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作者:咱叫刘可乐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85章 南行祭祖?

书名: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作者:咱叫刘可乐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6

刘健、谢迁及在京部堂官、司官、言官、学官共计三百余人,联名上了一道莫名其妙的奏疏。

奏疏的大致内容是:大兴县女子夏氏,德貌双全,是皇后的最佳人选。臣等为皇上得到这样一位称心如意的准皇后感到由衷欣喜。

然而,夏氏祖籍应天。在大婚之前,夏氏理应先返回应天祭祀祖先,再回京与皇上大婚。

莫名其妙!

大明从未有过先例,册立皇后前,准皇后要回原籍祭什么祖先。

这是刘健、谢迁的缓兵之计。

在刘健、谢迁的计划中。今年十月,也就是三个月后,文官集团将完成对八虎的黑材料搜集行动,发动致命一击。

除八虎的致命一击,最好在正德帝亲政之前发动。

正德帝亲政是在大婚之后。那么,大婚必须拖延至今年十月。

自京城至南京祭祖,一来一回至少三个月。这样就打了一个时间差,完美的计划。

正德帝也好,八虎也好,常风也罢,都没猜到刘、谢的想法。他们对这道奏疏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正德帝在接到奏疏后的翌日早朝时表态:大婚之前,准皇后祭祖既不是太祖所定祖制,也没有成例。众臣的一片好心,朕心领了,夏氏亦心领了。但此事纯属多此一举,朕不准。

万万没想到,正德帝的表态捅了马蜂窝!

整个早朝,文官们的吐沫星子都快把正德帝给淹了。文官们口径一致:皇上,俺们都是为了您好啊!您要是不同意,那就是给脸不要脸了。

那好,我们这些阁老、堂官、司官、言官、学官差事不干了!全去乾清宫跪谏!

跪谏等于罢工。

京城文官是整个大明统治机器的核心。您不同意,那就让整个大明王朝停摆好了。

这一招屡试不爽。

被逼急眼的正德帝心一横,当机立断,毫不含糊.使出了屎遁之法。

朕拉肚子!人有三急,屎急、尿急、猴急。朕憋不住了要出恭,你们总不能把朕扣在御门前广庭吧?

回到乾清宫后,正德帝立即召见了七个人。刘瑾、常风、张永、江彬、钱宁、常破奴、黄元。

这些人属正德帝的核心小圈子。常破奴、黄元虽官职不高,但却被正德帝视为心腹。

正德帝问:“诸卿,你们说说,文官为何疯了一样逼朕下旨,让夏姑娘去应天祭祖?”

刘瑾道:“他们明摆着是不想让皇上您痛快。只要您有什么喜事,他们一定要耍些幺蛾子给您添堵。”

钱宁道:“京城到南京足有两千里。一来一回就是四千里。他们别是想在这四千里漫漫长途中派人暗杀夏姑娘吧?”

江彬附和:“钱指挥使所言极是。他们一定是想派人暗杀夏姑娘。这群狗胆包天的文官有什么事是不敢干的?”

正德帝望向常风:“常风,你怎么看?”

常风道:“暗杀应该不会。他们没这个必要。即便他们暗杀了夏姑娘,还有吴姑娘和沈姑娘。皇上照样能大婚、亲政。”

“依臣看,他们无非是想让皇上亲政的时日向后拖三四个月。”

常破奴疑惑:“可是,他们拖得了一时,拖不了一世啊。皇上迟早是要大婚、亲政的。”

常风冷静分析:“只有一种可能,他们要做什么事。这件事要三四个月才能完成。”

正德帝问:“文官们要做什么事?厂卫没有收到一点消息嘛?”

常风拱手:“暂无。臣会抓紧去查。”

正德帝又望向了刘瑾。

刘瑾道:“那两个暗桩也未传出任何消息。”

刘瑾所说的两个暗桩,一个是吏部左侍郎焦芳,一个是吏部文选司郎中张彩。

刘、谢最近搜集八虎不法情事很小心,瞒着大部分文官。焦芳、张彩不知情。

正德帝道:“朕暂时还不能跟他们撕破脸。总不能真让他们撂了挑子,跑到乾清宫跪谏。”

“今日早朝朕使出了金蝉脱壳之计。但拖不了太久。依朕看,就让夏姑娘去应天吧。”

“护送夏姑娘的人选.常风,你看朕该如何安排?”

