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作者:咱叫刘可乐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81章 权势鼎盛的常家

书名: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作者:咱叫刘可乐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6

正德帝不光力捧常家为代表的勋贵集团。同时也在力捧近臣。

这日,正德帝在豹房召见常风、张永、谷大用、江彬、钱宁五人。

正德帝笑道:“东厂督公如今是壮士张。他既要管司礼监,又要管厂卫,还要管京营,过于劳累。朕着实心疼他啊!”

此言一出,常风心中如明镜一般:司礼监、京营离不开张永。看来皇上要动一动东厂督公的人选了。

果然,正德帝道:“朕决定了,命江彬为东厂提督。张永卸任,今后专管司礼监、京营。”

江彬下意识的用手一捂下面。

自永乐十八年设立东厂起,东厂提督便一直是太监担任。

欲掌东厂,必先自宫或被别人宫。

江彬可不想被去了势。家里的骚妾、美婢足有几百位。要是下面没了,那岂不没得玩了?

江彬连忙道:“禀皇上,臣才疏学浅,能力不足。督公之职绝难胜任。”

正德帝看穿了江彬的想法:“放心。朕不让你去势。你就以武将之身担任东厂提督便罢!”

正德帝不拘泥于规矩。女将统兵、武将担任东厂提督.他绝对是位敢为天下先的君王。

江彬听了这话,立马变了口气:“不过皇上如此信任臣。臣总不能辜负了皇上。臣一定尽职尽责,替皇上管好东厂。”

正德帝道:“瞧,一说不给你去势,你立马高高兴兴答应了。好了,那就这样决定了,今后东厂提督便是江彬!”

正德帝又转头询问常风的意见:“姨夫,你觉得呢?”

常风能说什么?只能替江彬说好话:“禀皇上,江彬乃是精明强干之人。绝对有能力管好厂卫。”

正德帝让江彬做了东厂提督,位居钱宁之上,钱宁自然有些吃味儿,心里酸不溜丢的。

不过表面上他却说:“啊,今后要多蒙江提督照应了!”

江彬拱手:“同甘共苦,同甘共苦。”

正德帝又转头望向了常风:“朕派你巡查翰林院。翰林院那边情形如何?”

常风道:“禀皇上,臣发现了翰林院的一桩大弊!都说翰林院是清水衙门,实则不然!”

正德帝有些奇怪:“怎么?难不成翰林院那群腐儒还有油水可捞?翰林无实权啊!”

常风道:“那群腐儒有一条生财之道!翰林院管着史书修撰。”

“按修史的惯例。正六品以下官员,若无特殊事情是不得入史的。”

“有些从六品、正七品甚至八品九品官,致仕归天后,家里人想让他们史书留名,便给翰林院的腐儒们行贿。”

“贿金明码标价。两千两可在史书落官职、姓名。三千两可有四字褒奖之言。五千两可落字一整行。”

“若是生前官声不好的,想在史书中篡改为美名,则要交银八千两!”

“这桩生意,翰林院的腐儒们已经做了二十多年了!”

正德帝闻言勃然大怒:“混账!史书是要传之万代千秋的!翰林官儿们这么干,难道要给后世留下通篇谎话的假史?”

常风道:“皇上所言极是。臣不查翰林院不晓得。一查吓一跳。翰林官儿们简直将史书当成了夹带私货的工具!”

“谁得罪了他们,他们便在史书中大放厥辞、极尽污蔑之能事。”

“谁给了他们贿赂,他们便在史书中大写溢美之词。”

“臣昨日已照会吏部,免了十六位翰林官。”

如今勋贵势力已达到了顶峰。甚至可以授意吏部免翰林官员。这在弘治朝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当时就算弘治帝本人想免翰林官,也得跟内阁成员们商议。

正德帝笑道:“免得好!朕这几年打压文官势力。哼,翰林院那帮人,指不定今后在朕的实录中如何栽赃污蔑朕呢!”

“需知,史笔如椽啊!”

正德帝不是算命先生,此刻他说的这几句话却一语成谶。

正德帝话锋一转:“文官有内阁。但朕却从未把内阁当成心腹。”

“依朕看,今后你们五人便是朕的‘小内阁’。以后朕有事,会直接吩咐你们五个去办!”

