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作者:咱叫刘可乐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13章 《抬棺西征》卷终(八千字章)

书名: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作者:咱叫刘可乐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6

常风将王越的遗体在柳木棺中安顿好,又与几名镇帅、镇守太监商定了轮流守灵的事。

从帅帐出来,常风去看负伤六处的徐胖子。

徐胖子正撅着大腚,趴在病榻上。时不时发出一声呻吟:“哎呦,疼死胖爷我了!”

“天杀的鞑靼人。背后放冷箭。射哪儿不好,射老子屁股!”

“下回要是还有仗打,我就学叶广,在草原四处放火,烧你们的营帐!”

见常风走了进来,徐胖子如同见到了亲人一样:“常爷!我他娘还以为见不着你了!”

常风坐到徐胖子的病榻边。本来他还担忧胖子的伤势。在门口听到徐胖子斥骂鞑靼人,中气十足。他悬着的心可算放了下来。

常风道:“幸亏射的是大腿后面,要射的是大腿前面。以后还怎么去怡红楼。”

徐胖子道:“也是。对了,常爷你听说了嘛。我运气好,亲手砍了土默特部的副首领。”

“这回看京城里那群嚼舌根的,谁敢再说中山王北脉是怂包软蛋。”

能够立下斩将大功,徐胖子绝不是光靠运气。

在京城中,他只是个好逸恶劳,贪吃好色的浪荡勋贵。

一旦上了战场,他身上的中山王血脉彻底觉醒。

蒲草沟之战时,北路军主将张安、镇守太监郝善为了徐胖子的安全,将他所带的那个三百人骑兵队安排在了全军的最后。

与鞑军接战时,全军突击。徐胖子只用了一柱香功夫,就带着麾下骑兵队冲到了最前面。

哪里鞑靼人多,他就往哪儿冲杀。那里箭簇密集,他就出现在哪里。完全将生死置之度外。

在腥风血雨的战场上,徐胖子不再像一条粪海中遨游的肥蛆。

倒像是翻江倒海,游刃有余的活龙。

总而言之,这一仗,徐胖子没给老祖中山王丢脸。

常风道:“伱这伤,回京不碍事吧?要不我先回京,你留在西北养伤?”

徐胖子道:“区区小伤,何足挂齿?咱俩一起出来的,也得一起回去。”

二人闲聊了片刻。徐胖子感慨:“对了,回来之后我就趴下了,起不来榻。没去拜见王老制帅。”

“嘿,王老制帅简直用兵如神。弟兄们按他定下的方略扫荡贺兰山,简直就是摧枯拉朽!”

常风一愣,面露悲伤的神色:“王老制帅三刻时辰前病故了。”

徐胖子听到这个消息,如五雷轰顶。

一个能带着部下打胜仗的统帅,部下们会发自真心的爱戴。

徐胖子早就对王越佩服的五体投地。

徐胖子痛骂老天爷:“老天爷你瞎了眼!京城里的那些废物老文官个个长命百岁,占着茅坑不拉屎。”

“王老制帅这样的能臣猛将,却迈不过七十三的坎儿!”

入夜,常风在帅帐中轮值守灵。

王越安详的躺在柳木棺中。他的一生,踏草原、平西北,征战四方,靖虏边疆

用上帝视角说句题外话,大明国祚二百七十六年加南明十八年。只有区区三名文官封爵。

其中就有王越。他在成化年间受封威宁伯。

这世上没有完人。他屡屡结交权贵,极尽吹捧依附之能事,为文官所不齿。

但他这么做,并不是追求荣华富贵。他已是伯爵身份,还有什么好追求的?

他把老脸塞进裤裆里做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用兵方略能够在朝廷通过、施行。更好的安定边塞、打击北虏。

如今,他以七十三岁高龄,直捣贺兰山。病故在他用尽一生心血守卫的西北土地上。

王越的一生,无憾矣。

张永走进了帅帐,来到常风身边。

张永跟常风商量:“常爷,皇上命咱们还京的圣旨,至少要一个月才能到。”

“宁夏到京城有两千两百里,几个月的路程。王公的遗体装在棺材中往回运,恐怕半途就会烂成水。”

“宁夏穷困之地不比京城,没处寻窖藏冰块,放进棺椁。这可如何是好?”

