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季汉大司马

作者:周府 | 分类:其他 | 字数:0

373.第370章 歹计互出

书名:季汉大司马 作者:周府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9:28

第370章歹计互出

邺城,曹丕府。

堂内,曹丕负手背腰,在那来回踱步,神情着急的观望堂外,似乎在等着什么。

“公子,诸君到了!”侍从通禀道。

“速请!”

少顷,司马懿、陈群趋步入堂,向曹丕行礼。

“拜见公子!”

曹丕上前扶起二人,说道:“二君请入座。”

望了望堂外,不见孙权的身影,曹丕皱眉道:“仲谋呢?”

“吴侯被大王留在宫内,咨询淮南之事,难以抽身。”陈群说道。

“善!”

曹丕高坐榻上,挥手让侍从退下,独留司马懿、陈群二人于堂内。

“今日父王考问时政军务,孤念及兄弟之情,有意谦让三弟。不料三弟问答如此出众,让孤后续难以作答,让他胜了一筹。”

曹丕望着二人,忧虑说道:“杨修、丁仪二人,今日竟当场劝父王立三弟为太子。听侍从言语,父王神色言语,似乎有废长立幼,偏向子建之意。这该如何是好?”

此前曹丕、曹植的嗣子之争尚在暗地里,今日杨修、丁仪二人当着众人的面,劝曹操立曹植为嗣子,已是向曹丕开战的信号。

陈群脸色并不好看,说道:“群与仲达冒死进谏,劝大王深意,勿行废长立幼之事。幸大王采纳良言,让我等退下,深思再议此事。”

“若按二卿如此言语,某岂不危矣!”

曹丕沉不住气,愤恨说道:“杨修、丁仪二人,今后我必杀之。”

司马懿拱手请罪道:“臣才疏学浅,有负公子重托!”

曹丕生了会闷气,说道:“此非卿等之过,实属三弟能得父王之心。”

顿了顿,曹丕问道:“事已至此,如之奈何?”

“这~”

司马懿沉吟少许,说道:“公子勿忧,古来废长立幼,常是大事。大王如欲废公子,而改立三公子,恐今日已下决心。今大王犹豫不决,非是不愿,而是疑似不能尔!”

“不能?”

曹丕念叨几下,问道:“仲达所言,是何深意?”

“公子自幼年时起,便随大王南征北战,继副丞相,任五官中郎将,常留守中枢,安抚人心。”司马懿分析说道:“得公子恩惠者,有成百上千之众,根基渐成。”

“而三公子,理事颇晚,性情直率,任性而行。今虽有杨修、丁仪等人相助,但根基甚浅,难以与公子相较。公子可效商山四皓之事,笼络朝堂上卿,为公子谏言。”

“当笼络~?”曹丕问道。

“公子,吴侯到了!”侍从说道。

“速请!”

孙权趋步入堂,拱手说道:“大王有要事商议,耽搁时间望公子恕罪。”

“无事!”曹丕起身迎接,问道:“仲谋,大王可有询问立嗣之事?”

孙权摇了摇头,说道:“大王咨询江淮之事,不曾谈及立嗣之事。”

曹丕拉着孙权坐下,说道:“仲达让丕行效刘盈请商山四皓之事,笼络上卿,显丕今下之根基,并为某进言。仲谋以为如何?”

“仲达高见!”

孙权说道:“不知当笼络何人?”

“崔琰,崔季珪!”

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司马懿说道:“公子当笼络崔季珪,若能得崔君相助。太子之位,公子唾手可得!”

“崔季珪?”

陈群神色有异,说道:“三公子为崔季珪兄女婿,按关系而言,崔季珪为三公子外戚。于情而言,崔君当助三公子,今岂会襄助公子?”

“不然!”

司马懿为众人解释,说道:“崔君为人公正,不喜任性放肆之人。三公子虽为兄女婿,但三公子为幼子,为人随性,崔君多半不愿相助。”

顿了顿,司马懿补充说道:“懿兄朗与崔君友善,曾在书信中论讨嗣子人选,崔君以为当立长为先。公子若能侍崔君为师,采纳忠言,崔君必心属公子。”

相较于司马懿,众人常忽略了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及弟司马孚二人。

司马朗长司马懿八岁,在董卓乱政时,他敏锐察觉到关东诸侯与董卓必有一战,故而率族人逃难,躲过一劫。

二十岁时,便入曹操的帐下出任官职。为官期间,因政治能力出众,为人勤俭节约,加之司马氏与曹氏的紧密关系,司马朗升任到兖州刺史。

然司马朗岂能那么简单?

