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季汉大司马

作者:周府 | 分类:其他 | 字数:0

第200章 户籍人口与马场

书名:季汉大司马 作者:周府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9:28

司马芝不仅向霍峻献上了稻麦轮种之法,也汇报了鄱阳郡的户籍情况。

鄱阳郡地跨长江南北,以一个‘T’字形插在豫章与丹阳二郡的中间,郡内辖区东起濡须口,西至寻阳。江北有皖城、居巢、寻阳、松兹、舒县、临湖、襄安等七县,江南有彭泽、鄱阳、余汗、鄡阳、广昌等五县。

就实际而言,江北的舒县、临湖、襄安三县已无多少百姓,唯留下空荡荡的城池。因而实际上鄱阳郡中仅有九县有人口,即江南五县,江北四县。

在司马芝及众县长的核查下,鄱阳郡九县的人口数据已经统计出来。扣除军户万户,九县共一万六千三百五十一户,人口约在七万六千八百三十二人,县均一千八百余户。若从青徐得到的四千余户,人口约可有十万人左右。

总体来说,霍峻的鄱阳郡看似大,但由于江北属于人口稀少之地,若无霍峻整治,估摸人口会更少,远远不如刘备手上的丹阳郡。

在诸葛亮的内抚丹阳山越、宗帅的操作下,为丹阳郡拉到约有十余万的人,丹阳郡户直达九万四千九百九十一户,辖二十县,人口在四十七万六千三百五十六人。且不包含军户三万,若加上三万军户,人口约有六十万人。

且据霍峻从王粲、潘浚口中得知,他们花了一两年时间统计江东人口,加上鄱阳、丹阳二郡,江东七郡有民户三十一万余众,民户在一百三十八万人,加上军户五万余户,继而也仅有一百六十万人左右。

相比于永和五年统计的江左五郡人口三百九十万人,当下建安十二年统计的一百六十万人,减少达二百三十万人,扣除蛮夷水份,不得不说战乱减民甚是严重。

战乱减民情况很多,除了死在战争期间的百姓,或是成为士族、豪强隐户;被人贩卖为奴隶;举族入山成为宗贼;亦或是因天灾人祸,百姓病死饿死。

且扬州、荆州这样算好的,如那汉末长期动荡的兖州,永和五年统计的八十余万户。到西晋太康初年时,几十年过去了,兖州仅有八万余户,可谓十室存一户。

霍峻回皖城几日,通过信件沟通,对江东户籍情况,心中也有了数。在忙完政事后,霍峻出城视察马场,顺便下乡看看被迁到皖城四千余户的青徐百姓。

皖城有两水,分别为皖水、潜水,又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水利工程,即皖水为乌石堰、潜水为潜水堰。两堰之中乌石堰被修缮,灌溉数千顷,用于军户、流民开垦荒废的农田。

今春季之时,司马芝收到诸葛亮的消息,建议修缮潜水堰,似乎有大量百姓迁移到皖城。于是司马芝发动军士民夫,修缮潜水堰,引河水入渠,以便百姓耕作。

可惜这批百姓到达的时间晚了,抵达之时已是夏季,虽错过春季水稻种植,但却能赶得上秋冬季节的冬小麦种植。在司马芝的组织下,这些迁徙到皖城的百姓,近几日在搭建房屋;又根据官府分配的田亩,捣弄田亩,以备秋季种植冬麦。

霍峻在前往马场的路上,路过这些百姓聚集的亭落。远远望去,只见百姓们互帮互助,举木搭建房屋;妇人在弄着稻草,准备用于铺设屋顶,甚是热闹,各有分工。

霍峻没入亭落,而是在马车上远远地观望,问道:“百姓口粮从何而来?”

“军师实乃大才!”

