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季汉大司马

作者:周府 | 分类:其他 | 字数:0

374.第371章 吴侯手段

书名:季汉大司马 作者:周府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9:28

第371章吴侯手段

邺城,魏王宫。

堂内,曹操浏览幽州奏报,眉头紧皱难松。

他考问三子边境之事,非是无中生有,而是在幽并二州的边疆,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别看曹操统一北方,实际上幽并二州并不太平,较东汉全盛时期,版图多有缩水,而曹操也在致力于恢复之前的版图。

如幽州代郡,郡中由乌桓三部头领割据,太守几乎被架空,代郡实存名亡。并州的雁门郡彻底不为汉土,边境唯数年前曹操复建的马邑城守边。

相较于控制力弱的并州,幽州代郡的治理不得不放到首位。代郡位于冀州常山郡以北,代郡的名存实亡,将让河北失去险要。

此前曹操远征辽西,斩乌桓蹋顿,威震塞北,各部乌桓臣服。然随着时间过去,乌桓渐渐势大,尤其是代郡乌桓,偶有发生掠夺汉民的行为。

若不解决代郡,等到乌桓势力壮大,与塞外的鲜卑联合,必为中原之祸。

至于如何解决代郡乌桓,则又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大王,裴仓曹求见!”

“宣!”

少顷,裴潜趋步入堂,向曹操行跪拜之礼。

曹操抬头看向裴潜,赞扬道:“出任三县县令,所任之地,百姓皆安,匪寇消散,此君之功也!”

说着,曹操放下文书,问道:“卿可知孤今日之意否?”

裴潜摇了摇头,说道:“恕潜才疏学浅,难知大王深意!”

曹操从榻上起身,负手背腰,问道:“卿可知代郡否?”

裴潜沉吟少许,说道:“代郡,边塞之所,河北之屏障。今多为乌桓盘踞,胡人任性骄恣,郡守难遏,当为河北之患也!”

“正是!”

曹操于堂内踱步,说道:“代郡乌桓桀骜不驯,孤所派太守难以治之。孤欲遣卿出镇代郡,督军讨夷。不知裴卿以为何如?”

“不可!”

裴潜深思良久,拱手而谏,说道:“启禀大王,代郡汉胡杂糅,户口殷众,男女善射,若逼乌桓反叛,则动有万数之众。乌桓单于,自知放横日久,已惹大王不悦,心多惶恐不安。”

“今见军士出征,必惧而据境,发边骑迎战,又暗通鲜卑诸寇。兵少不能胜,则长敌之士气;兵多或能破,但却使代郡疲弊。以潜之见,宜以计谋图之,而不可以兵威迫之。”

“计谋图之?”

曹操微微皱眉,思考道。

“得大王兵威,斩蹋顿于白狼山,乌桓诸部降多年。今代郡乌桓,不曾纵兵反叛,可见诸部单于仍有畏惧。今以计谋图之,缓缓治之,并非不可!”裴潜说道。

“卿既有谋略,不知可敢上任代郡太守乎?”曹操问道。

“愿从大王诏令!”裴潜跪地受命,拱手道。

“善!”

见裴潜受命,曹操语气温和,问道。“卿出任代郡太守,不求兵马征胡,不知可有他求?”

“启禀大王,单车、二仆足矣!”

“彩!”

曹操大笑喝彩,说道:“卿有如此胆略,当为大丈夫。孤于邺城候卿建功归来,为卿酬功。”

“多谢大王!”

在裴潜拱手而拜之时,杨修兴冲冲地入堂,走到曹操耳边,嘀咕几声。却见曹操看了眼杨修,脸色露出狐疑之色。

挥手示意裴潜退下,曹操眯起眼睛,问道:“德祖此言是否属实?”

杨修颇是自信,拱手说道:“启禀大王,修不敢言假。朝歌令吴质与二公子暗通,曾多次擅离职守,潜入邺城为二公子谋划。昨日吴质藏于竹簏中,上覆绢匹,以车载偷入府。”

“今日吴质故技重施,又藏于竹簏之中,以车载入府。修亲眼所见,特来向大王禀报。大王派亲信军士,拦截车辆,仔细搜查,必能擒获吴质。”

“大王,此事仅杨主簿一人之言,今轻易搜查二公子车辆,若擒获吴质尚好。若无所获,恐会使二公子与大王离心,而坏父子之情。”

孙权脸色顿时紧张起来,向曹操进言,说道:“望大王三思啊!”

“嗯?”

曹操瞥了眼孙权,多疑的他愈发感觉其间有猫腻。

杨修见孙权如此反应,抓住机会,说道:“修岂敢坏大王父子之情?仅吴质所为,违大王所下法纪,修不得不检举。”

曹操目露杀机,喊道:“仲康何在?”

“末将在!”

“领虎贲卫出宫,拦下送往子桓府上的所有车辆,仔细盘查,看吴质是否藏匿其中。同时命宫门侍从,暂封锁城门,不得让宫人出宫,以免走漏风声。”

“诺!”