常风想了想,答:“如果皇上真要下旨命夏姑娘南行应天。应由张公公率一千名团营兵、尤敬武率五百名大汉将军沿途护送。常破奴作为礼部郎中随行。”

常风深知夏姑娘对正德帝、对常家的重要性。

为了保她一路平安,他愣是建议正德帝派出他的亲儿子和干儿子。

正德帝道:“好。就依常卿所说。张永、尤敬武、常破奴。朕把丑话说在前头,夏姑娘若在南行、北归途中遭遇任何不测,少一根汗毛,朕定不顾及情面严惩你们。”

壮士张出马,再加上常破奴、尤敬武一文一武,一千精锐团营兵、五百大汉将军随行。若保不了夏冬月的周全,他们就该回家抱孩子了。

其实,刘健、谢迁还真没想过暗杀夏姑娘。他们单纯就是想拖延大婚时日而已。

内阁值房。

刘瑾走进值房:“皇上口谕,命皇后候选夏氏前往应天祭祖。团营兵、大汉将军沿途护卫。”

李东阳起身,毕恭毕敬的拱手:“臣遵旨。”

刘健跟谢迁却坐在椅子上,屁股都不抬。刘健只说了一句:“知道了。”

对于李东阳的毕恭毕敬,二人感到不屑。

刘健心中暗骂:就算你再巴结皇上和刘瑾,内阁首辅的椅子也轮不着你来坐。

对于刘瑾来说,内阁值房是敌人的地盘儿。他在这儿浑身不自在,传完旨便离开了。

刘健笑道:“谢老弟,看来皇上还是怕忠臣跪谏的。瞧,又服软了。”

谢迁道:“皇上再年少轻狂、再喜好胡闹,却始终是太祖爷的血脉。谁是忠臣、谁是奸臣。谁的建议是为了他好,他是能够想清楚的。”

二人高兴的太早了。自正德帝登基以来,每次刘、谢以率百官跪谏相威胁,总是能够让正德帝服软、妥协。

他们以为正德帝怕他们。殊不知,正德帝怕的不是跪谏本身,而是大明王朝官僚系统的停摆。

跪谏有多种实际意义。表达不满、逼迫皇帝,还有一条是罢工。

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等到文官们真跑到乾清宫搞跪谏之时,便是朝堂大地震、大换血之日。

傍晚时分,常府。

尤敬武的大舅子严嵩来了常府。他是来辞行的。

严嵩最近害了一场大病。原本体格健硕的他,瘦得只剩下了七十多斤。无奈之下只得跟请求吏部那边准许他停官、告长假。

客厅之内,常风为严嵩感到惋惜:“皇上让黄元、破奴推荐一批熟悉的青年才俊。破奴已经跟皇上举荐了你。可惜可惜,这节骨眼上你竟生了这么一场大病。”

严嵩苦笑一声:“人生的得与失,不过是平常事罢了。命里无时莫强求。”

“这场大病让小侄想明白了,什么官位、名禄都是虚的。好好活着才是实的。”

常风点头:“说的没错啊。你只管回乡好好养病。”

“哦对了,你要回江西分宜。正好敬武、破奴他们要去应天公干。你可以坐他们的官船,捎你至应天。官船是一千料大船。坐着总比小舟安稳些。你本就生了重病,可经不起小舟颠簸。”

常风所说的“料”是大明船只的排水量单位。一千料大致等于后世的五百吨排水量。

严嵩摇头:“小侄南行归乡乃是私事。怎能坐官船?公器私用,极为不妥。小侄还是雇一辆骡车南行吧。”

二十六岁的严嵩是个大公无私、清廉自守的优秀青年官吏。

谁能想到,五十年后他成为一代权奸,贪污巨万。

不过严嵩再能贪,也不是嘉靖朝的第一贪官。他积攒的家产,不过是徐阶的十五分之一而已。清流领袖、文官楷模徐阶,光是江南良田便巧取豪夺了二十四万亩.自然,这些都是后话。

常风深感遗憾:“正值皇上用人之际。你这样清廉自守的好官,却因身染病疾不能得重用,着实可惜。”

严嵩笑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亲家公,小侄就此作别。咱们后会有期。”