司马朗善于交友的能力,为司马懿铺平了仕途。

司马朗受河内名士杨俊看重,与同郡的常林、王象、赵咨关系紧密。得父辈关系,司马朗与颍川士人陈、荀等士族关系也好,司马懿便是由荀彧举荐于曹操。

不仅于此,司马朗与并州的王凌、贾逵二人关系友善,且与冀州的崔琰关系也好。自荀彧、荀攸陆续病逝后,司马懿便得到崔琰提拔重用。

以上这些人在曹魏国中皆出任上卿、高官,兄长司马朗去世后,司马懿袭承父兄的关系网,通过运营从受惠者,成为施恩者。

司马氏的篡魏,岂单是司马懿父子的功劳,而是司马氏关系网集体作用下的功劳。

“彩!”

曹丕大喜过望,说道:“崔君公正为国,丕岂能不以师侍之?若能得崔君相助,又有贾公言语帮衬。太子之位,多半归孤所有!”

说着,曹丕握紧司马懿的手,感激说道:“多谢仲达良言,开丕之顿悟!”

“懿仅出谋划策,能否得崔君之心,还在公子身上。”司马懿答道。

“善!”

曹丕的恐慌心情微微褪去,说道:“虽得上卿相助,太子之位可望。然父王一向疼爱子建,今当如何待之?”

孙权捋须而笑,说道:“公子可记得权昔日之语?”

“昔日之语?”

曹丕露出深思之色,进而恍然大悟,说道:“可是昔言杨修性命。”

“正是!”

孙权捋着胡须,说道:“杨修虽有盖世文才,机智聪明。然为人不知进退,不谙君者禁忌。权深思多时,胸有方略,计策若成,不仅能为公子除去杨修,还能让大王疏远三公子。”

“然此策需得公子配合!”孙权说道。

“请仲谋细言,丕愿倾力相助!”曹丕打起精神,请教说道。

孙权压低声音,将心中构思已久的计策全盘托出,说道:“公子……如此即可!”

——

曹植府,黄昏下,曹植与杨修、丁仪对樽而饮。

念及今日之事,丁仪深叹了口气,说道:“殿中大王已有立公子之心,然惜被陈群、司马懿等人误事。若无羽翼相助,曹丕将不足为患!”

“可恨!”

杨修抿着美酒,笑道:“太子之位,非一朝一夕之事。今修观大王申请,则有立公子之意。然二公子掌事多时,深得内外人心,故让大王难以抉择。”

“今后若能让大王厌恶二公子,渐渐与其疏远。则太子之位,自当归属公子之所有。”

“计当何出?”曹植为二人斟酒,问道。

杨修放下酒樽,说道:“公子,大王常厌手下臣子结交诸子。然二公子却与司马懿、陈群、孙权、吴质等人关系莫逆,若能让大王知晓,多会震怒生怨,此将大利公子尔。”

“这如何能得?”丁仪问道。

杨修抚须淡笑,说道:“修让仆人监视二公子多时,司马懿、陈群、孙权为内臣,与二公子往来紧密,众所皆知。然朝歌长吴质,身为外臣,有时暗入邺城,与二公子密会。此事若被大王所知,且能当场擒获,大王当会震怒,届时亦会牵连至二公子。”

“妙!”

丁仪抚掌而笑,说道:“德祖所言,当是上策。吴质出身寒门,为求攀附,常交好曹丕。若能擒获吴质,严加拷问,曹丕必被大王所恶。”

仇恨之深,莫过于杀父之仇,夺妻之恨。

丁仪此前与清河公主有过婚约,然被曹丕插手,最终错失了美人,同时也失去了成为曹操女婿的机会。这种仇恨,你让丁仪怎么能放下?

顿了顿,丁仪说道:“曹丕好女色,曾夺甄氏为妻。今何不如于市井中造谣,言曹丕入铜雀台,见大王妃嫔,多思求之。常向心腹言,欲待大王病亡,掠铜雀妃嫔为自用。如此之语,若入大王耳中,必会心疑曹丕。”

“这?”

闻言,曹植面露迟疑,说道:“若按正礼所言,我恐曹氏名声被毁,亦会让父王震怒。”

“公子,今日我与德祖劝大王立公子为嗣,已惹曹丕大怒。日后若让曹丕继位,不仅我与德祖难以保全,恐公子已有性命之忧,故万不可心慈手软。”

丁仪直言不讳,说道:“曹丕外宽内忌,心胸狭隘,无君王之才。此人继位,非我大魏之幸事。唯公子继位,方为我大魏幸事。”

曹植犹豫不决,长叹了口气,说道:“此策待议!”

“哎!”

丁仪懊恼地挥了挥袖子,表示惋惜。

曹植望着杨、丁二人,说道:“夺位之事,诸君当小心行事。德祖深劝父王立我为太子,恐已惹父王不悦,今后当稍加收敛,以免惹上祸端。”

杨修不以为然,说道:“大王素有爱才之名,非嫉贤妒能之辈。今南贼未除,怎会屠戮治下良卿?况修侍奉大王多年,深谙大王之心,非触其禁忌,性命当是无虞!”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5254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