常风等人闻言受宠若惊。跪地叩首,齐声道:“谢皇上信任。”

正德帝话锋一转:“哦对了,朕最近打算出去走走。谷大用、钱宁随驾。常风、张永、江彬留京。”

常风听了这话心里“咯噔”一下:“敢问皇上,您要南巡?”

正德帝摆摆手:“不,此次朕只巡视北边要地,不往南去。”

听了这话,常风松了一口气。

正德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正德帝到昌平祭陵。

你们文官不是反对朕出巡嘛?那好,朕去昌平尽孝道,你们总没话说了吧?

祭陵结束,正德帝并未回京城。而是去了密云。

不知是谁在民间传出谣言。说正德帝“欲括女子、敛财物。”于是乎“龙驾所至,民皆避匿”。

在密云,正德帝一直待到了五月。随后他去了喜峰口,召见朵颜三卫的首领,赐宴犒劳。

在喜峰口视察完边防,他准备进行一次大规模军事演习。调集辽东、宣大、延绥、山西、宁夏、甘肃六地边军十五万,到草原上进行了一圈武装大巡游。

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们虽反对,但奈何兵权已不在他们手中。

其实他们不明白,这是正德帝在向鞑靼人秀肌肉。瞧瞧,我明军如今兵强马壮、实力雄厚。你们要是敢南下入寇,嘿嘿,不好意思,我灭你们如杀猪屠狗尔!

这场军事大巡游进行了整整两个月。正德帝这才心满意足的回到了长城以南。

归明后,正德帝第二次大封去年应州之战的将士。升赏叙荫者共计五万六千多人。

其中江彬被封为平虏伯。许泰被封为安边伯。

赏赐给有功将士的银子,达到了骇人听闻的三百多万两。

七月初六,正德帝又自封“神功圣武统六军威武大将军公爵总兵官朱寿”。文官反对,但卵用没有。

七月初十,正德帝出居庸关,巡视怀来、保安,一直到了宣府。

八月十八,自宣府至万全、怀来、天城、阳和。

九月初一至大同驻跸。

十月初二,龙驾过黄河,抵达榆林,又致绥德。

话说延绥总兵戴钦实在不怎么要脸。自己女儿已经嫁人十多年了。他听闻正德帝喜好他人之妻。于是找了十几个青楼里功夫了得的姑娘,教自己女儿房中术。又将女儿献给正德帝。

正德帝被伺候舒服了,给戴钦官升两级,位列都督官。

正德帝这次出游,整整折腾了小一年。

正德十三年,秋。内阁值房。

首辅杨廷和、次辅梁储、阁员蒋冕、毛纪与常风、张永、江彬对坐着。

如今内阁议事,一定要喊上常、张、江三人。不然内阁即便做出决议也执行不下去。

皇帝近臣已经在事实上压了文官一头。

杨廷和道:“常侯爷,皇上到底何时归京?”

常风两手一摊:“我不晓得。”

杨廷和叹了声:“唉,那开始议政务吧。山东巡抚上疏,掖县、招远两处金矿近些年挖掘过甚,产金骤减。”

“他希望今年户部能将两矿的贡金数目降至一万两,以减矿民负担。”

说完这话,杨廷和看向常风。

常风喝了口茶,微微颔首:“准。”

杨廷和气得都快咬碎后槽牙了!他这个内阁首辅当得太憋屈了。政务上的事,他竟要看一个厂卫出身的勋贵的脸色。

杨廷和又道:“四川盐茶道请朝廷拟定今年发放盐引的数量。”

江彬开口:“此事内阁跟户部的常部堂商量着来便是了!人家常部堂身负经济大才。此等小事,他自然有正确的决断!”

杨廷和听了这话,心里就像吃了个苍蝇一般恶心。

堂堂内阁首辅,遇事要去跟户部侍郎商量?还是个右侍郎!

梁储道:“关于新任浙江布政使的人选.如今有两个。一个是现任四川按察使黄寒生,一个是现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于汉平。”

常风摆了摆手:“不成!黄寒生是个清官。但此人没什么能力,办事昏聩。在四川任上三年,四川讼狱案卷几乎成了一锅糊涂粥。”

“于汉平倒是有能力,但却过于贪婪。上个月有人花两万两银子,买他一封弹劾奏疏。这账我还没跟他算呢!”

