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季汉大司马

作者:周府 | 分类:其他 | 字数:0

360.第358章 居功自傲

书名:季汉大司马 作者:周府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9:28

第358章居功自傲

孙权手段的麻溜,让身处长安的曹操不由感叹几声。

曹操赦免伏寿母亲及族人十九人的死罪,改为发配边疆涿郡。至于伏寿及二子、百余名族全部被处死。

伏寿之死,露布天下。

不消几日,也传至武汉。刘备借此发挥,怒斥曹操作乱,承认伏寿的皇后位,下令南方数州为国母伏寿发丧。

至于如何发丧,刘备则是头扎麻巾,以示哀悼。

主上以身作则,臣子也皆效仿,头扎麻巾,为伏寿服丧。

是日,霍峻用过早饭后,将赶到汉昌王府办公。

“夫君,麻巾忘记带了!”

小乔小跑而来,胸前波浪摇晃。

春季将过,夏季将至,妇女穿着逐渐单薄,凹凸有致的身段也多有显露。

霍峻挥了挥手,说道:“君上有令,披麻三日。今三日已过,不必再扎麻巾了。”

小乔收起麻巾,问道:“府上管事来说,官吏平赀财产,当如何申报?”

霍峻微叹了口气,说道:“当是如实申报,岂能弄虚作假。所缴田赋、户税如实上缴。也知会声族人,让他们不可倚仗权势,欺上瞒下。”

租调制的出炉,直接推广到南方数州。其核心在于划分民户的财产多寡,富者多出,寡者少出。而这项需要依仗政府对基层的掌控力,若掌控不足,必然出现欺上瞒下的情况。

然南汉政权并非腐朽的旧王朝政权,中枢官吏尽力做事,选拔良吏出任郡县,加行严法,故而对基层的掌控力较为出色。

不过对于南汉的核心权贵而言,即便评为上上户,缴纳三匹绢、三斤绵真就不多,但该缴还是要缴。

“对了!”

霍峻撩了撩小乔的碎发,说道:“今后可多买些蜀锦,府上的布帘过于简朴,可用蜀锦更换。告诉夫人,也可多做几件衣裳,不必在蜀锦上抠搜。”

“诺!”

权贵赋税缴纳不够多,那就多买蜀锦。这种另类的富豪税既能让富商缴纳的开心,又能让府库充实,还割不到底层韭菜,真就一举多得。

霍峻将要出发,但见小乔拽着自己的手,似乎有话有说。

“还有什么事,一并说了!”霍峻直入主题,说道。

小乔扭捏了半响,说道:“今日天色明媚,陈夫人邀妾与姐姐出游,午出暮归,仅不知夫君能准否?”

望着小乔渴望的目光,霍峻坏笑道:“答应并非不可,但你要答应为夫一件事。”

“何事?”

霍峻凑到小乔耳边,轻声低语几下。小乔白了眼霍峻,红着脸应了下来。

见小乔如此神情,霍峻大笑出府,乘坐马车赶至王府办公。

今时霍峻有新的官职,即以前将军身份,兼领中监军之职。

在刘备、诸葛亮、霍峻等多名核心文武的讨论下,以霍峻提议的方案为模板,刘备采纳各方的意见,敲定了南汉禁军制度。

禁军之中,以级别高低分设军师、监军、护军、典军四级。

军师不负责具体事务,多由荣誉挂名,由安汉将军糜竺出任中军师。

监军监督禁军诸将、统筹战事,今组建禁军,刘备委任霍峻出任中监军,帮助他搭建禁军三曹三监架构。

护军选拔禁军诸将,即后世的组织部部长,除刘备委任的高级军官外,凡中下级军官的选拔,皆归由护军负责委任,论实际作用犹在监军之上。中护军由赵云出任,帮助刘备选拔禁军军官。

典军典掌禁军营兵,负责选拔、统属南军士卒,即黄忠出任。

在北军士卒统属上,刘备单独划出由陈到负责,以三监之中的羽林监统属,级别上低于中典军。

如此下来,各级之间看似有高低级别之分,但实际而言各自负责的板块皆有不同。

很难说典掌南军的黄忠,不如督护禁军的赵云。毕竟二者的负责范围不同,一个负责士兵选拔,一个是军官的委任。

中军体系为职,四方将军为官。高官不一定配高职,低官也并非不能就高职。

故而仔细了解霍峻的中监军,实际上就是干档案室兼行政处主任的活。

武将委任由赵云负责,三曹三监负责人已经由刘备指派,霍峻也就负责搭建行政流程,然后上报到刘备那。

到了汉昌王府,霍峻向众人安排好公事,又将兵将档案及行政流程等杂事交予黄权梳理,继而霍峻便开始摸鱼溜达,或是撰写兵书。

相对于霍峻的轻松摸鱼,诸葛亮则是没那么轻松,与众人忙于政事。

“汉昌国户籍数目来了!”

张松两袖皆空,趋步入堂,笑道:“不知何人统数荆楚户籍数目?”