常风摆摆手:“无需运回京。就地埋在西北吧。”

张永迟疑:“不成吧。王公是成化朝第一名将、朝廷伯爵、弘治朝最大的封疆大吏。”

“照规矩,皇上一定会下旨,命将他的遗体运回京荣葬的。”

常风走到柳木棺前,凝视着王越的脸:“出征前王公就说过。他的心愿是死后埋在西北。”

“咱们趁皇上的圣旨还没到,先行将他下葬。这不算抗旨。”

“至于京中的荣葬。咱们带几件王公的衣物回去。建衣冠冢就是。”

贺兰山已是明军地盘。边军将士护着王越灵柩,出灵武城,来到了贺兰山脚下。

正是秋天,天高云淡。蓝天白云之下,数万边军将士如一杆杆标枪般挺立着。

监军张永;军务提督常风;镇帅李俊、朱槿、张安;镇守太监郝善六人亲手抬棺,将灵柩安放在墓穴当中。

王越出征前曾说:“就算我死了,装进棺材埋在西北,魂灵也会化作阴兵阴将,镇守大明的西北边陲。”

葬于他亲手收复的贺兰山脚下,是他最好的归宿。

数万边军将士,齐齐痛哭流涕。那声音震天撼地。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常风大喊道:“诸位袍泽,王公不希望看到诸位哭哭啼啼给他送行。”

“王公来宁夏的路上跟我说过。他最喜欢太祖爷所制《红巾军歌》。”

“我们齐唱军歌,送王公上路!”

数万边军将士击刀鞘而歌。

“云从龙,风从虎,功名利禄尘与土。望神州,百姓苦,千里沃土皆荒芜。”

“看天下,尽胡虏,天道残缺匹夫补。好男儿,别父母,只为苍生不为主。”

“手持钢刀九十九,杀尽胡儿才罢手。我本堂堂男子汉,何为胡虏作马牛。”

“将士饮尽碗中酒,千里征途不回头。金鼓齐鸣万众吼,不破黄龙誓不休!”

数万人合唱的《红巾军歌》,回荡在贺兰山的天空中

若干天之后,京城,乾清宫大殿。

内阁诸员、六部堂官站在大殿之中。

弘治帝面色凝重。他的龙案前摆着两份奏章,一份捷报。

第一份奏章和捷报,是他三天前收到的。捷报上说,西北大捷,明军斩获颇丰,逐虏于贺兰山外。

奏章则是王越死前口述,部下执笔写的此次西征的立功将士名单。

常风的名字,在立功名单上位列第四。仅次于立下头功的张安、郝善,以及为了给司礼监面子必须列在前三的张永。

名字后面还专门注明,常风大功有二,督粮、军情事。

定国公世子徐光祚,位列第五。

第二份奏章是弘治帝刚刚收到的,上面写着王越的病故的消息。

弘治帝凝视着三份奏章,猛然间大吼一声:“西征之前,凡参劾过威宁伯的言官,一律革职!”

徐溥已经告老还乡。如今的内阁首辅是刘健,次辅李东阳,阁员谢迁。

刘健连忙劝阻:“皇上,言官风闻言事乃是祖制。再说参劾过王越的人太多”

弘治帝是个仁慈之君,对待文官一向和善。这也是后世诟病他依赖、纵容文官的原因。

可是这一次,弘治帝丝毫没有给文官面子。他咬牙切齿的重复了一遍:“一律革职!”

刘健无奈,只得拱手:“是。内阁这就拟旨。”

弘治帝又道:“另拟旨,追赠王越少保,谥号襄敏。命礼部设九坛告祭。王越之孙王烜,入国子监。”

“着内阁、兵部、吏部,按威宁伯生前所奏立功名单,拟定封赏。”

王越被追赠三公。

他的部下们也获赏颇丰。张安、郝善官升一级。李俊、朱槿、吴江等人皆得赐丰厚的内帑银。

其余部下,升两级者两人;升一级者四十七人;升署理一级(相当于半级)七十三人;获内帑赏银的有六百三十五人。

秋末,常风和张永、徐胖子踏上了回京之路。结束了这趟追随王越的抬棺西征之旅。

众人在弘治十二年初春时节重返京城。

收兵走安定门。

司礼监秉笔钱能,在安定门前代皇帝迎接装着王越衣物的棺椁及三位功臣,并传旨封赏。

常风跟张永、徐胖子跪倒在地。

钱能高声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锦衣卫指挥左同知常风、司礼监秉笔太监张永、定国公世子徐光祚,辅佐襄敏公直捣贺兰山,平定西北有功。”