“浙江乃是财富重地。派去一个贪员当布政使,指不定他在任上如何上下其手、雁过拔毛呢!”

梁储道:“黄寒生不行,于汉平也不行。那常侯爷可有合适的人选?”

如今常风的权势,大到可以干预地方官员任免。

常风想了想,答:“南赣巡抚王守仁的能力有目共睹。我看不如调他做浙江布政使。小巡抚调为大省布政,这也是符合吏部任用官员的规矩。”

杨廷和半嘲不讽的说:“常侯爷真是内举不避亲啊。”

常风瞥了杨廷和一眼:“你都不如说我任人唯亲。呵,还别说,不任人唯亲难道任人唯疏?”

“王守仁的能力、人品都是一等一的。他在南赣多年,也该给他升上一升了吧?”

杨廷和道:“罢,那就听常侯爷的。拟任王守仁为浙江布政使。”

议事完毕,常风、张永、江彬三人出得内阁值房。

张永笑道:“侯爷,杨首辅如今看你的眼神里,仿佛喷得出火。”

江彬附和:“是啊,自皇上出巡后,内阁几乎成了摆设。大权全归于咱们三人之手。老杨头能不恨得牙根痒?”

常风道:“他们恨咱们也好,爱咱们也好。咱们只管公道办事、唯才是举便罢。”

“呵,要我说,给王守仁一个浙江布政使都是屈才了!他应该执掌兵部,做朝廷夏官才算物尽其用。”

常风没想到,王守仁调浙江的事遭到了一个人的反对。

这个人便是王守仁自己!

不久之后,王守仁给常风来了一封信。信的开头先是感谢了常风不忘旧情的提携之恩。

随后话锋一转,浙江乃是朝中文官的钱袋子,是个是非窝。咱老王才不去浙江惹一身骚呢!

再说了,南赣是个苦地方。咱老王就喜欢在苦地方发挥自己的才能,造福一方百姓。

最重要的一点,江西的宁王不是什么善茬儿。近些年又是拉拢土匪,又是笼络谋士的。说不准要造反。咱老王坐镇南赣,起码能制衡一下他。

人家王圣人自己不愿去浙江,常风自然不能强求。只好又跟杨廷和举荐了一人。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在正德十三年的秋天,常家的权势达到了顶峰。

官员任免、经济大政,凡内阁经手之事,都要经过常家人点头。

更别提尤敬武还掌着十二团营大部分兵马。相当于后世的首都卫戍司令。

而常风的妻子刘笑嫣,也受旨掌管了五城兵马司。基本相当于首都巡警总队的总队长。

且说杨一清致仕之后没有立即回原籍,而是在京城逗留了半年。

这日,杨一清来找常风道别。

常府书房之中,常风与这位老朋友依依惜别。

杨一清道:“临行之前我得劝你一句,如今常家的威势太大。恐怕.”

常风道:“杨兄是要劝我收敛锋芒?”

杨一清微微颔首:“锋芒太盛不是好事。”

常风却道:“我年轻时,天天提醒自己‘收敛锋芒’,整日想着找替身。”

“可是,我上了年纪后发现,收敛锋芒无用。找替身亦无用。想整死我的人,依旧想方设法给我下绊子。”

“厚道人在官场是混不下去的!只有让他们怕,他们才不敢贸然对我常家动手!”

“这道理,我琢磨了整整三十多年才琢磨透。”

杨一清道:“怕就怕,皇上哪天”

常风眉头一皱:“皇上怎样?皇上龙精虎猛,听青云说,他一夜收拾三个寡妇都不带喘粗气的。”

“杨老兄,你是不是听到什么风声了?”

杨一清连忙道:“没有。我是说,人有旦夕祸福,皇上迟早有.到那时常家该怎么办?”

“常家如今在朝中已是四面皆敌。皇上在时,可保权势无虞。若皇上”

常风笑道:“所以啊,我日日烧香敬佛,就盼着咱们大有为的正德大皇帝长命百岁,万寿无疆呢!”(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