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季汉大司马

作者:周府 | 分类:其他 | 字数:0

372.第369章 嗣子纠纷

书名:季汉大司马 作者:周府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9:28

第369章嗣子纠纷

公元215年,夏,邺城。

宫殿内,曹操摊开双臂,任由侍女为他穿戴王服,望着铜镜里头发半白的自己,微叹了口气,暗自思忖道:“大业未成,孤将老矣。然中国之基业,子桓、子建谁可为承之?”

“大王!”

两名侍女为曹操整理完衣冠,从左右退下。

曹操望了望镜子里的自己,满意地点了点头。

然曹操看见身上这件新颖精美的锦服,好奇问道:“此衣可是近日新制作而成?”

“启禀殿下!”

侍女恭敬答道:“由匠师取蜀锦裁量而成,殿下若有不合身,可让匠师改衣。”

“蜀锦?”

曹操扶着腰带,打量镜子里的自己,皱眉问道:“孤记着之前取襄邑织文裁剪,今怎取蜀锦制衣了?”

“回殿下,织文技艺不如蜀锦,亦不如其精美。今王公大夫多取蜀锦制衣,奴见殿下衣物老旧,故今夏取蜀锦制衣。若殿下不喜,奴取旧衣为殿下更换。”侍女颇是惶恐,说道。

“不必了!”

曹操心中颇喜蜀锦,颔首说道:“织文颜色样式老旧了些,蜀锦色彩绣丽。不必更换,今日且着此衣。但下次欲取蜀锦制衣,当向孤汇报。”

“诺!”

“大王,三位公子已在大殿等候!”侍从说道。

“善!”

曹操将剑佩戴于腰,趋步出殿。

殿内,曹丕、曹植、曹彰三子立于殿中。

见曹操入殿,曹丕领头而拜,说道:“儿臣见过父王,望父王福泰安康。”

曹操按剑入榻,见三子各有风采,如曹丕庄重威仪,曹植潇洒随意,曹彰魁梧武烈,心中顿生骄傲。

“诸子且坐!”

“谢父王!”

趁着三子入座之时,曹操喊来杨修,说道:“近闻民间百姓裁蜀锦为衣之风日盛,蜀锦出自巴蜀,为南贼官营取利,宜当劝民多取中国绸缎、绢麻为衣,不可资助南贼。”

“诺!”杨修拱手退下。

三子入座而候,曹操环顾三人,说道:“今日唤你三人入宫,可知何事乎?”

“可是父王欲考问时政军务?”曹丕问道。

“正是!”

曹操捋着胡须,笑道:“今天下未定,你等为孤子嗣,当胸怀大志,建功于世。”

说着,曹操指向曹彰,笑道:“诗词歌赋,子桓、子建之所长;骑射搏虎,子文之所长。故今孤专考时政军务,望你三人勿要让孤失望!”

“诺!”

“塞北鲜卑渐兴,轲比能、扶罗韩、步度根盘踞塞外,诸胡渐有不顺之心,诸子以为如何?”曹操问道。

“父王!”

曹植欲抢先回答,但见曹丕有回答之意,抬手谦让,说道:“兄长请先!”

曹丕有意先答,但见曹操在上,谦让说道:“子建率先开口,当是弟先答!”

“由子建先答!”曹操见兄弟谦让,点名道。

“诺!”

“启禀父王,”

曹植看了眼曹丕,拱手说道:“鲜卑自檀石槐死后,分崩离析,已难为我中国之患。然檀石槐虽死,但鲜卑诸部势力尚存。今父王欲安塞外,当分而治之。”

“即不可让塞外一统,由多部首领分治,诱其互相攻伐以弱其力,凡有不顺者,起兵讨之,以武威之。武功之下,以文怀柔,准其通商,教化其民。文武并下,此塞外可安也!”

说完,曹植颇是自得,瞄了眼曹丕,嘴角微微含笑。

“嗯!”

曹操脸色虽是不变,但心却对曹植这番话颇是认可。

“子桓呢?”

曹丕看了几眼曹植,心中不由震惊。曹植这番对答,他还能说什么,多是拾人牙慧之语。

思量少许,曹丕硬着头皮说道:“启禀父王,胡人畏威而不怀德,当令其从征,夺其良驹,方可弱其力。父王选乌桓精骑从征,可让鲜卑出良驹入军。强我中国之力,方是根本之道。”

“子文以为如何?”

曹操不予评价,而是看向曹彰问道。

曹彰苦思良久,挺腰正色答道:“父王,儿愿效霍去病、卫青,出征塞北,横扫诸胡,封狼居胥,擒轲比能、步度根等诸夷于阶下,为父王歌舞!”

“哈哈!”

闻言,曹操抚须大笑,说道:“孤之黄须儿,果有壮志。”

笑了些许,曹操望着座位上的三子,说道:“常言知子莫若父,子建之才,却令孤亦难尽知啊!”

接着,曹操话锋一转,敲打说道:“时政军务,本是儿所擅长。今日,却不及子建。日后当多加用心才是,以免被人赶超。”

“诺!”