张裔持竹简而来,说道:“由裔总计,不知汉昌国户籍数目何在?”

张松哈哈大笑,自傲说道:“区区几郡数目,何需巾帛抄送,皆在松心中。”

“这?”

张裔迟疑几下,苦笑道:“我知子乔过目不忘,但汉昌国户籍数目需归档,并由军师审批,岂能如儿戏般行事。”

张松面容不悦,呵斥说道:“若无我举荐,安有你今下之位?我贵为尚书仆射,深受大王宠幸,岂能不知此事之重。”

张裔,蜀郡成都人,与张松出自同个张氏。张松家中富贵,张裔较为贫穷,二人关系遥远,仅是同姓而已。

然即便如此,张松自认为自己推举了张裔,且又是刘备取蜀老臣,常自以为傲居同州人之上。

说着,张松坐到张裔的主位,拿起毛笔,便在巾帛上写下汉昌国户籍数目及九等民户数量,其间毫无停顿,流畅至极。

“君嗣,何如?”

张松放下毛笔,自豪的说道。

“子乔高才,裔自愧不如!”

张裔心中自是不满,但不敢得罪张松,只求将他打发走。

“哈哈!”

张松站起身子,骄傲说道:“过目不忘,岂是凡人所能精通。”

说着,张松迈着脚步,便去寻诸葛亮。

“军师!”

张松见到诸葛亮在廊角和文吏交代事情,便主动凑了上去。

诸葛亮见张松过来,打发走文吏,心虽有不满,但仍是笑脸相迎。

“子乔,莫非有事寻亮?”诸葛亮笑道。

“略有小事相询!”

张松走到诸葛亮的身侧,然他又似乎意识到什么,往后退了几步。

显然张松矮小的身高,仅到诸葛亮肩膀上下,若离得太近,张松则是要仰头与诸葛亮交谈。

张松隐去心中的自卑,笑道:“不知官营蜀锦之事进展何如?”

诸葛亮轻抚羽扇,说道:“亮正命徐君负责此事,料今时正在与成都制锦商贾洽谈,不知子乔所问为何?”

张松捋着胡须,说道:“蜀锦,成都百姓衣食所在,今官营蜀锦,若经营不善,蜀地百姓为之苦矣!且与民争利,非长久之法。军师欲充府库,何不如从中收取赋税,源源不绝,不亦善乎!”

诸葛亮抚扇而笑,说道:“正因蜀锦乃成都百姓衣食所在,若能让蜀锦增产,达于四海,成都百姓岂不富饶?”

说着,诸葛亮持扇轻点张松的肩膀,笑道:“亮尚有公事需理,怕是不能与子乔畅聊。”

与张松这种人纠缠蜀锦之事,几乎掰扯不完。张松屁股歪在自己那边,诸葛亮怎么劝也没用。

当然诸葛亮也知道将张松手中的蜀锦产业官营后,必然对他造成大量的财产流失。

但诸葛亮更知道张松如果能放弃蜀锦产业,行以退为进之法,必然能赢得刘备的赏识。可惜张松偏偏就是执迷不悟,非要被眼前小利所缠住。

“军师,此乃汉昌国户籍数目!”张裔将巾帛呈上,说道。

诸葛亮拿过巾帛,仔细一看却发现笔迹的墨汁未干,问道:“怎么回事?”

张裔拱手说道:“启禀军师,张仆射空手至此,自以为有过目不忘之才,现场抄录王国户籍。”

“岂有此理?”

诸葛亮脸色沉了下来,质问道:“君嗣负责统计荆楚户籍数目,今张仆射所行之事,不合规章建制,你怎可让他如此行事?”

张裔叫苦说道:“军师有所不知,张仆射深受大王宠幸,常以举荐之语凌下,自居益州士人之上,裔人微言轻,怎敢多言?”

张裔非能忍受张松欺压之人,反手就将这件事告到诸葛亮手上。以他多日对诸葛亮的观察,诸葛亮必会帮他解决这件事,不会像凡夫推卸责任,不敢得罪张松。

诸葛亮沉吟良久,说道:“且以公务为先,劳烦君嗣走趟,向尚书令核对下汉昌国户籍数目。”

“至于张仆射此事,伱不必理会,我自会料理。今后理政以法制为先,不合流程之事,断不可为之。”

说着,诸葛亮提点说道:“你与益州诸士言,大王非刘璋,不必寻人际攀附之事,赏罚功过,大王与某心中多是有数。”

“诺!”

张裔面露感谢之色,说道:“多谢军师。”

望着张裔的背影,诸葛亮的脸色渐渐冷了下来。

法正性格恩怨分明,睚眦必报,在成都时报复仇人,虽对法治造成不好的影响,但转任汉昌太守后,多是尽心做事,可堪大用。

反观张松其人,虽过目不忘,但为人居功自傲,这般下去还不知会闹成什么样,必须要向主公汇报,解决这件事。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6155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