“赐常风世袭锦衣卫指挥同知。”

“赐张永‘壮勇太监’号。”

“赐徐光祚后军都督佥事衔。”

“钦此。”

这对三人来说是极为丰厚的封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的圣旨,不是什么官儿都能接到的,很正式。

锦衣卫的员额,分为世袭或非世袭。

皇帝喜欢给武将授世袭锦衣卫员额。

譬如有人是祖上传下来的世袭锦衣卫千户。但实际上他不一定能补锦衣卫实缺。名义上领饷,实际不管事。

常风的员额最初是他爹花银子买的,非世袭。因为世袭锦衣卫员额需皇帝钦赐,没有运作空间,根本买不到。

如今得了世袭恩赏。儿子常破奴长大后可以领指挥同知的俸禄、他孙子也可以领,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这是个金饭碗,一直可以吃到大明朝分行李散伙儿。

至于张永受赐“壮勇”.太监赐号,是郑和一类功勋卓著的太监才能享有的恩荣。

徐光祚因本就是公爵世子,地位高贵。封赏低了不符合他的身份。故赐正二品武官衔。

不过跟“世袭”一样,赐衔也不一定领实职。

单论官品,徐胖子现在比锦衣卫指挥使牟斌还要大两级。

三人进了京,在钱能的引领下,来到乾清宫找弘治帝复命。

弘治帝见到三人,夸赞道:“你们这一回辅佐襄敏公有大功。”

“张永,王越生前给朕的奏折上,说你颇有领兵才能。是不可多得的悍将。”

“徐光祚,你虽身份高贵,却能身先士卒。负伤六处仍能奋勇杀敌,立下斩将之功。中山王在天有灵,会为你感到骄傲。”

“常风,还得是你!督粮、军情两事,办得妥妥贴贴。还在战前为襄敏公弄到了鞑靼的兵力部署、用兵方略。”

“你要学襄敏公。做个能文能武的能臣。今年春闱还有半月就开始,你回京正是时候。”

“朕批你半月假,你回家去准备应试吧。”

弘治帝对王越颇为尊崇。口称“襄敏公”。他现在不怕文官们在他厚待王越这件事上多嘴多舌。

一俊遮百丑,王越平定西北,病故军中。没有人会再去说他的坏话。

常风回了家。近一年的西北之行,让他皮肤被晒得黝黑。

刘笑嫣、常恬、常破奴、刘秉义、九夫人等人见到常风,一家团聚,欢欢喜喜,自不必说。

饭厅之内,一家人吃着饺子,庆贺团圆。

小虎也破例被放进了饭厅。在常风的身边摇着尾巴,拿脑袋蹭他的腿。

刘秉义道:“贤婿啊,你立下大功,平安归来。真是可喜可贺。”

“皇上赐了你世袭指挥同知。看着吧,明天来贺喜的人,恐怕又要踏破门槛了。”

常风说了句实在话:“这次立功,不是小婿的能力多强。只是运气好罢了。”

常恬道:“昨日进宫,皇后娘娘还跟我说呢。皇上这几日对你赞不绝口。说你是大明最锋利的匕首。无论在京城还是边塞都能斩杀魑魅魍魉。”

匕首,见不得人的暗刃尔。

常风苦笑一声。这个评价,他搞不清是贬低还是褒奖。

从军近一年,军旅清苦。回了家,自然要饱餐肉味儿。奈何妻妾不同房是古训。

当夜上半宿,常风在正妻刘笑嫣房中。

下半宿,常风在九夫人房中。

这一夜,真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阎王见之胆寒,玉帝见之老脸一红。

果如刘秉义所言。翌日上晌,来常府贺喜的官员络绎不绝。

常风让刘秉义挡在府门外,对不相干的人,只说他旅途劳顿病了,不便见客。

唯有锦衣卫的袍泽,和常风的几个文友可入府。

钱宁、石文义、王妙心来到了客厅之中。

一番嘘寒问暖后,常风问:“我走了小一年,京中情势如何?卫中情势如何?”

