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季汉大司马

作者:周府 | 分类:其他 | 字数:0

368.第365章 诸葛挂帅

书名:季汉大司马 作者:周府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9:28

第365章诸葛挂帅

《汉纪·昭武帝纪》:建安十九年秋,中祖补诏:“收田租亩八升,可用麦抵。五升麦抵四升稻,十升麦抵八升稻。”

宿麦想在南方推广,除了政策的引导,还要从思想上解放百姓。

如对于小麦有毒论,刘备还特意让王粲持笔,解释小麦无毒。表示小麦之毒,多是储存不善引起,而非小麦本身引起。

《论麦毒》布露各州郡,尽量让南方基层百姓能够清晰认识小麦,而非妖魔化宿麦。

且说宿麦有毒论,传播之广,时间线之长,能离谱到什么地步?

唐代名医孙思邈,言多食面饼,容易引发外邪入体,从而导致头发脱落,小腹发胀,需服用花椒、萝卜才能解毒。(注①)

元代名医贾铭,更夸张表示吃面中毒后,不仅掉头发,连眉毛也跟着一起掉。

除以上这些人,还有北宋医学家董汲、北宋科学家沈括、明代学者高濂也都相信小麦有微毒。

明代医学大家李时珍,也是认为小麦有毒,然李时珍比孙思邈好些,认为北麦无毒,南麦有毒。

何以解毒?

或言食用面汤,或言食用花椒,或食麦麸,可解麦毒。

在霍峻眼中,麦毒之说的盛行,除了南方潮湿,不便储存,容易滋生细菌等因素外。倒不如说是以粒食为主的华夏文明对粉食的不习惯,以及文明的自我优越性。

粒食,北人食粟,南人食稻。这是华夏文明诞生以来难以磨灭的印迹。粉食这种异端饮食,让习惯粒食的汉人难以适应。

较后世人皆能食雪白的大米饭,然缺乏先进技术的古人多是连壳带米一起蒸煮。小麦若用蒸煮,口感极其差劲,如此自然不被先民所看重。

以至于南宋末年黄震曾言,‘厌贱麦饭,以为粗粝……闻有碎米尚付猪狗,况麦饭乎?’

为何如此?

多因南人能食稻米,其产量比粟高,即便不能食稻米,也能食用鱼虾、野蔬之物。

为何北人不嫌弃?

因历代之降,北方多灾,南方少灾。如明末的小冰河时期,北方大片饥荒,农民起义不断;南方虽也有灾荒,但多是小面积。

自然灾害之下,石磨的出现,北人不得不开始食用小麦,革新主粮。从北粟南稻的饮食格局,才渐渐演变成后世熟悉的北麦南稻饮食格局。

当然至于宿麦是否有毒性,今时已不在南人百姓的考虑当中。种宿麦有利可图,能抵稻米田租,为来年留足稻米口粮即可。反正秋冬闲来无事,多费劲种点宿麦不就好了。

基层百姓接受信息晚,自有消息通道的中下士族在今岁便尝试种植宿麦,以为来年缴纳赋税之用。中上士族即便看不上蝇头小利,出于节省稻米的考虑,也会种植宿麦。

武陵郡,零阳。

官舍内,亭长冉省坐在席上,向亭下的七八名里正宣布,说道:“大王诏令,从今岁时起宿麦可代稻米缴纳田租。五升麦,可代缴四升稻。此大王之恩赐,诸老当回乡间告知百姓,大胆种植宿麦!”

“种宿麦?”

里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探讨这个政策。

“好事啊!”

须发半白的里正冉兴,笑道:“县官上任,下令力行宿麦,老夫规劝百姓,百姓多应付了事。或言不知宿麦,或言宿麦有毒,或是言无麦种。今大王此诏下达,不消老夫规劝,怕是这些人纷纷思种宿麦。”

“亭长,大王收宿麦为田租,不知能是持续多久,就怕今岁种,明岁撤销此令?”蒋杞忧虑说道:“若是反复,就怕种了宿麦,无人愿收。”

冉省捋着胡须,说道:“县官言,郡中已在兴建仓库,专为储存宿麦所用。且中枢下令,各郡于水流湍急处,修建水坊石磨,以用于研磨宿麦。料此动作,大王应有长久收麦之念。”

兴建储存仓库、水坊石磨本不该让普通的亭长知道,但是为了增强基层吏员与百姓的信心,故而太守蒋琬将系统工程告诉治下县长,也让他们传达下去,增加政府的公信力。

“石磨为何物?”蒋杞好奇问道:“宿麦为何需要石磨研磨?且何物能以水为力,驱使研磨宿麦。”

冉省摇了摇头,说道:“石磨之物,某只听过,却不曾见过实物。听县官言,宿麦有了石磨能制成面饼,北人常以此为食。”

拍了拍手,冉省说道:“不管石磨是为何物?诸老回去告诉乡人,可用宿麦抵田租。至于如何耕作宿麦,县官则会派人教授。”

“诺!”

