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作者:咱叫刘可乐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79章 文官敢陷害我常家人?

书名: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作者:咱叫刘可乐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6

正德十三年的一个春夜。

豹房御园之中。

正德帝宴请一众勋贵在御园中赏花、赏月、赏寡妇。

没错,正德帝的口味愈发重了。以前他还只是好他人之妻,最近这一阵他疯狂迷恋上了死丈夫的寡妇。

他命谷大用在京畿地方打着“征女乐”的旗号,大肆挑选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美熟媚韵的寡妇。

寡妇们入宫之后,由专人教给舞蹈,以及房中大密。随时准备皇帝陛下一时兴起宠幸。

这几个月来,正德帝将大量政务交给了勋贵、外戚们处理。

譬如徐光祚去户部当起了清账钦差,常风到工部管了两个月的治河银预算。

本来这些都是文官们的肥差。正德帝交给勋贵、外戚去办,自然让文官们恨得牙根痒。

不过正德帝也不是什么勋贵、外戚都用。譬如外戚中的泥石流——张鹤龄、张延龄。这两位舅舅平日里做的荒唐事,连正德帝都忍不了。

他俩至今闲散在家。正德帝在豹房搞勋贵、外戚大联欢的时候,碍于面子叫他们来跟着喝喝酒,看看寡妇。其余一概免谈。

自古上行下效。别看文官们整日里将仁义道德挂在嘴边。但皇帝开创了养寡妇的新风潮,文官们纷纷跟风。一时间,京畿长得有姿色的寡妇竟一时洛阳纸贵。

酒过三巡,寡妇们在歌乐台上翩翩起舞。

一众勋贵、外戚看得津津有味儿。

正德帝突然拍了拍手,寡妇们行礼散去。

正德帝意味深长的说:“朕让常风去工部管今年的治河银预算。预算竟比往年少了三成。”

“朕让徐光祚去户部管去年各部、各省的报销账核清。竟替国库省了一百八十多万两银子。”

“徐光祚本是个不懂经济之人。稍微用点心,就能为国库省出这么大一个数字。可见往年多出的银子没落到国库,都落到了谁手里去!”

“朕决定了。成国公朱辅加太子太傅衔,巡查吏部正七品以上官员任免。”

“英国公张仑加太子太保衔,巡查刑部刑狱事。”

正德帝用勋贵用顺了手,根本停不下来。文官势力在勋贵的打压下日趋衰弱乃是板上钉钉的事。

一众勋贵纷纷望向了常风。

常风虽只是侯爵,但却是勋贵中公认的首领。

常风嚎了一嗓子:“皇上,圣明啊!”

一众勋贵这才齐声跟着嚎:“皇上,圣明啊!”

正德帝却道:“圣明不圣明要看史书怎么评价。史书是翰林院的文官写的。”

常风建议:“禀皇上,您可以派遣一员靠得住的勋贵到翰林院那边啊。”

正德帝不假思索:“勋贵之中,要数姨夫你识文断字儿。你是有进士功名在身的嘛!你在工部的差事办完了,就转去翰林院巡查吧!”

“文官最喜欢耍弄文字,把黑的说成是白的,把白的说成是黑的。”

“你过去之后,得好好正一正翰林院的文风!”

常风拱手:“老臣定不辜负皇上的期望。好好整饬一番翰林院。让那些翰林文官别老卖弄聪明,耍弄文字。”

正德帝凝视着天空中的一轮明月,说了一句语出惊人的话:“朕准备抽空南巡,去江南看看。”

此言一出,众勋贵噤若寒蝉!

这是在明朝,不是十缺老人、好大喜功的乾隆六下江南的伪清。

自永乐迁都后,大明就没有任何一位皇帝南巡。到草原北狩的倒是有。

南巡是一件极其敏感的事。江南是文官集团的大本营。

举个栗子。譬如一个高中学渣,考上了一所三流野鸡大学。整天在学校附近泡吧、开房、打游戏。

学渣会希望自己父母突然来学校,看到他的日常生活嘛?