钱宁答:“文官越来越蹬鼻子上脸了!皇上想修座庙宇,还不是从国库拿银子,是用内帑。”

“一个小小七品御史,竟敢在早朝时对皇上横加阻拦。”

“内阁那老三位,也越来越托大。皇上的旨意,他们动不动就封还驳回。”

文官势力自弘治朝坐大,的确是事实。

石文义插话:“娘的。兵部的几个郎中、主事,上个月竟大模大样来了咱们卫里。清查锦衣卫员额。看有无倒卖员额之事。”

“若不是牟指挥使拦着,我高低得办他几个,把他们塞进诏狱。”

锦衣卫员额私下倒卖是积习陋规。想当初常风的员额就是他老爹散尽家财买来的。

常风沉默不言。司礼监、厂卫是皇帝制衡文官最好的工具。

奈何当今万岁仁厚,不怎么愿意用家奴收拾外臣。他这个锦衣卫的大佬也没有办法。

再说句题外话,弘治朝的锦衣卫,可能是大明十六帝、十七朝中名声最好的。换言之,也是势力最衰,权力最小的。

常风道:“罢了,不说这事儿了。卫里呢,最近有什么大差事?”

钱宁答:“皇上一向重视国家抡才大典。今年春闱也是一样。”

“去年冬皇上就下了旨。让咱们锦衣卫严查科举弊政。定要保证此次春闱公平公正。”

常风笑道:“我考了三次春闱。次次名落孙山,这回考第四回,可能又是落榜的结果。”

“等到春闱会试结束,我再正式回锦衣卫办差。”

石文义道:“常爷自谦了。您这回一定会试拔贡,金榜连登!”

常风摆摆手:“吉祥话就不用说了。我有几斤几两自己清楚。”

“再说去了西北一年都没看过书,没练过制艺文章。”

“能离入榜少差几个圈,我就心满意足了。”

谈完了会试的事,常风对石文义和钱宁说:“你们二人先回卫里。妙心兄留一下。”

钱宁、石文义离开了大厅。大厅中只剩常风、王妙心二人。

常风道:“‘黑柳’巴勒孟旰背叛了南镇抚司,投靠了小王子。”

“‘磐石’哈达依旧忠诚于大明。”

“这一回,我险些中了巴勒孟旰的奸计。”

“你们南镇抚司想个法子。在草原上散播谣言,就说此次西征,鞑靼的军情是巴勒孟旰泄露给咱大明的。”

王妙心道:“您是说,用反间计除掉巴勒孟旰?”

常风点头:“正是如此。做戏要做足。巴勒孟旰三十多年前去了草原。他的家人都留在了大明。”

“他虽在草原有了新家。老家应该还在京城里。”

“你查一下。挑一个他家的男丁,补入锦衣卫,当个总旗。”

“秃鹰会在京中尚未根除。他们应该会把这则消息传到草原。”

王妙心拱手:“常爷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

常风道:“使反间计,不光是为了除掉巴勒孟旰。也是为了保护忠诚于大明的哈达。”

说句后话。八个月后,南镇抚司的反间计成功。巴勒孟旰被小王子剁碎喂了鹰。

(注:这种后话,是一笔带过,后面不会再去写。交待下配角小反派的结局。别喷了,根本不是挖坑。)

常风跟王妙心又聊了一会儿。他突然想起了什么:“张采这小子很能干。此次西征鞍前马后,颇有功劳。”

“你回去跟牟指挥使说一声,升张采一级。让他当个副千户。以后还是跟在我身边。”

王妙心点点头:“成。那我就先回卫里了。”

下晌,常风派人请来了三位文友切磋制艺文章。分别是妹夫黄元、吏部“小侍郎”文选司郎中张彩;举人王守仁。

王守仁还带来了一位他的好友,名叫张璁。

张璁跟王守仁年龄相仿,二十多岁。他和王守仁脾气相投,好得就差穿一条裤子。

黄元、张彩都是有进士功名的。是常风、王守仁、张璁这三个举人的科场前辈。

他们二人出题。常风、王守仁、张璁写破题、承题。

写完破题、承题。张彩和黄元细细品读,点评。

黄元心直口快:“守仁兄的文章字字珠玑,钟灵毓秀,颇有灵气。比我的制艺功夫要强得多。”