许褚脸色微正,拱手而退。

杨修捋着胡须,刻意望向孙权,见其神情紧张,心神不宁,嘴角不由上扬,心中颇是得意。

“仲谋!”

曹操坐到榻上,呼喊孙权姓名,见其心不在焉,不满说道:“孤常听侍从言,你与子桓交集甚密,可有此事?”

孙权低着头,拱手说道:“不敢欺瞒大王,确有此事。权生于江东,折辱于刘表,幸得大王解救,提拔器重,方能权今日之荣。”

“二公子贤德敬才,权入中国,初至邺城,无立锥之地,得二公子帮衬,方有宅院居住。居邺城日久,权不仅与二公子渐生交情,然与三公子、四公子亦有交集。”

“权赠二公子糖块,送三公子古籍孤本及与四公子楚剑。然权从无他心,唯常心待之,还望大王明察!”

曹操打量着神情恭敬的孙权,见其所言不假,往昔也提起过这些事,脸色放松下来,敲打说道:仲谋勿要让孤失望啊!”

“不敢!”孙权答道。

孙权立于曹操身侧,朝着不远处的杨修露出嘲讽之色。

见状,自信满满的杨修不知为何,内心突然间慌乱起来。

时间就在一点一滴中过去,相较孙权的淡定,杨修愈发紧张,抬头观望殿外。

约过了一个时辰,在杨修的期待的目光中,许褚披甲趋步入殿。

曹操握着毛笔,抬头问道:“仲康,可有吴质踪迹?”

许褚向曹操行礼,说道:“启禀大王,仆率军士搜索出入车辆,唯见绢匹竹簏,不见吴朝歌其人。”

“这!”

杨修脸色大变,走路下阶,问道:“许将军,可仔细查验运送之人,或是绢匹数目较少?”

许褚摇了摇头,说道:“某率军士都反复查验,绢匹数目与竹簏大小吻合,并无异常。至于押送之人,褚也命人严加拷问,所送之物尽有绢匹。”

“怎么会这样?”

杨修面露惊色,已是不能理解。

思考其中纰漏,杨修似乎反应过来,望向朝着自己冷笑的孙权,陷入震惊当中。

“此事该如何解释?”

曹操神情不悦,将手中的毛笔扔到案几上,责问道:“卿信誓旦旦,言吴质与子桓暗通,常藏绢车入府。今搜查无果,你当如何解释?”

杨修神情惶恐,跪地而拜,不知如何作答,完全失去往日机敏应答。

少许之后,杨修方才恢复些许镇定,说道:“大王,其中或有玄机,还需明察。今派人往朝歌,拷问县吏,或能探得吴质踪迹。”

曹操冷笑几声,说道:“若探查不到呢!”

“这~”

杨修想说什么,却被司马懿打断。

司马懿瞄了眼跪在地上的杨修,说道:“大王,今许将军率兵搜索吴质,已人尽皆知。今若派人严查吴朝歌踪迹,懿恐外臣多心难安,或有非议之声。”

“毕竟仅凭一面之词,拷问臣下踪迹,难以令人信服。此举若开,谣言构陷之风当盛。望大王以孝武皇帝为鉴,不可让外人间父子之情。”

司马懿口中的‘以孝武皇帝为鉴’,所指何事?

即汉武帝晚年引发的巫蛊之乱,导致太子被杀,长安大乱,血流成河。等汉武帝醒悟后,又大肆屠杀曾构陷过太子的大臣,导致朝堂动荡。

曹操环视堂中众人,见许褚手里攥着巾帛,欲言又止。

“仲康,可有其余异常?”曹操问道。

“有!”

许褚将巾帛奉上,说道:“启禀大王,臣率军士核查车辆时,有自言杨主簿仆人投案,其所言之语,尽在巾帛之上。臣已将其关押于狱间,听候大王处置。”

此语一出,跪在地上的杨修,神情既惶恐又茫然,今下局势已失去了他的掌控。

“嗯?”

读完仆人的自白书,曹操不由瞪大眼睛,又冷冷地看向杨修,说道:“杨修,教子建作答军政,当是好手段!”

“这?”

闻言,杨修抬头望向曹操,神情惊恐不已,头上的冷汗直冒。

见杨修如此反应,曹操便知此事不假!

曹操扬着手中的巾帛,冷声说道:“子桓与子建皆为孤子,你凭空构陷子桓,却为子建献言。此薄厚之事,伱当如何分说?”

“大王~”

杨修迟疑少许,喊冤道:“仆确有为子建公子献言,然构陷子桓公子,修断不敢为啊!”

见杨修这般自辩,孙权差点笑了出来。其实曹操对那仆人自白书上的内容,多是将信将疑。仅是想诈下杨修,不料杨修惶恐之下,竟自曝事实。

“哼!”

曹操将巾帛交予侍从,吩咐说道:“来人,将杨修押至狱中,严加监管。”

“诺!”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5215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