里正们纷纷起身,出官舍的路上,众人私下交谈。

“兴老头,你家准备种宿麦不?”蒋杞压着嗓子,问道。

冉兴抓着胡须,说道:“宿麦今时可种,然我无麦种,要种也只能等上一年,明年整田种宿麦,后年用来缴纳田租。”

说着,冉兴打量蒋杞,见其神色欢喜,问道:“你有麦种?”

蒋杞嘿嘿一笑,说道:“马县官在时劝耕宿麦,某怕县官核查,于薄田种了一亩,平时虽少有打理,但也产了些麦子。今缴纳赋税,怕是不够,但留作麦种耕作,应是足矣!”

冉兴笑了笑,说道:“亏你机灵,难怪伱询问石磨之事。今能匀留我多少麦种?”

向官舍挤眉弄眼下,蒋杞笑道:“昨日冉亭长已找我拿了些麦种,手上怕是麦种不够。若是要匀你麦种,可匀一升三合。如此数目,至少可够你种上两三亩地了。”

政策的传播总是从上至下,第一批享受政策福利之人,大多非是平头百姓,而是刘备帐下的官吏。他们得知政令,通知家人,提前筹备麦种,用于今岁耕作,明岁丰后上缴官府。

当百姓想要得到麦种,大多要等到明年秋冬,才能在田间种植宿麦。

当然这也是诸葛亮、霍峻等南汉高层乐于见到的现象,这些在地方任职的官吏,往往多是地方上有威望有权势之人。

他们带头种植宿麦,不消多时,地方百姓多会跟风种植宿麦,且也有利于传播宿麦种植技术。

冉兴沉吟少许,说道:“今天色尚早,某家中藏有小坛米酒,且让小儿打几斤狗肉,你我痛饮一番。”

在肉食种类不发达的农业社会,狗因容易饲养,产子多,口感鲜美等原因,成为农业社会不可或缺的肉食来源。故而食用狗肉上到天子,下至百姓多有食用。

闻饮酒水及食狗肉,蒋杞不由口齿生津,笑道:“大王禁酒以来,我半载不饮酒水。今有美酒与狗肉,我岂能不往乎!”

“走!”

且不言基层官吏,如何利用先知优势,提前种植宿麦。但对于南汉高层而言,总归是推广出去,随着时间的推移,种植宿麦的习惯当会遍布南方。

王府内,刘备与霍峻、糜竺、赵云、黄权几人聊着军政,脸上笑容洋溢,可见其的心情不错。

刘备翻阅着禁军文书,说道:“南北禁军,四万军士,三监三曹,皆已成建,当是有劳诸卿了。”

说着,刘备目光看向霍峻,说道:“顺利抽调地方诸将精锐,组建南军,仲邈多有功绩啊!”

改建禁军之中,北军并不麻烦,以之前的中军为基础,由赵云、陈到二将挑选精锐,选出两万人编入北军。

唯有南军麻烦些,其兵源要从各州郡的将领那抽调。由于刘备继位的过程较为和平,南方诸将的独立性更高些。

面对刘备抽调精锐兵源的政令,多是不想服从。为了起到带头效果,霍峻、关羽、张飞、甘宁等高级将领,率先向中枢派遣精锐军士,或数百人,或千余人,以表明自己的态度。

霍峻抽羆虺军五百人,加上鲁肃、高翔、徐盛、霍笃等将凑兵,出了约有两千精锐。

江东地方武装也给刘备凑了三千精锐。巴蜀降将中,刘备也抽走三千精锐。关羽、张飞各出千余人,凑了个三千人。士燮也非常识趣,不消刘备多说,主动抽派交州义士二千人诣武汉。

且不说陆逊、申氏兄弟、文聘、贺齐等拥有私兵的将领,或多或少抽调兵马诣武汉。

有了高级将领的带头,众人又见刘备想法坚定,中低层将领难以拒绝。拖了两三个月,各州诸将东拼西凑之下,给南军凑满了两万精锐。

刘备也不客气,责令黄忠精选兵马,若有羸弱者,重回本部,让将领重新挑选。

霍峻拱手谦让,说道:“尽奉国事尔!”