天下吏治之坏,最坏不过江南。江南是富庶之地,而绝大多数文官又出身江南士族。

江南就像是一个藏污纳垢的大锅。现在正德帝说要掀开锅盖,看看锅里都有啥。文官集团一定反应激烈。

常风担心正德帝的安全。江南可不是京城。要确保皇帝陛下一路平安,需调用无数的卫戍力量。这项差事,十有八九会落到他锦安侯身上。

在常风看来,正德帝去江南,远比去年去应州要凶险。

在应州,正德帝需对付的只是鞑靼人的明刀明枪。

去江南,正德帝却要防备不知来路的暗箭。

有时候,暗箭远比明刀明枪来的可怕。

常风小心翼翼的说:“启禀皇上,南巡乃是大事。臣认为应谨慎。”

正德帝道:“朕知道这是大事。朕又没说今年就去。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人活一世,总要去江南看看嘛。”

“再有,朕去江南不光是为了享乐。江南天高皇帝远,朕要看看,那些文官这些年是怎样替朕治理财税第一重地的。”

正德帝这么说,常风松了一口气。事缓则圆,此事还有还转的余地。

正德帝笑道:“罢了。常卿,青云跟徐家姑娘成婚已有三个月。就没点动静?”

常风一愣:“啊?皇上说的是什么动静?”

正德帝摸了摸龙腹:“自然是这里的动静。若徐灵怀上常家血脉,你家便是四世同堂!”

常风笑道:“臣孙完婚时有皇上、太后、皇后的赐福。想来常家四世同堂的日子不会远啦!只不过尚无动静而已!”

俗话说,新婚夫妇赛过牛皮糖。

常青云跟徐灵刚完婚三个月。那真是日日操演,夜夜鬼哭狼嗥。

徐家姑娘又是个喜习武的豪放之人,不拘小节。孙媳妇儿每夜舒爽之音,连隔了一个跨院的常风都能听得到。

常风还跟刘笑嫣感慨过:“年轻就是好。”

正德帝笑道:“等青云有了一儿半女,朕要亲自赐名。朕最喜欢起名字了!”

就在此时,张永急火火的走了过来,他压低声音:“皇上,出事了。”

正德帝问:“哦?出什么事情了?”

张永答:“福州三卫兵变!”

正德帝眉头紧蹙:“什么?”

常风听到这话亦是心中一惊:福州兵变?掐算时日,敬武到达福建整理军务仅有半个月啊!

去年常风答应尤敬武,帮他在正德帝面前求情,派他去福建公事私事一起办。让他有机会去永宁给生父尤天爵扫墓。

现在尤敬武刚到福建不久,福州就发生了兵变。难免有文官会借机兴风作浪,通过攻击尤敬武进而攻击常家。

正德帝道:“常风。此事你要尽快查清楚前因后果。另外命尤敬武调集福建地方驻军,立即扑灭福州三卫兵变!”

常风拱手:“老臣遵旨!”

翌日早朝。果然有御史上奏疏,参劾尤敬武整军手段过于严厉,以至于逼反了福建三卫。

首辅杨廷和曾在三十年前跟常风、尤天爵在永宁卫并肩作战过。按理说他应该保尤敬武。

可涉及到了文官与勋贵的权力之争,他身为文官领袖,自然站到了御史们一边。

杨廷和道:“禀皇上,尤敬武虽善战,但始终年轻。做事急不可耐,不计后果。福建兵变明显是因他整肃闽地军务过于心急所致。”

“臣以为应立即革除尤敬武一切官职,锁拿进京。”

常风心中暗骂:杨廷和,你够狠的啊。一点情面都不讲。就算不给我面子,你起码也该给殉国的尤天爵一点面子吧!

当初若不是尤天爵。咱们二人早就死在永宁卫了。哪里还有你如今的内阁首辅之位?

涉及自己的义子,常风不便出班多言。他给定国公徐光祚、成国公朱辅、英国公张仑使了个眼色。

徐光祚出班:“首辅所言,我不敢苟同。现在兵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还不清楚呢。上去就把尤敬武一撸到底?是不是太鲁莽了?”

朱辅附和:“没错!尤敬武是天生将才、殉国忠良之后。对皇上万分忠心。平定福州三卫的叛乱,还需要他挂帅!”

张仑道:“禀皇上,平定福州三卫兵变,最好的人选就是尤敬武!”

次辅梁储提出反对意见:“兵变本就是尤敬武逼迫太甚酿成的。由他去平叛岂不是火上浇油!”

“禀皇上,臣以为应让福建巡抚专管平叛事,将闽地兵权还给福建巡抚。”

梁储图穷匕见了!闹了半天,御史们今早攻击尤敬武的目的,竟是为地方文官争回兵权!

如今的正德帝可不是登基之初的儿皇帝了!他现在是真正的九五之尊。

正德帝做出了决断:“朕意已决!命尤敬武为平叛钦差。闽地诸卫,皆由他统领。八百里加急传旨尤敬武。一个月内,朕要看到平叛成功的捷报!”

