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季汉大司马

作者:周府 | 分类:其他 | 字数:0

第169章 江左归附

书名:季汉大司马 作者:周府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9:28

昏暗的灯光下,一封江东水师的战报摆在案上,孙权呆坐在榻上,神情既痛苦,又悲伤。

“公瑾、子烈、公奕、幼平……”

在孙权的脑海中浮现出,这几年间死难十余位的江左将校。既有孙氏三代老臣,亦有孙权的心腹爱将。

孙权又念起了兄长孙策的临终前的遗言,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哎!”

孙权苦笑不已,喃喃说道:“实如兄长所言,某败于军略之上。”

继而,孙权又叹息自语说道:“若给孤几年时间,收将校之心,举贤纳众,江左当可稳固不失,怎又有今日之局面?”

孙权虽不知大势如何,但他心中却有隐约的感觉。两年多前的夏口之战,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他的表哥兼岳父徐琨身亡,他彻底成为江左之主,执掌兵权,开府理事。

如果没有二刘入江左,他可以理顺军事,内安群寇,外攘群雄,坐稳江东。却不曾想那年初回师平寇,开府理事不久,二刘气势汹汹,兵入豫章,自己的命运也再次改变。

“麾下,众人已至议堂,张公请麾下出席。”侍从说道。

“好!”

孙权从侍女手上拿过冷巾敷脸,缓了缓情绪。即便他兵败,不日将受拘于他人之手,他亦要保持他的风度。

少顷,孙权又是衣冠楚楚,威仪有度,坐至议堂榻上。

孙邵暗叹了口气,说道:“启禀麾下,东山一役,周公瑾、陈子烈、蒋公奕等将校军士战死,水师战舰付之一炬。军士逃命,吏员弃职,百姓惶恐。今局势危急,恳请麾下明之,以定夺生死之事!”

孙权挤出笑容,问道:“诸位乃我江左重臣,不知有何高见?”

朱治沉默良久,说道:“麾下若不愿归降荆州,可出海向南,浮海至会稽侯官(今福州)。会稽侯官地势险峻,山岭丛生,聚拢蛮夷,可与荆州作战。”

朱治这个方案并非痴人说梦,孙策平王朗之时,王朗不愿归顺孙策,率部曲坐船,南渡会稽侯官。虽然依旧被击败了,但亦是一条靠谱的方案。就是孙权可能要与蛮夷为伍了,且愿随他南逃至侯官的官吏,估摸没几个。

“不可!”张昭否决说道:“会稽虽是崇山峻岭,敌寇难入,但山越却是久反之众,我孙氏待其无恩。今南逃侯官,恐遭大祸,麾下切不可渡海投之!”

孙权张了张嘴,又看向众人,说道:“今北上投效曹操何如?”

张纮捋着胡须,说道:“曹操挟天子令群雄,大汉正统于中原。以麾下之声望投效天子,必能得其重用。且麾下亲族多在许昌,有姻亲之关系,可保富贵无忧。”

张昭又摇头说道:“东部所言不无道理,然北上渡海投效曹公,若遇风暴大雨,则船毁人亡。今夏季多雨多风,岂可冒此风险。且荆州之人知我等北投曹公,必遣舟师追之。以昭观之,当不如为刘表效力,可得恩遇厚礼。”

“这?”

孙权皱起眉毛,在他心目中真就不想归顺刘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名义大势,自己北投曹操,必能得其礼遇。而那刘表名不正言不顺,既无名义可言,兵马疆土又比不上曹操,自己可能还会因江东之主的原因,被刘表囚禁起来,这笔买卖真就不划算。

张昭似乎看出了孙权的犹豫,说道:“启禀麾下,今曹操虽据大义,兵马又众,但效之者众多。麾下投之,其必不以为然;刘表虽弱,却有好名之心,见众孙氏北归,心中自然不悦。今麾下愿投而效之,其得我必喜。”

“报!”

侍从趋步入堂,惶恐说道:“启禀麾下,霍峻率荆州水师攻入我军畔海水寨,尽夺舟船,截断海道。”

“什么!”

众人失声惊呼,畔海水寨被夺,想要大规模通过渡海外逃已经是难以实现了,除非孙权愿意只身北漂。今剩下就两条道路,一是负隅顽抗,二是举手归降。

孙权深叹了口气,说道:“既然如此,有劳张公、东部等尊者出使,与荆州议归降之事。”

“诺!”

