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季汉大司马

作者:周府 | 分类:其他 | 字数:0

第179章 议兵吴楚

书名:季汉大司马 作者:周府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9:28

公元206年,建安十一年,正月。

隆冬北国,雪花纷飞,山岭白雪皑皑。

壶关城楼上,曹操望着崎岖艰险的太行山道,心中诗意大发,沉声诵道:“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好诗!”

曹操话音刚落,曹仁立即鼓掌喝彩,说道:“司空文韬武略俱全,大志蕴含于胸,古来少有豪杰如此!”

“不知此诗为何名?”曹仁问道。

曹操沉吟少许,说道:“孤征讨壶关,行太行山道,见羊肠坂之艰险,观太行大山之崔嵬,心中之感慨。此诗且名为《苦寒行》何如?”

“彩!”

曹仁带头鼓掌喝彩,众文武开口喝彩。

“哈哈!”

曹操看向陈琳,笑道:“孔璋,孤做此诗何如?”

祭酒陈琳沉吟少许,敬服说道:“司空之诗,古直悲凉,情真切切,暗含沉郁之气。琳吟读而来,不禁回忆起羊肠坂之艰险,我军行军之难。”

说着,陈琳拱手说道:“恭贺司空既破壶关天险,又为世间留此佳作。”

“哈哈!”

曹操挥了挥手,笑道:“此《苦寒行》孤斟酌多日方得,或有字词纰漏。孔璋文采斐然,且劳烦为孤推敲诗词不足之处。”

“《苦寒行》已经是佳作。”陈琳谦虚说道:“琳且退下,为司空抄录诗词。”

“可!”

陈琳退下,曹操将目光落在曹仁身上,说道:“今日得破壶关,子孝谋略有功。今思子孝前后战功,可向天子奏封你为都亭侯了。”

闻言,曹仁大喜过望,躬身拱手,说道:“多谢司空赏识,仁当竭尽忠心以报国!”

曹操举兵围攻壶关一个多月,因城池坚固难克,大为暴怒,下令城破之时,城中将士尽坑杀之。

曹仁及时劝谏,言壶关城池坚固,粮草丰蓄,将士见无生还之希望,必会奋力抵抗,让曹操以仁德示下,壶关则易克之。曹操从曹仁之语,过了几日,壶关果被攻克。

“文谦何在?”

“末将在!”

个子矮小,有好斗之气的乐进趋步而出。

“文谦率军攻破壶关,战功卓著,今孤已向天子表你为折冲将军。”曹操说道。

乐进面露喜色,拱手说道:“谢明公恩典,进莫敢忘明公提拔之恩!”

曹操拍了拍乐进的肩膀,对于这个亲自一手提拔起来的部下甚有好感。相比于曹仁当下才封都亭侯,乐进早在十年前征讨吕布之时,便拜封都亭侯了。

说着,曹操看向众人说道:“得破壶关,大破高干,诸位之封赏,孤已命人奏表,送至许昌天子之手。”

“谢司空恩德!”众人拱手应道。

程昱捋着胡须,问道:“司空,我军攻克壶关,高干败军而逃,远走南匈奴求援,今当奈何?”

曹操手扶剑柄,不以为然说道:“高干败走,已不成大害。袁氏消亡,河北平定,呼厨泉岂敢收留贼子高干?”

在官渡之战时,南匈奴呼厨泉应袁绍之命,配合郭援、高干出兵关中。钟繇联合关中诸将,以马超、庞德为将,大败袁氏联军。呼厨泉转而臣服曹操,不敢进犯关中。

“奉孝?”

郭嘉裹紧身上的大氅,咳嗽说道:“明公,高干败军而逃,远走南匈奴。呼厨泉必不敢收留,然嘉恐高干将从关中、洛邑南下,投靠刘表。今当命人严加巡逻,不可放高干下荆州。”

曹操吩咐说道:“可从奉孝所言!”

顿了顿,曹操又心有顾虑说道:“南匈奴自入塞以来,人口激增,常扰并州百姓。孤欲治之,又恐南匈奴不顺,令其反叛,将如何知其心?”

郭嘉斟酌些许,说道:“明公,南匈奴二百年来,入并州移居,虽有胡人之风,但亦有我汉民之俗。且我大汉以护匈奴校尉治之,单于臣服我朝,是为汉妾,虽有反复,但可以信之。”

自从汉武帝北击匈奴开始,两汉不断打击匈奴,最终导致南北匈奴分裂。南匈奴南下归顺东汉,北匈奴留居草原。南匈奴便成为了东汉王朝的看门狗,护卫边疆,亦有随军北击北匈奴。但随着东汉没落,鲜卑南侵,南匈奴也开始不安分起来。

顿了顿,郭嘉说道:“嘉听闻伯喈公之女蔡昭姬,于关中之乱时,被南匈奴左贤王所掠,产有二子。明公欲试探南匈奴是否有谋叛之心,不如命人以金赎买蔡琰。若左贤王能忍此辱,则南匈奴无叛乱之心。”

曹操点了点头,笑道:“奉孝之策巧妙,孤与伯喈兄素有往来,今其身亡,又无子嗣,可以此为名用金换蔡昭姬归国。”

“明公英明!”郭嘉、程昱恭维道。

谈话间,侍从趋步而来,说道:“启禀司空,荀军师携令公之书信,从许昌归来,且有重要事宜上禀。”

“公达!”

