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作者:咱叫刘可乐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86章 王守仁登场

书名: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作者:咱叫刘可乐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6

赣州已经沦陷。亚圣王守仁登场!

王守仁并未选择跟江西巡抚孙燧一样,死在治地。他乘坐小舟离开了赣州。

他这样做绝非因为胆怯。宁王叛乱必须尽快平息,江南百姓才能少遭一点罪。

整个江南惟一有能力尽快平息叛乱的人,唯有我王守仁而已!

所以,我要活着!

他乘坐一艘船,与十个随从向东而去。船在江面航行了一整夜。

第二天清晨,随从走进了他的船舱。发现满地都是纸,每一张纸上都写着力透纸背的四个大字“誓死报国”。

王守仁将一众随从召集在了船舱。他道:“一回儿船会在临江府靠岸。靠岸时你们各自逃命去吧。”

一个老长随问:“那抚台大人您呢?”

王守仁道:“你们勿管。”

临江府是宁王叛军向应天进发的必经之路。

老长随第一反应:主家刚从赣州脱险,怎么又去临江找死?

老长随提醒道:“抚台,您手里没有一兵一卒。”

王守仁凝视着老长随,说出了一句振聋发聩,载入史册的话:“吾一人足矣。”

船在当天于临江靠岸。王守仁的随从们四散而逃,卷入了逃难的人群。

整个临江府,到处都是携家带口,四散奔逃的老百姓。城内城外乱成了一锅粥。

王守仁换上了正三品官服,大步走进了临江城。

他在人群之中看到了一个衙役。叛军将至,别说老百姓了,平日里耀武扬威的衙门公差也混进了逃难队伍。

宁王叛军可不是当年的靖难燕军。靖难燕军大都属边军之列。虽军纪不敢恭维,但起码不会搞刽子手成吉思汗式的大规模屠杀。

宁王叛军构成大部分都是江西的地痞、盗贼、土匪。这帮人每攻克一城,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见女人就往上扑。已经在十几座府城、县城酿成了血案。

叛军嗜杀残暴的名声在外。城中百姓、公差四散奔逃也就不奇怪了。

王守仁拽住了那个衙役,问:“戴德孺呢?”

戴德孺是临江知府。

衙役看了看王守仁的官服,答:“我往外跑时我们戴府尊在后衙收拾细软准备跑呢!”

王守仁松开了衙役,径直前往临江府衙。

临江府衙大门口,戴德孺一大家子十几口人正在匆忙往马车上抬东西。

公差、随从们已经跑的差不多了。平日养尊处优的知府大人只能亲自动手。

一个小妾喊道:“我娘家陪嫁的那三个楠木大箱还在卧房里。”

戴德孺骂道:“命都快没了,要几个破箱子有啥用!”

就在此时,戴德孺的耳边响起一个熟悉的声音:“戴德孺!”

戴德孺转头,看到了王守仁。

此刻他看到王守仁,有如大旱之年望见了云霓。

亚圣、兵仙王守仁在整个江南可谓威名赫赫。四年前赣、闽两地的大规模匪乱,人家王圣人只用数月便轻松平定。

如今临江府失陷在即,王兵仙来啦,临江就太平啦!王兵仙来啦,青天就有啦!

戴德孺快步走到了王守仁面前,倒头便拜:“下官临江知府戴德孺,见过王抚台。”

王守仁道:“情势危急,不必多礼。”

戴德孺起身。王守仁看了看三辆马车和戴家人。

王守仁道:“找一个可靠的人,把你的家人送走。你留在临江,助我平叛!”

戴德孺其实并不是个没骨气的人。只是自己力量有限,与十几万叛军拼死相斗无异于飞蛾扑火,这才想脚底抹油。

如今王兵仙来了,他的胆气大了三分:“下官愿誓死追随抚台大人!”

戴德孺吩咐自己的长子,领着娘亲和一群小娘上车逃难。

家人离开后,戴德孺问王守仁:“不知王抚台此来临江,带了多少人平叛?”

王守仁竖起了一根手指。

戴德孺问:“一万人?”

戴德孺心想:一万对十万,还是略有劣势。

但圣人曰过,兵不在多而在精。若这一万人是精锐之师,对付十万乌合之众组成的叛军还是绰绰有余的。要知道,这一万精兵的统帅是王阳明!王阳明!

王守仁微微摇了下头。

戴德孺刚刚燃起的希望瞬间熄灭。他结结巴巴的问:“一,一千人?”

王守仁继续摇头。

戴德孺已面如死灰,后悔刚才答应追随王守仁:“该不会只有一百人吧?”