“我看本科守仁兄定然高中进士。或许还会跻身一甲或二甲前列。”

“大哥的文章嘛.中规中矩。我若是考官,在取与不取之间。”

“至于张璁张老兄的文章.一言难尽。”

黄元虽出身棺材铺,但已做了许久的皇亲,情商见长。

低情商:狗屁不通。

高情商:一言难尽。

张璁属于资质平平但很努力的失败做题家。

他今年二十六岁,这是他第一次参加会试。接下来,他会连考七科不中。直到四十七岁才得中进士,步入官场。

此人,乃大明历代首辅中,最为大器晚成者。

且说常风与黄元等人正在探讨制艺文章。

与此同时,两个南方举子来到了京城。

这两个人,一个名叫唐寅,字伯虎。

一个名叫徐经。

唐寅,三十岁。时人评其曰“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才子的命途很坎坷。

二十五岁那年,唐寅的父亲、母亲、妻子、儿子相继离世。妹妹自杀身亡。

除了他,全家死光光。差他一个就销户了。活脱脱一个大明版“福贵儿”。

这个命运坎坷的人,堪称当世大才。

全家死光光后,唐寅一度很是消沉。整日借酒消愁,以书画宣泄自己心中的悲伤。

这一消沉就是四年。

他的好友祝枝山、文徵明、徐帧卿为了让他振作,鼓动他参加去年秋天的应天府乡试。

乡试考完,三人给唐寅摆酒。

唐寅多喝了一杯,口吐狂言:今科解元舍我唐寅,更有何人?

这句话听上去是在吹牛逼。

解元,乡试榜首,全省第一。

乡试是全省最聪明的一群人的比拼。唐寅得多自信,敢说自己能拿全省第一?

祝枝山是个坑货队友大嘴巴。把唐寅的酒后狂言传了出去。

整个江南士林都嘲笑唐寅狂妄,是狂生妄人。

然后,乡试桂榜揭晓。众人傻眼了。唐寅果然位列第一,高中解元。

学霸不可怕,就怕学霸会控分,更怕学霸能预测名次。

中了解元,自然要进京参加会试。唐寅心想:我三十岁的人了,弄个状元身份、翰林官职玩玩,也算没有虚度一生。

那就去京城吧。

于是去年深秋他踏上了进京之旅。

出发不久,他偶遇了徐经。

徐经,江阴人。实打实的地主老财,有钱人!

江阴徐氏,是江阴最大的地主。那真是良田千顷、米面成仓、树木成林、米面成仓、煤炭成垛、金银成箱、骡马成群、鸡鸭成栅、鱼虾成池.

唐寅是江南读书人的偶像。徐经是他的小迷弟。

徐经请求唐寅与他同行赴京,并拍了胸脯,表示可以包唐寅一切花销:咱们一路上住五星级酒店;坐奔死,绕死来死,绝对不坐马自达;排解寂寞找歌儿舞女,都找最高端最贵的!

如此好事,唐寅怎么可能不答应?既能有一趟舒适的进京之旅,又能每天屁股后面跟个小迷弟。

他干什么小迷弟都捧臭脚:“牛逼,牛逼,真牛逼!”满足他的虚荣心。

唐寅、徐经结伴而行。二人一路游山玩水,挥金如土,寻花问柳。终于在今日到达了京城。

唐寅看了一眼京城的天,心中暗想:呵,区区会试,何足挂齿?真正的考验是殿试。

唯一悬念是,本科我能当状元还是榜眼——大明会不会有一个比我更聪明的读书人。

翌日,御门早朝。

常风虽有半月大假,但早朝还是要参加的。

他突然发现,君臣不到一年未见,龙椅上的弘治帝身体越来越差了。

弘治帝动不动就咳嗽,脸色也发黄。说话气息微弱。一道旨意下一半儿,萧敬就要给他捋后背顺气。

要知道,弘治帝今年才刚满三十岁!