本来常风认为,严嵩回乡养病至多一两年也就回朝了。他怎么会想到,严嵩这一回乡就是整整十年

送走严嵩后不久,常破奴跟尤敬武回了府。

常风跟他们说了严嵩回乡的事。

常破奴亦感到惋惜:“真是太可惜了。前一阵皇上让我举荐一批年轻些的官员。我还把严嵩的名字写进了名单里。”

“名单之首是我的同年翟銮。皇上召他入宫谈了半刻功夫,便给他升了两级。从翰林院编修升到了刑部做主事。”

刚才常风说得很对,正德帝急需用人。

常破奴是正德帝幼年时的伴读郎,深受他信任。正德帝身边的心腹之人就那么几个。想挖掘人才,就得靠常破奴等心腹推荐。

半个月前,常破奴一口气推荐了三十多人。都是弘治十八年、弘治十五年殿试题名的青年官员。

正德帝抽出时间,分别对这批人进行单独诏对,若可用便连升两级甚至三级,破格提拔。

可惜严嵩正在病中,未能入宫面见正德帝。

常破奴只觉得举荐人是在帮皇上分忧,没拿被举荐之人一两谢仪。

他哪里知道,若换做朝廷里那群老官僚向皇帝举荐年轻人,三十多人的规模他们足能赚十五万两以上。

常风询问:“好了,言归正传。南行的五百大汉将军都点齐了?”

常破奴道:“点齐了。”

尤敬武补充:“这批大汉将军,全都是精挑细选的。”

常风道:“你们一定要小心。夏姑娘哪怕出半点差池,皇上都饶不了你们。另外,张公公既是你们的上官,又是你们的长辈。你们这一路要敬着他。”

常破奴笑道:“知道知道。张公公当初跟爹一同辅佐威宁伯王越直捣贺兰山。你们是并肩作战过的袍泽兄弟,是我们的叔伯辈。”

常风压低声音:“常家未来几十年的权势能否长保,就全看夏姑娘能否顺利跟皇上完婚了。一千团营兵、五百大汉将军随行还不够稳妥。”

“我会告知沿途各省的锦衣卫外派百户所暗中协助。”

常风掌管锦衣卫十几年,完善了锦衣卫的外派制度。每一省至少派驻有一个百户所。

且说常家今日很冷清。刘笑嫣、九夫人、李萍儿、严娇全都去了大兴县。

大兴县,夏家“宝宅”。

夏家周围有三百多名大汉将军持枪挂刀保护着。院子本来就小,大汉将军们简直将这里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院中。刘笑嫣带来了整整两大车的东西。

刘笑嫣拿起一个手炉,对夏冬月说:“你回京的时候恐怕要深秋了。运河水汽重,很冷。这暖手炉是京里瑞福号的能工巧匠打得。”

“装上枣木炭,又能暖手,又能当熏香小炉用。”

九夫人道:“祭祖要穿素服。这十件素服,是我让针宫局的林巧手带人连夜赶制的,夏、秋一样五套。”

李萍儿道:“应天府尹孙得恩是家父的故旧。家父已经给他去了信。夏姑娘此去应天老家,孙府尹会好生安排祭祖事宜。”

常家捧夏冬月当皇后的事,朝中只有李东阳知晓。因为每次刘笑嫣来找夏冬月,都带着儿媳李萍儿。

李萍儿自然将这个消息透露给了父亲李东阳。

李东阳不是腐儒,很会办事。未来的皇后不舔白不舔。

夏冬月又被常家的女人们感动到了。

夏冬月眼泪婆娑的说:“干娘、小娘、二位嫂嫂。你们对冬月真好。”

刘笑嫣握着夏冬月的手:“我就你这么一个干女儿。我不疼你谁疼你呢?哦对了,这回护送你去应天的,是你的两位义兄。放心,他们一定会保你一路上的平安。”

夏冬月更加感动,心中暗暗发誓:若我能顺利跟皇上大婚,成为国母。定当厚待常家。

刘笑嫣提醒夏冬月:“三日之后你便要出发了。出发之前,你一定要去一趟慈宁宫,拜别张太后。”

夏冬月道:“可是女儿如今仍是民女之身。慈宁宫不是女儿想进就进的啊。”

刘笑嫣道:“有干娘在,你还怕进不了慈宁宫?到时我带你入宫。”

刘笑嫣这张脸就是后宫的通行证。好歹是张太后的义姐,十九年前还替张太后挨过一刀,到现在还留着疤呢。自由出入后宫这点面子还是有的。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