司马芝同乘车驾,赞扬道:“芝与诸郡欲供口粮,又让迁徙百姓自力更生,入水猎鱼虾,进山寻林物,以配口粮食之。然军师却言,夏至秋长有数月,虽可让百姓生活下来,但郡县负担不小。”

“故军师以为,可行以工代赈之法,出工三日,休沐一日,便于百姓操持家务。官府以粮草、农具为酬,以便百姓生活居住。其中具体出工何物,军师以为可修水利,或是为船厂伐木,或入山挖矿,或是诸如此类之事。”

霍峻点了点头,笑道:“孔明有经国济世之才,此策于他而言,却是信手拈来而已,不足为奇。”

战争逐渐结束,诸葛亮过人的执政能力才彰显出来,不仅能将丹阳郡打理着井井有条,更是能主动担起责任,在大事上与周围郡县联络,为他们出谋划策。

比如昌豨的数万百姓,似乎直接被他们扔到江北无人搭理。殊不知诸葛亮早就为他们安排好了,在霍峻北上后,诸葛亮未雨绸缪,赶赴江北,挑选合适那些人屯守的地方。

经过诸葛亮考察后,决定让昌豨屯扎在江都(今扬州),江都境内地势平坦,河湖交织,水土肥沃,临近邗沟,便于捕猎鱼虾。在得知昌豨被救到手后,诸葛亮征调徭役,修缮水利,为初批抵达的百姓划分田亩。

在水稻春耕正式开始前,诸葛亮以工代赈,以农具、口粮为报酬,仅告诉这些田亩将会赐予这些百姓,却不让这些百姓知道那些田亩属于他们。继而开荒后,到了春季,让这些百姓分到田亩,便可下地播种。

后一批来直接可以领到田亩,又向丹阳郡借了下播种的粮食……根据不同批次抵达江都的百姓,诸葛亮制定了不一样的方案,尽可能将这些人力最大化利用起来。

自春入夏来,那几个月的时间里,诸葛亮带着丹阳郡吏入驻在江都,替昌豨操盘好这一切。直到临近夏收时间,诸葛亮方才结束他的任务回到京口,恰逢与霍峻会面。

据霍峻所知,在刘备离开京口后不久,诸葛亮又忙活军资器械。至于分配到丹阳郡的万余移民,诸葛亮早就计划好,让徐庶操盘,他就在那监督进展。

何为治理能力强,即他的统筹协调能力强,他能在有限的资源中,根据时间及不同事件,合理恰当安排不同的任务进程,即达到帕累托最优解。

统筹能力在生活中亦是常见,如安排百千人的会议,或是规划集体出游路线。这种能力既有天生,又有锻炼。而诸葛亮毫无疑问,他在这方面的天赋几乎点满了,甚至有溢出来。

霍峻观望了半响,示意驭手驱车而行,说道:“子华,可让这些百姓多入船场、铁坊二地,明岁恐有战事将生,当严加储备军需。”

“明岁将生战事?”司马芝惊讶问道。

霍峻隐晦含糊,说道:“车骑将军病重,明岁荆州恐有风波,轻则小战,动则举州大战。故而不可松懈,你今后于郡中当有意储备军需。我已命周豫、刘忠二人加快督造战船、甲兵,二人若有需求,你且多多配合。”

“诺!”司马芝沉声说道。

霍峻望着郊野上的风景,长叹了口气。

如今江左的宁静,恐怕就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从刘琦被荆州水师拦截开始,江东进入快节奏当中,七郡都有意识地向军队倾斜更多的资源,打造甲胄兵器,建造水师舰船。

驱车向西走了许久,行至松滋县域时,车马向北而行,终于抵达马场的所在地。此马场位于潜山的山脉南段,有成片的天然草山,草山上下起伏,绵延数十里。不仅是辽东的骏马在这放牧,连军中六百匹战马也在这里生活。

马群奔腾间,草碎飞扬,阳光飘洒,令人心旷神怡,既有北国草原之苍茫雄浑,又有江淮地区的灵秀神奇。

大别山,山脉气候各有不同,景色亦有不同。大别山脉不仅有树木森林,余脉亦有草山。

霍峻瞭望宽广,苍茫的草山,和那成群的马群,心中通畅些许。

“府君!”