……

张昭、张纮、孙邵三人向刘琦献表归降。实际如张昭所说,荆州方面对孙权的归降颇是重视。不管孙权当下的官职如何,但孙权以江东之主的身份归降,无疑是涨了刘表的颜面。

在刘备的建议下,刘琦收下表文,好生安抚三人,并与刘备向刘表举荐孙权以平西将军,都亭侯。又举孙绍为骑都尉,兼乌程侯。

孙权的官职往上跃迁一级,从讨逆将军至平西将军。虽是虚官遥领,但亦可表明荆州方面对孙权的器重。孙权安心之下,孙乾、简雍与张昭、张纮等人奔走归降事宜进展顺利,孙氏正式归降刘表。

手握扬州人口案牍文书,又仔细翻阅丹阳郡的人口数据,刘备甚是欢喜。

“孔明,后汉永和五年时,核验江左吴郡、会稽、豫章、丹阳旧四郡,居有户八十万,口三百五十万人。扬州竟然如此富庶,实在出乎我预料之外。”刘备感慨道。

诸葛亮轻摇羽扇,说道:“主公切不可被案牍文书所迷惑,后汉南方诸郡郡守为求政绩,于文书中统计人丁,常将蛮夷计入其中。故南方州郡人口,并无文书上所载如此之多。”

“竟有此事?”刘备惊讶问道。

刘备常年在北方中原混迹,北方郡县统计人口,士族豪强遮蔽人口,常往少了计算。今来到南方,刘备亦是不曾想人口还可虚报,毕竟人口与赋税挂钩,你人口多了,赋税自然就高,岂有人口多了,赋税还减少的道理。

诸葛亮笑道:“主公不中其中缘由,属实正常。亮叔父曾任豫章太守,亮颇知其中深浅。后汉人丁赋税统计,有汉夷两分。汉民出赋纳税,民户越多,赋税则是越多;夷民不出税赋,仅出户钱,如大口输布一匹,小口出布二丈。汉民转夷民者不少,夷民又难以教化,郡县为免蛮夷叛乱,常计人口,却不收赋税……”

从春秋至两汉,华夏大地不断向外扩张,征服、设郡县、移民、汉化。从赋税征收的历史变迁上,可见其中深层次征服与治理的智慧。

如西汉时期,大部分的领土初入王朝之中,统治者们为不引起地方蛮夷的叛乱,对地方蛮夷不收赋税,施以恩德,派遣郡守县令治理蛮夷地带。

经过长达一两百年的变迁,逐渐有了汉民,城郭已建,又有兵甲。至东汉之时,东汉统治者向四方蛮夷征收少量赋税。但这就涉及蛮夷利益问题,引起蛮夷叛乱,则是无法避免。

如东汉长达百年的羌乱,实际上更多是汉人侵占羌民的生活资源,且东汉向羌人征收赋税,又让羌人服兵役,其中贪官污吏横行,羌民受压榨之下,故而起兵反叛。

在大汉的南方,蛮夷起兵叛乱不少。地方郡守少一事不如多一事,对可掌控的蛮夷收取赋税,或是往蛮夷户中加人,或是将汉民的赋税转化成蛮夷缴纳的布匹。如此操作下,南方郡县人口存在大量水分。

诸葛亮将案几上的案牍文书皆扔到一旁,说道:“主公,扬州新下,兵戈之下,百姓流徙,百废待兴。户口文书可为参考,却不能为准确数目。亮以为欲知百姓户口,当命郡县重新核查,剔除山越蛮夷,且命将校征讨山越,令其出税,或为出兵。”

诸葛亮作为名相,其手段从来都是果断狠辣。当初刘琦问诸葛亮荆州人口很多,在记载于案的很少,应当怎么办?诸葛亮仅答重核人口。

刘备点了点头,说道:“孔明既有此言,备当听之。从君入某帐下,屡建功勋,治民理政,献策据敌,皆有成效。备欲拜君为军师中郎将,督丹阳、会南赋税,核查案牍人口。何如?”

诸葛亮持扇下榻,拱手说道:“亮岂敢不愿,多谢主公恩礼遇。”

“江左初定,将多赖孔明辛苦奔走。”刘备扶起诸葛亮说道。

“不敢!”

诸葛亮重新上榻,说道:“主公,治理江左之事,乃是远虑。今有近忧大乱,主公怎视而不见?”

“嗯?”

刘备颇是惊讶,问道:“孙权已降,江左归附,今怎还有大乱?”

诸葛亮以扇指外,沉声说道:“自古以来,重军纪者,究赏罚分明,众将征讨至今,少有犒劳。今大事已成,不分钱财,不赏官职,军士怎会心服口服,恐将生乱。”

听诸葛亮这么一说,刘备猛地惊醒过来。他手下将士能打仗,不就靠钱财激励,赏罚分明。自古以来,军士屠城,很大部分就是为了掠夺军资。不想让军士屠城,就要花钱去养他们。

毕竟封建社会,你讲兴复汉室,将士和你讲钱财;伱讲军纪,将士还是和你讲钱财。哪有光让马儿跑,不让马儿吃草的道理。

“孔明所言有理!”

刘备沉吟少许,说道:“备即与伯玮商议,赐吴会府库金银与兵将,以安众人之心。出江左女婢奴仆,分予诸将。”

ps;家里有事,更晚了。晚上还有一更。

两本书紫苏凌都上盟主了,周府甚是感谢!最近三、四天有事。忙完之后,我为盟主加更。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8207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