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季汉大司马

作者:周府 | 分类:其他 | 字数:0

第189章 辟线建马场

书名:季汉大司马 作者:周府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9:28

“夫人且将阿牛抱去!”

见到步练师入屋,霍峻急忙将怀中哭闹不停的婴儿送到步练师怀中。

步练师双手抱过小霍弋,哄着娃娃,明知故问道:“郎君怎么不抱阿牛了?”

霍峻讪讪而笑,说道:“阿牛哭闹不停,哭着我心烦。”

步练师白了眼霍峻,笑道:“郎君能治万人大军,却治不了小小一婴童,说出去岂不让人笑话。”

霍峻笑着脸,说道:“男女之事,各有所长。峻治万人,用以棍棒恩义,明于军法。夫人抚阿牛,行以柔情仁爱,感化其心,此峻不如夫人。”

哄着小霍弋的步练师,心中恍如吃了糖蜜。她年龄小,在族中少有人畏她,多是因霍峻夫人的身份敬她。族内的事务,她又难以插手,心中有时难免多想。今霍峻承认自己的不如,言及她的长处,倒是让她心中欢喜。

嘴角的笑容难以掩盖,但步练师似乎想起什么,问道:“郎君可是将率军乘船出海,远渡至辽东?”

“夫人怎知此事?”霍峻问道。

霍峻治家的首要,即不向家中谈及工作内容。步练师不知他的谋划,也不知他的机密。步练师若问,霍峻常以含糊答之。

步练师将小霍弋哄睡着后,小声解释说道:“妾不知郎君之事,但近日见郎君收集海图,又常唤江左商贾,咨询辽东之事,故而闻之。”

说着,步练师担忧说道:“妾听闻海上大风大浪,常有船毁人倾之事,郎君既为江左上将,岂能率舟师赴渡海,弃性命于危险之上?”

从秦汉到大航海时期,乘船渡海基本就是在刀尖上跳舞。如北海人管宁从辽东回归中原,走长山列岛航线,跨越渤海海峡,途中遭遇大风暴,除了他所在的船只外,所有船只倾覆,无一幸免。

跨越短短的渤海都尚且如此之难,更不用说从江左航行两三千里到辽东了,可谓难之又难。

霍峻笑了笑,解释说道:“峻不渡大海至辽东,今率水师出海北上至东海郡朐县郁洲驻扎(今连云港),出海不过数百里,并无危险,沿途皆海岸。至郁洲时,为夫便命人北上至东莱郡,乘船越海至辽东。且今时秋冬之季,少有风雨,此行妥当,不必忧虑。”

东海郡的朐县,步练师有所耳闻。她乃是淮阴人,幼年曾听母亲讲过田横之死的典故,昔田横渡海避难,便是逃到朐县的郁洲生活。郁洲距离江左不远,又是临近朐县,应当并无多大风险。

步练师微蹙柳眉,叮嘱说道:“郎君既有布置,妾不便多言,一切当以小心为上。”

“嗯!”

海路的危险,连那步练师都知道,霍峻又怎会不知。乘船到辽东,他是不可能亲自前往。不仅是怕海上的风浪倾覆船只,更是担心公孙康脑抽。

历史上孙权派万人出海,远渡重洋到辽东,册封公孙渊为大魏吴王的燕王。公孙渊畏惧曹魏,将孙权派出的使者杀了,又将那些万人吞没,气得孙权就要跨海击辽东,幸被陆逊等人劝阻下来。

今时公孙康畏惧曹操,说不准会连他的脑袋及二袁的头颅,一起送到曹操手上,到时候自己连哭都没地方哭去。

步练师抱着小霍弋离开书房,霍峻在那研究江左商贾口中的航海路线,及他手上已有的海图。

霍峻心有打通辽东航海路线的想法已久,他在去年建造龙骨大船除了用于水战外,便有想利用龙骨大船开辟江左至辽东的海路。

至于为何想开辟辽东海路,原因既简单,又不简单。简单在于辽东具备江左必备的战略资源战马;其不简单在于霍峻想在江淮地区开设马场。

嗯!

江淮地区可以养马,且可以大面积饲养战马,养得战马亦是精良。

霍峻怎知江淮可以养马?无它,唯在朱元璋身上。

众人云,历代以来唯有朱元璋以南伐北取胜。殊不知元末时期除了江南富庶超越北方,且北方大元内部自身混乱的原因外。还要重要的一点,在于朱元璋不同于其他的南方政权,他继承了元朝的遗产,即庐州马场。

元朝在灭了金朝之后,蒙古人入驻中原,渐渐被汉人同化,不饲养战马,转而如汉人般开始耕垦播殖。习于农事,可带来富贵,但也让蒙古人失去自傲的战马。

逢国内战事,蒙古军中则缺战马。如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雄之时,占据中原的忽必烈军中缺马,不得已之下,忽必烈自己花钱购买数万战马补充入军。

及平南宋后,南方时常反叛,元朝为镇压南方叛乱。忽必烈决定将马场开设到江南地区,苦苦寻找一番,最终在大别山周围的庐州选为马场。

庐州,即汉之合肥、舒城、皖城一带,几乎与霍峻所在的江北诸县重合。朱元璋起兵于淮西,与元朝的庐州马场近在咫尺。

这也是为何,朱元璋手下的徐达、常遇春等淮西军功集团善于骑战的根本原因,即他们或许从小接触马匹,对于骑兵并不陌生。

后世之事可为借鉴,江北大别山山区可为养马地,霍峻让士仁早就试过。军中几匹母马与公马已成功生下幼马,近期又健壮成长。故而霍峻下定决心,打通辽东海路,在江北开设马场。

江左有了骑兵,即使不如北方之盛,但通过辽东战马,亦可自给自足,在野战上缩小与曹军的差距。

毕竟缺乏战马的军队,与战马充沛的敌军作战,即便能打赢对方,但你也打不崩对方。敌人拥有战马来去如风,怎能胜得过。强如岳飞能屡次击败金军,也是依仗帐下的骑队强悍。

为了江淮马场的发展战略,霍峻必须亲自出马,坐镇军中。

当然昌豨也要救援!

思索海图间,霍峻拿起了刘备送来的书信。其信中言语,昌豨反叛后,得知夏侯渊、于禁北上征讨他,昌豨向京口送来求援信,希望刘备能率军北上救他。

救援昌豨又岂是那么容易救援,昌豨身在东海郡,在徐州之中,淮河以北。但凡刘备有能力举兵至淮河,早就北上攻略合肥、寿春诸地了,今下又何必退守江南。

若走邗沟入淮河,除了秋季之时,水位下降,淤泥堵塞等一系列问题。而且夏侯渊早有防备,命利城太守吴敦、琅琊相臧霸屯兵邗沟险要,阻敌北上。

曹操为防止泰山诸将反复,将昌豨的东海郡直接并入臧霸的琅琊国,以此来安抚臧霸,再用臧霸来安泰山诸将之心。

沉吟少许,霍峻给刘备回了封信,即言明昌豨可救,自己将在几日后前往京口,与刘备会面。

“来人,将此信送与京口。”

“诺!”

晚上还有两章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5639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