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季汉大司马

作者:周府 | 分类:其他 | 字数:0

第186章 下乡言耕作

书名:季汉大司马 作者:周府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9:28

建安十一年,七月。

乌桓举兵入犯边境,又因南部战事缺少进展。曹操放弃讨伐吴楚的念头,命张辽、张郃二将火速北上。

双方各自动用数万大军,虽没爆发大规模的军事战争。但却让曹操清楚认识到吴楚合一,足以与北方抗衡的恐怖军事力量。

身处重病中的刘表通过逼退曹操,告诉吴楚军吏百姓,作为吴楚霸主的他依旧有能力保护他们,大大地涨了波士气。

那些向刘琦、刘备归降的江左士人,似乎也认识到取代孙氏家族统治之二刘,比孙氏家族更加强大,也更加的具备合法性,也进而逐渐归心,认真地为二刘效力。

对于刘备、霍峻而言,这场存在数月的军事冲突,可以看成仿真的军事演习。磨砺了那些军士,也探了探曹军真实实力。

总体而言,老兵经过二年多的作战,已是悍勇之精锐。那些征战一年左右的军士,亦可用之。入伍不久的军士,除了在舟舸上,上了地几乎无法与曹军较量。

在夏侯渊撤兵之后,甘宁、魏延、吕蒙三将回丹阳复命。霍峻解散三千军士回乡,保留了七千军士。二千军士驻守江北诸城,五千军士分由高翔、徐盛、俞韶统率,坐镇濡须口,防止夏侯渊玩了招回马枪。

霍峻在濡须口逗留了几日,确保敌寇退兵,又因步练师即将临盆的缘故,方才赶回郡治皖城。回到皖城,见了富态的步练师,让她放了心,陪伴了一两日。

霍峻与郡吏视察皖城周围的农业状况,不同于刚移治到皖城荒废的状态,经过二年的开垦,田野阡陌纵横,田间百姓劳作,颇是生机勃勃之景。

毕竟皖城从建安五年(公元200)被孙权放弃从而荒废,再到建安九年被霍峻重新启用,时间上仅过了四年。良田虽被荒废,但不同于从零开始。在原有的百姓生活的基础上,花费功夫整治房屋,又重开荒废的田亩,皖城渐渐有了生机,初有两三分太平年间的模样。

田野间,暑气已是消退,时将入秋季。

老农头戴斗笠,感受着空气中的凉爽,擦了擦头上的汗液。夏收已过,他正在种植芜菁。抬头看了眼玩闹的孙子,沟壑纵横的老脸上,浮现出笑容。

他们家是军户,早年在鄱阳湖讨生活,被那彭虎裹挟。在被郡守率军击败后,他的儿子从了军,他们也被迁到这生活。府君仁德,因儿子从军,家中被免了赋税,又分了百亩的土地,便生活于此。

初到这里的口粮拮据,除了城里的救济,他们挖野草,又去河水里捞鱼虾,一家人艰辛的活了下来。有赖于火耕水耨,他们较为轻松地得到了夏收的口粮。虽粮草不多,但通过后续的忙活,得以渡过秋冬。

今岁早春,儿子在家,帮衬了些许时日。因军中有战事又走了,但所幸战事没有波及皖城,夏季丰收,家中又有存粮。当下就希望他的儿子能平安归来。

“阿奴!”

见到玩闹的几个小孩似乎惊扰城中官吏,老农连忙小跑上去,向贵人行礼求饶。

“贵人若有冲撞,还望见谅。”

说着,老汉就要抽自家的孙子,口中骂骂咧咧,说道:“让你安分点,就不听……”

“不必了!”

霍峻伸手阻止,说道:“小儿玩闹而已,并无惊扰我等,不必动怒。”

孙子被吓坏了,在那哭着不停。老汉却在那点着头,哈着腰,笑道:“府君仁厚,老汉替孙儿致歉。”

“无事!”

霍峻神情温和,摸了摸瘦弱孩童,问道:“前些日战事可有耽搁夏收?”