高歆、士仁、张承领着马场重要的官吏等十几人,前来拜会霍峻。

“今送抵的辽东马匹情况如何?”霍峻问道。

牧监张承趋步出列,低头说道:“启禀府君,辽东马匹由于浮海而来,身形骨瘦,颇是憔悴,近几日饲养观之,身形渐丰。但却有五十匹良马似乎水土不服,由马医诊治。”

霍峻微微皱眉,问道:“马医何在?水土不服可有药治否?”

“在!”

马医徐天,操着辽东口音说道:“启禀府君,近日以来在下仔细考察,窃以为此非病而是四肢无力,皆因食中少盐。”

徐天,字仲雄,素识马性,能知马疾。于襄平城中颇有名气,被糜芳用重金连家带口哄到江左。

“缺盐?”霍峻问道。

徐天抚摸着战马,说道:“府君不仅人需食盐,马亦需食盐。在辽东草水之中似乎有盐,马儿食之,身体健壮。而于江南水乡,似乎水土少盐,亦或是天气燥热,马儿汗流不止。”

说着,徐天眯着眼环顾周围,说道:“此处虽已是清凉,但比辽东还是炎热。辽东寒冷,马匹毛发甚多。”

士仁拉过一匹从辽东送来的母马,观察了下马的鬃毛,已是被汗水沾湿,说道:“果然如此!”

霍峻心中了然,大概是天气炎热,来自辽东的战马不适应天气,出了太多的汗,导致盐分流失太多了。

“可是食盐即可?”

徐天点了点头,说道:“需要盐,想要马儿健壮就要吃盐,不吃盐不行,不然就会生病。”

“哈哈!”

霍峻笑了几声,说道:“需要多少盐找郡上要,让郡分给马场。江淮之地,缺人,缺马,就是不缺盐。”

实际上霍峻不知道的是,元朝在江淮督办马场,除了大别山的气候问题,其中原因便是离盐场近,在江淮地区饲养的战马每十二天就要进盐,否则就容易生病。

至于辽东、蒙古地区的马儿为何不用食盐,核心在于内地草原的水土含盐量高,且气候寒冷,损失的盐分不多。而南方天气炎热,容易大量出汗,消耗的盐分比在辽东、蒙古生活时,会多上几倍。

霍峻眺望在草山上进食的马群,问道:“马场何时能出骏马?”

牧监张承沉吟良久,说道:“辽东四百匹马,三百五十匹为母马,五十匹为精壮公马。母马于春秋受孕,孕有十月,一岁一胎,一岁半受孕,十岁则难生孕。母马约可生八匹至十匹马。”

张承,字继业。刘备帐下老人,幽州涿郡人,此前刘备军中的战马皆交于他负责。今刘备知道霍峻建设马场,便推荐他出任南山马场牧监。

霍峻心中盘算了下,亦是叹了口气,果然建设马场之事,属于是长期工程,短时间内难以见效,但是越早建设也越早享受成果。

沉吟少许,霍峻吩咐说道:“君义,军中凡是母马有在八岁以下者,不可骑乘,全部送到马场中,用于生产。”

“诺!”

“子华替某书信一封,让糜子方下次北上时,尽量购母马用于生产。”霍峻说道。

“诺!”

马场之重在于母马多寡,如果能得到越多的母马,其所生产的幼马也越多。

霍峻不指望南山马场能产出几万匹这种不可思议的数目,但他却希望南山牧场可以正常补给军中的战马损耗。

毕竟每次作战无论胜负,实际上都有战马死伤,想保证长期保持骑兵在一定数目,不能靠缴获这种不靠谱的行为,马场每年向军中输送的战马数量很重要。

霍峻叮嘱说道:“继业,马场之事需多注意,凡有所缺,可向某申报。”

张承拱手说道:“启禀府君,马匹食草之外,亦有食有麦豆,不知郡中能给否?”

“所需多少向长史言明即可。”

“诺!”

果然养马就是大投入的行为,不仅要吃盐,还要麦豆喂养,真如人般。

来晚了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5144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