曹丕低着头,拱手说道:“儿臣近日疏于用心,今后必当努力用功,不负父王期望。”

“善!”

“今后向塞外用武,孤必用子文为帅!”曹操笑道。

曹彰脸上欢喜不已,说道:“多谢父王!”

“都退下歇息去吧!”

曹操挥了挥手,示意三子退下。

三曹趋步出殿,曹丕谈笑风生,不见任何心中芥蒂。

“兄长为尊,先请!”曹植抬手说道。

“三弟请!”

“兄长请!”

曹丕拉起曹植、曹彰的手,笑道:“既是兄弟,何必如此见外,当是同行。”

“哈哈!”

望着三子的背影,曹操露出满意的笑容,思忖道:“子桓心胸开阔,诸子皆不如也!”

思虑间,曹操取过案几上的竹简,便要阅读浏览。

杨修趁机奉上文书,说道:“大王,劝民禁买蜀锦令文已草就,修于文书上列有三条细则,请大王过目!”

“哦!”

曹操接过巾帛,浏览几下,惊讶道:“德祖下笔竟如此之快?”

“请大王批复!”杨修递上毛笔,恭敬说道。

“咦!”

曹操持笔望文,不知如何下手更改,惊讶道:“莫非德祖提前备有腹稿,巾帛上近千字文章,孤却不知从何入手?”

杨修不卑不亢,拱手说道:“启禀大王,蜀锦之风日盛,臣多为忧虑。前日,修偶与子建公子相遇,谈及此事。三公子大为感叹,言诸葛善治国,若不遏蜀锦之风,不消多时,朝堂上下诸卿当多着蜀锦。”

“南贼官营蜀锦,从中牟取暴利,以为军资,充实府库。待贼北伐时,我着蜀锦,敌披甲胄,此当谓资敌也。修不敢专功,以上所思,多有三公子之见解。”

曹操捋着胡须,感慨说道:“想不到子建竟有如此之才!”

“孤着实小瞧子建了!”

见曹操这般言语,杨修决定趁热打铁,拱手说道:“仆之才若比子建公子,则不过鸟雀之于大鹏而已。”

“嗯?”

曹操端着水杯,面露思虑之色。

见曹操如此,左右近臣神色不一,司马懿与陈群对视一眼,略有紧张之色。贾诩低垂眼眸,神色不变。

“聪明智达,文章绝伦,胸怀大志,为国思量。当今天下贤才君子,皆愿从其游而死。子建公子乃上天所以降福于大魏也!”

杨修躬腰进言,说道:“恕仆斗胆,大王开国立基,然无王太子,此与礼不合,望大王早思太子之事。”

“哈哈!”

曹操从榻上起身,笑道:“孤亦深爱子建!”

“大王此言当大利国家社稷!”

寻机,丁仪趋步出列,跪地而拜,说道:“子建公子礼贤下士,能得人心。大王若立子建公子为嗣,朝廷幸甚,天下黎民幸甚啊!”

丁仪,字正礼,沛国人。父丁冲曾为曹操立下大功,曹操常是感激丁冲。

丁冲去世后,曹操欲将爱女清河公主嫁与丁仪,故与曹丕商量。曹丕嫌弃丁仪的眼睛不好使,劝曹操将清河公主嫁与夏侯楙。由此之后,丁仪深恨曹丕,故与曹植亲善。

在清河公主嫁与夏侯楙之后,曹操分别与丁仪、夏侯楙交谈,大为感叹,直言即便丁仪两只眼都瞎了,也要将女儿嫁给丁仪,何况丁仪只是眼睛小。

从此之后,曹操对曹丕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曹丕的识人能力不行。

曹操看向陈群、司马懿等人,问道:“诸卿以为如何?”

陈群不敢犹豫,拱手说道:“此乃大王家事,臣不敢妄言。然立嗣之事,事关天下安危,望大王不宜草率而定。”

“今天下南北分治,刘备有雄才,诸葛善治国,霍峻通兵略。南贼三者,是为大王之仇敌。刘备与大王岁近,及观后继者,必托大事与诸葛、霍峻。若我朝废长立幼,引起朝政动荡,此必被南贼所趁。”

“况且子桓公子天性仁孝,知文善武,深得人心,辅佐丞相以来,并无过失。大王若欲改立子建公子为嗣,群恐诸臣当有异议!”

“臣附议!”司马懿说道。

曹操抚须踱步,思考立嗣之事。他已六旬出头,继任人之事不能不考虑。

他之前有考虑过立曹丕为嗣的念头,然曹丕的军政能力渐渐让他不能满意。在这过程中才华过人的曹植让曹操颇是喜爱,且其性格也对曹操胃口。

若从感性角度考虑,曹操会立曹植为嗣;但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曹操会选择从政的曹丕为嗣。

感性与理性的纠缠,让曹操难以下定决心。

踱步半响,曹操看了眼不发表意见的贾诩,挥手说道:“卿等且退,容孤深思。”

“诺!”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6577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