刘备将放下文书,说道:“广植宿麦,推行四政,恩惠百姓,此国之大策也;组建禁军,强干弱枝,威慑四方,此国之基石也。今岁至此,军政之事略有小成。”

“南方六州看似太平,然却有不顺之民。荆楚五溪蛮,吴越山越蛮,或数十万,或十余万,盘踞山林之间,不服王化,不缴赋税。贪鄙财物,或下山劫掠,今为孤之所忧。”

话锋一转,刘备说道:“近日以来,孤与诸卿商议,或有人劝孤可择时出兵清剿五溪、山越二蛮,以为充实人口之用。不知诸卿以为如何?”

霍峻沉吟少许,说道:“征讨蛮夷,充实人口,并非不可。自大王执掌南方以来,行温和之法,安抚五溪、山越二蛮。今根基已成,为充实地方户籍,或取精锐入军。明岁可择良时,征讨五溪、山越二蛮。”

刘备执掌吴楚以来,为保持政权的稳定,多采取柔和的政策,去安抚蛮夷、豪强。今刘备称王开国,兵下巴蜀,声威大涨,岂能照行旧策?

出兵征讨五溪、山越二蛮,不仅能露露肌肉,还能降服蛮夷。若征讨蛮夷顺利,降服几十万男女百姓没有问题,顺便还能借机调整行政机构,深化对荆、扬的治理。

“子龙、公衡?”刘备问道。

“臣无异议!”赵云说道。

黄权捋着胡须,说道:“启禀殿下,征讨蛮夷,不宜武力强取,宜选文武兼济之人,出任主帅。行刚柔并济之法,且征且抚,如此让诸夷归心。”

刘备微微颔首,说道:“公衡所言有理,征讨蛮夷于己方州郡之内作战,若是征讨过猛,则伤及百姓,不利百姓休养生息。”

顿了顿,刘备问道:“诸卿以为谁可出任征夷主帅?”

霍峻思绪少许,拱手说道“启禀殿下,峻以为军师将军诸葛孔明,能担此重任?”

“孔明领军?”刘备迟疑的说道。

“正是!”

霍峻环顾在场将领,说道:“蛮夷羸弱,起兵征讨,轻易能胜,得胜则掠民,得民需安之。故征讨二州蛮夷,名为用兵,实则安夷。且蛮夷广布艰远,征抚不当,避难入山,则户口多失。”

“孔明,兼理二州,达治知变,正而有谋。征讨蛮夷,编户齐民过,此孔明之所长也!”

霍峻向刘备拱手,说道:“正而有谋,协调军政,勤能安夷,此峻不如孔明也!”

打蛮夷,真没啥难度,对霍峻来说,有手就行。真正有难度的在于,如何安抚蛮夷之心,将蛮夷成为户籍上的百姓。然论安抚蛮夷,编户齐民,偏文政方面,霍峻不如诸葛亮。

历史上诸葛亮平南中,你以为是大小恶战,七擒孟获,降服诸夷。实则诸葛亮春天出兵,秋天回军,行军+征战+治理,仅花了半年的时间,解决南中叛乱。

按行军路线与征战时间来看,诸葛亮就是在治理南中的同时,顺手打了下蛮夷,率军队到滇池旅游。

当然这仅是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来说,凡将怕是没那么简单,这也是为什么霍峻举荐诸葛亮挂帅的原因之一。

刘备起身而笑,说道:“孤本意让仲邈坐镇大军,指挥各军征讨五溪、山越二夷。今仲邈举荐孔明之语,孤以为然也!孔明之才,非萧何可比,亦能领军出战!”

说着,刘备看向黄权,说道:“征讨二夷,孔明若愿出任主帅。孤欲让公衡为副职,都护诸军,征讨江左山越,何如?”

“臣必不负殿下之命!”黄权兴奋的说道。

“善!”

——

①:“多食,长宿,加客气。畏汉椒、萝卜”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5064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