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季汉大司马

作者:周府 | 分类:其他 | 字数:0

342.第340章 西松北紧

书名:季汉大司马 作者:周府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9:28

第340章西松北紧

四月,江州。

诸葛亮浏览来自汉中的战报,嘴角的笑容格外引人注目。

见状,邓芝好奇问道:“军师,汉中战事何如?可是大捷?”

诸葛亮将书信递给邓芝,笑道:“霍督从东巴道奔袭汉南,抢占汉山。夏侯渊督军迎战,被黄老将军所杀,曹军溃败,逃至汉北。今米仓道已被疏通,兴霸将军率万人入汉南,与大军汇合。”

“曹军推举马超为帅,后撤扎营,以退为进,阻霍督渡河。今我军占据汉南险要,已解沔阳之围。”

邓芝阅读书信,顿生敬佩之情,说道:“汉中之役,寇遏守险要,难以救援。不料霍督效长平旧事,发賨人之兵,越巴山之险,袭至汉南,斩敌将夏侯,盖此之用兵,天下能匹及者寡。”

诸葛亮起身抚扇,回味霍峻的作战前后布置,感慨说道:“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霍督善动敌寇,奇正相融,致敌于己,兵势如隼,一击毁节,盖得兵法之精髓。”

孙子兵法仅有十三篇,六千字,惜字如金。在战术篇目中,孙子花费大量笔墨去谈战术,但若提炼孙子的核心观点,八个字足以概括,即‘致人而不致于人’。

何谓‘致人而不致于人’?

无它,即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将敌人调动起来,而不是被敌人调动。后世强调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便有此意。

谁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谁获胜的概率就大。

至于如何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则是个非常广汉的话题,地形、军士、统帅、后勤等一系列的主客观因素,都会影响到战争的主动权归属。

霍峻穿越以来,或许是军事天赋被点亮,对于捕捉战机的能力格外的强,对战争的理解也格外的深。

军事是门科学,通过勤奋学习可以达到普通水平,但要成为大军统帅还需要天赋。

邓芝放下书信,说道:“军师,今夏侯渊被斩,汉中曹军恐慌,沔阳之围又解。如此说来,曹军或许不日将撤!”

闻言,诸葛亮望着堂外的景色,惆怅地叹了口气,说道:“夏侯渊战死,就怕曹军不撤,反而加派兵力啊!”

“加派兵力?”邓芝略有惊讶,说道:“军师可是言曹操会亲率大军入汉中?”

“今之形势利于敌,而不利于我。”

诸葛亮轻抚羽扇,说道:“我军越长江而战,伐蜀之粮辎,走数千里粮道入蜀,转运至益州,虽得水运之利,但逆水行舟,折损不少,粮辎耗费不计其数。”

“刘璋困守蜀地,我军兵力二分,隔有千里,不便调度。以汉中之兵独御中原之兵,此乃兵家之大忌也。”

说着,诸葛亮面露忧虑,说道:“曹操素善用兵,以今下之形势,又闻夏侯渊被斩,必会亲率军士南征汉中。”

“若按军师之言,曹操亲征汉中,今当益兵汉中,以便霍督统兵御敌!”邓芝建议说道。

诸葛亮眉头微皱,说道:“今若欲兵汉中,兵从何来?粮草又从何出?”

“汉中居崇山之中,十石之粮转运汉中,恐剩一石。且大军粮草,需发百姓徭役。然巴地初下,能为霍督运粮,已是不易。何况益兵汉中,大发民役?”

益兵汉中,诸葛亮岂能不知?

核心在于巴地已无兵马可调,而且调兵增援汉中,也需要民夫运粮。像汉中这种山地地形,一兵配三民可不过分。

历史上刘备打下巴蜀,休息三年,方才北伐汉中。但历时半年的汉中之战,最终打得蜀汉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硬生生从曹操手上拿下汉中。

今之位面,蜀地未下,巴地初附。若非长江联通益、荆、扬三州,水运便利,单靠巴地供给霍峻、关羽二军作战,后勤早崩了。

当下即便有兵有粮,也缺少民夫为大军运粮,若强行大规模征调巴地百姓,必然引起规模性叛乱。

在汉中那个地方打仗,真就是互相折磨,后勤难度拉满,谁打谁痛苦。

“这~”

听诸葛亮这么一说,邓芝也犯了难。

诸葛亮于堂中踱步,说道:“形势虽不利我军,但我军亦非毫无办法!”

“请军师示下!”邓芝说道。

诸葛亮轻抚羽扇,笑道:“张鲁现居江州,有劳伯苗代亮请之。”

邓芝眼睛微亮,似乎明白了什么,拱手笑道:“军师英明!”

“善!”

诸葛亮望着窗外的山景,持扇而思,心中在酝酿着如何协调好西、北二方的战事。

西面战事,即关、张、赵三军取蜀。关羽拿下了广汉郡,将白水、葭萌二关也收入囊中,今兵马已过绵竹,不日将与张飞汇合。

赵云降服江阳太守程畿,又克犍为,兵进成都。李严已在南安上任犍为太守。张飞破沱江三峡,因兵少之故,留屯新都,等候关羽的兵马。

三军汇合成都,刘璋收缩兵力;霍峻据汉南,曹操征汉中……

然不知过了多久,侍从通报,说道:“军师,镇西将军已至堂外。”

“随我出迎!”

诸葛亮收敛心神,整理衣服,带着左右出迎张鲁。

“亮见过张公!”