曹操面露喜色,急忙说道:“且让军师到大帐等候,孤速速便来。”

说着,曹操对郭嘉、程昱,说道:“今并州得平,河北安定。今令公书信又来,可议征南伐北之事。”

“诺!”

从曹操收到高干叛乱的消息,到初平并州之乱花了不到五个月的时间。期间为确定下一步的战略方向,让荀攸回了趟许昌,与荀彧联系沟通。

至于荀彧为何被尊称为令公,在于荀彧出任尚书令,因名高重德,故尊称荀令公。

……

大帐内,曹操坐在榻上,左右荀攸、郭嘉、程昱、曹仁等心腹要人分坐。

荀攸手中捧着热水,以驱寒气,说道:“明公,益州刘璋遣中郎将阴溥入朝奉礼致敬。令公斟酌再三以为可表加璋为振威将军,其兄刘瑁为平寇将军。其阴溥之言语,常有谦卑恭顺之意,言益州上下心慕明公威德。”

曹操翻阅刘璋送表的公文,露出了笑容,说道:“江左并入荆楚,倒是让刘璋深感威胁。今遣使送表,当向天子臣服之意。”

“正是!”

荀攸露出笑容,说道:“攸停留许昌多时,与阴溥多有畅谈。刘璋暗弱,外不能制张鲁,内不能抚士女。今公大败袁绍,全取北方,已统中国大半,益州思求明主。”

说着,荀攸给出了好消息,说道:“阴溥曾与攸暗言,若明公挥兵南下,益州愿意为明公提供军资,遣兵助军。”

“嗯?”

曹操上扬眉毛,笑道:“刘璋可用否?”

荀攸抿了口温水,说道:“益州应是可用。昔关中、洛邑大乱,入蜀不能归乡者不在少数。益州人常唤为东州人,刘焉招纳北人为军,以东州人制益州人。今刘璋继位,昏庸怯弱,难为明主。”

可以说曹操席卷北方,除了扩张领土外,也将他的声望推到最高峰。不仅是荆州内部一群带路党,益州也有带路党等着曹操。

历史上,曹操打荆州,刘璋比曹操还着急。接受曹操的军令,始受徵役,遣兵给军。南郡之战时,为断绝南郡与外部的沟通,除了安排关羽绝北道,也安排了甘宁取夷陵。

曹操心中甚是火热,问道:“二袁入塞外,与乌桓蹋顿联合;二刘取江左,荆楚入刘表之手。今高干已平,南北舍取,公达与文若有何见解?”

荀攸摇了摇头,说道:“荀令与某之见有些许出入,各有不同。”

沉吟少许,荀攸说道:“攸以为荆州之中蔡瑁、蒯越二人暗服,把持襄阳内外,刘表身患重病,二子争嗣,不足为惧。待刘表身死,二子生隙,犹如二袁之事。”

“彼时明公可效征讨河北之法,平息吴楚之地。吴楚若平,益州归顺,西北群服,则天下归一!故攸以为可先征讨乌桓,后治水卒,再讨吴楚。”

曹操微微皱眉,问道:“文若以为如何?”

荀攸如实说道:“荀令以为刘备远胜二袁,居江左恐为大患。且刘备于徐淮深得人心,今之昌豨,旧之陈登,皆从刘备谋逆,不可不理。霍峻虎步江淮,连同江淮群寇,不可小觑。”

“江淮之敌,非公之基本,归心者寡,皆赖刘九江兴治城郭,外连群豪,得以还百姓之太平。今二贼不敢犯江左,乃因江左初克。若让二贼休养生息,厉兵秣马,则江淮危矣!”

“那文若之意是?”曹操问道。

“荀令以为可借征讨刘表之名,派兵入驻江淮诸县,退敌于江北。又可命猛将讨江夏,观荆州动向。若荆州暗弱,江左无备,明公可举大兵伐之。”

“二袁入塞外,所恃之人乃蹋顿而已。今出征辽西,路有上千里之遥,不可急取。可观荆州动向,再议伐取辽西乌桓,降服辽东公孙之事。”

“观荆楚动向,后定夺南北之事。”曹操捋着胡须,喃喃自语说道。

“你等以为文若之策如何?”曹操问道。

郭嘉沉吟少许,说道:“江分南北,我军南下,亦难急取江左。明公可从荀令之言。”

“刘备如虎,今入江左,当虎入群山。即便不伐,亦要遏其势。”程昱说道。

“那谁可伐江夏?”曹操也不含糊,直接问道。

“张辽!”

荀攸说道:“张辽作战骁勇,勇冠三军,乃万人敌也。令文远讨江夏必有所得,亦可观吴楚反应。若能兵临江水,遏断吴楚,则吴楚或可一鼓而下。”

“那江淮可用何人?”

“可命张郃益兵与夏侯督军,令其节制吕虔、于禁、臧霸、孙观、张郃等将,率军南下江淮,巩固江北。”郭嘉建议。

“好!”

曹操站起身子,沉声说道:“命张郃、张辽率军南下,孤率大军回师邺城,以观吴楚反应。”

“诺!”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7168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