“另外,锦衣卫南镇抚司加紧查明兵变原因!”

散朝之后,常风回到了南镇抚司。

王妙心、巴沙以及南司千户以上官员,全都在等待着常风发号施令。

常风坐到椅子上,喝了口茶,镇定的说:“莫要慌张。咱们在福建有数百耳目。立即飞鸽传书,让他们调查清楚兵变的起因!”

“另外,耳目们要配合敬武,给敬武提供可靠的叛军情报,以协助敬武平叛!”

就在此时,一个名叫王安的团营千户,在两名锦衣卫力士的搀扶下来到了南镇抚司大堂。

这王安是尤敬武的心腹,此番跟随尤敬武前往闽地整肃军务。

常风见到他连忙道:“你怎么回来了?”

王安道:“尤帅爷让我飞骑进京,向侯爷禀明福州三卫‘兵变’的真相!”

常风连忙道:“快,给他倒杯茶。王安,不差这一刻片刻了。你喝口茶,喘匀了气,慢慢说。”

王安喝了茶,缓了好一会儿,这才歇过来,告知了常风真相。

尤敬武到福建之后,发现了一件很恶心的事。

正德帝让地方巡抚不再掌管兵权。巡抚们自然是心不甘情不愿。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地方卫所军的军粮,依旧是巡抚衙门拨给。

福建巡抚伍符,扣了福州三卫整整三四个月的军粮没发。你们今后不是不归我调度了嘛?那不好意思,挨饿去吧你们!

伍符这一招够狠的。直接让福州三卫的士兵们闹起了粮荒。士兵们平日要防备倭寇登陆作乱,一天却只能吃两顿饭,一顿干一顿稀。

尤敬武得知此事哪里能忍?直接找到了巡抚伍符,要求他立即调拨三万石军粮给福州三卫。

伍符一摊手:“今年闽地收成欠佳。巡抚衙门也没余粮啊!我们抠地缝,扫库房,最多能凑出五百石军粮给三卫度过难关。”

要三万石,给五百石,这简直就是打发要饭的呢。

常破奴虽是武人,却常年跟在义父常风身边,耳闻目染学了不少东西。

他心知肚明:这是整个福建的文官集团,在跟来整肃军务,收夺兵权的我唱对台戏!

但地方粮库不在尤敬武的管辖之内。尤敬武无奈,只得准备上奏疏,请求正德帝下旨,开仓放粮给福州三卫。

哪曾想,旨意还未发出。福建巡抚的人选发生了变动。

伍符接到吏部调令,被平调到山东担任巡抚。

伍符的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横竖我就要离闽去鲁上任了。若福建发生兵变,跟我没有一文钱的干系!该为兵变背黑锅的人是他尤敬武!

你尤敬武才是整肃福建军务的主官!

于是乎,伍符找到了两位好友。一位是致仕还乡的都御史林廷玉,一位是致仕还乡的御史高文达。

这两位老兄大半生都在都察院供职。有舌灿莲花,把水里的鱼说得蹦上岸的本领。

他们被正德帝强令致仕,本就憋了一肚子气。巴不得在福建搞些事情,恶心恶心京中的正德帝呢!

于是这二人去了福州三卫。诓骗三卫将士,说军中缺粮是尤敬武来闽导致的。

尤敬武压着巡抚衙门,不让巡抚衙门给三卫发粮。

三卫的丘八们没什么脑子,又是火药桶子脾气,一点就炸。

于是乎,三卫聚众围了尤敬武的钦差行辕。

其实,说是兵变。三卫将士去围钦差行辕并未携带任何武器。只是找尤敬武讨要说法而已。

但伍符却在奏疏中,将此事硬生生说成了兵变。

常风听完了王安的讲述,气得一拍公案:“欺天啦!伍符该杀!林廷玉、高文达该杀!”

“王妙心。你立即赶往福建,缉拿伍符、林廷玉、高文达归案!”

“另给敬武去信,让他立即开仓放粮给福州三卫,平息事端!”

王妙心略有迟疑:“林廷玉、高文达只是两个致仕官员,抓便抓了。”

“可那伍符却是拟任山东巡抚。抓一省巡抚,似乎需要皇上的明旨。”

常风摆摆手:“这不是正德元年了!凡作奸犯科的文官,别说是巡抚了,就算是侍郎、尚书,锦衣卫亦可先抓后请旨!”

“你立即动身!”

“他娘的,寡妇摘茄子也不看看老嫩?敢陷害我常家人?呵,那我就让他们知道会有什么代价!”(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