“有劳军师出迎!”

张鲁随诸葛亮入堂,问道:“军师让人请鲁,不知有何要事?”

张鲁对自己的定位也明确,他归降刘备后,除了当吉祥物外,也就在汉、巴二地能发挥作用。今诸葛亮请他上州府,肯定是有事找他。

“张公快言快语!”

诸葛亮请张鲁入席,说道:“公居汉中时有二十载,亮心中有惑,不知公能否为某解疑?”

“请言!”

诸葛亮轻抚羽扇,忧愁说道:“霍督奇袭汉南,斩杀敌将夏侯渊,已解沔阳之围。然曹操闻夏侯渊战死,勃然大怒,欲亲率大军征之。”

“今汉中兵寡,大军深陷蜀地,亮欲劝主公放弃汉中,命霍督退守蜀道。待巴蜀安定之后,兴南方之兵,再征汉中。不知张公意下如何?”

“这?”

面对诸葛亮的提问,张鲁有些猝不及防。他怎么也没想到,诸葛亮会咨询这方面的问题。

“请张公教亮!”

张鲁沉吟良久,说道:“孔明欲舍汉中而取成都,非明智之举。汉中者,巴蜀之咽喉。山道虽是崎岖,但巴山难为天险,故无汉中则巴蜀无障。”

“且曹操亲征南下,非是为取汉中,而是为取蜀尔!”

“时曹操若据汉中,必起重兵伐巴蜀。巴蜀一日三惊,即刘公至此,亦不能安人心也!”

“刘璋,守户之犬,见曹操来援,必坚固守之心。重兵不能克城,寡兵不能阻敌,曹操、刘璋表里呼应,益州则难为刘公之所有!”

“故以鲁之所见,汉中不可让,无汉中则无巴蜀。祸止于门户,则巴蜀民安。”

诸葛亮为张鲁倒茶,请求说道:“张公之所言,开亮之顿悟!然汉中兵寡,今亮欲益兵增之,苦无兵士可用。”

“且即便有兵可用,但巴地初下,民心难附,转运粮草,征发百姓,数以万计。处理不善,巴地将生民变,此为亮所忧之事。”

张鲁脸色微正,沉声说道:“方今之事,巴中无分汉夷,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北援汉中,不可迟疑!”

闻言,诸葛亮大喜过望,说道:“张公于巴中素有名望,可否助亮一臂之力。”

“既是军师之言,鲁岂敢不从?”张鲁应道。

“善!”

汉中之重,诸葛亮怎会不知道?

他用舍弃汉中的话为由头,试探张鲁愿不愿帮刘备。但凡张鲁有心帮刘备,以他的见识必会劝诸葛亮不要放弃汉中,拼死将曹操拦截在汉中;如果张鲁不愿帮刘备,便会认同诸葛亮舍弃汉中的建议。

这个的试探是必须要有,如果没张鲁真心的帮忙,诸葛亮供给汉中作战的难度又要上几个台阶。

果不其然,张鲁有心帮助刘备,点出汉中对巴蜀的重要性,并表示要发巴中汉夷帮助前线作战。如此之下,张鲁通过了测试,得以让诸葛亮接纳他入府。

至于张鲁的话,他投降刘备,全家老小在武汉。实际上他除了帮助刘备,已无多少的选择余地。

如果不帮刘备,致使刘备战败,汉中失守,这将意味着他将失去之前投降所得到的东西。沉没成本太大了,这让张鲁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

利用天师的身份,发巴中汉夷教民支援战场,这是他当下唯一能做的事。

诸葛亮与张鲁寒暄几句,张鲁便告辞离去。

邓芝寻机问道:“汉中有张鲁相助,可发徭役运粮。然汉中兵寡,将如何是好?”

诸葛亮沉吟少许,说道:“三军伐蜀,蜀地已多被我军攻下,唯有成都及数县不克。今猛攻成都得不偿失,何不如抽调兵马增援汉中,留部分兵马于成都外。”

邓芝面露疑惑之色,问道:“这是为何?”

诸葛亮笑了笑,说道:“一紧不如一松,我军聚众兵围城,成都若是固守,短期难以破城。何不如减少兵力,留两万大军于成都外,既可援汉中,亦可寻机败敌,趁势取城。”

“军师英明!”邓芝赞扬道。

如果刘璋不降,即便是重兵包围,成都多半也打不下来,还不如抽调伐蜀兵力增援汉中。留下两万军士与成都对峙,其兵力不多也不少。

如果刘璋见取蜀部队变少,命人率军出战。那时如果刘璋战败,成都人心将会大乱,刘璋大体也没固守的想法,多半会投降。

若刘璋据城不出,这相当于是帮助刘备。等到曹操兵退,守住汉中,刘璋自己就投降了。

当然更重要的是伐蜀兵马减少,可以让军士就食于成都外围蜀地郡县,不用江州供给。省出来的粮草可以全部投入到汉中,保障汉中的后勤。

诸葛亮根据两边战事的进展,重新安排投入资源的优先级。毕竟资源就那么多,无法两头兼顾。

早期诸葛亮倾斜资源给伐蜀大军,让他们尽快拿下蜀地。

如今刘璋仅剩一座成都城以及周围的县城,在那负隅顽抗。汉中战事愈演愈烈,一旦让曹操得到汉中,巴蜀不存。故而要将之前投入到伐蜀的资源,转移到汉中那边。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7332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