老农见霍峻和蔼,心中放了下来,又见身侧官吏并无怒目之人,如实笑道:“幸得府君庇护,战事并未波及我等。今岁稻田耕种又是丰收,我等今岁口粮有了着落。若积几年,家中也可攒点积蓄。”

古代农业社会,其积蓄年收非按月算,而是根据作物丰收的年算。经常是三岁之耕,可积一年之粮。而这一年的口粮,并不代表可以拿来花,而是为了预备今后的灾年。以免干旱、洪涝,导致作物减产,家中无粮。

霍峻走到老农的田畔,叉着腰眺望田亩,问道:“田亩算是肥沃,今岁夏收共收多少石粮?”

老农见霍峻有心询问,认真答道:“启禀府君,某家中有我与老妇及儿媳三人,老农能耕种九大亩,老妇及儿媳合耕十二大亩。今岁得稻米七十余石,舍弃耕种之稻种,亦有六十多石。”

汉代大亩与小亩有差,大体是1大亩等于2.4小亩。在南方火耕水耨方便,常常是成年男子可耕种九——十亩。一大亩的稻米播种量约在两斗半,水田产量有分高低,基本在2.5石到4石,皖城的土地肥沃,又有水渠灌溉,大体亩产在3.3石左右。

每人月食用一石半,这一家子三人加孙子,至少每月需要四石半,即年食54石。一年积蓄下来,扣除每年的播种量,及为来年预留的播种量,实际上一家子存不下多少粮食。

当然夏收之后,秋季时节各家又都会种植点其余农作物,如芜菁,小蒜,胡葱,或是入河水扑鱼,捡拾河蚌为补充。

这就是汉代的江南家庭,依靠火耕水耨,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总体上因为地广人稀少,又缺乏先进的耕作技术,以及重要的耕牛,江南总体上不算富裕,亦不算贫寒。

心中盘算了一遍,霍峻感叹说道:“若有壮丁于春夏在家,不伤农时,家中亦可多些积蓄。”

老农摸着孙子的脑袋,说道:“府君已是仁德,征兵不收赋税,我等劳作数年,亦能有所得。”

战乱之下,军户不征赋税,田亩按正常分配,家人得有所食,似乎已是幸运。但若疾病来袭,或是遭遇灾害,又是两说。

霍峻叹了口气,领着郡吏而走,说道:“治下百姓火耕水耨仅能裹腹而食,难称为富裕。昔迁徙皖城之难,故让百姓以火耕水耨耕作,今困难之时渡过,需让百姓学以耕作技艺,多增亩产。”

当下的汉代江南耕作技术,仅有一年一丰收,既无麦稻轮作制,又无一年两熟的耕作技巧。

一年两熟的水稻是江南经济腾飞的基础,在宋之前南方大部分水稻皆是一年一熟,其水稻的品种不同。从宋代开始江南才种植一年两熟的水稻,搭配稻麦轮作制度,南方可以一年两熟至三熟,相比于仍是两年三熟的北方,南方几乎碾压了北方。

来到三国后,霍峻才逐渐了解南方耕作的方式与现代完全不同。历史书上提及的人口南下迁徙,根本不是江南经济起飞的重要原因。真正让江南经济起飞的关键因素在于远超北方的作物产量,足够养活更多百姓,养得起更多闲人。

那问题来了,霍峻对水稻的进化史根本不了解,也不知道一年两熟的水稻如何出现的。但幸运的是他还知道可以尝试麦稻轮作,夏收完水稻,让百姓种植冬小麦,以为轮作,增加亩产。

司马芝点了点头,说道:“府君,耕作技艺,芝常带人下乡劝农。今若精耕细作,还缺耕牛。缺乏耕牛,人需负犁具而行。”

霍峻沉吟少许,说道:“耕牛缺乏,峻已向荆楚求购。峻观农事已久,窃以为可让百姓于稻田丰收之后,令百姓种宿麦越年。一年二熟,百姓可得丰饶。”

“种植宿麦?”

司马芝若有所思,说道:“中原之人种以豆、粟,秋冬种宿麦,越明年则收,二岁三收。今江南若种植宿麦,则春种水稻,秋种宿麦,即一岁两收。”

说着,司马芝眼睛一亮,说道:“若是能成,则田野亩收将增数成!”

上本书的耕作方式有重大问题,我写到后面才发现。这本书我重新仔细研究了我国农作物变迁史,方有这章节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6705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