之后,战乱一直就没有停过。

平定国内动乱,建立大唐,灭东突厥、进吐谷浑、战高昌、北拒薛延陀,再到如今的东灭高句丽。

唐民可谓深受战乱之苦,虽然都胜利了,但是同样消耗很大。

现在又要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大唐也难以吃的消。

“国库虽无钱粮,但是我大唐富庶无比,一旦陛下下令捐募,用于平叛边患,臣以为,在短时间之内,一定能收获大量的钱财。”

褚遂良站起,躬身看向李世民。

氏族门阀感觉到了危机,也准备站出来放一些血了。

“这样能行吗?”

李世民不确定的反问道,他在了解这群人了,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想要从他们的身上抠出一点肉来,太不容易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768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