王守仁终于说出了真实数字:“唯有我一人而已。”

戴德孺就差拿脑袋撞南墙了。他苦笑一声:“王抚台,就我们两个人,能够平定叛乱嘛?”

王守仁答:“能。”

戴德孺追问:“凭什么这么肯定?”

王守仁铿锵有力的答了一句话。这句话日后被载入了史书。

“吾在此地,叛乱必平。”

不知为何,戴德孺竟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千军万马也难带来的信心。

戴德孺正色道:“请抚台大人吩咐行事。”

王守仁问:“临江可有驻军?”

戴德孺答:“有一个千户所。但不受地方官节制。”

王守仁指了指自己的官服。他的官服里鼓鼓囊囊的:“我有王命旗牌在身。可调动江西全部卫所军。”

王命旗牌是两样东西。一样是方旗,一样是圆牌。平时挂在两柄长枪上。

这东西相当于戏文里的尚方宝剑加调兵虎符的合体。

之前地方督抚可凭皇帝赐予的王命旗牌便宜行事,还可调动当地驻军。

王守仁是在撒谎。

正德帝为了打压文官势力,早就将颁给各地督抚的王命旗牌收回了。他怀中揣着的,不过是刚才在大街上捡的一块茶楼木幌子。

戴德孺却丝毫没有怀疑:“有王命旗牌在就好调兵了!我立即去告知临江驻军!”

临江驻军有一个千户所。按名册乃应有一千一百二十人。

但吃空饷是明军的传统艺能。临江千户所实有人数也就七百。

这七百人中,又有四百人已经脚底板抹油溜了。剩下三百人还没来得及跑。

这三百人选择留下来追随王守仁。王守仁在江西,属于戏文中诸葛孔明一类的人物。所有人都相信,跟着他打不了败仗。

三百人在府衙门前集结完毕。

戴德孺问王守仁:“下官这就安排弟兄们上城守卫?”

王守仁的话却让戴德孺惊讶万分:“不,我们撤退,离开临江府。”

戴德孺目瞪口呆:“王抚台让我们跑?”

王守仁却道:“不是跑,而是转移。我的确要平叛。但平叛之处不在临江,而在吉安。”

江西吉安,一个民风淳朴的地方。说句题外话,五五大授衔,吉安出了四十六位将军,是当之无愧的革命圣地。

正德十二年,王守仁平叛时曾在江西客家人中恢复了保伍制度。类似于后世曾国藩搞得团练武装。

后来正德帝收夺兵权,自然不会允许地方督抚训练的民兵存在。

江西的三万“伍兵”,被卫所军压缩收编成了三千人,给了三个千户所的编制,驻地就在吉安。这三千人中,有一半儿是吉安当地人。

王守仁下船来临江的目的,并不是打临江格勒保卫战。

王守仁想去吉安,但局势混乱,一路上不知有多少土匪山贼歹人会趁火打劫。他一个人去吉安,恐怕人还没走到就被人劫了。

他来临江府的目的,是找个几百号保镖,护着他去吉安。就酱。

戴德孺感觉自己被王兵仙涮了。但转念一想,或许王兵仙的确有破敌之策呢?

想到此,戴德孺道:“我等全凭抚台大人差遣。”

王守仁大手一挥:“开拔!去吉安!”

且说京城方面。

这几年常风跟王妙心苦心经营南镇抚司,那可不是白给的。

宁王叛军的情报在南镇抚司的档房可谓是汗牛充栋。

豹房之中。

正德帝正在听常风和王妙心汇报宁王叛军的详况。

常风道:“禀皇上。宁王叛军号称十六万。实际人数在十万左右。其中一万乃是宁王府护军。剩余九万皆为江西当地的地痞无赖、土匪盗贼。”

“宁王手下大将共有三员。凌十一,闵二十四、吴十三。这三人皆是盗贼头领出身。不懂兵法,也未打过正经的仗。”

常风一通禀报,正德帝心里乐开了花。

很明显,宁王手下是一堆乌合之众。那朕率领天兵,平定藩王叛乱,史书留名岂不是手到擒来?

正德帝此次南征有两个目的。一是捅了文官老巢。二是建立平叛的功勋,流芳百世。

常风又道:“本来单凭江西卫所军的力量,完全可以扑灭宁王叛乱。至少可以将叛乱压制在江西境内。”

“可惜南昌镇守太监衙门最近将几个主力卫所从江西调往了福建备倭。”

其实,此事是正德帝授意的。宁王叛乱不搞大,还怎么显得他能征善战?

正德帝问:“宁王的粮饷如何?”

常风答:“宁王这些年虽用尽了一切龌龊手段敛财。但敛财的范围始终在南昌附近几个府。南司测算过,他手中粮饷最多能支撑十万叛军半年所需。”

正德帝频频颔首:“嗯。南镇抚司的情报果然详细!”