看他是气色,倒像是个久病老人。

太祖、太宗都是工作狂。一个活了七十一,一个活了六十五。在古代算是高寿了。

因为二人都是久在行伍,武人身板,身体刚刚的。

弘治帝自小在宫中长大,弱不经风。他每日早朝、午朝、大小经筵安排的满满当当。

他还作死,效法太祖、太宗批阅奏折到子时。一天只睡两三个时辰。

这种卷法,不把身体卷坏就怪了。

工作狂,不是什么人都能当的。

常风见弘治帝的样子,十分心疼。毕竟是君臣情深。他暗想:下次单独面君,一定要提醒皇上保重龙体。

萧敬终于喊出了“散朝”,他搀着弘治帝离开龙椅。

一众官员们走向御门外。

半个月后就要会试了。常风低着头,琢磨着八股文章的用词。

不知不觉,他跟一名三品文官肩并肩走到了一起。他并未察觉。

这三品文官是礼部右侍郎,程敏政。

马文升突然一把拉住了常风:“常小友,且慢行。”

常风问:“马老部堂,有什么事嘛?”

马文升没有立即答话。等程敏政走远了,他才压低声音说:“刚才你跟礼部的程部堂并肩而行。他是此次会试的主考。”

“被言官们看见,又要有风言风语。万一你会试拔贡.朝廷官员的嘴,碎得跟市井泼妇一般。得避嫌啊。”

会试一向是礼部负责的。右侍郎程敏政当主考,是次辅李东阳举荐的。

常风道:“我疏忽了。多谢马老部堂提点。”

说完,常风抬头看了一眼程敏政的背影。

常风不知道,去年秋天他在盐池负责军粮事务时,京城里发生了一件小事。

应天乡试主考梁储阅卷完毕后,将解元唐寅视为天人。

当学官的,见到当世英才的文章自然爱不释手。

梁储一时兴奋,将唐寅的卷子誊抄了一遍。派人进京送给了好友程敏政,奇闻共赏析。

程敏政看了唐寅的文章,亦将唐寅视作百年难得一遇的人才:这小伙子行!好文章啊!

程敏政此时下朝,并不打算去礼部衙门。而是准备回府,让仆人给唐寅传话,让唐寅去他府上拜见。

他想见见唐寅这位名冠江南的大才子。最好能顺手收成约定门生。

约定门生,是大明的科举习惯之一,约定俗成。

大明的文官最喜欢当考官。搞政治嘛,需要人脉。所谓人脉无非“门生故旧”四个字。

譬如会试,考官给哪个学子的卷子拔了贡。他就是哪个学子的“座师”。

以后学生当了官,就要跟座师一条心。同患难、共进退。

后世的运输大队长,就爱搞老师、学生这一套。用师生关系维护政治利益集团。

约定门生,则是门生中的特例。

打个比方。唐寅名气很大,文章冠绝天下。程老头一看,嘿,这年轻人行啊!我得提前下手,把他搞到我的人脉圈子里来。

在考试之前,程老头会找到唐寅:小唐啊,你文章蛮好。不过考试这玩意儿,不光看实力,还看运气。

文章好,运气差,名落孙山的人有的是。

不信你看隔壁学士王华家的公子王守仁。他在京城也算小有名气,但考了两科都没中。

不过你放心。遇到我这个伯乐,你的运气就来啦!我是这届主考官。我包你能中!

按照剧本,接下来唐寅会跪地磕头,感激涕零:多谢程大人抬爱。今后您就是我的老师。师徒如父子。今后您就是我干爹!不,亲爹!比亲爹还要亲!

等会试放榜,殿试连登。唐寅做了官儿,就要唯老师程敏政马首是瞻。当老师最忠诚的门下走狗。

程敏政要是有什么七大姑八大姨家的闺女未出阁,还会做媒介绍给唐寅。大家亲上加亲,打断骨头连着筋。

文官们的一个个大、小利益集团,大、小圈子,就是这么形成的。

一句话,搞利益集团要从约定门生抓起。

不过,大明最近十多年,无一名会试考官敢收常风当约定门生。

常风以前是锦衣卫的大掌柜,如今虽权力不如前,也算二掌柜。人家根本不吃你们官场老油子的这一套。用不着巴结你们。

再说了,万一主考官巴巴跑去跟常风约什么定。常风转头跟大老板弘治帝告状:这一届的主考官徇私舞弊。

那主考官会吃不了兜着走。

弘治十二年会试考生常风散朝后回了家,继续备考。

主考程敏政则回了府。等待江南才子唐寅上门。

一场弘治朝的科举舞弊大案,即将上演。

(《抬棺西征》终,明日开启新卷《唐寅案》)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