突然他补了一句:“以前怎么不报给朕?”

要不是怕君前失仪,常风恨不能当场给正德帝一个大白眼儿。

我报给你,你也得看啊!

宁王说白了就是你一盘大棋上的一枚棋子。大家心照不宣。怎么出了事儿找我们南镇抚司的后账。皇上,您不讲究啊!

常风一言不发,面露不悦之色。

正德帝连忙道:“啊,朕没有怪南镇抚司的意思。好了好了,你们先各自下去,准备随朕出征!”

此番正德帝南征,有一件十分蹊跷的事。

上疏请求随驾南征的文官,只有兵部尚书王琼一人而已。

杨廷和与内阁诸员,竟主动要求留守京城。

正德帝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平时朕出京,你们个个巴不得黏在朕身边。

这回朕去你们的江南老巢,杨廷和那伙儿人不要求随驾很是反常。

不过横竖京城兵马全在朕的皇姨手中。你们这帮手无缚鸡之力的腐儒翻不了天。

于是正德帝欣然应允。杨廷和率阁员们留京理政。

且说常风出了豹房,来到了兵部。他要将叛军情报通报给兵部尚书王琼。

王琼是王守仁的伯乐。当初举荐王守仁前往南赣担任巡抚的人便是他。

常风说明了来意,王琼有些不以为然:“通报军情就免了罢。无用。”

常风惊讶:“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军情乃是胜负的关键,王尚书为何说无用?”

王琼喝了口茶:“实话跟你说吧,皇上又是集结京营十五万大军,又是御驾亲征的,是在瞎折腾。”

常风一愣。

接下来王琼说了一句载入史书的话:“吾举守仁为赣南巡抚,只为今日之事尔。守仁在赣,叛乱月内必平,宁王必束手就擒。”

王琼这老家伙就是这么自信。

王琼这人在文官中名声很差。此人很会拉关系。跟江彬、钱宁关系好得很。没事儿一处喝大酒。

但名声差不等于他是个坏人,也不等于他是个庸官。

论带兵打仗,他或许不如王恕、马文升、刘大夏那几位夏官前辈。

要说识人用人,王琼不输任何古贤臣。

常风有些惊讶:“王部堂何出此言?我与守仁相识三十多年。我知他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全才。”

“可有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王守仁手里没兵,拿什么平叛?”

王琼不以为然:“堂堂全赣,岂无可用之人?王守仁会拉起平叛的兵马。你无需替他担忧。”

“我猜测,南征大军到山东境时,平叛成功的捷报就能传到了。”

老王琼一语成谶。自然那些都是后话。

且说王守仁在戴德孺和几百临江卫士兵的保护下,日夜兼程赶到了民风淳朴的吉安府。

吉安知府是一位大狠人。名叫伍文定。

伍文定,弘治十二年进士,跟王守仁是同年。考试之时,他的考房紧挨着唐寅。

金榜题名后,这老兄被授常州府推官。

推官主管一府刑狱。伍文定上任后,用狠辣手段严惩常州的黑恶势力。

譬如说,他捉住欺男霸女的一个地痞头子。他怕知府受贿,给地痞头子定轻罪。于是干脆将地痞头子关进了大牢,五天不给水,只给干粮。将地痞头子活活渴死。

常州百姓都说他是青天。歹人们却都说他是酷吏。

后来刘瑾在京中弄权。王守仁与常风怒骂刘瑾被贬龙场。

远在常州的伍老兄也不含糊,上奏疏痛骂刘瑾。刘瑾派人将他抓进京,关到了诏狱。

这老兄竟在人间炼狱一般的诏狱里硬生生熬了四年。熬到了刘瑾失势。

刘瑾死后,他脱罪升为嘉兴府同知。刚到嘉兴就赶上姚源匪乱。

嘉兴知府是个怂包,以禀报贼情的名义跑到了杭州。剿匪之事落到了同知伍文定身上。

他平匪乱的方式比较朴素——除了杀就是杀。

匪乱等同于谋反。我杀谋反者的家属很合理吧?

给你们三天投降。不投降,我就杀光你们的爹娘妻子。

杀了大约一百多匪属。盗匪全部下山投降。

正德十年,他被调往吉安做知府。又过了两年,江西匪乱。朝廷派来了王守仁平乱。

伍文定成了王守仁手下的头号干将。

不过,王守仁是剿抚并行。狠人伍文定从不抚,只往死里剿。

总之,伍文定是个心狠手辣的大狠人。王守仁来吉安有两个原因。一是因吉安有三千生力军。二是伍大狠人在吉安。(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